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人半机器的“幻肢”悖论:兼论身体传播学的未来发展
1
作者 祖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9,共10页
幻肢以“我认为我能”之势,用想象物质性模仿残缺肢体的有形结构。剖析“残体+假肢”能否消除幻肢,是洞察人能否欣然接受“半人半机器”赛博格身体的有利线索。在控制论意义上,假肢以物质—结构装配和官能模拟的“归并式铭写”再塑“完... 幻肢以“我认为我能”之势,用想象物质性模仿残缺肢体的有形结构。剖析“残体+假肢”能否消除幻肢,是洞察人能否欣然接受“半人半机器”赛博格身体的有利线索。在控制论意义上,假肢以物质—结构装配和官能模拟的“归并式铭写”再塑“完整身体”,助益肢体残缺者身体图式的蜕旧重组,甚至带来“我身体是完整的”“假肢就是我的肢体”的明示信号。但物质—结构和功能主义的“完整”无法代偿身体先天(心理)机能上的完整,残体仍会以幻肢“幽灵”呼唤自然身体完整性,使人陷入既肯认假肢又诉诸幻肢的二元溃裂。这表明“半人半机器”或有喜痛并存的特征,“半人”之痛并不能被“半机器”之喜轻易消解。未来关乎“半人半机器”的身体传播学研究,应走向技术、体感并重的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肢 赛博格身体 身体现象学 建构身体 身体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文化世界的身体建构 被引量:9
2
作者 胡科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1,共5页
笛卡尔将主体挺立,使身体演变为自我的对象物——身体成为我之他者。由此影响近代以来体育身体观的形成。身体的对象化使得身体成为科学的对象,依据科学精确性、可重复性、稳定性的原则,身体在科学面前被无限制祛魅;同时,身体的对象化... 笛卡尔将主体挺立,使身体演变为自我的对象物——身体成为我之他者。由此影响近代以来体育身体观的形成。身体的对象化使得身体成为科学的对象,依据科学精确性、可重复性、稳定性的原则,身体在科学面前被无限制祛魅;同时,身体的对象化强化身体的工具性质。为不同的主体目的,身体被最大限度加工与改造,对象身体在生成的过程中由此受到社会文化权力的规限,最终发展成为既符合社会主流价值预期,又能够有效发挥身体效能的身体性工具。文化世界中的体育,通常背负特定的身体使命,体现了社会、国家的建构意志;而理性精神、科学取向、社会习俗等均是形塑体育的文化建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哲学 文化世界 身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撇子不是天生的:西方身体建构理论脉络钩沉
3
作者 程郁华 李学昌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0-173,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开始模仿西方的身体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对于支撑西方身体研究的建构理论缺乏系统的介绍与评析。本文梳理了西方身体建构理论的社会人类学起源,系统介绍了影响西方世界的福柯的权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开始模仿西方的身体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对于支撑西方身体研究的建构理论缺乏系统的介绍与评析。本文梳理了西方身体建构理论的社会人类学起源,系统介绍了影响西方世界的福柯的权力身体学说以及苏珊·桑塔格的疾病隐喻理论,期望对中国的身体研究有所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建构理论 权力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具身体验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4
4
作者 樊友猛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共19页
20世纪90年代初,受具身理论启发,学界开始关注旅游与身体的关系,旅游具身体验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但系统的研究评述与反思尚付阙如。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旅游具身体验研究经历了酝酿、探索和拓展3个阶段,研究成果分布在两个维度、六... 20世纪90年代初,受具身理论启发,学界开始关注旅游与身体的关系,旅游具身体验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但系统的研究评述与反思尚付阙如。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旅游具身体验研究经历了酝酿、探索和拓展3个阶段,研究成果分布在两个维度、六大领域,其中视觉、其他感官知觉、躯体觉体验构成具身体验的共通性层面,主要由生理身体决定;性别分异、身体障碍和身份认同下的具身体验则属于具身体验的差异化层面,强调了身体的建构性。这些成果推动了旅游体验研究的范式变革。针对当前在成果系统性、主题集中度和方法适用性等方面的不足,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明确具身化对于旅游体验研究的范式意义,围绕“遭遇”“栖居”“展演”和“实践”等范畴建立核心命题,并且注意中西方理论资源的会通和新兴与传统研究方法的结合,以具身体验、具身实践、具身景观和具身营销为探索重心,完善和深化旅游具身体验研究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身体 具身化 生理身体 建构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操演”中的身体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兵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15-21,共7页
把"性别操演"理论中的"操演"误作"表演",在于预置了一个自为的、自然的身体观。相反,"操演"体现的是建构的身体观,"操演"不是作为行为者的身体的自主择装,而是性别霸权话语在话语&qu... 把"性别操演"理论中的"操演"误作"表演",在于预置了一个自为的、自然的身体观。相反,"操演"体现的是建构的身体观,"操演"不是作为行为者的身体的自主择装,而是性别霸权话语在话语"再意指"中的重复性规训,其效应体现为与规范话语相符合的一系列身体风格。与建构的身体观相应,并不存在一个前话语的自然式身体,但巴特勒赋予"性别操演"中所具有的建构的能动性问题使其又不得不重新面对身体的物质性议题,即建构的能动性不在于德里达式"再意指"中的必然"变异",而在于被否定同时又被保留在身体中的欲望的回返冲动;这一对欲望身体的援引,构成了巴特勒对自然身体观的悬置态度的再否定。由此,有关"性别操演"的诸多争议又以另一种形式延递到巴特勒对身体的解释中,这促使我们应重新思考身体的物质性及与此相关的"活现的身体"观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操演 建构身体 被排除的身体 朱迪斯·巴特勒 性别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