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理念与建构目标 被引量:11
1
作者 彭澎 《湖湘论坛》 CSSCI 201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农村正处于由市场化改革而带来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市场化改革激活了农村基层现代化发展的社会活力,拓宽了农村基层的社会空间,促使农村基层原有的治理体系逐步发生根本性的转换,使得探索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背景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 农村正处于由市场化改革而带来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市场化改革激活了农村基层现代化发展的社会活力,拓宽了农村基层的社会空间,促使农村基层原有的治理体系逐步发生根本性的转换,使得探索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背景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理念与建构目标成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课题。农村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尽管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却为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带来客观机遇,也使得探索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理念与发展目标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价值理念 建构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焦点监控下目标信息的建构与整合 被引量:19
2
作者 莫雷 冷英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50,共10页
探讨文本阅读过程目标焦点监控下读者对目标信息的建构与整合。采用移动窗口技术 ,要求被试阅读 2 4篇含有主人公目标的记叙文 ,设计了子目标未实现、子目标曲折实现或子目标直接实现三种条件 ,对不同条件下目标启动句阅读时间进行分析... 探讨文本阅读过程目标焦点监控下读者对目标信息的建构与整合。采用移动窗口技术 ,要求被试阅读 2 4篇含有主人公目标的记叙文 ,设计了子目标未实现、子目标曲折实现或子目标直接实现三种条件 ,对不同条件下目标启动句阅读时间进行分析。实验 1对子目标曲折实现与子目标未实现两种条件下目标启动句阅读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曲折实现条件下目标启动句阅读时间长于未实现条件下目标启动句的阅读时间 ,说明在没有共振的情况下 ,目标启动句也可以激活先前的目标信息引发目标整合。实验 2比较在子目标曲折实现与子目标直接实现条件对目标启动句阅读时间 ,以探讨在目标焦点条件下是否对相关信息进行追随性建构 ,结果表明 ,曲折实现条件下目标启动句阅读时间与直接实现条件下目标启动句的阅读时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在目标焦点监控下可以发生阅读信息的追随性建构。本实验结果初步证明 ,阅读不同文本信息可能会引发不同的信息加工活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建构与整合 共振 阅读双加工理论 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建构的反思与改进 被引量:6
3
作者 袁尚会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3-44,共2页
作为建构主义道德心理学的第三代,社会认知领域理论主张将社会规则划分为道德、习俗和个人三大领域,并按领域来思考与实施道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成长。鉴于德育目标在大中小学德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文章运用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对... 作为建构主义道德心理学的第三代,社会认知领域理论主张将社会规则划分为道德、习俗和个人三大领域,并按领域来思考与实施道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成长。鉴于德育目标在大中小学德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文章运用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对国家最新文件规定的大中小学德育目标进行了粗略探讨,指出不按领域来建构的操作方式将本属于习俗、个人等领域的问题全部泛化为道德问题,影响了大中小学德育实效。为此,文章基于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分领域对现行大中小学德育目标进行了初步分类,以期为大中小学提升德育实效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领域理论 德育目标 德育体系 目标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建构形象何以影响随迁子女入学——基于广州市政策设计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周雅琳 李霖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6,共9页
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是确保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形象是影响政策利益差异化分配的重要因素。基于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文本,尝试分析随迁子女的社会建构形象,并从... 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是确保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形象是影响政策利益差异化分配的重要因素。基于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文本,尝试分析随迁子女的社会建构形象,并从政策利益分配、政策论证策略和政策路径选择三个维度探究社会建构形象如何影响随迁子女入学。研究发现,社会建构形象赋予了相关群体不同水平的利益分配标准,政策设计者综合运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策略,分别为不同群体贴上了“可得”和“不可得”的政策身份标签,并最终通过差异化的政策路径实现了随迁子女内部差异化利益分配结果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迁子女入学 目标群体社会建构 政策设计 政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和谐之维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恒亮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88,共4页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选择面临着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超越性和庸俗性的摇摆和两难。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追求工具性和...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选择面临着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超越性和庸俗性的摇摆和两难。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追求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保持超越性和现实性、社会性和个体性的适度张力,把和谐人格的培育作为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和谐目标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务目标框架对个体突破性创造意愿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蒿坡 贺伟 黄祎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3-414,共12页
采用情境问卷的方法,以高校博士研究生为对象,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在意义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任务目标框架对个体从事突破性创造活动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了促进个体突破性创造意愿的目标框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组织... 采用情境问卷的方法,以高校博士研究生为对象,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在意义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任务目标框架对个体从事突破性创造活动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了促进个体突破性创造意愿的目标框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组织当前的任务目标难度水平低于/高于组织的历史任务目标难度水平时,个体会分别形成积极/消极的目标回溯框架,在积极目标回溯框架下进行突破性创造的意愿更高;积极的目标回溯框架对个体突破性创造意愿的促进作用在低水平的任务目标难度下和高创造力自我效能的个体中相对更强;当社会参照对象的任务执行水平低于/高于组织当前的任务目标水平或个人当前的绩效水平时,个体会分别形成积极/消极的社会比较框架,在积极的社会比较框架下的突破性创造意愿更高;积极的社会比较框架对个体突破性创造意愿的促进作用在高水平的任务目标难度下和低创造力自我效能的个体中相对更强。研究结论对从管理制度层面(如绩效考核制度)研究如何培育创新工作者的突破性创造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意义建构 目标框架 突破性创造力 创造力自我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事伦理审查制度的法律实现 被引量:4
7
作者 赵万一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211,共20页
随着我国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活动的蓬勃发展,以伦理审查制度为核心的规范群逐渐形成。尽管伦理审查制度已然建立,但关涉伦理审查的法律规范层级较低,对其建构目标、建构理念以及建构原则尚缺乏系统性规定。同时,在医事伦理审查... 随着我国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活动的蓬勃发展,以伦理审查制度为核心的规范群逐渐形成。尽管伦理审查制度已然建立,但关涉伦理审查的法律规范层级较低,对其建构目标、建构理念以及建构原则尚缺乏系统性规定。同时,在医事伦理审查制度的具体构建中,囿于伦理审查委员会法律地位不明、审查标准不明晰、监管机制不健全、法律责任规定粗疏等问题,导致立法旨在强化伦理约束的目标难以达致。在医学科学进步日益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安全产生强大作用力的背景下,现有的医事伦理审查制度迫切需要革新。为助益医事伦理审查制度运行的有效实现,可从体系化的立法模式、科学化的建构理念以及规范化的审查模式着手,通过构建全链条、立体化的动态评估体系来丰盈医事伦理审查制度的灵魂,进而在法治化轨道上实现医学科学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事伦理审查 伦理约束 建构目标 动态评估体系 法治轨道 法律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蒂后哲学美学思想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清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3,共5页
罗蒂的后哲学美学是介于欧洲大陆唯理论与英美经验论之间的新实用主义美学形态,其性质属于社会与文化美学。罗蒂的后哲学美学有两个精神维度:第一,消解审美形而上学,抵制理性化、逻辑化、知识化、形式化的审美文化形式,反对本体论层面... 罗蒂的后哲学美学是介于欧洲大陆唯理论与英美经验论之间的新实用主义美学形态,其性质属于社会与文化美学。罗蒂的后哲学美学有两个精神维度:第一,消解审美形而上学,抵制理性化、逻辑化、知识化、形式化的审美文化形式,反对本体论层面的本质主义及认识论层面的基础主义、表象主义,反对镜式美学及其所追求的深度模式;第二,建构多维文化目标,确定新的文化美学主题。从真、善、美的角度说,其目标是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幸福;从解释学的角度说,其目标是加强对话,减少痛苦;从反讽与教化的角度说,是逃避通约,走向创造;从哲学文学化的角度说,是偏离概念,关注人生。消解与重构两个维度紧紧围绕一个目标:营造和平、幸福、优雅的生活,如果民主、幸福与抽象观念发生冲突,那么,"民主先于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蒂 后哲学美学 消解审美形而上学 建构多维文化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