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取纸机构主凸轮廓线设计及运动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奔奔 曹巨江 +1 位作者 刘言松 杨坤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2-136,共5页
在分析取纸过程执行件位置和姿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凸轮-四杆的组合机构,采用高阶多项式和圆弧组合曲线得到了具有高阶导数连续且绝对值较小的高速取纸机构主凸轮廓线方程,分别以主凸轮压力角和角加速度为目标对基圆半径和凸轮运动角进... 在分析取纸过程执行件位置和姿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凸轮-四杆的组合机构,采用高阶多项式和圆弧组合曲线得到了具有高阶导数连续且绝对值较小的高速取纸机构主凸轮廓线方程,分别以主凸轮压力角和角加速度为目标对基圆半径和凸轮运动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高阶多项式和圆弧组合曲线作为主凸轮廓线方程能够满足高速取纸机构执行件的位姿要求;适当的基圆半径和凸轮运动角可以进一步降低凸轮压力角和角加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取纸机构 凸轮廓线设计 高阶多项式 压力角 最大角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鼓形插削让刀机构的共轭双凸轮廓线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福聪 汪忆慧 吕宁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21,共5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数控插齿机鼓形齿插削的让刀机构,其让刀轨迹由共轭双凸轮实现,能够克服鼓形齿插削过程中冲击振动大、稳定性差及精度低的问题。让刀机构设计的核心是共轭双凸轮的廓线设计。在给定让刀机构共轭双凸轮基本参数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用于数控插齿机鼓形齿插削的让刀机构,其让刀轨迹由共轭双凸轮实现,能够克服鼓形齿插削过程中冲击振动大、稳定性差及精度低的问题。让刀机构设计的核心是共轭双凸轮的廓线设计。在给定让刀机构共轭双凸轮基本参数的基础上,以实现插齿让刀运动轨迹无柔性冲击为目标,进行了凸轮转角分配,选定了五次多项式为凸轮廓线过渡曲线,推导了共轭双凸轮各段轮廓曲线的数学模型,并应用Wolfram Mathematica计算并绘制共轭双凸轮理论廓线与实际廓线。共轭双凸轮实物装机运行良好,验证了所推导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凸轮设计过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插齿机 鼓形插削 让刀机构 共轭双凸轮 数学模型 廓线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凸轮轮廓设计的速度瞬心法 被引量:5
3
作者 吴炎辉 李刚炎 +1 位作者 杨明忠 钱西汉 《机械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97-398,共2页
利用凸轮机构的速度瞬心,推导了直动从动件凸轮机构的凸轮廓线方程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凸轮廓线解析设计方法,为高精度加工凸轮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速度瞬心法 廓线设计 凸轮机构 直动从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导摆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方程的新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车飞 张宁 +3 位作者 叶阳 魏华军 段钦华 孙付春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08年第7期22-23,共2页
将从动件滚子中心相对凸轮的复杂平面运动分解为二个简单的定轴转动,建立静坐标系和动坐标系。动坐标系随从动件反转,先求出滚子中心相对于动坐标系的方程,然后采用坐标旋转方法,就得到了滚子中心相对于静坐标系的方程,这就是凸轮的理... 将从动件滚子中心相对凸轮的复杂平面运动分解为二个简单的定轴转动,建立静坐标系和动坐标系。动坐标系随从动件反转,先求出滚子中心相对于动坐标系的方程,然后采用坐标旋转方法,就得到了滚子中心相对于静坐标系的方程,这就是凸轮的理论轮廓方程。再根据工作轮廓与理论轮廓在法线方向相差一个滚子半径,采用向量法,求出工作轮廓方程。从而为凸轮的轮廓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轮机构 凸轮廓线设计 坐标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料包装设备中翻折机构的结构设计与运动分析
5
作者 李彬 孙志宏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为解决中小型染整企业需要机械设备实现布料包装的问题,利用公理化设计理论,根据用户需求解析其布料包装设备中翻折机构的功能要求和结构设计要素。通过耦合设计分析提出符合独立性公理的机构设计方案。选取右侧由曲柄滑块机构与凸轮机... 为解决中小型染整企业需要机械设备实现布料包装的问题,利用公理化设计理论,根据用户需求解析其布料包装设备中翻折机构的功能要求和结构设计要素。通过耦合设计分析提出符合独立性公理的机构设计方案。选取右侧由曲柄滑块机构与凸轮机构串联而成的六杆机构作为设计对象,利用位移矩阵法得到曲柄滑块机构尺寸,解析滑块位置与曲柄转角的关系。同时,分别选用等速运动规律和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设计推程阶段廓线和回程廓线。此外,对翻折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得到翻折板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曲线。研究表明,翻折板的运动特性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折机构 公理化设计 位移矩阵 凸轮廓线设计 运动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ing cam profile design optimization based on classical splines and dynamic model 被引量:8
6
作者 夏必忠 刘新成 +1 位作者 尚欣 任世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817-1825,共9页
Cam profile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erformance of cam mechanisms. Syntheses of cam profile designs and dynamics of cam designs are studied at first. Then, a cam profile design optimiz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s... Cam profile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erformance of cam mechanisms. Syntheses of cam profile designs and dynamics of cam designs are studied at first. Then, a cam profile design optimiz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six order classical spline and single DOF(degree of freedom) dynamic model of single-dwell cam mechanisms is developed. And dynamic constraints such as jumps and vibrations of followers are considered. This optimization model, with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universalities of applications, conveniences to operations and good performances in improving kinematic and dynamic properties of cam mechanisms, is good except for the discontinuity of jerks at the end knots of cam profiles which will cause vibrations of cam systems. However, the optimization is improved by combining the six order classical spline with general polynomial spline which is the so-called "trade-offs". Finally, improved optimization is proven to have a better performance in designing cam profi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 profile design spline optimization trade-of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