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布式瑶族民歌资源库之系统建构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洁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43,共3页
古老的瑶族,民风淳朴彪悍,喜居山区,因有"无山不有瑶"之说。瑶族民歌是中国民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但长期的口传心授阻碍了其前进的脚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地瑶族民歌被人悄悄遗忘,乃至消亡。为此笔者提出"建构设... 古老的瑶族,民风淳朴彪悍,喜居山区,因有"无山不有瑶"之说。瑶族民歌是中国民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但长期的口传心授阻碍了其前进的脚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地瑶族民歌被人悄悄遗忘,乃至消亡。为此笔者提出"建构设计分布式瑶族民歌资源库"的观点,借助网络为瑶族民歌的收集与传播、传承与发展穿针引线;借助分布式技术为其提供广阔的传播方式,为瑶族民歌的繁荣发展挖寻新路。文中就分布式瑶族民歌资源库的建构意义、建构手法、建构内容、系统及模块的设计和入库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 瑶族民歌 资源库 建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建构论:数据智能时代的新兴设计认识论
2
作者 罗仕鉴 郭和睿 +2 位作者 易珮琦 李庆龄 王瑶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45,共14页
目的 在数据智能时代提出了设计建构论的设计认识论。方法 从建构及建构主义的定义出发,明确设计具有的知识属性并以建构的视角思考创新设计发展,分析了设计认识论的研究进展和意义。结果提出了设计建构论这一新兴设计认识论,明确了设... 目的 在数据智能时代提出了设计建构论的设计认识论。方法 从建构及建构主义的定义出发,明确设计具有的知识属性并以建构的视角思考创新设计发展,分析了设计认识论的研究进展和意义。结果提出了设计建构论这一新兴设计认识论,明确了设计建构论的概念、特征、实践立场与理论价值,从本体建构论(求真)、行为建构论(向善)、价值建构论(尚美)三个层次对设计建构论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设计建构论的未来研究展开了思考。结论 设计建构论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建立中国产品自信、中国设计自信、中国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设计 设计认识论 设计建构 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构与形式的建筑改造设计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潇欣 张方籍 《南方建筑》 2015年第6期120-126,共7页
文章记录了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构设计和设计方法论课程中对南京南捕厅一处旧宅的两次设计改造的课程总结与思考过程,提供了设计上的两种思路,即建构设计思路与形式设计思路。通过基本的建构逻辑落实了设计的概念,试图寻求城... 文章记录了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构设计和设计方法论课程中对南京南捕厅一处旧宅的两次设计改造的课程总结与思考过程,提供了设计上的两种思路,即建构设计思路与形式设计思路。通过基本的建构逻辑落实了设计的概念,试图寻求城市更新中建筑改造对城市空间的公共性补偿,并进一步展开空间的形式逻辑思考,强调建筑空间设计的形式逻辑性与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改造 公共性 建构设计 形式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制造时代下的设计建构论 被引量:11
4
作者 罗仕鉴 王瑶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1-146,共6页
在当前人工智能科技浪潮中,如何认识智能制造时代中设计科学的角色,成为推进工业设计研究与实践、解释当前技术潮流下设计认识论的一大挑战。结合建构主义理念和设计学科特点,从本体、行为及价值3个方面提出设计建构论:本体建构层分析... 在当前人工智能科技浪潮中,如何认识智能制造时代中设计科学的角色,成为推进工业设计研究与实践、解释当前技术潮流下设计认识论的一大挑战。结合建构主义理念和设计学科特点,从本体、行为及价值3个方面提出设计建构论:本体建构层分析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性虚拟空间中系统结构知识和系统行为知识的本体要素;行为建构层研究群体智慧带来的行为组织变革,以及设计智能代理团队和智能设计工具带来的设计行为与设计流程转变;价值建构层宣传贯彻国家、民生及产业中蕴含的设计价值主张,为促进智能制造时代工业设计认知范式的转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设计 设计建构 群智设计 设计活动 设计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教学设计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两种对立的教学设计观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康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3-27,共5页
本文主要讨论了系统教学设计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基本观点 ,对它们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的几个方面作了较系统的对比分析 ,并对两种教学设计理论的特点及不足给予评述。文中试图对教学设计... 本文主要讨论了系统教学设计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基本观点 ,对它们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的几个方面作了较系统的对比分析 ,并对两种教学设计理论的特点及不足给予评述。文中试图对教学设计的发展和理论流派给予揭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对立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一——对“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认识的深化 被引量:27
6
作者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10,52,共7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编撰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2008年发行的第三版,由于主编及撰写团队的阵容强大,其内容更具创新性。文章首先介绍了《手册》第三版的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编撰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2008年发行的第三版,由于主编及撰写团队的阵容强大,其内容更具创新性。文章首先介绍了《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哪些论述使我们最受启迪与教育。然后,着重对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两项重要研究发现"之一的"关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认识的深化"和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四项重要进展"之一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工程型教学设计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CT 建构主义学习原则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工程型教学设计 最低限度教学指导 发现式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物理探究课的建构性设计 被引量:2
7
作者 熊冠恒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7-19,共3页
本文论述了探究的特征、思路和活动 ,及中学物理课的建构性设计原则 ,在此基础上例举中学物理探究课的建构性设计。
关键词 中学物理 教学设计 探究课 建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的设计VS图面上的设计
8
作者 谭奔 闫康 王雪松 《室内设计》 2009年第1期51-53,共3页
本文通过对比建构教学同现有传统的图面设计教学在调研、设计、成果表达三个阶段的异同,着重比较了两种教学形式对建筑设计的不同认知和表现方式,指出传统图面设计的不足与建构教学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理解建筑空间、体会材料性能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比建构教学同现有传统的图面设计教学在调研、设计、成果表达三个阶段的异同,着重比较了两种教学形式对建筑设计的不同认知和表现方式,指出传统图面设计的不足与建构教学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理解建筑空间、体会材料性能的重要性,提出建构设计与图面设计的有机结合是改善当前建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设计 图面设计 三维感知 技术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职业教育中设计与建构能力内涵的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莉方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1-13,共3页
设计与建构能力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的突出优势之一.当今职业教育界推崇的能力,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的能力。从未来工作需要的角度对设计与建构能力的起源、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以及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设计与建构能力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的突出优势之一.当今职业教育界推崇的能力,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的能力。从未来工作需要的角度对设计与建构能力的起源、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以及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工作 设计建构能力 内涵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构型设计的宜家SPACE10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敏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36-240,共5页
目的对宜家SPACE10产品创新设计进行分析,为国内家居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新思路。方法以建构型设计研究为理论基础,分析宜家SPACE10产品设计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结论宜家SPACE10的创新融合了建构型设计的3种研究方法,即实验室、现场... 目的对宜家SPACE10产品创新设计进行分析,为国内家居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新思路。方法以建构型设计研究为理论基础,分析宜家SPACE10产品设计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结论宜家SPACE10的创新融合了建构型设计的3种研究方法,即实验室、现场和展厅,同时将研究与设计实践结合,是一种设计模式的创新。在这一崭新模式的孕育下,基于环保、健康以及交互的设计理念,SPACE10涌现了一批批具有远见和富有创意的产品,使宜家常领国际家居设计的新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设计研究 创新设计 设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教案设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琳琪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3,共3页
怎么学决定了怎么教,教案设计的背后事关学习理论。然而当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严重忽略学生的思考与反思、社会文化对于学习的作用,较少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那么,如何在教案中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此,本文先阐述了建构学习设计的... 怎么学决定了怎么教,教案设计的背后事关学习理论。然而当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严重忽略学生的思考与反思、社会文化对于学习的作用,较少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那么,如何在教案中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此,本文先阐述了建构学习设计的基本框架及其要素内涵,进而以小学语文为例尝试落实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思想于教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案设计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城市VIS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莉娜 王宗雪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共4页
以烟台城市VIS设计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查与系统研究探讨烟台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当今中国优秀的城市VIS设计案例,从烟台城市人文特性、烟台标志性建筑、烟台传统建筑色彩等方面剖析烟台视觉识别设计的文化形象,为烟... 以烟台城市VIS设计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查与系统研究探讨烟台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当今中国优秀的城市VIS设计案例,从烟台城市人文特性、烟台标志性建筑、烟台传统建筑色彩等方面剖析烟台视觉识别设计的文化形象,为烟台城市VIS设计提出了核心识别系统,包括城市标志、城市标准字体、城市标准色彩及应用识别系统等的规划设计方案,为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理论与实践设计的参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识别系统 城市VIS 设计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广东高校包装设计课程引入南越国文化艺术元素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晓达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110-113,共4页
包装设计是一门特殊的旨在传播人类生活理念与文化精神的视觉媒介。从历史的角度看,广东本土文化的重要渊源无疑是自秦汉之际建立的南越王国开始。作为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的南越国文化,在其中衍生的建筑、瓦当、青铜器、玉器、金银器、印... 包装设计是一门特殊的旨在传播人类生活理念与文化精神的视觉媒介。从历史的角度看,广东本土文化的重要渊源无疑是自秦汉之际建立的南越王国开始。作为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的南越国文化,在其中衍生的建筑、瓦当、青铜器、玉器、金银器、印章文字等艺术文物,都可以作为广东高校包装设计课程中引入学习与继承的视觉文化元素。并以此作为立足广东本土,投射华南,建构当代岭南设计文化理念的根基之一。推动广东地区居民进行尊重与自我实现需要式的文化精神认知的升华。我们进而可以思考是否可以借此通过艺术、设计的方法去形塑今日"中国"的核心文化观、价值观与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装设计 媒介 文化认同 艺术元素 课程引入 建构岭南设计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素养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价值体察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6
14
作者 瞿婷婷 高建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40,共4页
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两种主要类型。核心素养背景下"知识逻辑"的学科课程面临困境,致使儿童生活意义剥离,忽略了儿童发展的情感要素和生命完整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价值取向、内在特征、目标结构和运行... 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两种主要类型。核心素养背景下"知识逻辑"的学科课程面临困境,致使儿童生活意义剥离,忽略了儿童发展的情感要素和生命完整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价值取向、内在特征、目标结构和运行逻辑等四个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存在同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存在于"知识本位—素养本位"和"线性稳定—非线性开放""外在课程—内在课程"的三个维度,其发展路径可化为结构性设计、建构性设计、主体性设计三个递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同质性 结构性设计 建构设计 主体性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网络课程体系构建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大林 赵国琦 张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677-10678,10693,共3页
通过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在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了基于网络条件下设计与建构"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草业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架构、内涵和应用。在"虚拟实验室-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信... 通过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在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了基于网络条件下设计与建构"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草业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架构、内涵和应用。在"虚拟实验室-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信息资源库"中实现学习目标,促进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业科学专业 实践 虚拟实验室 设计建构 实践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based on load transfer model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明华 杨明辉 邹新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5年第4期488-493,共6页
The load transfer analytical method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bearing mechanism of piles with vertical loa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hardening rules of soil or rock around the pile shaft, such as work-s... The load transfer analytical method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bearing mechanism of piles with vertical loa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hardening rules of soil or rock around the pile shaft, such as work-softening, ideal elasto-plastic and work-hardening, a universal tri-linear load transfer model is suggest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de and tip resistance by various types of soil (rock)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sediment at the bottom of the pile. Based on the model, a formula is derived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ttlement and load on the pile top to determine the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taking into account such factors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tum, the side resistance along the shaft, and tip resistance under the pile tip. A close agreement of the calculated results with the measured data from a field test pile lends confidence to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the present approach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 foundation load transfer model top settlement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utomatic grid generation approach over free-form surfac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被引量:11
17
作者 苏亮 祝顺来 +1 位作者 肖南 高博青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2444-2453,共10页
An essential step for the realization of free-form surface structures is to create an efficient structural gird that satisfies not only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but also the structural performance.Employing the ma... An essential step for the realization of free-form surface structures is to create an efficient structural gird that satisfies not only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but also the structural performance.Employing the main stress trajectories a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orce flows on a free-form surface,an automatic grid genera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The algorithm automatically plots the main stress trajectories on a 3D free-form surface,and adopts a modified advancing front meshing technique to generate the structural grid.Based on the proposed algorithm,an automatic grid generator named "St-Surmesh" is developed for the practical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free-form surface structure.The surface geometry of one of the Sun Valleys in Expo Axis for the Expo Shanghai 2010 is selected as a numerical example for validating the proposed approach.Comparative studies are performed to demonstrate how different structural grids affect the design of a free-form surface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id generation free-form surface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geometry stress trajectory advancing front meshing techniq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metric analysis of steel plated shear structures
18
作者 M.Ghassemieh N.Heida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2083-2090,共8页
Due to outstanding ductility and high strength,the steel plate shear wall(SPSW)is recognized as a good lateral system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particularly as it interacts with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This study a... Due to outstanding ductility and high strength,the steel plate shear wall(SPSW)is recognized as a good lateral system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particularly as it interacts with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dynamic and cyclic behavior of steel plated shear wall.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analysis was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behavior of such a wall structure.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un-stiffened plate shear wall,two different analytical models were implemented.The post buckling strength of steel plate subjected to lateral loading was also employed.The story shear-drift diagrams of steel shear wall system were presented.The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the system obtained from the analysi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steel shear wall tests reported before.The pertinent parameters of the steel shear wall system such as plate thickness,column and beam stiffness and the plate aspect ratio were recognized and their effects were recorded.The effect of stiffeners on the behavior of the SPSW was also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shear wall pushover analysis energy dissipation DUCTILITY post buckling behavior Strut el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