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两难的选择 双重的绝望 ──解开哈姆莱特的延宕之谜 |
翁礼明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7
|
|
|
2
|
西方戏剧观照下的元杂剧“预示”与“延宕”艺术 |
胡健生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
3
|
从历史的观点解读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 |
刘淑芹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
4
|
延宕与悬置:论王小帅电影《青红》中的“移民”塑形 |
吴海红
|
《电影评介》
|
2011 |
1
|
|
|
5
|
“胶片时间”与“电影时间”:延宕电影美学的艺术构思与文化记忆再表述 |
林静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
6
|
谁在延宕?哈姆莱特还是莎士比亚?——论《哈姆莱特》的情节结构 |
陆涵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
7
|
符号的消费和意义的延宕 |
王圣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
8
|
延宕、小历史与多元伦理——论《半个喜剧》的先锋品质 |
孙伟华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
9
|
贺泉导演作品的“慢叙事”风格 |
章雨星
孙旸
杜洋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10
|
文学中的创伤心理和创伤记忆研究 |
王欣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4
|
|
|
11
|
哈姆雷特:有勇有谋,审慎而残酷 |
孙振虎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
12
|
《夜宴》与《哈姆雷特》:“摹仿”还是“分有” |
江环
吴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
13
|
论鲁迅小说中的“主义”与“问题”之争 |
刘长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
14
|
“鲁迅风”论争七十年祭 |
谢淑玲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
15
|
类型视野中的剧作实践及其启示——以《双旗镇刀客》的剧作分析为例 |
马聪敏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
16
|
维戈茨基对哈姆莱特之谜的艺术心理学解读 |
吴金涛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
17
|
核糖体停靠与抗生素耐药 |
郑薇
凌保东
贾旭
李显志
|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
18
|
中国早期电影与儒家的感觉结构 |
丁亚平
王婷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
19
|
电影是怎样设置悬念的 |
赵嫣嫣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
20
|
感官的王国──莫言笔下的经验形态及功能 |
张闳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