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主城区建筑组合的类型、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沈子桐 孙武 +4 位作者 孙靓 乔志强 朱琳琳 欧阳睿康 陈翔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0-553,共14页
基于2017年广州市单体建筑数据,以建筑高度和建筑间距2个指标,确定主城区基本的建筑组合,利用热点分析辨识更高尺度上的建筑组合,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建筑组合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1)建筑组合有9种基本类型,4272斑块数量... 基于2017年广州市单体建筑数据,以建筑高度和建筑间距2个指标,确定主城区基本的建筑组合,利用热点分析辨识更高尺度上的建筑组合,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建筑组合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1)建筑组合有9种基本类型,4272斑块数量与面积在占比上具有很强的同步性。2)百米尺度斑块构成了主城区建筑组合的基本单元,并以混合用地类型为主,由高层建筑组成的类型用地功能指示作用明显。3)主城区基本类型圈层分布特点突出,各类型圈层分异规律存在差异。4)地价是城市建筑高度、人口密度由中心向外递减的核心制约因子,是城市建筑组合分异的宏观背景因素,并能在平原地形上很好地以圈层形式呈现出来。在百米尺度上,绿地、珠江与主干道在微观层面对建筑组合类型、高度和密度产生影响,使得主城区建筑组合复杂化、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组合 高度 间距 圈层分布 地价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建筑组合空间温湿度分布特性研究
2
作者 徐辰 张雅婧 +2 位作者 曹航 江彩玲 徐欢 《现代园艺》 2019年第1期21-23,共3页
通过对徐州市某高校校区6类建筑组合空间中温湿度和PM2.5的测量发现,不同的建筑组合形式与空间环境下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有一定的关系,并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得出建筑组合随围合度高低呈梯度下降的温度分布;而空间越封闭、空气流动性... 通过对徐州市某高校校区6类建筑组合空间中温湿度和PM2.5的测量发现,不同的建筑组合形式与空间环境下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有一定的关系,并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得出建筑组合随围合度高低呈梯度下降的温度分布;而空间越封闭、空气流动性越差的建筑组合,其环境越干燥的结果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组合 温湿度 分布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变量圆竹建筑填充组合节点轴压损伤声发射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萌 王灵芝 +2 位作者 李守宇 张庆文 杨宇彤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2,共6页
针对现有圆竹建筑结构节点构造形式的难点而缺少研究内部损伤位置及演化规律的问题,提出使用硬质聚氨酯材料填充圆竹建筑组合节点的方法,结合声发射(AE)技术和有限元模拟技术对不同螺栓直径和螺孔位置的填充组合节点进行轴压试验,探究... 针对现有圆竹建筑结构节点构造形式的难点而缺少研究内部损伤位置及演化规律的问题,提出使用硬质聚氨酯材料填充圆竹建筑组合节点的方法,结合声发射(AE)技术和有限元模拟技术对不同螺栓直径和螺孔位置的填充组合节点进行轴压试验,探究不同变量的填充组合节点受压过程中裂纹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聚氨酯填充材料提高了圆竹建筑组合节点的承载力;声发射参数与有限元模拟技术相结合能准确地反映填充组合节点损伤演化阶段;声发射参数实时显示填充组合节点微观损伤、宏观损伤的起裂时刻和节点失效时刻,实现了对填充组合节点破坏源的定位和破坏源能级监测。研究结果旨在为圆竹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和安全维护阶段提供有益的技术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竹建筑组合结构节点 聚氨酯填充材料 声发射技术 有限元模拟技术 轴压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基元定标的单幅图像组合式建筑建模 被引量:4
4
作者 缪永伟 汪逊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1-617,647,共8页
针对单幅图像几何结构复杂的组合式建筑建模,为克服单幅图像提供的信息量少、建筑物部件之间相互遮挡关系等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长方体和圆柱体几何基元定标的组合式建筑交互建模方法。首先对建筑物每个几何部件单独进行场景定标与建... 针对单幅图像几何结构复杂的组合式建筑建模,为克服单幅图像提供的信息量少、建筑物部件之间相互遮挡关系等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长方体和圆柱体几何基元定标的组合式建筑交互建模方法。首先对建筑物每个几何部件单独进行场景定标与建模。对长方体部件,用户标注图像投影的6个顶点,系统根据顶点坐标计算相机参数,利用顶点与三维几何体的对应关系构建长方体部件模型;对圆柱体部件,用户标注投影轮廓的4个顶点,计算灭点坐标并利用灭点性质求解相机参数,再构建圆柱体部件模型。然后,利用投影误差和部件几何约束关系引进能量函数对部件进行联合优化生成三维模型,实现组合式建筑的精确重建。最后,利用建筑物纹理的对称信息合成真实的三维组合式建筑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交互简单、建模效率高且扩展性好,可以满足不同复杂结构的组合式建筑物的建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建筑 部件建模 联合优化 场景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幅图像成像一致性的组合式建筑交互建模 被引量:3
5
作者 缪永伟 汪逊 +2 位作者 陈佳舟 张旭东 李永水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01-2010,共10页
在组合式建筑建模中,针对单幅建筑物图像提供的信息量少、建筑物部件之间的相互遮挡等局限性,提出一种"部件建模-联合优化"的组合式建筑交互建模方法.首先根据输入的单幅建筑物图像,用户标注图像上建筑物单个部件的6个顶点,... 在组合式建筑建模中,针对单幅建筑物图像提供的信息量少、建筑物部件之间的相互遮挡等局限性,提出一种"部件建模-联合优化"的组合式建筑交互建模方法.首先根据输入的单幅建筑物图像,用户标注图像上建筑物单个部件的6个顶点,系统获取顶点坐标并利用其与三维几何体顶点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长方体初始部件模型,使得其投影与图像上的部件轮廓相匹配,以实现相机标定;然后对选定的初始部件模型进行交互式编辑以生成相邻的部件,并使得生成的相邻长方体部件投影与图像上的相应部件轮廓相匹配,基于相机内参的成像一致性完成建筑物相邻部件的重建;最后利用组合式建筑建模的投影误差和共面约束误差进行联合优化,生成精确的组合式建筑物模型,并利用建筑物纹理的对称性合成真实的三维组合式建筑.利用.NET平台下的Emgucv库和OpenGL库实现基于单幅图像的建筑物三维建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方便高效地重建单幅图像中的组合式建筑物,且具有较强真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建筑 部件建模 参数估计 联合优化 几何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建筑的艺术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昌盛 《宁夏社会科学》 2000年第1期84-89,共6页
本文通过对西夏建筑表面的雕塑、彩绘、壁画等的具体描述分析 ,论述了西夏建筑表面的装饰艺术 ;通过西夏建筑与周边各民族建筑的对比 ,阐述了西夏建筑造型的多源性 ;另外 ,还根据西夏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与遗址的分布情况 ,论述了西夏建... 本文通过对西夏建筑表面的雕塑、彩绘、壁画等的具体描述分析 ,论述了西夏建筑表面的装饰艺术 ;通过西夏建筑与周边各民族建筑的对比 ,阐述了西夏建筑造型的多源性 ;另外 ,还根据西夏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与遗址的分布情况 ,论述了西夏建筑与环境的统一性和建筑的群体组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建筑 装饰艺术 建筑造型 建筑群体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宅的群体组合与景观设计——以芜湖龍凤佳苑小区为例
7
作者 吴莉 《花卉》 2022年第12期19-21,共3页
本文试图以一个建筑师的视角,探讨住区景观如何能不再仅仅是自成一体,而是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并以芜湖龍凤佳苑小区为例,说明在住区规划中合理的组织住区内部的各个单体,从而能达到优质景观价值资源的设计手法。
关键词 景观渗透 视野纵深 建筑群体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国芭堤雅扎伊尔住宅项目景观设计
8
作者 Namchai Saensupha Wison Tungthhunya 钟誉嘉 《风景园林》 2016年第9期80-87,共8页
扎伊尔住宅项目是一个由3栋建筑组合而成的高层住宅开发项目,在9 800m2的土地上包含一个36层的塔楼A,一个55层的塔楼B及一个停车楼,场地从道路延伸至海滩平均坡度为4%。场地现状被多种成年树木覆盖,它们的存在正意味着这块场所的精神。
关键词 芭堤雅 景观设计 停车楼 建筑组合 平均坡度 高层住宅 体量 GARDEN SHADOW landsca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with insulated walls in summer days and nights 被引量:2
9
作者 CHEN Ya-bin PEI Xing-wang HAN Bing-z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613-3625,共13页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insulation mechanism of building walls during the summer days and nights is investigated with a realistic approach to enhance their performance.A fiber layer,as a porous medium with air gaps,i... In the present study,the insulation mechanism of building walls during the summer days and nights is investigated with a realistic approach to enhance their performance.A fiber layer,as a porous medium with air gaps,is used along the wall layers to decrease the energy loss.Meanwhile,the radiation heat flux variation during five days in a row has been considered for each side of the building,and it is tried to reach the optimum values for geometrical factors and find suitable insulation for each side of the building.A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 based code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actual chain of the heat transfer which consists of radiation,conduction,forced and natural convection combination within wall layers including fiber porous insul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 the current insulation model,the effect of natural convection on the heat transfer is not negligibl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porous layer has cause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heat loss reduction by decreasing the circulation speed.Also,by using the optimum location and thickness for the insulation layer,it is showed that each side of the building has different rates of energy loss during a day,and for the appropriate insulation,they need to be evaluated separa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building insulation radiation/convection/conduction combination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tigue properties of special kind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10
作者 胡铁明 黄承逵 陈小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142-149,共8页
The special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consists of a steel fiber reinforced self-stressing concrete composite layer and a reinforced concrete T-beam, and constructional bars are set up at their bonding interfa... The special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consists of a steel fiber reinforced self-stressing concrete composite layer and a reinforced concrete T-beam, and constructional bars are set up at their bonding interface. Fatigue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beam under the action of negative moment we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 Through inverted loading mode the load-beating state of a composite beam was simulated under the action of negative moment. With the ratios of constructional bars being 0, 0.082% and 0.164% respectively as parameters, the effects of constructional bars on th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beam, such as fatigue life, crack propagation, rigidity loss as well as damage behavior of bonding interface, were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the constructional bars on the fatigue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beams and the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crack widths and rigidity loss were analyz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structional bars can enhance the shear resistance of the bonding interface between composite layer and old concrete beam and restrict expanding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self-stressing concrete,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synergistic action of composite layer and old concrete beam, to reducing the stress amplitude of bars and the crack width of composite layer, and to increasing the durability and fatigue life of the composite be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fiber reinforced self-stressing concrete composite beam constructional bar bonding interface FATIG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