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学科建设:学术性、建构作用与公共绩效 被引量:16
1
作者 廖湘阳 王战军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61,共7页
大学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术性、建构作用以及公共绩效构成这一系统的三个基点。学术性、建构作用以及公共绩效三个基点各自基于不同的逻辑,从不同路径共同支撑着大学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学术性 建构作用 公共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对科学认知—创造的主导建构作用不可忽视——评杨耀坤教授新著《科学创造理性的探求》
2
作者 宋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3-123,共1页
科学创造理性问题,即科学认知一创造是否有规律可循和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的问题.是科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对这一问题,传统心理学、思维科学和发现逻辑囿于心理一思维形式;创造学则仅关注创造主体的能力结构和创造的方法... 科学创造理性问题,即科学认知一创造是否有规律可循和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的问题.是科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对这一问题,传统心理学、思维科学和发现逻辑囿于心理一思维形式;创造学则仅关注创造主体的能力结构和创造的方法、技巧,均未能以创造的思想内容之运动为研究对象,从而难以揭示创造的奥秘。当代认知科学对以上研究方式有根本的突破.如认知心理学便关注认知内容的运动。但认知心理学将认知归结为信息加工.显得过于简化.难以引入知识以外因素的考虑.使得认知的能动性令人费解。哲学和科学认识论却在此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优势。自康德突出认识的主体性,提出通过先验范畴综合后天经验判断.获得“先天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用以解释人类认识之秘以来,各种关于认识的预设前提的见解层出不穷。这类见解极有助于阐发认识的能动性,但它们要么失于狭隘、僵化和先验性(如康德的“先验范畴”)要么过于简化和偏向于可操作(如皮亚杰的“认识图式”),要么强调预设前提对科学理论创造的逻辑蕴涵意义(如库恩的“范式”)或单向决定作用(如麦克斯韦尔的“形而上学蓝图”)。后者由于对预设前提同理论建构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解释工具.使其极有意义的创造思维模式显得神秘莫测.结果很快被科学哲学家抛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创造 科学认知 建构作用 科学认识论 传统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科学哲学家 探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众媒介对公共空间的建构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轶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1-142,共2页
关键词 社会公共空间 大众媒介 哈贝马斯 传播时代 社会生活 主要表现 建构作用 民主氛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合文化在东亚区域合作理念构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易佑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2-145,共4页
构建东亚区域合作理念是进一步深化东亚区域合作的基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经现代改造而转生后,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先进性,成为构建东亚区域合作理念的重要观念力量。它在东亚区域合作理念构建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 构建东亚区域合作理念是进一步深化东亚区域合作的基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经现代改造而转生后,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先进性,成为构建东亚区域合作理念的重要观念力量。它在东亚区域合作理念构建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因果作用、建构作用、整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文化 区域合作理念 因果作用 建构作用 整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形象传播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33
5
作者 曹劲松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7-49,共3页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集聚地,不仅在文化创新和文明孕育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而且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物质承载和人的精神建构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更加紧密,城市发展的机遇、资源和动力不再仅仅局限于有...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集聚地,不仅在文化创新和文明孕育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而且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物质承载和人的精神建构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更加紧密,城市发展的机遇、资源和动力不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物的形态,其形象产生的品牌价值和传播影响,对城市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城市形象传播已成为许多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并付诸于各种传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象传播 城市现代化进程 中国和平崛起 竞争与合作 生产生活 文化创新 建构作用 人的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语用中学习语用”的本体方法论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元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22,共4页
毋庸置疑,语用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清晰地界定了语文课程的语用性质。本文拟从方法论层面探究语用对语文教... 毋庸置疑,语用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清晰地界定了语文课程的语用性质。本文拟从方法论层面探究语用对语文教学的建构作用。一、“在语用中学习语用”的经验认知牙牙学语伊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语言 语言文字 语言习得 方法论层面 日常交流 话语能力 语境效果 英语语法 建构作用 实践性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普尔的“科学探照灯说”及其认识主体性思想
7
作者 崔永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22,共5页
波普尔认为,在科学活动中起作用的不是水桶说所强调的知觉,而是,“观察“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而观察的前提是问题、假设。正是假设充当了我们的向导,我们今天的科学是建立在昨天的科学之上的,是昨天的科学─—探照灯起作用的结果... 波普尔认为,在科学活动中起作用的不是水桶说所强调的知觉,而是,“观察“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而观察的前提是问题、假设。正是假设充当了我们的向导,我们今天的科学是建立在昨天的科学之上的,是昨天的科学─—探照灯起作用的结果。科学探照灯说的主体性思想表现在:它肯定了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建构作用;试图说明主体认识结构的重构问题。科学探照灯说的主体性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普尔 认识主体性 主体性思想 主体认识结构 探照 水桶 建构作用 认识活动 认识的主体性 主体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