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汝纶力倡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具体主张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琳琦 郑德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73,共8页
吴汝纶以其对世界的了解和对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人才观、知识观和教育观,进而主张中国要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必须废除科举制度,借鉴日本的经验,学习西方,建立近代化的新学校。吴汝纶废除科举的主张与其同时代的政治家和教育... 吴汝纶以其对世界的了解和对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人才观、知识观和教育观,进而主张中国要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必须废除科举制度,借鉴日本的经验,学习西方,建立近代化的新学校。吴汝纶废除科举的主张与其同时代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相比,更加明确坚定,对科举制度的最终废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汝纶 废除科举 动因 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场值得永远铭记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废除科举的历史反思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兴德 《复旦教育论坛》 2005年第2期21-24,32,共5页
对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的纪念,提供给我们一个更深入认识科举制度和更有效推进社会改革的契机。笔者指出,分析和评价科举废除的成败得失,前提是应紧密联系科举考试走过的历史轨迹,从更长时段、更大范围透视科举考试的本质与特征。其次,... 对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的纪念,提供给我们一个更深入认识科举制度和更有效推进社会改革的契机。笔者指出,分析和评价科举废除的成败得失,前提是应紧密联系科举考试走过的历史轨迹,从更长时段、更大范围透视科举考试的本质与特征。其次,科举废除这一事件提示我们应关注社会改革中的心理建设和观念整合。笔者主张,对现有制度的任何重大的改革必须有全局性思维和长远眼光,综合考量改革的成本与代价,积极寻找更有效的替代性方案,这是科举制度废除提供的历史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除科举 科举考试史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除科举与近代城乡二元格局 被引量:1
3
作者 邹心平 《农业考古》 2016年第6期89-95,共7页
清末新政中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的制度变迁加速并深化了城乡二元格局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使遍布乡村的传统书塾失去价值,而新式学堂又多设在城市,导致乡村教育资源缺失,城乡教育由一体化变为差距显著;二是使有科举功名的士绅不再... 清末新政中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的制度变迁加速并深化了城乡二元格局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使遍布乡村的传统书塾失去价值,而新式学堂又多设在城市,导致乡村教育资源缺失,城乡教育由一体化变为差距显著;二是使有科举功名的士绅不再有特权,社会地位下降,前程与生计均面临危机,从而不再居乡而是大量流向城市,导致乡村人才流失,形成城乡间的"马太效应";三是以科举为依托的耕读文化陨落,乡村文化地位显著下降,并成为落后、愚昧的符号。这种二元格局中蕴含的重城市、轻乡村的理念,因路径依赖而延续到了当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除科举 城乡二元 耕读文化 乡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私塾到学堂——废除科举前后朱德等人的早年求学之路
4
作者 邵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3-138,共6页
废除科举这一制度变动对19世纪末出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早期人生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私塾就读的学生在学费开支、就学路程、人脉关系方面享有优势,但新式学堂在教学内容、师资配备、教学方法方面明显占上风。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 废除科举这一制度变动对19世纪末出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早期人生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私塾就读的学生在学费开支、就学路程、人脉关系方面享有优势,但新式学堂在教学内容、师资配备、教学方法方面明显占上风。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之后,一些私塾并没有因此停办,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没有因此而马上转投新式小学堂。刘少奇、聂荣臻都是1906年以后才进私塾的。不过,朱德、毛泽东等人离开私塾进入新式学堂后进步很快,外语、历史、地理等标准课程的学习连同革命书报在校内的流传,在客观上开拓了他们的眼界;通过革命派教员的教化,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年轻学子的脑海中取代了康梁维新改良的主张,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清政府始料未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塾 学堂 废除科举 毛泽东 朱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社会整合的弱化 被引量:7
5
作者 刘佰合 蒋保 《安徽史学》 2000年第3期54-57,共4页
关键词 晚清 科举制度废除 社会整合弱化 社会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