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文化记忆的童年:建构过程与教育学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宗锦莲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0,共8页
童年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能够使集体性意识与特殊性意识统统得以彰显。童年记忆的社会属性远超时间属性,是在集体漫溯下的共同构型,亦深远地影响着成人的当下建构,为经由反思的再造提供可能性。作为教育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赋予童年尊... 童年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能够使集体性意识与特殊性意识统统得以彰显。童年记忆的社会属性远超时间属性,是在集体漫溯下的共同构型,亦深远地影响着成人的当下建构,为经由反思的再造提供可能性。作为教育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赋予童年尊严、凝结集体认同与同构生活世界等方面,童年记忆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 文化记忆 建构过程 教育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鼠标追踪技术的个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晓斌 佐斌 +2 位作者 薛孟杰 江汶 候飞翔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0-781,共12页
个体建构研究探讨分类的低水平知觉过程及其机制,涉及诸多自动化加工。基于手的运动可以实时地反映大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原理,鼠标追踪技术通过对被试移动电脑鼠标反应时鼠标运动轨迹的跟踪记录与分析,对心理加工过程进行实时测量,... 个体建构研究探讨分类的低水平知觉过程及其机制,涉及诸多自动化加工。基于手的运动可以实时地反映大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原理,鼠标追踪技术通过对被试移动电脑鼠标反应时鼠标运动轨迹的跟踪记录与分析,对心理加工过程进行实时测量,是实时测量心理加工过程的新技术。基于鼠标追踪技术的最新操作软件——MouseTracker的个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研究发现,社会类别和刻板印象遵循动态连续激活原则;动态激活过程中,基于面孔肤色的分类加工优先于基于面部轮廓的分类加工;不同通道间的社会类别遵循动态整合激活原则;个体建构过程是一个对他人的动态知觉系统,该系统中社会类别、刻板印象、高水平认知状态以及对面孔、声音等的低水平加工之间可连续、动态地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建构过程 社会分类 鼠标追踪技术 MouseTracker软件包 实时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内涵要素、建构过程与培育路径 被引量:49
3
作者 孙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5-119,共5页
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是什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过程是什么,如何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 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是什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过程是什么,如何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厘清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认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核心要义、心理支撑与思想基础,并结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过程,以此提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涵要素 建构过程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青年毛泽东文化观的建构过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智杰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7-11,共5页
毛泽东“通过文化革命最终打开了政治革命的大门”,要考察其全部政治生涯,便不能不考察他的文化观的建构。毛泽东早期文化观有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建构的历史过程。此建构过程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
关键词 毛泽东早期文化观 青年毛泽东 建构过程 杨昌济 陈独秀 西方文化 改造中国 蔡和森 盘西 《湘江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区建构的过程 被引量:2
5
作者 石国亮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2-95,共4页
虽然社区是在现代化即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却可以看到自觉地进行社区建构的特征,这也是社区区别于农业社会的自然村落等生活共同体的重要特征。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社区主要是作为"社会救助力... 虽然社区是在现代化即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却可以看到自觉地进行社区建构的特征,这也是社区区别于农业社会的自然村落等生活共同体的重要特征。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社区主要是作为"社会救助力量"进行建构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区重建运动中,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社区的建构性特征。为了解决国家重建中的资源不足的问题,联合国于1948年提出"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念,之后又倡导和实施了"社区发展运动",一场自觉的社区建设运动在世界各国开始风行,并切实地推动了社区的兴起和繁荣。20世纪80年代后,原先由政府垄断的社会治理权力向社会转移,标志着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的滥觞。在这样的背景下,仅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已经无力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而是通过广泛动员社区以外的政府、公众、非政府组织、民营机构等的力量来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建构过程 社会救助力量 社会发展 合作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政治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建构 被引量:6
6
作者 欧彦伶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21期104-107,共4页
政治记忆,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全部政治经验的总和,是一种依靠过程所得到的结果。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基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政治记忆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从政治记忆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由政治记忆的提取、编码、重构... 政治记忆,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全部政治经验的总和,是一种依靠过程所得到的结果。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基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政治记忆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从政治记忆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由政治记忆的提取、编码、重构与刻写等阶段所构成的"起承转合"过程,不仅促进了教育对象对以往建构起来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记忆图式进行重新认识与整理,而且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向与范例,打开了过程发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过程建构 政治记忆 政治记忆图式 “起承转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构扎根理论的旅游“好玩”评价过程建构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思涵 胡传东 +1 位作者 罗兹柏 张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3-124,共12页
好玩与否,是中文语境下游客对旅游体验最普遍与最生活性的评价,但一直以来却鲜有对旅游好玩的理论解构研究。该文借助建构扎根理论,以关于好玩的网络游记为基础文本数据,发掘旅游过程中影响好玩体验的过程性因素,并据此构建游客好玩评... 好玩与否,是中文语境下游客对旅游体验最普遍与最生活性的评价,但一直以来却鲜有对旅游好玩的理论解构研究。该文借助建构扎根理论,以关于好玩的网络游记为基础文本数据,发掘旅游过程中影响好玩体验的过程性因素,并据此构建游客好玩评价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旅游好玩评价是建立在大众旅游基础上,以"快意"为主导的综合性与终极性旅程体验结果表达,是游客经历了难忘的快意旅程,并由此产生依恋性情感后,最终对一次愉悦性旅程给出的综合评价。适中的预期和积极的心境是形成旅游好玩的基础因素,快意的难忘记忆和依恋性的回忆是形成游客好玩评价的核心凝聚,要素满足、氛围沉浸和故事邂逅是形成快意性难忘体验的主要支撑。该文基于游客的心理过程解析了旅游"好玩"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是"体验观"在旅游研究中的一次实证性理论模型构建尝试,同时对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最直接的支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好玩” 综合评价 过程建构 建构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诉诸“过程”和“建构”的社会世界研究——简析A.许茨的现象学"社会世界"研究的方法论视角
8
作者 霍桂桓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4-52,共9页
 20世纪的西方哲学研究为什么体现出"社会哲学转向"?今天的哲学研究究竟应当向何处去?结合对许茨的、诉诸"过程"和"建构"的现象学社会世界研究的批判性考察,不仅肯定这种转向的存在,也指出了其实质性内...  20世纪的西方哲学研究为什么体现出"社会哲学转向"?今天的哲学研究究竟应当向何处去?结合对许茨的、诉诸"过程"和"建构"的现象学社会世界研究的批判性考察,不仅肯定这种转向的存在,也指出了其实质性内涵是通过走向"社会世界"而寻求彻底改变西方哲学传统的基本研究立场和方法论视角;同时,由于许茨和绝大多数当代西方哲学家一样仅把"过程"和"建构"当作理所当然的基本预设"点到为止",所以,根本没有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有待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哲学转向 社会世界 过程”和“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品德过程论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智慧 张耀灿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16,共4页
人的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两种存在结构决定了思想品德的价值结构和意义结构,而价值结构又分为阶级统治性价值结构和公共交往性价值结构。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由思想品德结构决定的。阶级统治性价值结构是统治阶级模塑的结果,人的... 人的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两种存在结构决定了思想品德的价值结构和意义结构,而价值结构又分为阶级统治性价值结构和公共交往性价值结构。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由思想品德结构决定的。阶级统治性价值结构是统治阶级模塑的结果,人的本性并不是天然地需要这种塑造,但在阶级社会,被统治阶级又无法摆脱统治阶级的塑造。公共交往性价值结构是主体自主建构的。思想品德的建构与社会关系的建构统一于实践活动中,交往实践的主体间互动是双向建构的动力机制。思想品德意义结构包括审美结构和信仰结构,二者则是在教化引导下自我生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塑造过程 建构过程 生成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嘉学派事功思想的建构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安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2-119,31,159,共10页
对永嘉学派的事功思想,相关学者基于不同立场、视角有不同的认识。涵盖义理、经制二维,行本于仁义而功见于实事当是其较为完整准确的阐释。周行己、郑伯熊为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之开创者,后经由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几代学人持续之学术耕耘... 对永嘉学派的事功思想,相关学者基于不同立场、视角有不同的认识。涵盖义理、经制二维,行本于仁义而功见于实事当是其较为完整准确的阐释。周行己、郑伯熊为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之开创者,后经由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几代学人持续之学术耕耘,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体系渐趋完善。叶适之后,学派走向衰微,后又于晚清重振,而无论衰微或重振,皆与学派之事功思想特质息息相关。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为“温州人精神”打下了厚重的底色,是当代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背后的文化命脉,对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嘉学派 事功思想 建构过程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寨与小岗:农村典型建构及意义的再认识 被引量:7
11
作者 陆益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大寨和小岗分别是集体化时代和改革转折时代的农村典型,对这两种对立典型的建构过程及意义的再认识,旨在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三农问题"。大寨以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造的生产奇迹而被政治化地建构为集体农业的榜样;... 大寨和小岗分别是集体化时代和改革转折时代的农村典型,对这两种对立典型的建构过程及意义的再认识,旨在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三农问题"。大寨以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造的生产奇迹而被政治化地建构为集体农业的榜样;小岗则因无法实现集体合作而采取"大包干"的抗争行动而被建构为农村改革典型。两种截然不同的行动方式都被建构为先进典型,反映了典型建构存在逻辑悖论,这一悖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村庄有着自己的特质,农村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尊重村庄和农民的自主选择。农村典型的意义在于价值弘扬,而不宜作为模版去推进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寨 小岗 农村典型 建构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次知识建构——知识生成的有效方式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作亮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9-144,共6页
深层次知识建构是通过批判与反思生成新知识,并有效实现新知识的迁移和真实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深层次知识建构是由认知需要的激发、新旧知识的整合、新知识的理解与反思、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构成的动态过程。确立... 深层次知识建构是通过批判与反思生成新知识,并有效实现新知识的迁移和真实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深层次知识建构是由认知需要的激发、新旧知识的整合、新知识的理解与反思、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构成的动态过程。确立高阶思维的学习目标、引导先学、建构对话与交流平台和创设问题情景等,是促进学生深层次知识建构的有效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次知识建构 知识建构过程 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合型政策议程建构的话语民主分析
13
作者 周义程 刘伟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7-150,共4页
协合型政策议程作为体制内行为者通过"体制内协商"方式,持续吸纳公众利益诉求进而推动议题纳入政策过程的议程创建新类型,既是体制内外行为主体互相"借力"的过程,又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议程建构模式。立足话语理... 协合型政策议程作为体制内行为者通过"体制内协商"方式,持续吸纳公众利益诉求进而推动议题纳入政策过程的议程创建新类型,既是体制内外行为主体互相"借力"的过程,又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议程建构模式。立足话语理论确立的核心原则,协合型政策议程建构理应基于集体的反思理性和蕴涵着伙伴相依关系,但在多元行动者话语互动过程中,并非所有的行动者均具有同等的影响能力,而是存在着话语暴政。鉴于此,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体制内外行为主体的对话结构、发挥体制外行为主体在议程建构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不断增强弱势群体的博弈能力等多元途径,来搭建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平台。最大限度地避免议程建构过程中的话语操纵和垄断,最终实现我国协合型政策议程建构过程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合型政策议程 话语民主 建构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识库理论看主体的认识建构
14
作者 王东 柳延延 《现代哲学》 1987年第3期16-19,共4页
人的认识结构、思维结构是怎样生成和发展的?这是认识论中一个疑难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经验论与先验论、白板说与模式说长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列宁在做黑格尔《逻辑学》摘要时,曾提出了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方向:“
关键词 思维结构 实践活动 信息论 知识库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建构过程 客体 信息加工 个体发生 人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建构论视野下的传统社会问题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洪长安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4-79,共6页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构论具有丰富的本质意涵。社会建构论对传统社会问题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建构论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弥补了传统社会问题研究取向上的不足,并着重关注社...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构论具有丰富的本质意涵。社会建构论对传统社会问题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建构论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弥补了传统社会问题研究取向上的不足,并着重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 社会问题 建构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皮亚杰与弗洛伊德心理建构思想的哲学倾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段培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67-71,共5页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是以收敛为主要倾向的,它体现为对协调、平衡、秩序以及连续有序的强调,在建构过程中是一种保全结构的因素。弗洛伊德的建构理论是以发散为主要倾向的。这种倾向被理解为对冲突、不平衡、混沌以及间断无序一类因素的...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是以收敛为主要倾向的,它体现为对协调、平衡、秩序以及连续有序的强调,在建构过程中是一种保全结构的因素。弗洛伊德的建构理论是以发散为主要倾向的。这种倾向被理解为对冲突、不平衡、混沌以及间断无序一类因素的强调,在建构过程中具有某种解构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皮亚杰 心理建构 自我与超我 辩证法 弗洛伊德心理学 理性主义 自我中心化 建构过程 逻辑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主体认识结构的“双向”建构
17
作者 陈晓龙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72-77,共6页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观念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现存的状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了客体,从而形成观念的东西。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根源意义上依赖于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但是又不能简...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观念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现存的状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了客体,从而形成观念的东西。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根源意义上依赖于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但是又不能简单、直接、完全地归结于实践。因此要充分地说明主体观念反映客体的认识活动之所以能够发生,还必须从主体本身入手。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体认识结构及其建构过程的考察,从另一个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客体 思维结构 生活方式 心理结构 建构过程 主体认识结构 思维方式 内化 实践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维功能与文章建构
18
作者 马怀忠 《齐鲁学刊》 CSSCI 1992年第1期60-65,共6页
(一)从文章建构看思维功能结构在研究文体分类和文体的演变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在写作学、文章学中经常提到的运作、运思、运局、思路、构思、谋篇等概念,都与某种结构形式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也显示出文章建构过程中思维活... (一)从文章建构看思维功能结构在研究文体分类和文体的演变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在写作学、文章学中经常提到的运作、运思、运局、思路、构思、谋篇等概念,都与某种结构形式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也显示出文章建构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巨大功能。写作不像一个工艺流程,只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人人都可以娴熟地加以掌握,都可以制作出精美的构件。文章建构靠的是思维张力的有机粘结和组合。只有当作者的思维活动保持一种足够的动势并能进行科学调节的时候,再加上语言因素的助力,鲜明的意象,深刻的哲理,生动的个性,奇妙的情节,才能如春水泛舟,草原奔马,来得那么迅捷,那么自然,并各得其所,尊卑就序,形成一个葱笼丰盛的文章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建构 建构过程 文章学 写作学 文体分类 意象 文体建构 议论文 作品 谋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意识的建构
19
作者 吕爱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2-14,共3页
关键词 自我意识 对象性活动 自我评价 自我感知 自我分析 社会交往 对象化 建构过程 建构方式 主体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认识中的反映、选择与建构
20
作者 王玉樑 《现代哲学》 1987年第2期5-9,共5页
当前我国哲学界正在开展对于认识本质的讨论。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有的论者说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有的说是建构,有的说是重构,有的说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等等,其说不一。这里仅就认识的本质是不是选择的问题简略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当前我国哲学界正在开展对于认识本质的讨论。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有的论者说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有的说是建构,有的说是重构,有的说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等等,其说不一。这里仅就认识的本质是不是选择的问题简略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体相互作用 皮亚杰 信息加工 建构过程 主体性 被动性 内化建构 认识结构 认识进化 人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