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lusin α在孤束核内的心血管效应可能通过抑制头端延髓腹外侧区前交感神经元活动介导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宏宝 郭雅琼 +3 位作者 鲁彦 伏晓琳 刘颖璐 郑天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72-1677,共6页
目的探讨孤束核内salusinα的心血管效应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94只,其中50只大鼠单侧NTS或双侧NTS注射不同剂量salusinα(0.04~4 pmol)或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观察NTS内salusinα对大鼠血压和心率产生... 目的探讨孤束核内salusinα的心血管效应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94只,其中50只大鼠单侧NTS或双侧NTS注射不同剂量salusinα(0.04~4 pmol)或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观察NTS内salusinα对大鼠血压和心率产生的影响。33只大鼠分别预先在NTS给予aCSF、非选择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犬尿希酸(KYN)、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切断(bilateral vagotomy)或在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给予aCSF/GABA受体激动剂muscimol,探讨NTS内salusinα的心血管效应机制。11只大鼠检测NTS水平salusinα对大鼠动脉压力反射(arterial baroreflex,ABR)功能的影响。结果在NTS双侧或单侧微量注射salusinα产生剂量依赖性的降低血压、减缓心率的作用。双侧微量注射salusinα不影响麻醉大鼠的ABR。NTS预先注射KYN(1nmol)或双侧迷走神经切除均不影响孤束核注salusinα产生的降低血压、减缓心率的效应(P>0.05)。RVLM预先注射muscimol(5 pmol)能有效阻断salusinα(4 pmol)在孤束核产生的降低血压、减缓心率的效应(P<0.05)。结论 NTS注射salusinα产生的降低血压、减缓心率的效应可能通过激动RVLM内GABA受体,抑制前交感神经元兴奋性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USIN 大鼠 延髓 孤束核 头端延髓外侧 脉压力反射 前交感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高血压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氧化应激水平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雪蕊 郭玉红 +2 位作者 徐霄龙 白云静 刘清泉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从自由基来源和清除的角度探讨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中氧化应激水平影响的潜在机制。方法:15只Wistar(WKY)大鼠为正常组,45只SHR大鼠随机分为高血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针刺组取“太冲穴”直刺,非... 目的:从自由基来源和清除的角度探讨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中氧化应激水平影响的潜在机制。方法:15只Wistar(WKY)大鼠为正常组,45只SHR大鼠随机分为高血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针刺组取“太冲穴”直刺,非穴组取非穴位浅刺,治疗1次/d,共14 d。采用遥测技术检测针刺对血压的影响;采用DHE染色检测针刺对RVLM中活性氧族(ROS)变化的影响;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针刺对RVLM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和NADPH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针刺对RVLM中NADPH氧化酶、SOD、NOS各亚基或亚型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血压组大鼠收缩压显著增高(P<0.05),RVLM中ROS产生增多(P<0.05),NADPH氧化酶活性增高(P<0.05),其亚基gp91phox、p22phox和nNO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高血压组和非穴组比较,针刺干预可显著下调SHR大鼠的收缩压(P<0.05),降低RVLM中ROS的水平(P<0.05),下调NADPH氧化酶活性(P<0.05)。各组中SOD和NOS活性,SOD1、SOD2和iNOS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结论:针刺可显著改善SHR大鼠血压,降低RVLM中ROS的水平,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p22phox、及NOS亚型nNOS的表达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针刺 氧化应激 延髓头端外侧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调节心血管活动的γ-氨基丁酸机制 被引量:8
3
作者 周苏娅 黄德明 陈应城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5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延回头端腹外侧区(RVLM)调节心血管活动的γ-氨基丁酸(GABA)机制。方法:采用3管玻璃微电线作SD大鼠脑内微量注射,观察在RVLM微量注射GABA受体阻断剂后,对心血管活动的紧张性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双侧RVLM微量注射GAB... 目的:探讨延回头端腹外侧区(RVLM)调节心血管活动的γ-氨基丁酸(GABA)机制。方法:采用3管玻璃微电线作SD大鼠脑内微量注射,观察在RVLM微量注射GABA受体阻断剂后,对心血管活动的紧张性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双侧RVLM微量注射GABA_A受体阻断剂4mmol/L荷包牡丹硷20nl(一侧总量80pmol)后,平均动脉压(MAP)升高8.66±0.36kPa(P<0.01),心率(HR)加快45.3±4.9次/min(P<0.05);双侧RVLM微量注射GABA_B受体阻断剂2-OH-S也出现升压及心率加快效应。低剂量组(一侧2-OH-S总量400nmol),MAP升高2.70±0.24kPa(P<0.01),HR加快16.0±2.1次/min(P<0.01)。高剂量组(一侧2-OH-S总量1nmol)MAP升高3.01±0.19kPa(P<0.01),HR加快17.3±1.8次/min(P<0.05)。结论:RVLM的GABA紧张性抑制作用可通过GABA_A和GABA_B两种受体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外侧 rvlM GABA 心血管系统 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N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美平 孙国杰 +3 位作者 尤行宏 沈峰 吴丰华 姚小卫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35-2837,I0019,共4页
目的:观察头针"额旁1线"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防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IR组)、电针治疗组(EA... 目的:观察头针"额旁1线"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防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IR组)、电针治疗组(EA组),每组8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5 min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 NOS表达水平、左交感神经放电活动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观察指标。结果:IR组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 NOS降低,左交感神经放电活动明显增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A组大鼠与IR组比较,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 NOS表达显著上调,左交感神经放电活动明显减弱,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调整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 NOS表达水平,从而降低左交感神经放电活动,发挥其抗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电针 延髓头端外侧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GABA_B受体中介的心血管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苏娅 陈应城 黄德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6期256-260,共5页
目的 :证实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 RVL M) γ-氨基丁酸 ( GABA) B受体中介的紧张性抑制作用。方法 :于大鼠双侧 RVL M微量注射 2 -羟基 -saclofen,观察其平均动脉血压( MAP)和心率 ( HR)变化。结果 :在 SD、WKY、SHR大鼠... 目的 :证实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 RVL M) γ-氨基丁酸 ( GABA) B受体中介的紧张性抑制作用。方法 :于大鼠双侧 RVL M微量注射 2 -羟基 -saclofen,观察其平均动脉血压( MAP)和心率 ( HR)变化。结果 :在 SD、WKY、SHR大鼠均引起 MAP升高和 HR加快 ,但 SHR大鼠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 SD、WKY大鼠 ( P<0 .0 5)。结论 :GABAB受体参与中介 RVL M的紧张性抑制作用 ,SHR大鼠 RVL M的此紧张性抑制作用明显低于正常血压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 受体 BAGAB 高血压 病因学 心率 延髓头端外侧 大鼠 平均动脉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在大鼠外侧下丘脑/穹窿周围区升压反应中的作用
6
作者 王益光 刘晓霞 +2 位作者 王玉良 李会全 唐可欣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9期722-724,共3页
目的探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对大鼠外侧下丘脑/穹窿周围区(LH/PF)升压反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3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酚妥拉明组;心得安组;阿托品组和谷氨酸二乙酯组,每组均用生理盐水作对照。谷氨酸钠微量注入大鼠LH/PF... 目的探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对大鼠外侧下丘脑/穹窿周围区(LH/PF)升压反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3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酚妥拉明组;心得安组;阿托品组和谷氨酸二乙酯组,每组均用生理盐水作对照。谷氨酸钠微量注入大鼠LH/PF后,观察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反应;然后分别将酚妥拉明、心得安、阿托品和谷氨酸二乙酯微量注射到RVL,再观测注射谷氨酸钠后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谷氨酸钠微量注入LH/PF后大鼠的动脉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加快;RVL内分别微量注射酚妥拉明、心得安、甲基阿托品和谷氨酸二乙酯后再注射谷氨酸钠,各组大鼠的升压反应明显降低,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RVL内的α-、β-、M-和谷氨酸(Glu-)受体介导LH/PF的升压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头端外侧(rvl) 外侧下丘脑/穹窿周围(LH/PF) 升压反应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衰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GABA_B受体介导的心血管效应
7
作者 王仁俊 温美玲 +5 位作者 寇正涌 李华 郝锡联 赵卓 周革 周晓馥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0-125,共6页
为证实慢性心衰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γ-氨基丁酸B型(GABAB)受体介导的交感神经紧张性抑制作用,采用冠脉结扎法诱导大鼠慢性心衰,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微量注射GABAB受体阻断剂CGP-35348,观察动脉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假手术... 为证实慢性心衰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γ-氨基丁酸B型(GABAB)受体介导的交感神经紧张性抑制作用,采用冠脉结扎法诱导大鼠慢性心衰,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微量注射GABAB受体阻断剂CGP-35348,观察动脉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假手术组和心衰组大鼠心率、血压均有升高,但心衰组升高幅度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减小(P<0.05).假手术组和心衰大鼠RVLM微量注射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均导致心率、血压下降,但心衰组下降幅度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减小(P<0.05).以Western blot实验法观察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内GABAB受体蛋白表达量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大鼠RVLM内GABAB受体表达下调(P<0.05).说明心衰大鼠延髓头端腹外侧区GABAB受体中介的紧张抑制作用发生钝化,其机制可能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内GABAB受体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GABAB 延髓头端外侧 慢性心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胸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对电刺激头端延髓腹外侧区的反应
8
作者 戎伟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19-523,共5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猫的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在胸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SPNs)上引起的反应。方法:用充灌3mol/LKCl的玻璃微电极在11只麻醉后行人工通气猫的第3胸髓做细胞内记录,电刺激白交通支,逆行鉴定SP... 目的:观察电刺激猫的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在胸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SPNs)上引起的反应。方法:用充灌3mol/LKCl的玻璃微电极在11只麻醉后行人工通气猫的第3胸髓做细胞内记录,电刺激白交通支,逆行鉴定SPNs。结果:共记录了24个SPNs,其静息膜电位为-45~-90mV,逆行动作电位的阈值和潜伏期分别是(2.86±0.37)V和(6.48±0.89)ms。用单个方波(0.2ms,50~300μA)刺激RVLM,在所有SPNs上都引起一组潜伏期为4~47ms的早发快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EPSPs);在11个SPNs上还记录到一组潜伏期为70~140ms的迟发EPSPs(lEPSPs)。多数eEPSPs和一些lEPSPs都具有恒定的潜伏期。结论:RVLM的一些交感兴奋性神经元单突触地投射到胸脊髓SPNs上,RVLM的胸脊髓投射按传导速度可分为两类,即快传导和慢传导纤维,其传导速度分别是5~25和0.7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端 延髓外侧 交感节前神经元 自主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头端延髓腹外侧区 NMDA受体在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中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肖振祥 王伟忠 +2 位作者 施善芬 陈辉 孙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739-741,共3页
目的 :研究大鼠头端延髓腹外侧区 (RVL M)谷氨酸 NMDA受体在介导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 (ABR)中的作用。 方法 :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大鼠 RVL M双侧各微注射 0 .1μl的 5 0 mm ol/L氯胺酮 ,观察动脉血压、心率以及 ABR的变化。结果 :双侧 ... 目的 :研究大鼠头端延髓腹外侧区 (RVL M)谷氨酸 NMDA受体在介导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 (ABR)中的作用。 方法 :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大鼠 RVL M双侧各微注射 0 .1μl的 5 0 mm ol/L氯胺酮 ,观察动脉血压、心率以及 ABR的变化。结果 :双侧 RVL M内微注射氯胺酮后动脉血压和心率明显下降 (P<0 .0 5 ) ,同时能部分或完全阻断 ABR(P<0 .0 5 )。结论 :谷氨酸 NMDA受体在维持交感心血管活动的紧张性兴奋和介导 ABR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端延髓外侧 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 NMDA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性厌食症大鼠伏隔核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的神经通路联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雯雯 吴琼波 +2 位作者 郑超 汪萌芽 张环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9-615,共7页
目的探讨中枢伏隔核(NAc)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之间是否存在神经通路联系,为进一步阐明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心血管功能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饮食-运动模拟法建立神经性厌食症大鼠模型,使用荧光金逆向示踪法并... 目的探讨中枢伏隔核(NAc)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之间是否存在神经通路联系,为进一步阐明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心血管功能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饮食-运动模拟法建立神经性厌食症大鼠模型,使用荧光金逆向示踪法并结合多通道同步记录技术,探究NAc与RVLM间是否存在通路联系并参与AN模型大鼠心血管功能的调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N模型组大鼠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显著降低,RVLM神经元放电频率显著增加。在正常组和AN模型组大鼠RVLM核团微量注射荧光金0.5μL后,观察到NAc有荧光金逆行标记神经元分布。400μA电刺激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NAc时,大鼠收缩压、心率均显著性降低,RVLM神经元放电频率显著增加,而电刺激后模型组的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应用饮食-运动模拟法能成功建立神经性厌食症大鼠模型。大鼠NAc与RVLM间存在神经通路联系,该神经通路可能参与了AN模型大鼠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厌食症 延髓头端外侧 伏隔核 心血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延髓腹外侧区在可乐定心血管效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白洁 王伟忠 +3 位作者 袁文俊 潘燕霞 任安经 苏定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延髓腹外侧区 (VL M)在介导可乐定心血管效应中的作用。 方法 :氨基甲酸乙酯麻醉 SD大鼠 ,应用微量注射和细胞外记录等方法观察尾端延髓腹外侧区 (CVL M)和头端延髓腹外侧区 (RVL M)内局部给予可乐定导致的心血管活动变化... 目的 :探讨大鼠延髓腹外侧区 (VL M)在介导可乐定心血管效应中的作用。 方法 :氨基甲酸乙酯麻醉 SD大鼠 ,应用微量注射和细胞外记录等方法观察尾端延髓腹外侧区 (CVL M)和头端延髓腹外侧区 (RVL M)内局部给予可乐定导致的心血管活动变化。 结果 :单侧 CVL M微量注射可乐定 (5 nm ol/ 10 0 nl,n=10 )不仅能明显升高动脉血压 (AP)和增加心率 (HR)(P<0 .0 1) ,而且能增加同侧 RVL M压力敏感性神经元 (n=8)的放电频率 (P<0 .0 1) ;而单侧 RVL M微量注射可乐定 (5nmol/ 10 0 nl,n=9)明显降低 AP和 HR(P<0 .0 1)。结论 :RVL M和 CV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乐定 延髓外侧 动脉血压 心率 压力敏感性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至下丘脑外侧区的儿茶酚胺能投射神经元在胃伤害性刺激后的FOS表达 被引量:4
12
作者 董元祥 熊抗辉 饶志仁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63-368,共6页
将HRP注入下丘脑外侧区进行逆行追踪,并将之与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对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至下丘脑外侧区的儿茶酚胺能投射神经元在胃伤害性刺激后的c-fos表达进行了观察.光镜下见到孤... 将HRP注入下丘脑外侧区进行逆行追踪,并将之与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对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至下丘脑外侧区的儿茶酚胺能投射神经元在胃伤害性刺激后的c-fos表达进行了观察.光镜下见到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出现七种不同的反应阳性细胞,即:HRP、FOS、TH单一反应阳性细胞,FOS/HRP、FOS/TH、HRP/TH双重反应阳性细胞和FOS/HRP/TH三重反应阳性细胞.七种反应阳性细胞中以FOS、TH单一反应阳性细胞和FOS/TH双重反应阳性细胞数量较多,其余的各类均较少.HRP阳性细胞主要见于注射侧,对侧偶见。上述七种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延髓中、尾段的孤束核内侧亚核和延髓腹外侧区,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中少见.本文结果证明大鼠孤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有少量向下丘脑外侧区投射,其中少部分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参与了胃伤害性刺激的传导或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束核 延髓外侧 下丘脑外侧 儿茶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腹外侧区在降压反射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丁报春 王萍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1-274,共4页
在各种心血管反射中,降压反射是最主要的,延髓腹外侧区在降压反射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降压反射中枢通路中至少有四种成分是最基本的:(1)孤束核中的神经元;(2)延髓腹外侧头端的交感前运动细胞;(3)延髓腹外侧尾端;(4... 在各种心血管反射中,降压反射是最主要的,延髓腹外侧区在降压反射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降压反射中枢通路中至少有四种成分是最基本的:(1)孤束核中的神经元;(2)延髓腹外侧头端的交感前运动细胞;(3)延髓腹外侧尾端;(4)疑核或和迷走神经背运动核。此外,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和抑制性神经元也是中枢通路的关键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外侧 孤束核 降压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腹外侧区对心血管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志雄 张荣宝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186-189,共4页
1873年,Dittmar首次提出延髓腹外侧区(VLM)可能是中枢调节心皿管活动的关键部位,但这一看法在当时并来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 延髓外侧 心血管功能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式游泳运动对大鼠延髓腹外侧区c-fos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宋慧芳 李楠 +3 位作者 杨李旺 王迎春 闫八一 杨桂姣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游泳运动后大鼠延髓腹外侧区c-fos的表达及其时效性分布规律。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持续游泳运动组(25只)和间歇游泳运动组(25只)。运动组进行6周游泳训练建立运动模型。运动结束后0...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游泳运动后大鼠延髓腹外侧区c-fos的表达及其时效性分布规律。方法:选取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持续游泳运动组(25只)和间歇游泳运动组(25只)。运动组进行6周游泳训练建立运动模型。运动结束后0、0.5、1、2、4 h等不同时间点取材,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延髓腹外侧区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1)延髓腹外侧区头端(RVLM)持续组大鼠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在运动结束后逐渐增多,至0.5 h达高峰,之后缓慢回落,至2 h后接近对照组水平。间歇组运动后即刻即可见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显著增高至峰值,之后维持于较高的水平范围内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至4 h恢复至对照水平;(2)延髓腹外侧区尾端(CVLM)持续游泳运动组大鼠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在运动结束后略有增加(P>0.05),0.5 h迅速下降至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之后重新回升至对照水平,并逐渐降低。间歇游泳运动组,运动后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缓慢上升,至1 h达高峰,之后回落至2 h后再次略微升高。结论:不同形式游泳运动可引起大鼠延髓腹外侧区c-fos信号通路不同程度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运动 延髓外侧 C-FOS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甩尾相关细胞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
16
作者 师养荣 樊唯真 +1 位作者 汪丛莹 樊小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 探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 (rostralventromedialmedulla ,RVM)甩尾相关细胞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射 ,同步记录RVM细胞放电和甩尾反射的方法 ,观察琥珀胆碱 (succinyl choline,SCh)诱发的... 目的 探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 (rostralventromedialmedulla ,RVM)甩尾相关细胞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射 ,同步记录RVM细胞放电和甩尾反射的方法 ,观察琥珀胆碱 (succinyl choline,SCh)诱发的肌梭传入活动对甩尾相关细胞放电和甩尾反射的影响。结果 ①RVM内的细胞依据其放电活动与甩尾反射的关系可区分为三类 ,即 :在甩尾动作发生前 4 0 0ms左右放电骤停的off cell,在甩尾动作发生前 2 0 0~6 0 0ms放电骤增的on cell,以及与甩尾反射没有关系的N cell。②股动脉注射SCh引起的肌梭传入活动可使绝大多数的off cell发生兴奋 ,表现为放电频率增加 ,“撤”反应延迟出现或不出现 ;可使绝大多数on cell发生抑制 ,表现为放电频率减小 ,“给”反应延迟出现 ;同时使甩尾的潜伏期明显延长。③肌肉注射布比卡因破坏肌梭后 ,股动脉注射相同剂量的SCh ,对off cell的兴奋作用较未注射组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SCh诱发的肌梭传入可使RVM内off cell兴奋 ,on cell抑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头端内侧 甩尾相关细胞 肌梭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端腹外侧延髓心血管区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17
作者 王晶 潘敬运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7-79,共3页
延髓尾端有两个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区域。尾端腹外侧延髓除了作为外周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的中继站外 ,可能还有一压力感受器非依赖的 ,对头端腹外侧延髓的抑制作用。此外 ,尾端腹外侧延髓还提供一种非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兴奋冲动 ,影响头... 延髓尾端有两个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区域。尾端腹外侧延髓除了作为外周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的中继站外 ,可能还有一压力感受器非依赖的 ,对头端腹外侧延髓的抑制作用。此外 ,尾端腹外侧延髓还提供一种非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兴奋冲动 ,影响头端腹外侧延髓。尾端加压区神经元是支持头端腹外侧延髓交感前运动神经元静息活性的主要突触来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端外侧延髓 尾端加压 头端外侧延髓 心血管功能 调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端延髓腹外侧区咪唑啉受体在可乐定中枢降压效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文生 史胜 +1 位作者 王伟忠 袁文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35-837,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尾端延髓腹外侧区(CVLM)在介导可乐定降压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氨基甲酸乙酯麻醉SD大鼠20只,体质量250-350 g,应用微量注射和动脉插管记录血压等方法观察CVLM给予咪唑啉1和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对可乐定导致的心血管活动... 目的:探讨大鼠尾端延髓腹外侧区(CVLM)在介导可乐定降压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氨基甲酸乙酯麻醉SD大鼠20只,体质量250-350 g,应用微量注射和动脉插管记录血压等方法观察CVLM给予咪唑啉1和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对可乐定导致的心血管活动的影响。结果:双侧CVLM预先微量注射咪唑啉1和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idazoxan(5 nmol)不仅能降低平均动脉血压[(-17.3±6.9)mmHg,1 mmHg=0.133 kPa,P<0.01]和心率[-23.9±3.6)次/min,P<0.01],而且能完全阻断静脉注射可乐定(10 μg/kg)导致的降压[(-29.5±6.1)vs(-1.4±2.3)mmHg,P<0.01]和降心率效应[(-30.8±6.7)vs(-3.0±4.6)次/min,P<0.01],而预先CVLM微量注射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育亨宾(500 pmol)则不能影响可乐定导致的心血管效应。结论:CVLM咪唑啉受体1参与可乐定的中枢降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啉1受体 可乐定 血压 尾端延髓外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的On细胞和Off细胞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若曦 蒋涛 +3 位作者 焦英甫 高坡 杨立群 俞卫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5-98,共4页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是疼痛下行易化和抑制调节系统中的核心结构,向上接受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等的投射,向下通过脊髓背外侧束和脊髓腹外侧束对疼痛发挥易化或抑制性调节的作用,是中枢疼痛调控通路的最后一道闸门。此区域... 延髓头端腹内侧区是疼痛下行易化和抑制调节系统中的核心结构,向上接受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等的投射,向下通过脊髓背外侧束和脊髓腹外侧束对疼痛发挥易化或抑制性调节的作用,是中枢疼痛调控通路的最后一道闸门。此区域的神经元根据其对疼痛刺激所引起的放电活动的反应,可分为On细胞、Off细胞和Neutral细胞,其与疼痛调节以及阿片类药物发挥镇痛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该文就On细胞和Off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究延髓头端腹内侧区的On细胞和Off细胞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头端内侧 On细胞 Off细胞 阿片类受体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腹外侧区与心血管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皇甫东海 李鹏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2期147-155,共9页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心血管活动机制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20,37,65,68)。早在1873年,Dittmar就用顺序切脑的方法证实脑桥尾端和延髓头端是维持静息血压水平的基本中枢。后来的研究发现,小心地损毁脑桥和延髓背部或延髓腹内侧部动...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心血管活动机制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20,37,65,68)。早在1873年,Dittmar就用顺序切脑的方法证实脑桥尾端和延髓头端是维持静息血压水平的基本中枢。后来的研究发现,小心地损毁脑桥和延髓背部或延髓腹内侧部动物血压可无明显变化,提示延髓腹外侧区(VLM)在维持基础血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然而这一看法在当时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本世纪初,人们的兴趣似乎都趋向于延髓背侧部。Ranson^(97)等在1916年报告了电刺激第四脑室底的某些点,可引起明显的血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外侧 神经元 神经组织 心血管 脊髓侧角 舌下神经根 外侧网状核 交感神经 头端 心率减慢 侧网状核 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