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防波堤建设前后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冲淤变化特征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安龙
杨肖迪
+1 位作者
罗小桥
李春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90,共6页
本文利用近几年的水深断面与区域测深资料分析了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突出部位海底在防波堤建设前后的冲淤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在防波堤修建之前已达到准平衡状态,并形成水下斜坡和海底平原地貌单元,斜坡侵蚀下限在-15m...
本文利用近几年的水深断面与区域测深资料分析了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突出部位海底在防波堤建设前后的冲淤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在防波堤修建之前已达到准平衡状态,并形成水下斜坡和海底平原地貌单元,斜坡侵蚀下限在-15m水深.防波堤建成后水下斜坡和海底平原受到侵蚀,斜坡侵蚀下限下移到-16.7 m而稳定.其中侵蚀严重区主要发生在两侧防波堤的根部、堤头及北堤转折处,最大冲刷深度超过2m;淤积部位出现在南堤中部和防波堤内,其中南堤中部淤积量在1~2 m之间,而堤内淤积厚度在0~6 m左右,堤内净淤积量为4.9×106 m3,占总淤积量的65%.数模结果显示,防波堤的出现改变了原来的流场并在堤周围形成涡流,造成了堤外冲刷悬浮的泥沙在潮流和涡流作用下向堤内的搬运与沉积;同时波浪场也因防波堤地形的突然变浅波高增加而下蚀海底能量增强.分析认为,防波堤的修建是造成海底冲淤格局重新分布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黄河水下三角洲
水深比对
沉积物再分布
数值模拟
防波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底质粒度特征及其输运趋势
被引量:
10
2
作者
王嵘
张永战
+1 位作者
夏非
赵善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为研究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泥沙输运、地形变化和物质来源,探求黄河、长江迁移的南北界及其输运入海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沙脊群的演变趋势与潮滩的淤涨潜力,对辐射沙脊群海域获取的117个底质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端元组分分析(EMM...
为研究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泥沙输运、地形变化和物质来源,探求黄河、长江迁移的南北界及其输运入海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沙脊群的演变趋势与潮滩的淤涨潜力,对辐射沙脊群海域获取的117个底质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端元组分分析(EMMA),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以粉砂质和砂质沉积为主,区域分异明显,北部的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地区是主要的粉砂质分布区,辐射沙脊群北部以砂质粉砂、中部以粉砂质砂为主,沙脊以细砂质沉积为主,南部粉砂质含量增加。EMMA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和长江泥沙对研究区底质分布影响突出;废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向南和东北方向输运的趋势,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向北输运显著,沙脊群中部的细砂质沉积物有向南一直输运到如东—吕四近岸的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调查结果比较,研究区泥质沉积减少,沉积物粗化明显,侵蚀调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底质粒度
端元组分分析(EMMA)
物源
废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防波堤建设前后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冲淤变化特征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安龙
杨肖迪
罗小桥
李春雨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
胜利油田信科海洋勘察测绘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90,共6页
基金
全球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0CB951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6069)资助
文摘
本文利用近几年的水深断面与区域测深资料分析了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突出部位海底在防波堤建设前后的冲淤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在防波堤修建之前已达到准平衡状态,并形成水下斜坡和海底平原地貌单元,斜坡侵蚀下限在-15m水深.防波堤建成后水下斜坡和海底平原受到侵蚀,斜坡侵蚀下限下移到-16.7 m而稳定.其中侵蚀严重区主要发生在两侧防波堤的根部、堤头及北堤转折处,最大冲刷深度超过2m;淤积部位出现在南堤中部和防波堤内,其中南堤中部淤积量在1~2 m之间,而堤内淤积厚度在0~6 m左右,堤内净淤积量为4.9×106 m3,占总淤积量的65%.数模结果显示,防波堤的出现改变了原来的流场并在堤周围形成涡流,造成了堤外冲刷悬浮的泥沙在潮流和涡流作用下向堤内的搬运与沉积;同时波浪场也因防波堤地形的突然变浅波高增加而下蚀海底能量增强.分析认为,防波堤的修建是造成海底冲淤格局重新分布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废黄河水下三角洲
水深比对
沉积物再分布
数值模拟
防波堤
Keywords
the abandoned Huanghe river subaqueous delta
bathymetric contrast
the sediment redistrib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breakwater
分类号
P736.2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底质粒度特征及其输运趋势
被引量:
10
2
作者
王嵘
张永战
夏非
赵善道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海岸海洋科学系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基金
国家海洋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空间开发利用及环境生态评价技术"(201005006)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典型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关键技术与评价方法"(201011019)
文摘
为研究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泥沙输运、地形变化和物质来源,探求黄河、长江迁移的南北界及其输运入海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沙脊群的演变趋势与潮滩的淤涨潜力,对辐射沙脊群海域获取的117个底质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端元组分分析(EMMA),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以粉砂质和砂质沉积为主,区域分异明显,北部的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地区是主要的粉砂质分布区,辐射沙脊群北部以砂质粉砂、中部以粉砂质砂为主,沙脊以细砂质沉积为主,南部粉砂质含量增加。EMMA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和长江泥沙对研究区底质分布影响突出;废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向南和东北方向输运的趋势,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向北输运显著,沙脊群中部的细砂质沉积物有向南一直输运到如东—吕四近岸的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调查结果比较,研究区泥质沉积减少,沉积物粗化明显,侵蚀调整突出。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底质粒度
端元组分分析(EMMA)
物源
废黄河水下三角洲
Keywords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subaqueous delta(AYRSD)
grain size of bottom sediments
End-Member-Modeling Algorithm(EMMA)
sediments source
the radial sand ridge field(RSRF)
分类号
P736.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防波堤建设前后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冲淤变化特征与成因研究
李安龙
杨肖迪
罗小桥
李春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底质粒度特征及其输运趋势
王嵘
张永战
夏非
赵善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