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廊道发展潜能评价──以广州3条典型地铁线路为例
1
作者 王成芳 陈华馨 吴子超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2,共8页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评价多局限于站点层面,未能充分考虑廊道尺度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问题,以广州2号线、3号线和5号线3条典型地铁线路为实证研究对象,从廊道视角引入节点-场所模型,利用核密度及廊道平衡量化的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和对比分析...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评价多局限于站点层面,未能充分考虑廊道尺度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问题,以广州2号线、3号线和5号线3条典型地铁线路为实证研究对象,从廊道视角引入节点-场所模型,利用核密度及廊道平衡量化的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和对比分析沿线站点的发展状态及潜能,并对3条典型地铁线路的未来发展提出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号线整体呈“从属”状态,节点与场所价值均偏低;3号线整体呈“失衡节点”状态,交通优势显著,但场所价值待提升;5号线整体相对接近平衡,节点与场所价值发展较为协调;建议3条线路从“廊道-站点”双尺度全面审视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区未来发展的需求和潜力。研究结果可为研判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发展潜能及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场所模型 交通 核密度分析 廊道平衡量化 -站点”双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