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冲击下固体炸药延迟起爆(XDT)现象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朗 柯加山 +2 位作者 方青 赵峰 冯长根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4-218,共5页
设计了连续低冲击加载炸药的双隔板实验,采用X光透视摄影方法,观察到了JO 9159炸药延迟起爆(XDT)现象。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加载炸药实验的力学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炸药延迟起爆机理和发生条件。结果表明,JO 9159炸药延迟起爆(... 设计了连续低冲击加载炸药的双隔板实验,采用X光透视摄影方法,观察到了JO 9159炸药延迟起爆(XDT)现象。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加载炸药实验的力学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炸药延迟起爆机理和发生条件。结果表明,JO 9159炸药延迟起爆(XDT)现象的起爆时刻比正常冲击起爆(SDT)要滞后大约十几微秒以上,且发生有一定的随机性。对炸药重复冲击加载作用和炸药在加载作用下的敏化程度是控制XDT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炸药 延迟起爆 XDT现象 爆炸力学 双隔板实验 低冲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冲击条件下凝聚炸药延迟起爆现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柯加山 陈朗 冯长根 《火炸药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5-38,共4页
描述了凝聚炸药在低强度冲击作用下的延迟现象 XTD介绍并分析研究 XDT现象的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 ,提出了
关键词 SDT过程 XDT现象 冲击波 低冲击条件 凝聚炸药 延迟起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定向战斗部最佳起爆延迟时间和起爆方位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景伟 谭惠民 樊印海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8-201,209,共5页
起爆控制技术是装备定向战斗部的空空导弹的主要技术之一。综合利用制导和引信信息确定引信最佳起爆延迟时间和起爆方位是导弹技术发展的方向。该文在弹体坐标系下建立了任意空间交会条件下定向战斗部最佳起爆延迟时间和起爆方位的数学... 起爆控制技术是装备定向战斗部的空空导弹的主要技术之一。综合利用制导和引信信息确定引信最佳起爆延迟时间和起爆方位是导弹技术发展的方向。该文在弹体坐标系下建立了任意空间交会条件下定向战斗部最佳起爆延迟时间和起爆方位的数学模型 ,通过仿真计算对弹目交会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起爆方位角的变化与弹目相对速度无关 ;在最佳起爆延迟时间段 ,目标的方位可能发生象限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战斗部 最佳起爆延迟时间 起爆方位 导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爆弹丸装药摩擦起爆特性数值模拟
4
作者 章猛华 阮文俊 于霜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3-38,52,共7页
为了优化穿爆弹丸靶后延迟释能特性,建立了装药摩擦起爆的温升模型,并结合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和FEM-SPH算法对装药摩擦温升进行求解,得到使用不同弹芯和装药时弹丸穿靶的装药摩擦温升曲线。结果显示:在弹芯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使用钨合... 为了优化穿爆弹丸靶后延迟释能特性,建立了装药摩擦起爆的温升模型,并结合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和FEM-SPH算法对装药摩擦温升进行求解,得到使用不同弹芯和装药时弹丸穿靶的装药摩擦温升曲线。结果显示:在弹芯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使用钨合金弹芯时装药温升与钢弹芯相差不大,但钨合金弹芯使装药的摩擦温升速率更慢,起爆时间更晚,更有利于达成靶后延迟释能的目标;装药的摩擦温升速率随炸药的导热系数增大而变快,使用导热系数小的装药更有利于实现靶后的延迟释能;针对双锥形弹芯,在双锥角度和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弹芯直径,更有利于实现装药起爆及靶后延迟释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爆炸 摩擦热 数值模拟 延迟起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战斗部最佳起爆延迟时间及起爆方位变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景伟 王瑞刚 胡昌振 《探测与控制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6-29,共4页
建立了空间交会条件下定向战斗部最佳 起爆延迟时间和起爆方位 变化的计算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对空空导弹弹目交会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最佳起爆延迟时间段,目标方位可能发生象限变化。
关键词 定向战斗部 起爆延迟时间 起爆方位角 战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弹冲击带盖板Comp B装药起爆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6
作者 崔凯华 洪滔 曹结东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6-289,共4页
分析并验证了圆柱形平头铜射弹冲击起爆带盖板Comp B装药,利用LS-DYNA模拟了圆柱形平头和圆头钨射弹冲击带不同厚度钢盖板的Comp B装药起爆过程,定量地分析了起爆临界速度随盖板厚度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发生延迟起爆(XDT)现象的原因和机... 分析并验证了圆柱形平头铜射弹冲击起爆带盖板Comp B装药,利用LS-DYNA模拟了圆柱形平头和圆头钨射弹冲击带不同厚度钢盖板的Comp B装药起爆过程,定量地分析了起爆临界速度随盖板厚度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发生延迟起爆(XDT)现象的原因和机理。结果表明,直接冲击起爆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符合Jacobs判据,圆头与平头钨射弹冲击带盖板Comp B装药临界起爆速度满足关系式Vround≈1.15Vflat,发生XDT现象是因为炸药被破坏及反射冲击共同作用所致,且XDT现象产生位置均在邻近底板的炸药界面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射弹 COMP B装药 冲击起爆 延迟起爆 临界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聚能装药延迟时间与装药间距匹配关系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闯 王晓鸣 +1 位作者 李文彬 李伟兵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17-1222,共6页
为降低串联聚能装药战斗部前级爆轰对后级JPC成型的干扰,采用LS-DYNA软件,对不同装药间距、不同延迟起爆时间下后级JPC的成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装药间距、延迟起爆时间对后级JPC成型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最佳延迟时间下以及头部速... 为降低串联聚能装药战斗部前级爆轰对后级JPC成型的干扰,采用LS-DYNA软件,对不同装药间距、不同延迟起爆时间下后级JPC的成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装药间距、延迟起爆时间对后级JPC成型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最佳延迟时间下以及头部速度最低对应延迟时间下后级JPC头部速度降随装药间距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延迟起爆时间与装药间距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最佳延迟起爆时间随装药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当前后级装药间距达到2.5倍装药口径,延迟时间为40μs,后级JPC头部速度降只有11%.针对优化结构开展了侵彻45#钢靶实验,串联聚能装药战斗部能够实现反硬目标大开孔兼顾穿深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串联聚能装药战斗部 装药间距 延迟起爆时间 侵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导信息协同下的最佳起爆控制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蒋静群 简金蕾 张晓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5,共7页
综合利用制导和引信信息确定引信最佳起爆延迟时间和起爆方位是导弹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弹体坐标系下建立了任意空间交会条件下战斗部最佳起爆延迟时间和起爆方位的数学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对弹目交会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脱靶方位角... 综合利用制导和引信信息确定引信最佳起爆延迟时间和起爆方位是导弹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弹体坐标系下建立了任意空间交会条件下战斗部最佳起爆延迟时间和起爆方位的数学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对弹目交会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脱靶方位角在遭遇段的较远距离上误差较大,而在弹目接近的过程中误差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制一体化 引战配合 最佳起爆延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富燃燃气旋转爆轰波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9
作者 刘嘱勇 白桥栋 +3 位作者 韩家祥 邱晗 李航 翁春生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4,共12页
本文以乙烯与氧气燃烧产生的富燃燃气作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开展了乙烯富燃燃气旋转爆轰波传播特性实验研究。探究了不同传播模态下旋转爆轰波传播特性以及传播模态的影响因素,对不同模态下的时频特性、传播速度及起爆延迟时间等参数... 本文以乙烯与氧气燃烧产生的富燃燃气作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开展了乙烯富燃燃气旋转爆轰波传播特性实验研究。探究了不同传播模态下旋转爆轰波传播特性以及传播模态的影响因素,对不同模态下的时频特性、传播速度及起爆延迟时间等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乙烯富燃燃气传播模态及工作当量比区间与一次燃烧产物有关。在单波模态中,当量比为0.67时,获得爆轰波最大传播速度为1347.4 m/s。空气质量流量增加,乙烯富燃燃气旋转爆轰波传播模态向多波模态发展,爆轰波波头数目增加会导致爆轰波传播速度下降。同种传播模态下,起爆延迟时间随着空气流量增加而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爆轰发动机 乙烯富燃燃气 当量比 起爆延迟时间 传播模态 预燃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式定向战斗部起爆参数研究
10
作者 张鹏 黄广炎 +1 位作者 郭志威 冯顺山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2,共7页
旋转式定向战斗部集高破片杀伤动能利用率和高炸药爆炸能量利用率的优势于一身,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对弹目交会的研究是旋转式定向战斗部发挥旋转定向功效的重要前提,为此,建立了含有破片毁伤场的空空六自由度弹目交会模型,利用非... 旋转式定向战斗部集高破片杀伤动能利用率和高炸药爆炸能量利用率的优势于一身,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对弹目交会的研究是旋转式定向战斗部发挥旋转定向功效的重要前提,为此,建立了含有破片毁伤场的空空六自由度弹目交会模型,利用非旋转式轴对称装药的破片毁伤场,模拟旋转式非轴对称装药战斗部旋转任意角度后破片的飞散状态,并通过MATLAB进行了仿真。最终计算出了旋转式定向战斗部弹目交会时的最大毁伤效能下对应的起爆延迟时间和旋转角,并给出旋转机构的响应速度范围的具体计算方法,为旋转式定向战斗部引战配合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战斗部 破片群 起爆延迟时间 旋转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空导弹自适应起爆延时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腾谊 陈佳音 张安民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3-145,共3页
根据弹目交会状态进行自适应调整的自适应起爆延时控制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防空导弹全空域、复杂交会条件下对目标的毁伤问题。文中通过建立最佳起爆延迟时间模型,以某型防空导弹为例进行蒙特卡洛仿真统计试验,分析了影响自适应起爆延时... 根据弹目交会状态进行自适应调整的自适应起爆延时控制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防空导弹全空域、复杂交会条件下对目标的毁伤问题。文中通过建立最佳起爆延迟时间模型,以某型防空导弹为例进行蒙特卡洛仿真统计试验,分析了影响自适应起爆延时控制的因素,提出了两种工程可应用的自适应起爆延时控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对该型防空导弹,依据弹目相对速度进行自适应起爆延时控制的方案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起爆延时控制 最佳起爆延迟时间 引战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聚能装药战斗部技术综述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天胜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65,共5页
在大量分析国内外有关串联聚能装药战斗部资料的基础上,就串联装药战斗部的设计要求,装药之间的延迟起爆控制技术、隔爆防护技术以及引信技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弹药 延迟起爆 串联装药 反坦克导弹 战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片式战斗部对预警机毁伤评估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睿文 裴扬 +1 位作者 侯鹏 葛玉雪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7-358,共12页
建立了一种考虑任务系统易损性模型和近炸引信探测起爆过程的毁伤效果分析方法,用于破片式战斗部对预警机的毁伤评估.根据预警机任务系统特点构建了毁伤树模型;基于扫描线法计算引信探测位置,在相对速度坐标系下,考虑目标外形计算最佳... 建立了一种考虑任务系统易损性模型和近炸引信探测起爆过程的毁伤效果分析方法,用于破片式战斗部对预警机的毁伤评估.根据预警机任务系统特点构建了毁伤树模型;基于扫描线法计算引信探测位置,在相对速度坐标系下,考虑目标外形计算最佳起爆位置,并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毁伤概率,分析了交会条件、起爆延迟、制导精度和瞄准中心对毁伤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自适应延迟起爆能大幅提高毁伤概率,并减小交会条件的影响,且制导精度越高,交会条件影响越小;采用自适应延迟起爆时,毁伤概率主要受暴露面积和瞄准中心影响,以几何中心为瞄准中心的毁伤概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伤评估 预警机 毁伤树 起爆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眼掏槽爆破炮眼合理堵塞长度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戴俊 《有色金属》 CSCD 2001年第3期59-62,共4页
研究直眼掏槽炮眼合理封堵炮泥长度和后续炮眼起爆延迟时间。通过分析槽腔内岩石的破碎过程、未装药段岩石的抛掷运动和固气两相流的喷出 ,得出掏槽炮眼合理封堵炮泥长度上、下限的计算公式、装药长度与炮眼抛碴效率之间的关系式和后续... 研究直眼掏槽炮眼合理封堵炮泥长度和后续炮眼起爆延迟时间。通过分析槽腔内岩石的破碎过程、未装药段岩石的抛掷运动和固气两相流的喷出 ,得出掏槽炮眼合理封堵炮泥长度上、下限的计算公式、装药长度与炮眼抛碴效率之间的关系式和后续炮眼起爆延迟的计算公式。在实践中 ,将计算结果应用于实际爆破作业 ,平均炮眼利用率达到 92 3 % ,实现了较高的爆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 直眼掏槽 装药长度 起爆延迟 巷道掘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集型塔基桩孔开挖控制爆破技术
15
作者 徐国挺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7,共7页
针对泸定大渡河特大桥塔基桩孔布置密集的状况和开挖区基岩节理裂隙发育的特点,应用短进尺、锥形掏槽的减震光面爆破技术进行直径2.8 m圆形桩孔的全断面掘进。尤其是在桩孔间净距仅为3.2 m时,采用锥形掏槽逐孔毫秒延迟起爆技术,并通过... 针对泸定大渡河特大桥塔基桩孔布置密集的状况和开挖区基岩节理裂隙发育的特点,应用短进尺、锥形掏槽的减震光面爆破技术进行直径2.8 m圆形桩孔的全断面掘进。尤其是在桩孔间净距仅为3.2 m时,采用锥形掏槽逐孔毫秒延迟起爆技术,并通过在掏槽中心空孔内布设0.1~0.2 kg的抛渣药包后于掏槽孔起爆,达到提高爆破效果、减弱爆破振动目的。在详细给出桩孔开挖控制爆破技术措施、爆破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现场实测数据进行爆破效果、振动效应和围岩稳定等分析。工程实践表明:锥形掏槽逐孔毫秒延迟起爆技术能使邻近桩孔围岩的爆破振动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开挖爆破在邻近桩孔内产生的最大峰值振动速度小于10 cm/s,满足围岩安全振动控制标准;爆破前后桩孔围岩波速的平均下降率3.74%,远小于技术规范规定的10%的声波下降率量化标准;桩孔单循环爆破进尺约1.2~1.3 m,开挖壁面平整,基本没有超欠挖,保持了围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孔开挖 锥形掏槽 逐孔延迟起爆 光面爆破 振动速度 声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