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0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爆炸作用下建筑结构高效毁伤评估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晋贤 吴昊 +1 位作者 卢永刚 陈德 《爆炸与冲击》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50,共18页
为综合评估战后建筑结构的毁伤等级,针对爆炸作用下典型地面建筑,即含填充墙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提出了损伤破坏和倒塌的高精度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并通过RC结构爆炸试验、倒塌事故和砌体墙爆炸试验进行了充分验... 为综合评估战后建筑结构的毁伤等级,针对爆炸作用下典型地面建筑,即含填充墙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提出了损伤破坏和倒塌的高精度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并通过RC结构爆炸试验、倒塌事故和砌体墙爆炸试验进行了充分验证;开展了典型3层原型RC框架结构在不同爆炸当量(25~200 kg TNT)下的内爆炸数值仿真,定量分析了爆炸冲击波在建筑结构内部的传播、结构损伤破坏和墙体飞散等。爆炸作用下建筑结构的高效毁伤评估流程为:结合镜像爆源和非线性叠加原理确定内爆炸荷载,基于等效单自由度方法评估梁、板、柱及墙体构件的毁伤等级,引入构件重要性系数加权确定房间毁伤等级,考虑房间功能及位置重要性评估整体结构的毁伤等级。高精度数值仿真分析与毁伤评估方法计算的典型RC框架结构的整体毁伤等级一致,即在25、100和200 kg TNT爆炸下RC结构分别呈现轻度、中度和重度毁伤,毁伤评估方法可缩短99%以上的计算耗时,兼具可靠性与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荷载 建筑结构 毁伤评估方法 损伤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内部爆炸毁伤快速计算方法评价
2
作者 张云峰 高浩鹏 +3 位作者 吴易烜 随亚光 刘文祥 张德志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8-750,共13页
近年来,基于工程经验的快速计算方法逐渐成为建筑结构内部爆炸毁伤评估的重要工具之一。为综合评估5种典型快速计算方法(FIST方法、等效当量⁃爆炸距离图表法、等效动载法、能量法以及等效当量法),开展了2种工况下3层足尺砖混建筑内爆试... 近年来,基于工程经验的快速计算方法逐渐成为建筑结构内部爆炸毁伤评估的重要工具之一。为综合评估5种典型快速计算方法(FIST方法、等效当量⁃爆炸距离图表法、等效动载法、能量法以及等效当量法),开展了2种工况下3层足尺砖混建筑内爆试验。采用上述5种快速计算方法对不同爆炸工况下的建筑内爆毁伤进行评估,提出了五维计算能力评价指标及打分规则,基于此对比分析了各快速计算方法,讨论了其毁伤评估能力差异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改进建议。结果表明:等效当量⁃爆炸距离图表法对建筑结构内部爆炸毁伤评估适用性较差;FIST方法、等效当量法对砖墙构件计算精度较高;能量法对楼板构件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效率偏低;等效动载法计算效率较高,但计算精度偏低。充分考虑冲击波在复杂建筑结构内的传播规律,通过提高数值模拟规模修正当量传播系数是FIST类方法和等效当量类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伤评估 建筑结构 内部爆炸 快速计算方法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车致振动及减振降噪研究
3
作者 张高明 刘枫 +4 位作者 颜锋 何连华 岳煜斐 侯博文 申朝旭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8-578,共11页
[目的]针对日益严重的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污染的问题.[方法]提出了一套建筑结构振动分析及振动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并结合现场实测与减振设计,为轨道交通邻近建筑的振动分析与减振降噪提供依据.[结果]建立了考虑多工况、启停车并考虑层... [目的]针对日益严重的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污染的问题.[方法]提出了一套建筑结构振动分析及振动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并结合现场实测与减振设计,为轨道交通邻近建筑的振动分析与减振降噪提供依据.[结果]建立了考虑多工况、启停车并考虑层间非线性的车-轨-道床列车振动激励模拟方法,采用CFD模拟方法对列车高速突入封闭空间的压力波进行模拟,以反映列车风对封闭建筑物的风压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车辆-轨道系统激励求解,轨道-建筑系统振动分析的两步走数值振动分析方法,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另外,本文提出了以简化列车噪声源模型结合噪声传播理论进行噪声远场传播计算的噪声评价方法,并提出了一套列车振动现场实测的方法,包括测试仪器的选型、测点的选择依据、测试工况的制定等,为车致振动理论分析与实测数据的对比提供了数据基础.同时,本文提出了轨道交通减振降噪的三类控制措施,并给出了各类减振措施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结论]本文提出的建筑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多个高铁站房、地铁上盖、线路临建、机场枢纽的振动分析和减振降噪设计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轨道交通邻近建筑的减振降噪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 列车振动 列车振动激励 振动响应 振动评价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结构主体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熙 郝帅 《绿色中国》 2025年第6期142-144,共3页
近年来,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既有效落实了节能减排目的,又在创造宜居环境的同时,对推动建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发挥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结构主体中... 近年来,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既有效落实了节能减排目的,又在创造宜居环境的同时,对推动建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发挥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结构主体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其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在建筑结构主体中的具体应用,并就建筑结构主体在应用绿色建筑材料时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主体 应用 价值 注意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章琼 赵歧林 +2 位作者 徐晓雅 周意 蔡永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598-6607,共10页
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重要环节,须保证建筑物安全可靠、经济耐久。人工智能可代替结构设计师进行大量训练及重复操作,从而找到最优设计结果、提高设计效率。为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在结构设计中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热点,从整个结构设... 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重要环节,须保证建筑物安全可靠、经济耐久。人工智能可代替结构设计师进行大量训练及重复操作,从而找到最优设计结果、提高设计效率。为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在结构设计中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热点,从整个结构设计流程的角度总结当前人工智能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3个阶段的研究现状。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专家系统、决策树、退火算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线性回归等人工智能方法在建筑结构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目前,人工智能方法在地上结构设计中应用较多,但在地下结构(基础、地下室等)中应用较少,需加强其在地下结构中的应用;此外,定量的规范条文转译技术较为成熟,但定性的规范条文转译技术还有待突破,有必要加强基于规则或基于机器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设计 优化算法 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建筑结构顶升逆作法原理与技术发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肖建庄 徐浩林 +4 位作者 郭书浩 曾亮 夏冰 袁斌 蓝戊己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顶升逆作法综合了顶升和逆作法两种技术的不同特性,是一种在邻近地面对建筑逐层建造并逐层顶升的新型建造工艺。通过对顶升各阶段的原理分析,结合强时变结构特点,对顶升点选择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竖向顶升位移不同步工况下的结构... 顶升逆作法综合了顶升和逆作法两种技术的不同特性,是一种在邻近地面对建筑逐层建造并逐层顶升的新型建造工艺。通过对顶升各阶段的原理分析,结合强时变结构特点,对顶升点选择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竖向顶升位移不同步工况下的结构受力机理,厘清了装配式建筑结构顶升逆作法的受力特点,梳理了现有的相关配套技术,指出了目前装配式建筑结构顶升逆作法待解决的技术难题。针对新型建造工艺的强时变特征,提出了结合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两种技术进行智能调控的发展趋势,构建了面向减碳优化的综合目标函数,并通过算例证明合理的顶升方案对减少建造阶段构件内力的作用。结果表明:依托装配式建筑结构顶升逆作法原理,采用机械化施工取代人工作业、大重量顶升替换高空吊运,减少设备的层间转运和材料的竖向运输,能够在提高施工建造效率的同时,将工艺流程控制在临近地面的有效高度范围内,有望降低环境影响、减少碳排放、提高建筑结构在未来服役末期的资源化可行性,助力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造 顶升逆作法 时变性分析 装配式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老旧建筑结构安全性定量预测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翟越 雷尚学 +3 位作者 王轶宏 王奥晨 谢梓涵 贾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77,共9页
为提高对老旧建筑的安全分析能力,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老旧建筑结构安全性定量预测方法,通过老旧建筑结构风险要素辨识搭建智能监测系统,监测建筑关键结构初步判断安全状态,将监测数据作为外部参数输入模型中进行数值模拟,定量预测... 为提高对老旧建筑的安全分析能力,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老旧建筑结构安全性定量预测方法,通过老旧建筑结构风险要素辨识搭建智能监测系统,监测建筑关键结构初步判断安全状态,将监测数据作为外部参数输入模型中进行数值模拟,定量预测建筑的破坏部分和破坏程度;以西安某具有70多年历史的老旧建筑为例进行验证,根据工程实际设计监测方案,对其进行为期2年的结构安全监测;使用Revit软件建立该建筑的数值模型并导入到ABAQUS中,将监测数据作为外部参数输入数值模拟,并假定监测数值超过沉降阈值进行定量预测建筑破坏情况。结果表明:该老旧建筑目前处于安全状态,假定建筑沉降值超过安全阈值,则楼梯前侧结构发生破坏的可能性增加。验证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将实时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相融合的定量预测方法,对老旧建筑整体及局部结构安全性分析判断有较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老旧建筑结构 定量预测 安全状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孟祥程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79-3581,共3页
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是确保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该主题,从热力学储能作用分析、设计目标、子系统设备选型三方面着手,对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进行建模。通过对设计方法的梳理与分... 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是确保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该主题,从热力学储能作用分析、设计目标、子系统设备选型三方面着手,对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进行建模。通过对设计方法的梳理与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建筑结构储气量较少、储能量不达标、选址不够灵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设计措施,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和环境适应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土木工程 建筑结构 热力学作用 施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建筑结构抗震及加固保护”刊首语
9
作者 薛建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古建筑以其极高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本体缺陷以及外界因素的综合影响,古建筑普遍处于结构体系破坏、多种病... 中国古建筑以其极高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本体缺陷以及外界因素的综合影响,古建筑普遍处于结构体系破坏、多种病害缠身、在地震等重大灾害下潜伏坍塌的危险状态,健康和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对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近年来学者们在“古建筑结构抗震及加固保护”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众多的理论和技术成果,该方向也成为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固保护 建筑 建筑结构抗震 预防性保护 刊首语 重大灾害 文物保护 传承与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通道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建筑结构损伤识别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青松 熊海贝 +2 位作者 袁程 陈琳 孔庆钊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16-224,共9页
面向建筑结构实际工程中监测数据获取范式以及现阶段相关数据驱动算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多通道一维卷积神经网络(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1DCNN)的建筑结构损伤识别算法。该方法通过对建筑各楼层测点振动数... 面向建筑结构实际工程中监测数据获取范式以及现阶段相关数据驱动算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多通道一维卷积神经网络(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1DCNN)的建筑结构损伤识别算法。该方法通过对建筑各楼层测点振动数据进行融合特征提取,利用多通道1D CNN隐式提取测点间拓扑关系,抽取信号高维损伤特征,从而实现建筑结构损伤的有效识别。基于IASC-ASCE benchmark模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并与传统单通道1D CNN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其在识别精度上实现明显提升,预测精度达0.989。同时,模型训练过程中引入监视机制,大幅提升模型训练效率,对比分析表明所提出多通道模型架构训练收敛更快,结构损伤特征抽取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识别 一维卷积 多通道 建筑结构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建筑结构抗震及加固保护”专刊征稿通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许多古建筑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保护古建筑,不仅是为了维护其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更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提升古建筑的抗...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许多古建筑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保护古建筑,不仅是为了维护其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更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提升古建筑的抗震能力成为古建筑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保护 建筑结构抗震 加固保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抗震能力 人为因素 民族自豪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平面图辅助设计系统VHAutoFraming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若瑜 胡笳 +2 位作者 匡海峰 蔡敏 蔡士杰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26-1031,共6页
VHAuto Fram ing使用面向对象的参数化实体造型方法 ,结合建筑图的自动理解 ,设计了从三维到二维的正向工作流程 ;充分利用三维实体数据的完整性 ,实现各层次二维图形的自动生成和结构力学分析所需的数据模型的自动建立 ;并提供简明的... VHAuto Fram ing使用面向对象的参数化实体造型方法 ,结合建筑图的自动理解 ,设计了从三维到二维的正向工作流程 ;充分利用三维实体数据的完整性 ,实现各层次二维图形的自动生成和结构力学分析所需的数据模型的自动建立 ;并提供简明的交互方式 ,辅助结构设计师方便、快速、准确地设计和绘制结构平面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平面图辅助设计系统 VHAutoFraming 设计 参数化模型 建筑结构平面图 结构力学分析 C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隧-站一体化交通枢纽建筑结构设计创新与实践——以深圳市黄木岗交通枢纽为例
13
作者 姬利伟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84-2093,共10页
为解决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道路桥梁、隧道与车站一体化设计中特殊建筑设计、特种结构选型与设计、集约利用城市空间资源等多方面难题,依托深圳市黄木岗交通枢纽工程,通过工程类比、模拟计算、现场验证等方法,对桥、隧、站一体化设计中重... 为解决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道路桥梁、隧道与车站一体化设计中特殊建筑设计、特种结构选型与设计、集约利用城市空间资源等多方面难题,依托深圳市黄木岗交通枢纽工程,通过工程类比、模拟计算、现场验证等方法,对桥、隧、站一体化设计中重要节点进行方案比选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群柱转换梁方案在站桥一体化结构转换中梁、板、柱尺寸适中,对室内建筑空间效果适应性较好,对承台与柱网不能对应的情况也有较好的适用性;2)车行隧道可丰富车站室内空间、对蓄烟仓划分起到积极作用,预应力吊墙技术对隧站一体化结构有很好的适应性;3)施工过程中,V柱与临时支撑的受力转换过程采用轴力伺服系统及“分批转换、同步加载、持续监测、严控变形”的原则可有效保障受力转换的均衡性;4)实践了地下建筑中结构与美学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枢纽 桥-隧-站一体化 站桥合一 建筑结构设计 V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生产建筑结构的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
14
作者 杨贵飞 《福建茶叶》 2024年第12期146-148,共3页
茶叶生产的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是提高茶产业效益与质量的关键。在现代茶叶生产中,建筑结构既要保证最基础的生产要求,又要兼顾质量控制、环境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因此,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能够有效提升产量,保证茶叶的质量,并... 茶叶生产的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是提高茶产业效益与质量的关键。在现代茶叶生产中,建筑结构既要保证最基础的生产要求,又要兼顾质量控制、环境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因此,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能够有效提升产量,保证茶叶的质量,并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生产 建筑结构 空间布局 功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典型山地建筑结构房屋震害调查 被引量:33
15
作者 王丽萍 李英民 +3 位作者 郑妮娜 刘立平 韩军 刘建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2-826,共5页
为了揭示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薄弱环节,指出其在抗震设计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5.12汶川地震震害调查,针对吊脚式和错层式两种典型山地建筑结构房屋的震害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启示.其主要震... 为了揭示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薄弱环节,指出其在抗震设计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5.12汶川地震震害调查,针对吊脚式和错层式两种典型山地建筑结构房屋的震害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启示.其主要震害特征表现为:(1)架空层形成柔弱底层而严重破坏;(2)采用长短不同柱将坡地架空,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3)采用桩柱混合体系将坡地架空,桩基础易发生破坏;(4)错层处楼梯柱、楼梯板破坏严重;(5)陡坎边缘地带建筑物震害较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建筑结构 汶川地震 震害调查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 被引量:111
16
作者 马世忠 孙雨 +1 位作者 范广娟 郝兰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2-639,共8页
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因规模小、薄、不稳定、参数与分布难于确定等,致使覆盖盆地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研究较少且难度很大,为此,本文以曲流河道沉积、建筑结构模式为指导,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密井网等油田现有资料,提出了‘一整... 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因规模小、薄、不稳定、参数与分布难于确定等,致使覆盖盆地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研究较少且难度很大,为此,本文以曲流河道沉积、建筑结构模式为指导,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密井网等油田现有资料,提出了‘一整套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特别是以‘侧积泥、侧积面、废弃河道的识别、恢复、测算;河道几何学、河流工程参数计算;建筑结构理论模式为基础的‘单一侧积泥岩薄夹层建筑结构参数(倾角、倾向、规模)三类13种提取方法’及薄夹层分布密度与河道侧积轨迹研究技术,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思路与方法。并以杏南油田PⅠ31b单元为靶区,应用该方法确定了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理论模式和研究区实际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盆地 曲流河道 单砂体 侧积体 层内非渗透薄夹层 储层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形理解的建筑结构三维重建技术 被引量:27
17
作者 胡笳 杨若瑜 +1 位作者 曹阳 蔡士杰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873-1880,共8页
在实际应用中,现有的三维重建算法无法有效地应用到建筑领域.以建筑行业的基本制图规范为指导,结合图形识别理解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形理解的建筑结构三视图自动识别与重建方法.该方法以自动识别建筑构件的轮廓为基础,通过... 在实际应用中,现有的三维重建算法无法有效地应用到建筑领域.以建筑行业的基本制图规范为指导,结合图形识别理解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形理解的建筑结构三视图自动识别与重建方法.该方法以自动识别建筑构件的轮廓为基础,通过对符号、注释等语义信息的理解与综合以及对相邻实体间拓扑关系的分析,快捷、有效地完成对建筑物的整体重建.实验结果表明,在少量人机交互的基础上,该方法对实际的建筑图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理解 建筑结构 三维重建 特征抽取 知识规则 投影轮廓 AUTOCAD C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爆破振动下既有建筑结构动力响应及损伤研究综述 被引量:25
18
作者 管晓明 聂庆科 +1 位作者 李华伟 安建永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51-158,共8页
针对隧道爆破振动引起建筑结构的损伤问题,首先阐述隧道爆破振动峰值振速和频率的衰减规律;然后总结隧道爆破下采用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损伤指数量化法和现场试验测试法得出的结构振动反应特征,阐述隧道爆破下建筑结构的损伤机理和... 针对隧道爆破振动引起建筑结构的损伤问题,首先阐述隧道爆破振动峰值振速和频率的衰减规律;然后总结隧道爆破下采用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损伤指数量化法和现场试验测试法得出的结构振动反应特征,阐述隧道爆破下建筑结构的损伤机理和易损构件,并探究了基于高阶局部模态的爆破振动下结构振动的损伤机理;阐述振动安全标准及改进方法;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①建立同时考虑结构承重构件和非承重构件的三维全结构模型,探究爆破振动下非承重构件的振动反应及损伤情况;②基于结构动力学和高阶模态理论,通过分析爆破振动主频与结构高阶模态频率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筑结构在隧道爆破下的高阶模态振动效应及损伤特征;③需要综合考虑结构峰值振速—峰值应力的耦合响应特征来探究建筑结构在隧道爆破振动下的损伤机理,辨识易损构件,改进和完善爆破振动安全标准;④结合大数据、信息化和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实现动态化、定量化和精细化评价爆破振动下建筑物安全和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爆破振动 建筑结构 动力反应 损伤机理 高阶模态 安全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结构的扭转反应控制 被引量:84
19
作者 徐培福 黄吉锋 韦承基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8,共8页
高层建筑结构扭转反应控制是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但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还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规定。因此,有必要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控制结构地震扭转效应的主要方法进行解说和讨论:限制结构在考... 高层建筑结构扭转反应控制是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但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还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规定。因此,有必要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控制结构地震扭转效应的主要方法进行解说和讨论:限制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的水平地震作用下,每个楼层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与该层平均位移和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位移比)以及结构以扭转为主的第一振型周期Tt与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周期Tl之比值(周期比);分析位移比、周期比和偏心率之间的关系,并说明计算偶然偏心影响和控制位移比、周期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单塔楼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提出了控制扭转效应的设计建议:对上部无刚性连接的多塔楼结构,宜将各塔楼及裙房由裙房顶板处切开分别计算各自周期比;对上部有刚性连接的多塔楼结构,应采用整体结构模型计算并验算整体扭转和平动的周期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结构 扭转反应 周期比 位移比 单塔楼结构 多塔楼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中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4
20
作者 曲哲 叶列平 潘鹏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21,共12页
选择合适的地震动记录是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预测建筑结构地震响应的基础。列举了现有针对不同分析目的的三种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比较了按不同方法建立的地震动记录选择集的地面运动峰值和反应谱特性,并通过分析两个不同初始周期框架结... 选择合适的地震动记录是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预测建筑结构地震响应的基础。列举了现有针对不同分析目的的三种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比较了按不同方法建立的地震动记录选择集的地面运动峰值和反应谱特性,并通过分析两个不同初始周期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响应,对不同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设计反应谱和基于最不利地震动的选取方法均与结构的初始周期相关,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刚度退化比较明显时,这些方法有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当地震动强度指标恰当、且选取的地震动记录数量较多时,基于台站和地震信息的选取方法不会造成过大的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的离散性,同时这种方法不依赖于结构的动力特性,操作简便,适用性强,适于在研究不同结构类型和不同动力特性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地震动记录 地震动强度 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