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反思 被引量:9
1
作者 木斋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4-66,共13页
我的《古诗十九首》研究,缘起于《中国诗歌演变史》的整体写作,其中汉魏五言诗演变历程的研究和写作,既为十九首研究的缘起,也为其写作的主要方法。审美学术观,对文本与史料的思考在先、现有结论在后,实践第一等诸多方面的统一,为本研... 我的《古诗十九首》研究,缘起于《中国诗歌演变史》的整体写作,其中汉魏五言诗演变历程的研究和写作,既为十九首研究的缘起,也为其写作的主要方法。审美学术观,对文本与史料的思考在先、现有结论在后,实践第一等诸多方面的统一,为本研究学术观和方法论的本质。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应为曹植所作,其余作品、苏李诗和《孔雀东南飞》等,皆应与曹植、曹彪、甄氏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建安诗歌 五言诗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从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说起 被引量:5
2
作者 刘跃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50,共3页
学术研究的魅力,就是探讨未知。木斋先生《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不仅仅限于古诗十九首,还涉及到建安诗歌乃至中国诗歌发展的整个历史,学术视野非常开阔,涉及到对于中国诗歌史若干重要问题的重新理解与界定等问题。他的见解还未必... 学术研究的魅力,就是探讨未知。木斋先生《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不仅仅限于古诗十九首,还涉及到建安诗歌乃至中国诗歌发展的整个历史,学术视野非常开阔,涉及到对于中国诗歌史若干重要问题的重新理解与界定等问题。他的见解还未必能成为定论,但是,文学史研究的意义,本来就是探讨各种可能性。因此,他的研究工作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古诗十九首》 建安诗歌 木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惊人之论 精湛考索——关于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龚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0-13,共4页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建安诗歌 诗歌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年 中国诗歌 陶渊明 曹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安诗歌中的汉乐府民歌遗韵
4
作者 赵静 刘璇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X期55-56,共2页
建安诗歌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从主题意蕴到形式风格、情感基调,都呈现出明显的汉乐府民歌的特征。追溯其根源,则与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商周时期秦地的民歌一脉相承。
关键词 建安诗歌 汉乐府民歌 遗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大赋与建安诗歌
5
作者 张晨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8-102,共5页
汉魏文人认为诗、赋本为一源 ,赋流出于诗。汉大赋与建安诗歌的关系十分密切 ,建安文人对于汉大赋是十分仰慕和推崇的 ;建安诗歌在内容、艺术、诗体三方面深受大赋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质 ;建安诗人在审美情趣上也与两汉赋家一以... 汉魏文人认为诗、赋本为一源 ,赋流出于诗。汉大赋与建安诗歌的关系十分密切 ,建安文人对于汉大赋是十分仰慕和推崇的 ;建安诗歌在内容、艺术、诗体三方面深受大赋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质 ;建安诗人在审美情趣上也与两汉赋家一以贯之 ,《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就明显受两汉审美观念影响 ,因此不应被认作是魏晋时期“文学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大赋 建安诗歌 审美情趣 《典论·论文》 内容 诗体 艺术特色 审美情趣 审美观念 魏晋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安诗歌与《古诗十九首》 被引量:9
6
作者 赵昌平 《江淮论坛》 1984年第3期77-85,共9页
谈到建安诗歌的传承,各种文学史著作都只谈汉乐府的影响。一九五六年,马茂元先生在其《古诗十九首探索》序言中提出:《古诗十九首》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建安诗风的前奏。然而这一富于启发性的观点,却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应有的... 谈到建安诗歌的传承,各种文学史著作都只谈汉乐府的影响。一九五六年,马茂元先生在其《古诗十九首探索》序言中提出:《古诗十九首》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建安诗风的前奏。然而这一富于启发性的观点,却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其实这并非是“标新立异”的见解,而是总结了历代诗论家上百次指出过的一个文学史现象。兹略举数例以证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建安诗歌 文学史著 汉乐府 马茂元 学术界 序言 抒情诗 建安风骨 五言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十九首和汉乐府及建安诗歌
7
作者 范能船 《江淮论坛》 1986年第4期94-99,共6页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历来被人称颂,比如钟嵘就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当然,《十九首》也存在一些瑕纇之处,特别在思想内容方面;但是,如果我们从总体上将《十九首》与汉乐府、建安...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历来被人称颂,比如钟嵘就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当然,《十九首》也存在一些瑕纇之处,特别在思想内容方面;但是,如果我们从总体上将《十九首》与汉乐府、建安诗歌进行比较,就会深感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建安诗歌 汉乐府 《诗品》 文学史 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 文心雕龙 缘事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美学定格 被引量:3
8
作者 陈长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89-95,共7页
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美学定格陈长义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坛上两座辉煌的艺术高峰,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后代诗歌创作的范式。建安诗歌的美学特征,人们将它概括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汉魏风骨”等... 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美学定格陈长义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坛上两座辉煌的艺术高峰,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后代诗歌创作的范式。建安诗歌的美学特征,人们将它概括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汉魏风骨”等等。盛唐诗歌的美学特征,人们则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盛唐诗歌 建安诗歌 建安诗人 盛唐诗人 政治抱负 美学特征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安诗风的时代性转换
9
作者 刘刚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37-142,共6页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上承两汉,下启魏晋,既标志着两汉文学的结束,又是魏晋文学的发端,是文学发展史上从“汉音”过渡到“魏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所谓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始于196年,止于220年。古...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上承两汉,下启魏晋,既标志着两汉文学的结束,又是魏晋文学的发端,是文学发展史上从“汉音”过渡到“魏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所谓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始于196年,止于220年。古代文学史研究者普遍认为,建安文学的上限可以上溯至曹操写作《薤露行》的190年,下限可以下移至曹植逝世的232年,纵观建安时期的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可以将建安文学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分界点便是“曹公初破邺,武功之定始于此也”的建安九年(204)。建安前期,“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文士挣扎在社会动乱的漩涡中,吟唱着亲眼目睹的人间惨象和亲身遭历的军阀混斗。建安后期,“建安之末,区宇方辑”,社会局势相对稳定,文士聚至邺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诗人 “汉音” 建安诗歌 “魏响” 建安文学 《古诗十九首》 建安前期 后期诗歌 诗歌风格 慷慨悲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丕的衡文标准与建安风骨
10
作者 陈长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曹丕在文学理论上究竟有没有提出一个衡文标准,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们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有同志认为,曹丕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衡文标准,只是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作家的气质与创作风格的关系,文章的地位和作... 曹丕在文学理论上究竟有没有提出一个衡文标准,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们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有同志认为,曹丕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衡文标准,只是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作家的气质与创作风格的关系,文章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就《典论·论文》来研究,“经国之大业”和“诗赋欲丽”是曹丕用以衡量文学的批评标准,并指出这二者的关系是在“经国”的前提下要求作品“丽”。笔者则以为,曹丕在文学理论上的衡文标准,并不是文学在功用上能够“经国”,也不只是形式上的“丽”,更不能牵强地把二者拉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 典论·论文 曹丕 创作风格 文心雕龙 诗赋 批评标准 建安诗歌 文学体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曹植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11
作者 傅正义 《重庆社会科学》 2000年第6期42-46,共5页
建安时期“群彦蔚起”、“门户各立”,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建安诗歌“五言腾踊”、“彬彬之盛,大备于时”,开创了我国五言古诗的黄金时代。六朝诗人踵其步武,继其风范,“抱篇章而景慕,映余辉以自烛”,唐代诗... 建安时期“群彦蔚起”、“门户各立”,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建安诗歌“五言腾踊”、“彬彬之盛,大备于时”,开创了我国五言古诗的黄金时代。六朝诗人踵其步武,继其风范,“抱篇章而景慕,映余辉以自烛”,唐代诗歌革新运动也以“汉魏风骨”为旗帜,心慕手追,奉为楷模。然“陈思为建安之杰”,“邺中诸子,陈王最高”,后世言建安诗,也莫不首标曹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 建安诗歌 曹植 五言古诗 陈思 汉魏风骨 唐代诗歌 风范 黄金时代 六朝
全文增补中
建安七子与“建安风骨” 被引量:3
12
作者 郁贤皓 张采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63-68,共6页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打破了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局面,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这个时期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气象、新特点,被后人概括为“建安风骨”。笔者认为,所谓“建安风骨”,实际上是时代精神...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打破了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局面,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这个时期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气象、新特点,被后人概括为“建安风骨”。笔者认为,所谓“建安风骨”,实际上是时代精神,也即慷慨激昂、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反映。具体地说,在内容上多抒写动乱的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及个人怀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在形式上注重创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地位 建安风骨 中郎将 建安七子 中国文学史 建安文学 五官 新特点 诗歌创作 建安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曹操诗歌的写实性
13
作者 梁祖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5-139,共5页
具有写实精神是建安作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之一 ,而在曹操诗歌中得到了较为集中的体现。本文从曹操诗歌反映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展示时代精神等几个方面 。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曹操 诗歌 写实性 建安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理解“建安风骨”
14
作者 张可礼 《文史哲》 1986年第3期24-27,23,共5页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不少文人,特别是钟嵘、陈子昂、李白和严羽等,在评论建安诗歌时,都曾使用过“建安风骨”,或近似于“建安风骨”这样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这一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不少文人,特别是钟嵘、陈子昂、李白和严羽等,在评论建安诗歌时,都曾使用过“建安风骨”,或近似于“建安风骨”这样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这一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它?诸如此类的问题。现在仍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 陈子昂 我国古代 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魏风骨 建安文学 诗品 李白 左思风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安诗人代表商兑
15
作者 祝诚 《高校教育管理》 1982年第4期27-33,共7页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诗风.一代有一代之诗人代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位位杰出的诗人,作为他们那个时代诗歌风格当之无愧的代表;可是,...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诗风.一代有一代之诗人代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位位杰出的诗人,作为他们那个时代诗歌风格当之无愧的代表;可是,有时却颇见歧异.比如,“建安风骨”是有目共睹的建安诗坛的显著特色.然而,谁才是俊才云蒸的建安诗人的代表呢?自从建安诗歌问世以来,便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试从建安时代的特征,建安诗歌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诗人 曹植 曹操 商兑 建安诗歌 建安文学 诗篇 乐府民歌 建安时代 曹氏父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世群才未可轻——西晋诗风辨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长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1-128,共8页
继建安、正始之后,西晋诗坛群英荟萃,创作兴盛。西晋诗歌在题材内容的多样性、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语言词采的锤炼上对建安诗歌既有继承,亦多有突破,它一方面继承了建安诗歌以“气”胜的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开拓了以“韵”胜的美学... 继建安、正始之后,西晋诗坛群英荟萃,创作兴盛。西晋诗歌在题材内容的多样性、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语言词采的锤炼上对建安诗歌既有继承,亦多有突破,它一方面继承了建安诗歌以“气”胜的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开拓了以“韵”胜的美学境界。西晋群才虽然“力柔于建安”,但在以“清”为主要标志的美学追求上却超过了建安诸贤,江东诸谢的“高韵”,实由西晋诗人开之。对西晋诗人、诗歌的总体评价,刘勰、钟嵘、元好问、叶燮、郑振铎、王钟陵诸人比较客观允当,但作为高校文科教材、影响甚大的中国社科院编《中国文学史》及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则失之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晋诗歌 建安诗歌 西晋诗人 《中国文学史》 文心雕龙 元好问 形式主义 诗风 建安风骨” 郑振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诗史在“黄金时代”的流变
17
作者 孙明君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8年第S2期89-90,126,共3页
建安至盛唐(曹操杜甫)是中国古代诗史的“黄金时代”。在这六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的中心,是所有艺术形式的中心。再深入地体察,此期诗歌的嬗变可进一步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建安,一是六朝到初唐,一是盛唐。建安是... 建安至盛唐(曹操杜甫)是中国古代诗史的“黄金时代”。在这六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的中心,是所有艺术形式的中心。再深入地体察,此期诗歌的嬗变可进一步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建安,一是六朝到初唐,一是盛唐。建安是“三源归一”的时代,《诗》《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史 黄金时代 盛唐诗歌 宫体诗 初唐诗歌 中国诗歌 建安时代 建安诗歌 建安诗人 《古诗十九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东晋玄言诗的再认识 被引量:4
18
作者 祝振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3期12-19,共8页
东晋玄言诗历来评价不高,对其研究也不够,一般认为只是清淡雅士的押韵语录。作者从玄言诗的产生,玄言诗的表现风格,玄言诗反映的主题,玄言诗的艺术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认为:玄言诗的流行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危机,而是向成熟转变的... 东晋玄言诗历来评价不高,对其研究也不够,一般认为只是清淡雅士的押韵语录。作者从玄言诗的产生,玄言诗的表现风格,玄言诗反映的主题,玄言诗的艺术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认为:玄言诗的流行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危机,而是向成熟转变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言诗 诗歌发展 山水诗 建安诗歌 世说新语 东晋 谢灵运 建安文学 老庄 诗歌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总目录
19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7-200,共4页
关键词 2010 《社会科学研究》 建安诗歌 《四川通史》 社会工作模式 古诗十九首 方法论意义 木斋 目录 检索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晋文艺系年》序
20
作者 袁世硕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7-39,共3页
可礼教授从6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至今已经整整30个年头了。起初,他是做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陆侃如先生的研究生,从此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时期担负着并不轻松的系行政工作,却始终不脱离教学,... 可礼教授从6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至今已经整整30个年头了。起初,他是做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陆侃如先生的研究生,从此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时期担负着并不轻松的系行政工作,却始终不脱离教学,也不放松治学,总是挤出时间潜心研究,辛勤耕耘,多所著作。近十余年来,他已经先后出版了《三曹年谱》、《建安文学论稿》、《建安诗歌选泽》三部著作,发表了一些论文。其中,《建安文学论稿》在同行中颇得好评,被推许为近期建安文学研究中卓有建树的论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文学 文学史研究 中国文学史 建安诗歌 文学史家 陆侃如 中古文学 论稿 文学鉴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