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类的希望与个体的希望——康德历史哲学引发何种希望?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101,共8页
学界认为康德在历史哲学中以类的延续以及类的延续所达到的伦理共同体取代灵魂不朽的公设。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康德哲学中类的希望与个体的希望的区分。康德的历史哲学属于反思判断力的作用,试图说明人类会逐步进入一个合乎法权的状态,...
学界认为康德在历史哲学中以类的延续以及类的延续所达到的伦理共同体取代灵魂不朽的公设。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康德哲学中类的希望与个体的希望的区分。康德的历史哲学属于反思判断力的作用,试图说明人类会逐步进入一个合乎法权的状态,从而发展自己的禀赋。这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对类的希望,在类的延续中得到实现。除此之外,人作为个体还具有道德完善的希望,它只能在灵魂不朽的公设中才具有可能性。康德在后期著作中提出的伦理共同体彰显了实现个体的希望所具有的社会性因素,但并不能说明他放弃了灵魂不朽的公设。灵魂不朽与伦理共同体都增强作为个体的行动者在此世坚守道德意向的信心,然而它们不在此世中,不具有时间性,不能放在康德的历史哲学之中。类的延续和灵魂不朽没有提供新的道德法则,但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带来实现自由的希望,二者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历史哲学
类的希望
个体的希望
类的延续
灵魂不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历史哲学述论
2
作者
启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21-25,39,共6页
历史规律性与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性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史上的一大难题。康德是第一个试图解答这一难题的思想家。他通过“非社会的社会性”理论回答了“普遍的历史观念如何可能”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认识...
历史规律性与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性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史上的一大难题。康德是第一个试图解答这一难题的思想家。他通过“非社会的社会性”理论回答了“普遍的历史观念如何可能”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认识论体系。但由于康德深受传统的唯心史观和牛顿科学纲领的影响,使他最终未能对这一历史哲学难题给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历史哲学
述论
人类
历史
因果律
非社会的社会性
上帝
卢梭
历史
观念
机械决定论
牛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康德目的论历史观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嬗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6-19,25,共5页
目的论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康德的历史哲学几乎建立在这一理念的设定之上。康德的目的论是一个消极性的理念,因此它无法解决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二元论。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如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鉴于康德历史哲学的二...
目的论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康德的历史哲学几乎建立在这一理念的设定之上。康德的目的论是一个消极性的理念,因此它无法解决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二元论。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如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鉴于康德历史哲学的二元论困境,将康德消极性的目的论转换成积极性的目的论,即将目的论实体化和主体化。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绝对"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目的论的实体化的表现,他们从这种实体化的理念当中演绎出各自的历史哲学,从而产生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说,没有目的论,就不可能产生思辨的历史哲学,我们应当重新看待德国古典哲学中目的论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历史哲学
目的论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类的希望与个体的希望——康德历史哲学引发何种希望?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作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101,共8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系统释义》的翻译研究”(20JHQ027)。
文摘
学界认为康德在历史哲学中以类的延续以及类的延续所达到的伦理共同体取代灵魂不朽的公设。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康德哲学中类的希望与个体的希望的区分。康德的历史哲学属于反思判断力的作用,试图说明人类会逐步进入一个合乎法权的状态,从而发展自己的禀赋。这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对类的希望,在类的延续中得到实现。除此之外,人作为个体还具有道德完善的希望,它只能在灵魂不朽的公设中才具有可能性。康德在后期著作中提出的伦理共同体彰显了实现个体的希望所具有的社会性因素,但并不能说明他放弃了灵魂不朽的公设。灵魂不朽与伦理共同体都增强作为个体的行动者在此世坚守道德意向的信心,然而它们不在此世中,不具有时间性,不能放在康德的历史哲学之中。类的延续和灵魂不朽没有提供新的道德法则,但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带来实现自由的希望,二者不可或缺。
关键词
康德历史哲学
类的希望
个体的希望
类的延续
灵魂不朽
分类号
B516.3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历史哲学述论
2
作者
启良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21-25,39,共6页
文摘
历史规律性与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性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史上的一大难题。康德是第一个试图解答这一难题的思想家。他通过“非社会的社会性”理论回答了“普遍的历史观念如何可能”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认识论体系。但由于康德深受传统的唯心史观和牛顿科学纲领的影响,使他最终未能对这一历史哲学难题给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康德历史哲学
述论
人类
历史
因果律
非社会的社会性
上帝
卢梭
历史
观念
机械决定论
牛顿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康德目的论历史观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嬗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平
机构
东华大学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6-19,25,共5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710007)
上海市教委课题(2011-D-013)
中央高校科研专项基金项目(DH-2011-036)
文摘
目的论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康德的历史哲学几乎建立在这一理念的设定之上。康德的目的论是一个消极性的理念,因此它无法解决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二元论。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如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鉴于康德历史哲学的二元论困境,将康德消极性的目的论转换成积极性的目的论,即将目的论实体化和主体化。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绝对"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目的论的实体化的表现,他们从这种实体化的理念当中演绎出各自的历史哲学,从而产生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说,没有目的论,就不可能产生思辨的历史哲学,我们应当重新看待德国古典哲学中目的论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康德历史哲学
目的论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
Keywords
Kant's philosophy of history
teleology
Fichte
Schelling
Hegel
分类号
B516.3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类的希望与个体的希望——康德历史哲学引发何种希望?
刘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康德历史哲学述论
启良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康德目的论历史观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嬗变及其意义
王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