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运动后延迟性肌肉损伤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田野 马鹏鹏 +1 位作者 郭时杰 满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8-142,共5页
采用人体和动物实验观察延迟性肌肉损伤对连续运动的适应性变化。人体研究发现 ,体育系男性大学生一次性运动后即刻身体疲劳感觉 (RPE)达峰值 ,以后逐渐恢复 ;肌肉酸痛感觉、血清肌酸激酶 (CK)活性和肌红蛋白 (Mb)含量运动后第 3天达峰... 采用人体和动物实验观察延迟性肌肉损伤对连续运动的适应性变化。人体研究发现 ,体育系男性大学生一次性运动后即刻身体疲劳感觉 (RPE)达峰值 ,以后逐渐恢复 ;肌肉酸痛感觉、血清肌酸激酶 (CK)活性和肌红蛋白 (Mb)含量运动后第 3天达峰值 ,运动后第 7天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1周运动后 ,RPE、肌肉酸痛感觉、CK活性和Mb的变化明显 ,但无持续增高的趋势 ,运动后第 4天各种症状和指标均开始恢复。动物实验结果显示 ,一次离心运动导致的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在运动后 2 4~ 4 8小时最为明显 ,运动后第 7天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连续 7天同样强度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的破坏并无积累现象 ,停止运动后第 7天基本恢复。本研究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运动 延迟性肌肉损伤 适应 身体疲劳感觉 肌酸激酶 肌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运动后大鼠延迟性肌肉损伤肌电图定量参数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显东 冉德洲 田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3-87,共5页
研究让大白鼠在电动跑台上进行90min的下坡跑(v=16m/min,r=16°)后,利用Dantec Keypoint V2.02型肌电图(EMG)定量评定,并用光镜对各时刻的胫骨前肌的形态学结构加以观察。实验结果表明:(1)延迟性肌肉损伤(DOMD)在24h,48h的形态... 研究让大白鼠在电动跑台上进行90min的下坡跑(v=16m/min,r=16°)后,利用Dantec Keypoint V2.02型肌电图(EMG)定量评定,并用光镜对各时刻的胫骨前肌的形态学结构加以观察。实验结果表明:(1)延迟性肌肉损伤(DOMD)在24h,48h的形态学结构改变非常明显。(2)在24~48h时段,肌电图的波幅(APA.)明显增大(P<0.01),时限(Dur)明显变长(P<0.01)。(2)利用EMG测定DOMD的敏感时间大约运动后6~48h,但其最佳测定时间是在运动后24~48h。(3)进行延迟性肌肉损伤诊断的EMG定量参数的实验参考值:APA.985.2±194.6~1135.6±54.35uV,Dur.258.9±45.65~284.9±54.22ms。(4)延迟性肌肉损伤产生和肌电图定量参数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随着肌肉的延迟性损伤显著加重时,肌电图APA.明显增大,Dur.显著变长。笔者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性肌肉损伤 离心运动 肌电图 定量参数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离心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钙依赖性蛋白酶和泛素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金其贯 刘霞 +1 位作者 李淑艳 刘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24-728,共5页
目的:探讨1次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Calpains和Ubiquitin的动态变化。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组、24 h组和7天组。各运动组大鼠进行1次下坡跑运动,速度16 m/min,坡度?16°,运动100 min后休... 目的:探讨1次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Calpains和Ubiquitin的动态变化。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组、24 h组和7天组。各运动组大鼠进行1次下坡跑运动,速度16 m/min,坡度?16°,运动100 min后休息10 min,再运动100 min,总时间200 min。分别在急性运动后即刻、24 h和第7天取材,测定血清LDH、CK活性和股四头肌超微结构及Calpain-1、Calpain-2和Ubiquitin含量。结果:①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组大鼠股四头肌肌丝排列混杂、卷曲;运动后24 h出现轻度溶解、断裂,Z线不规则,局部Z线消失;运动后7天超微结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血清CK和LDH活性变化与股四头肌超微结构变化一致。②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后即刻组大鼠股四头肌Calpain-1、Calpain-2和Ubiquitin含量均有所降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后24 h组股四头肌Calpain-1、Calpain-2和Ubiquitin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7天组与运动后24 h组相比均显著下降,而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1次离心运动所致的骨骼肌损伤有一定的延迟性,骨骼肌损伤在运动后即刻从整体看并不严重,但在运动后24 h出现明显损伤,运动后7天基本恢复。②急性离心运动后骨骼肌Calpain和Ubiquitin含量变化与骨骼肌损伤的动态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运动 骨骼肌 超微结构 延迟性肌肉损伤 CALPAIN UBIQUIT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离心运动致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金其贯 刘霞 +2 位作者 李淑艳 牛美丽 李宁川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3-456,共4页
目的探讨反复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次离心运动组和1周离心训练组。1次离心运动组进行1次下坡跑运动,离心训练组按照同样的强度进行7天的下坡跑训练。分别在急性运动和末次训练后即... 目的探讨反复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次离心运动组和1周离心训练组。1次离心运动组进行1次下坡跑运动,离心训练组按照同样的强度进行7天的下坡跑训练。分别在急性运动和末次训练后即刻,24 h和第7天取股四头肌,观察股四头肌的超微结构和血清LDH、CK活性变化。结果 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和24 h,股四头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性变化呈渐进性加重,运动后第7天基本上可恢复到运动前水平;7次离心训练后即刻和24 h股四头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性变化也具有相似的趋势,但训练后第7天仍未完全恢复;且在各个时段,7次离心训练组股四头肌的损伤性变化均比1次离心运动组严重。血清CK和LDH活性的变化与大鼠股四头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相一致。结论离心运动所致的骨骼肌损伤具有一定的延迟现象,在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骨骼肌损伤从整体看并不严重,但在运动后24 h出现明显的损伤性变化,而运动后7天骨骼肌损伤基本上可以恢复。连续的离心运动可能导致骨骼肌纤维的损伤产生一定的累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离心运动 骨骼肌 超微结构 延迟性肌肉损伤 肌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运动对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红豫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次离心运动组和连续1周重复运动训练组。1次离心运动组进行1次下坡跑运动,重复运动组按照同样的强度进行连续7天的下坡跑训练。分别在1次离心运动... 目的:探讨重复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次离心运动组和连续1周重复运动训练组。1次离心运动组进行1次下坡跑运动,重复运动组按照同样的强度进行连续7天的下坡跑训练。分别在1次离心运动即刻、24h、48 h、72 h、120 h、168 h和第7天末次训练后即刻24 h、48 h、72 h、120 h、168 h取股四头肌。结果: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和24 h、48 h,股四头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性变化呈现渐进性加重,运动后第168 h基本上可恢复到运动前水平;7次离心训练后即刻和24 h股四头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性变化也具有相似的趋势,但训练后168 h后仍未完全恢复;且在各个时段,7天离心训练组股四头肌的损伤性变化均比一次离心运动组更加严重。结论:重复运动所致的骨骼肌损伤具有一定的延迟现象,在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骨骼肌损伤从整体看并不严重,但在运动后24h出现明显的损伤性变化;48 h达到高点,而运动后7天骨骼肌损伤基本上可以恢复。连续的重复运动可能导致骨骼肌纤维的损伤产生一定的累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运动 骨骼肌 超微结构 延迟性肌肉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时间离心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不同来源ROS介导大鼠骨骼肌核因子Kappa B核转入
6
作者 廖鹏 何庆华 +3 位作者 彭海燕 李飞飞 邢桂磊 张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6-289,303,共5页
目的:观察长时间离心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大鼠骨骼肌不同来源ROS与核因子Kappa B(NFκB)核转入的关系。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6只大鼠作为不运动对照(C),安静状态下处死;其余大鼠以25 m/min、-10%跑台运动,分别于运... 目的:观察长时间离心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大鼠骨骼肌不同来源ROS与核因子Kappa B(NFκB)核转入的关系。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6只大鼠作为不运动对照(C),安静状态下处死;其余大鼠以25 m/min、-10%跑台运动,分别于运动1 h(E1 h)、运动2 h(E2h)、运动2 h后6 h(E2 h+6)和24 h(E2 h+24)处死动物。结果:(1)E1 h、E2 h和E2 h+24骨骼肌核蛋白p65表达量较C显著提高,E2 h+6核p65表达量较E2 h显著降低;(2)骨骼肌顺乌头酸酶活性在E1 h、E2 h和E2 h+6较C显著降低,在E2 h+6和E2 h+24较E2 h显著提高;(3)E2 h+24骨骼肌H2O2含量较C显著升高;(4)E2 h+24骨骼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较C和E2 h显著提高;(5)各组骨骼肌Mn SOD m RNA表达量无组间差异,但E2 h、E2 h+6和E2 h+24骨骼肌TNF m RNA表达量较C显著提高;(6)血清HMGB1含量C组显著低于E1 h、E2 h和E2h+24;E2 h+24较E2 h显著提高;(7)随运动和运动后时间延长,骨骼肌形态学异常及炎细胞浸润逐渐增多。结论:来自骨骼肌线粒体和呼吸爆发的ROS可能先后分别参与了运动过程和运动后2次NFκB核转入的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状态 线粒体 延迟性肌肉损伤 呼吸爆发 P6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