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毕希纳的唯物主义 |
陈启伟
|
《文史哲》
|
1986 |
1
|
|
2
|
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反映论者吗? |
任中夏
|
《齐鲁学刊》
|
1984 |
0 |
|
3
|
评经济唯物主义的文艺观 |
冯宪光
|
《社会科学研究》
|
1984 |
0 |
|
4
|
论葛兰西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
吴友军
|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2008 |
0 |
|
5
|
评华岗“辩证唯物论大纲”一书中理论联系实际底简单化与庸俗化的错误 |
罗充汀
丁宝兰
胡景钊
黄春生
施荫民
陈玉森
林铭钧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56 |
1
|
|
6
|
深入探究反映的能动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键 |
毕国明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
0 |
|
7
|
“合二而一”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
鲁若余
|
《江汉论坛》
|
1964 |
0 |
|
8
|
葛兰西实践哲学辨析 |
徐崇温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2
|
|
9
|
为葛兰西一辩——与徐崇温、陈志尚、李惠斌三先生商榷 |
胡义成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2
|
|
10
|
混乱、荒诞的世界观大杂烩——关于“法轮大法”的思想方法透视 |
郑又贤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
|
|
11
|
费尔巴哈道德主体论评析 |
李抗美
|
《学术界》
CSSCI
|
1995 |
0 |
|
12
|
运用系统方法考察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
许德祥
|
《学术论坛》
|
1981 |
0 |
|
13
|
关于心理学的对象問题(讀苏联关于心理学对象问題的两个“討論总結”以后) |
朱智賢
|
《心理学报》
|
1956 |
2
|
|
14
|
心理与大脑 |
刘世熠
|
《心理学报》
|
1960 |
1
|
|
15
|
论谭嗣同哲学的基本性质——兼与张立文同志商榷 |
官怀成
|
《江汉论坛》
|
1964 |
0 |
|
16
|
评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的认识论 |
严明
|
《江汉论坛》
|
1964 |
0 |
|
17
|
論赫尔岑的美学 |
雅.艾尔斯堡
吳偉仁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57 |
0 |
|
18
|
应当正确地解释经典著作——评乐燕平著《<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说》 |
季象图
|
《江淮论坛》
|
196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