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建设用地配置中政府失灵的理论解析及其改良 框架设计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博 吕沛璐 +1 位作者 冯淑怡 姜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28,53,共10页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建设用地配置中不同政府失灵的成因、影响与相互关系,探索相适宜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及实现路径,为国家建设用地配置优化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逻辑分析与框架设计。研究结果:中国当前的建设用地配置存在两...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建设用地配置中不同政府失灵的成因、影响与相互关系,探索相适宜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及实现路径,为国家建设用地配置优化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逻辑分析与框架设计。研究结果:中国当前的建设用地配置存在两种政府失灵,并且这两种政府失灵涉及不同类别的政策问题,因而单一的技术性对策无法达到理想的解决效果,故需要依据不同的问题特征,设计构建综合性的政府失灵改良框架进行指导作用。研究结论:中国建设用地配置同时存在政府失灵Ⅰ与政府失灵Ⅱ。前者发生于政府内部,以央地关系失衡下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机制失效为特征;后者发生于政府外部,以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机制、扭曲土地资源配置为特征。对应于这两种政府失灵,本文设计涵盖6类调控工具的综合性改良框架。其中,针对政府失灵Ⅰ,主要有观念性调控、规划性调控和经济性调控3类,其可行路径包括转变形成目标相容的管控理念、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引入指标交易与管理平台等;针对政府失灵Ⅱ,主要有规则性调控、探索性调控和产权性调控3类,其可行路径包括健全土地市场运行规则、探索创新存量土地开发模式、构建现代土地产权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建设用地配置 政府失灵 理论解析 改良框架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配置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彭震伟 马玉荃 《上海城市规划》 2013年第3期73-81,共9页
结合常州市主城区发展实际,选取了常州市主城边缘区3个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代期间经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典型区块作为案例,分析常州市主城边缘区快速发展期间建设用地规模、结构、空间布局演变的特征,总结得出3种不同的建设用地... 结合常州市主城区发展实际,选取了常州市主城边缘区3个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代期间经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典型区块作为案例,分析常州市主城边缘区快速发展期间建设用地规模、结构、空间布局演变的特征,总结得出3种不同的建设用地配置模式并讨论利弊。作为结论,提出3点建议:转变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完善市场配置为主体、行政干预为补充的土地配置机制;快速城镇化地区城乡规划工作的重点应是适度超前的引导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城镇化 城市边缘区 建设用地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用地总量的区域差别化配置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琼 欧名豪 +1 位作者 盛业旭 郭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9-124,共6页
在界定建设用地总量区域差别化配置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建设用地容量、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4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求和最大化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的区域差别化配置方案进行... 在界定建设用地总量区域差别化配置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建设用地容量、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4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求和最大化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的区域差别化配置方案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从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看,苏南地区建设用地增量占比最大,苏中地区建设用地的需求满足度最高,苏北地区建设用地增量占比最小且需求满足度较低。据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苏南地区应在现有建设用地容量空间内仍然允许其总量适度增长,获得较多的建设用地增量以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苏中地区应给予一定量的建设用地总量增长,并积极挖掘现有农村建设用地潜力;苏北地区获得的建设用地增量较少,应重点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配置 区域差别化 指标 信息熵求和最大化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制度失灵的理论解析与对策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博 吕沛璐 冯淑怡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117,158,共11页
基于农地非农化理论体系,解析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探讨制度改革的相应对策。研究发现,当前以“增量控制+计划配置”为核心的计划管理思路存在偏颇,造成了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制度失灵。该管理思路的弊端... 基于农地非农化理论体系,解析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探讨制度改革的相应对策。研究发现,当前以“增量控制+计划配置”为核心的计划管理思路存在偏颇,造成了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制度失灵。该管理思路的弊端主要表现为让中央等高层级政府直接干预区域建设用地的微观配置,管理方式呈现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难以契合区域内建设用地总量存在“上限”的客观现实,也无法满足实时变化的建设用地需求等。“增量控制+计划配置”管理思路形成的机制性根源之一是政府内部“非合作博弈”下的“上下一般粗”格局,因而,应按照“治理现代化”的要求,重塑各级政府的角色定位与明确各级政府的权责职能,打破目前“非合作博弈”下的“上下一般粗”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在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层面,转变实行以“总量控制+市场配置”为核心的管理新思路,将政府角色定位为资源配置的管控引导者,主要负责修正完善既有的建设用地配置管理体系;将具体的资源配置交给市场,引入市场机制,优化建设用地配置效率。最终,可行地、渐进地推动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的制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配置 制度失灵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体系 管理思路 转变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丁建中 金志丰 陈逸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6,共7页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个市(区)的空间开发潜力指数以及泰州市极限建设用地容量;(2)建设用地预测建立在供给——需求关系之上,根据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计算出泰州市建设用地总量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城镇用地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建设用地城乡统筹方案。研究结论:空间开发潜力评价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也是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重要依据;建设用地空间上的拓展与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基本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空间配置 空间开发潜力评价 GIS空间分析法 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设用地数量配置对资本回报率增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彭山桂 汪应宏 +1 位作者 陈晨 魏海霞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38,共8页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数量配置对资本回报率增长的影响。研究方法:借助一般性的总量生产函数,推导建设用地数量配置影响资本回报率增长的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构建的理论模型,采用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数量配置对资本回报率增长的影响。研究方法:借助一般性的总量生产函数,推导建设用地数量配置影响资本回报率增长的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构建的理论模型,采用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中国各地区建设用地与资本存量的组合关系是影响地区资本回报率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2)中央政府在各地区间的建设用地数量配置方式是导致资本回报率增长水平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从建设用地数量配置的视角,为改善中国的资本回报率,缩小地区间资本回报率的差距,实施更为公平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案是一个可行的政策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建设用地数量配置 计量模型 资本回报率 资本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建设用地增量配置 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7
7
作者 罗永明 朱明仓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5,共5页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集约使用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稀缺的新增建设用地十分重要。优化配置首先要考虑建设用地的边际产出,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 建设用地优化配置 生产函数 边际产出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增量建设用地区域配置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孔伟 张飞 +1 位作者 郭杰 欧名豪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213-217,共5页
以全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结合建设用地管控分区研究我国建设用地增量指标在不同区域间的科学合理配置。首先基于C-D生产函数原理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测算全国建设用地增量指标总规模,然后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和供求理论构建线性规划模型... 以全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结合建设用地管控分区研究我国建设用地增量指标在不同区域间的科学合理配置。首先基于C-D生产函数原理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测算全国建设用地增量指标总规模,然后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和供求理论构建线性规划模型研究增量指标在地区间的合理配置。研究得出,2015—2030年全国建设用地增量指标总规模预测结果为520.77万hm^2;与仅考虑发展需求因素的配置方案相比较,各地区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增量建设用地配置规模均有所变化,且更符合不同区域资源供给保障能力的约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建设用地增量配置 相对资源承载力 经济发展 资源禀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在新增其他用地配置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9
作者 付海英 郝晋珉 +1 位作者 朱德举 石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5,共6页
针对城市边缘带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与农用地大量减少的矛盾,构建了土地自然生产潜力评价系统和土地发展压力评价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并以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为例,评价了城市边缘带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发展压力,... 针对城市边缘带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与农用地大量减少的矛盾,构建了土地自然生产潜力评价系统和土地发展压力评价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并以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为例,评价了城市边缘带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发展压力,划分了9大耕地适宜性分区,探讨其评价结果在新增建设用地时空配置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结果表明:王辛庄镇60%以上的土地都具有较强的耕地适宜性,约50%的土地都承载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不同的规划目标导向下具有不同的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时空顺序。该适宜性评价方法为城市边缘带新增建设用地的配置提供了明晰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适宜性评价 自然生产潜力评价系统 发展压力评价系统 建设用地配置 城市边缘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