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难的选择 双重的绝望 ──解开哈姆莱特的延宕之谜 被引量:7
1
作者 翁礼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关于哈姆莱特的延宕之谜,从来众说纷纭。本文从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神学同人文主义精神的矛盾、冲突,以及这种矛盾和冲突对哈姆莱特深层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的角度切入,揭示了哈姆莱特的延宕和发疯是由于他在这两种社会思潮之间无所适... 关于哈姆莱特的延宕之谜,从来众说纷纭。本文从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神学同人文主义精神的矛盾、冲突,以及这种矛盾和冲突对哈姆莱特深层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的角度切入,揭示了哈姆莱特的延宕和发疯是由于他在这两种社会思潮之间无所适从。两难的选择,最终导致他对基督教神学和人文主义的双重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哈姆莱特 延宕 基督教神学 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戏剧观照下的元杂剧“预示”与“延宕”艺术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健生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7-110,共4页
悬念是戏剧吸引观众观赏的最大魔力,戏剧艺术归根结底乃是一门悬念的艺术。然而戏剧悬念需要戏剧家的匠心运思,尤其有赖于戏剧家对如何设置悬念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的精妙运用。文章以西方戏剧为参照,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设置悬念的... 悬念是戏剧吸引观众观赏的最大魔力,戏剧艺术归根结底乃是一门悬念的艺术。然而戏剧悬念需要戏剧家的匠心运思,尤其有赖于戏剧家对如何设置悬念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的精妙运用。文章以西方戏剧为参照,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设置悬念的两种重要技巧、手法——"预示"与"延宕"在元杂剧中的运用予以探究,藉此探寻中西方戏剧叙事学领域存在的某种相通、相似的共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西方戏剧 预示 延宕 戏剧叙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
3
作者 刘淑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104-105,共2页
本论文试图从历史的观点对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进行分析,力求更客观的诠释莎士比亚的创作目的.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忧郁和延宕 理智 荣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宕与悬置:论王小帅电影《青红》中的“移民”塑形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海红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1期38-41,共4页
王小帅电影《青红》通过密闭时空中事件与场景的集中复现为特定历史时代的"移民"塑形,拒绝线形历史的史诗性描画,而直接截取主人公在时代转折性关头的命运挣扎,在梦想与现实、身份与爱情的现实性错位中演出了被延宕与悬置的&q... 王小帅电影《青红》通过密闭时空中事件与场景的集中复现为特定历史时代的"移民"塑形,拒绝线形历史的史诗性描画,而直接截取主人公在时代转折性关头的命运挣扎,在梦想与现实、身份与爱情的现实性错位中演出了被延宕与悬置的"上海梦"的创伤与迷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红》 移民 延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片时间”与“电影时间”:延宕电影美学的艺术构思与文化记忆再表述 被引量:4
5
作者 林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共5页
回眸电影历史,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在巴黎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们自己拍摄的电影《火车进站》,即为一场"神话"事件,标志着电影转型到现实语境。电影无疑为技术的产物,技术变革也深谙电影时空场域的表述关系。电影物... 回眸电影历史,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在巴黎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他们自己拍摄的电影《火车进站》,即为一场"神话"事件,标志着电影转型到现实语境。电影无疑为技术的产物,技术变革也深谙电影时空场域的表述关系。电影物质基础与电影时空:从技术载质、三维空间与四维缝合到电影叙述流与延宕美学的交叉展现。电影物质性与时空叙事,让参与者想象性的联想,导向富于理性和美学意义的冥想,这种冥想也为文化记忆提供了深远的思考维度,迫使我们对"胶片时间"与"电影时间"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适用度进行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物质性 延宕美学 文化记忆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在延宕?哈姆莱特还是莎士比亚?——论《哈姆莱特》的情节结构 被引量:1
6
作者 陆涵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65,共10页
从剧作结构分析的角度,梳理了《哈姆莱特》的故事原型及莎士比亚的情节选择,探讨了《哈姆莱特》人物复仇行动延宕的剧作技巧方面原因,认为原型故事的影响、"戏中戏"情节的展开延缓了人物复仇的行动,特别是过多次要人物的登场... 从剧作结构分析的角度,梳理了《哈姆莱特》的故事原型及莎士比亚的情节选择,探讨了《哈姆莱特》人物复仇行动延宕的剧作技巧方面原因,认为原型故事的影响、"戏中戏"情节的展开延缓了人物复仇的行动,特别是过多次要人物的登场分散了作者的笔墨。与主体情节关系不大的明场交代也是复仇行动显得拖沓的原因之一。与其说哈姆莱特犹豫,不如说是剧作者莎士比亚还没想清楚故事究竟要怎么表达才更清晰;与其说哈姆莱特的复仇行为被延宕是哈姆莱特的性格所致,不如说是被剧作者莎士比亚的才气和聪明所累。莎士比亚的剧作虽然未能恰到好处地选择原型故事的情节,用了许多人物却未能让人物恰如其分地为主要情节服务,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剧作结构的严谨性,却也因此成就了莎士比亚的剧作霸气纵横、气势恢宏的格局,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创作不无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 延宕 剧作结构 情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的消费和意义的延宕
7
作者 王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2-13,共2页
新的历史语境下,中国电影迎来众声喧哗的叙事形态。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叙事者身份,试图以符号消费主导下的文本策略,将多元互文融合进入《三枪拍案惊奇》,以寓言的缝合方式,寻求文本的异质化从而摆脱其焦虑,进而通过对消费大众... 新的历史语境下,中国电影迎来众声喧哗的叙事形态。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叙事者身份,试图以符号消费主导下的文本策略,将多元互文融合进入《三枪拍案惊奇》,以寓言的缝合方式,寻求文本的异质化从而摆脱其焦虑,进而通过对消费大众的分类,取得与预期冲突的审美效果。然而这一缝合也必然面临其文本内部的断裂,从而不可避免地步入消费文本意义延宕的文本危机。而这一文本运作的现象,为深入当下中国电影新的叙事语境和叙事方式,提供了考察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文本 消费 延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宕、小历史与多元伦理——论《半个喜剧》的先锋品质
8
作者 孙伟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71,共4页
作为国产喜剧的中坚力量,开心麻花团队对于百态社会和丰富人性有着一贯独特的观察视角,既以丰沛的情感矛盾为动力输出深刻的喜剧效果,又在嬉笑怒骂之间深刻观照着中国社会的病症。从这个角度来看,《半个喜剧》可谓是开心麻花团队在21世... 作为国产喜剧的中坚力量,开心麻花团队对于百态社会和丰富人性有着一贯独特的观察视角,既以丰沛的情感矛盾为动力输出深刻的喜剧效果,又在嬉笑怒骂之间深刻观照着中国社会的病症。从这个角度来看,《半个喜剧》可谓是开心麻花团队在21世纪第2个10年间的总结性作品——娴熟的喜剧工艺铸就其肌理,敏锐的社会批判意识塑造了它的灵魂,将人和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以及人类命运的反讽性纳入了创作的命题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心麻花 人类命运 喜剧效果 动力输出 延宕 反讽性 观察视角 情感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泉导演作品的“慢叙事”风格
9
作者 章雨星 孙旸 杜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7-100,111,共5页
贺泉导演的两部作品《武者》和《远山淡影》的个人风格浓郁,非线性叙事方式将故事从简单的逻辑叙事走向心理叙事,通过不断地探寻人物内心状态表现故事的内核,即《武者》的侠义精神和民族大义,《远山淡影》中落寞的时代对人心灵的扭曲。... 贺泉导演的两部作品《武者》和《远山淡影》的个人风格浓郁,非线性叙事方式将故事从简单的逻辑叙事走向心理叙事,通过不断地探寻人物内心状态表现故事的内核,即《武者》的侠义精神和民族大义,《远山淡影》中落寞的时代对人心灵的扭曲。通过古代建筑和现代空间的环境展现,凸显环境中的人物动作。影片精美的光影效果、构图、长镜头、慢镜头把琐碎的时间片段融合进叙事线,抽丝剥茧般探明故事真相,还原人物的心灵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叙事 时单延宕 叙事内容 形式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中的创伤心理和创伤记忆研究 被引量:64
10
作者 王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5-150,共6页
创伤是一个现代性的话题。伴随着战争、屠杀等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的出现,现代文艺作品开始思索创伤和意识,创伤和身份、生存相关的问题,并展现了创伤人物心理的困扰。创伤意味着意识保护屏障的撕裂及对象征系统的破坏。在心理机制上,... 创伤是一个现代性的话题。伴随着战争、屠杀等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的出现,现代文艺作品开始思索创伤和意识,创伤和身份、生存相关的问题,并展现了创伤人物心理的困扰。创伤意味着意识保护屏障的撕裂及对象征系统的破坏。在心理机制上,创伤以噩梦、闪回等方式重复地、逼真的出现,使创伤人物再次经历痛苦、失去甚至死亡。创伤的延宕性、潜伏期、无时性和重复等特质,决定了创伤是一种孤独的情感体验。创伤记忆有别于日常生活记忆,创伤人物通过行为重演等方式再现创伤情景。创伤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当社会、集体遭遇历史性创伤时,个人创伤的证词和见证成为联系伤痛集体的纽带。通过口头讲述、倾听、文字等方式,创伤记忆参与对过去的集体重建,是文化记忆的特殊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重复 延宕 潜伏期 见证 创伤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姆雷特:有勇有谋,审慎而残酷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振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261-263,共3页
哈姆雷特是否"延宕复仇",是莎学研究中的一桩公案,这关系到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问题。《哈姆雷特》为复仇建构了一系列情境,从中分析其复仇的心境,可以判断哈姆雷特是否存在延宕。事实上,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只善于思考而不善... 哈姆雷特是否"延宕复仇",是莎学研究中的一桩公案,这关系到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问题。《哈姆雷特》为复仇建构了一系列情境,从中分析其复仇的心境,可以判断哈姆雷特是否存在延宕。事实上,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只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人,而是有勇有谋,审慎而残酷。复仇的过程比较长,是因为哈姆雷特审慎而多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延宕复仇 审慎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宴》与《哈姆雷特》:“摹仿”还是“分有” 被引量:1
12
作者 江环 吴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0-51,共2页
电影《夜宴》在人物、情节上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相似之处,本文借用柏拉图的"摹仿"与"分有"的概念来说明电影《夜宴》和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之间,是否做到了形神合一。通过对《哈姆雷特》一剧中哈姆雷特复仇行为延宕原因的... 电影《夜宴》在人物、情节上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相似之处,本文借用柏拉图的"摹仿"与"分有"的概念来说明电影《夜宴》和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之间,是否做到了形神合一。通过对《哈姆雷特》一剧中哈姆雷特复仇行为延宕原因的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基督信仰的陌生与漠视,《夜宴》没能分有大师的深刻,只是形式上拙劣的摹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 “分有” 延宕 基督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中的“主义”与“问题”之争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长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15,共8页
“主义”与“问题”之争是自“五四”延宕至今的思想界图景和经典话题。“五四”的参与者、在场者的鲁迅与这场论争之间存在介入关系,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实际上,鲁迅与这场论争的关系还不止停留于普通意义的关涉之上,这正如鲁迅本人... “主义”与“问题”之争是自“五四”延宕至今的思想界图景和经典话题。“五四”的参与者、在场者的鲁迅与这场论争之间存在介入关系,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实际上,鲁迅与这场论争的关系还不止停留于普通意义的关涉之上,这正如鲁迅本人在《呐喊·自序》中所述——“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主义” “五四” 思想界 参与者 在场者 场论 延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风”论争七十年祭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淑玲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39,共6页
关键词 鲁迅精神 杂文 否定 座谈会 延宕 史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型视野中的剧作实践及其启示——以《双旗镇刀客》的剧作分析为例
15
作者 马聪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97-98,共2页
本文通过对电影《双旗镇刀客》的剧作分析,从传奇主题的现实化、结构布局的延宕化、人物形象的系列化、人物身体隐秘的电影化、结尾的和谐化等方面,说明《双旗镇刀客》在剧作阶段便在有意识营建"真正的西部片"的准类型化因素。《双旗... 本文通过对电影《双旗镇刀客》的剧作分析,从传奇主题的现实化、结构布局的延宕化、人物形象的系列化、人物身体隐秘的电影化、结尾的和谐化等方面,说明《双旗镇刀客》在剧作阶段便在有意识营建"真正的西部片"的准类型化因素。《双旗镇刀客》剧作的类型化尝试彰显了电影研究中被长期忽略的剧作的类型化设计的重要意义。重回剧作分析的个案现场,将为处于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电影,从剧作阶段开始便关注电影的类型化,提供有力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电影 类型 传奇 延宕 隐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戈茨基对哈姆莱特之谜的艺术心理学解读
16
作者 吴金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0-101,共2页
既往的批评家都从《哈姆莱特》一剧的外部去寻找哈姆莱特之谜的答案,维戈茨基认为这是违反常识的做法。在他看来,哈姆莱特的延宕是悲剧艺术的要求使然。莎士比亚精心设计了哈姆莱特的性格与戏剧本事的冲突,正是由于主人公性格与主人公... 既往的批评家都从《哈姆莱特》一剧的外部去寻找哈姆莱特之谜的答案,维戈茨基认为这是违反常识的做法。在他看来,哈姆莱特的延宕是悲剧艺术的要求使然。莎士比亚精心设计了哈姆莱特的性格与戏剧本事的冲突,正是由于主人公性格与主人公所要完成的任务之间的不相适应,才铸成了铁桶一般的迷局,形成了悲剧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莱特之谜 延宕 本事 情节 主人公 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糖体停靠与抗生素耐药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薇 凌保东 +1 位作者 贾旭 李显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蛋白质在核糖体的合成受多个分子层面的精细调控,包括核糖体停靠(ribosome stalling,亦称为核糖体延宕)机制,即核糖体可与tRNA及氨基酸、肽或其它化合物如抗生素持久结合形成复合物,使核糖体停靠在正在转录的前导肽mRNA的开放阅读框内,... 蛋白质在核糖体的合成受多个分子层面的精细调控,包括核糖体停靠(ribosome stalling,亦称为核糖体延宕)机制,即核糖体可与tRNA及氨基酸、肽或其它化合物如抗生素持久结合形成复合物,使核糖体停靠在正在转录的前导肽mRNA的开放阅读框内,并促使前导肽下游未翻译结构基因如耐药基因mRNA的表达。核糖体停靠需要前导肽参与,可分为非抗生素依赖和抗生素依赖两种类型,后者诱导多种作用于核糖体靶位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及四环素类等)的耐药性形成。对大环内酯类介导的核糖体停靠已有深入了解,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抗生素耐药机制及进化,并从干扰蛋白质表达的角度探索控制耐药性和研发新型抗菌化合物。本文也讨论了影响蛋白质表达的核糖体拯救(ribosme rescue)和核糖开关(riboswitch)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耐药 核糖体停靠(核糖体延宕) 核糖体拯救 核糖开关 前导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电影与儒家的感觉结构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亚平 王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4,共10页
被赋予了主体性的感觉结构,体现为一种现在时态的在场。中国早期电影“情”满四溢,电影创作中的无意识性呈现出儒家的感觉结构的内在张力。从《古井重波记》《玉梨魂》到《银汉双星》《啼笑因缘》,再到《小城之春》,情教观的影响无处不... 被赋予了主体性的感觉结构,体现为一种现在时态的在场。中国早期电影“情”满四溢,电影创作中的无意识性呈现出儒家的感觉结构的内在张力。从《古井重波记》《玉梨魂》到《银汉双星》《啼笑因缘》,再到《小城之春》,情教观的影响无处不在。儒家的感觉结构随着社会观念和大众情绪的变化也在发生着改变。从中国早期电影创作不难看到隐形的情教观念的贯穿痕迹,这一儒家的感觉结构并非静止不变或面对现代性的冲击毫无招架之力,而是在历史的经验中不断溶解,进而变换为新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情教观 儒家 感觉结构 复数形式 延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是怎样设置悬念的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嫣嫣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52,共2页
本文具体分析了什么是电影中的悬念,确定了构成悬念的要素。并且借用了由热奈特的聚焦法发展而来的观众认知聚焦的方法,从叙事学的角度讨论了电影中构成悬念的方法,指出了几种制造悬念常用的技巧,最后探讨了延宕和减缓对于悬念的放大作用。
关键词 悬念 认知聚焦 延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官的王国──莫言笔下的经验形态及功能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3-88,共16页
关键词 莫言 延宕 召唤 开头 活动 劳动 时间 钟声 王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