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旧回收沥青路面材料的强度特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周爱兆 张静玉 +1 位作者 殷杰 黄献文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3-738,共6页
为了研究作为路堤填料的废旧回收沥青路面(RAP)材料的抗剪强度特性,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其最优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考虑不同季节施工环境温度及路堤填筑高度的影响,分别对不同温度下的击实试样进行不同围压下的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探讨... 为了研究作为路堤填料的废旧回收沥青路面(RAP)材料的抗剪强度特性,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其最优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考虑不同季节施工环境温度及路堤填筑高度的影响,分别对不同温度下的击实试样进行不同围压下的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探讨围压和击实温度对RAP材料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破碎后的RAP材料级配良好,与砾类土相类似,属于较好的路堤填料;击实温度和围压对三轴固结排水剪切强度特性有显著的影响,相同围压下,随着击实温度的升高,击实后RAP材料的孔隙比降低,固结排水强度提高;相同击实温度下,围压越大,RAP的初始切线模量越大,抗剪强度越大; RAP黏聚力随击实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增加,内摩擦角受击实温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回收沥青路面材料 击实温度 围压 固结排水试验 偏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研究进展:材料特性、组成设计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虞将苗 冯致皓 +1 位作者 陈富达 于华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10,共10页
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常温下利用沥青路面回收料,实现节能减排、资源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目前的热门绿色低碳道路建设技术之一。目前工程中回收料利用率一般低于40%,加之冷再生材料早期强度形成慢、初期强度不足,显著影响其性能与... 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常温下利用沥青路面回收料,实现节能减排、资源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目前的热门绿色低碳道路建设技术之一。目前工程中回收料利用率一般低于40%,加之冷再生材料早期强度形成慢、初期强度不足,显著影响其性能与工程应用。如何提高回收料利用率、加速早期强度形成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目前研究主要包括材料特性、组成设计和性能评价三大主要方向。在材料方面,道路回收料主要聚焦表面老化沥青活性、颗粒特性、再生剂使用后组分变化等细微观研究,尚未实现工程中道路回收料的高掺量大规模应用;乳化沥青的改性类型、黏度、用量能显著改善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与路用性能,乳化沥青的固化进程决定冷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速度。在组成设计方面,回收料级配显著影响材料骨架结构和性能,目前聚焦关键孔径作用、级配改善、材料体积指标等方面的研究,同时现行主流材料成型方法与实际工程存在较大差异,旋转压实法更为贴近实际工程状态,但在旋转参数、成型指标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在性能方面,道路回收料的使用提高了冷再生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和低频率作用下的疲劳性能,但水泥的使用增强了材料的低温脆性,沥青性能满足使用需求时,应当降低水泥掺量。此外,目前在早期强度形成机理、改善手段方面的研究不足,应加强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早期性能研究,以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工程 冷再生 沥青路面回收料(rap) 乳化沥青 材料特性 组成设计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稳定RAP材料劈裂应力-应变特性 被引量:7
3
作者 冯德成 赵银 陈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4-78,共5页
为研究水泥稳定再生沥青混合料(RAP)基层材料的抗拉性能,根据不同的RAP掺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15%、30%)和水泥剂量(质量分数分别为4.5%、5.0%)设计了4种混合料,采用劈裂试验分析了RAP掺量和试验温度分别为-15、5、20℃对材料劈裂强度... 为研究水泥稳定再生沥青混合料(RAP)基层材料的抗拉性能,根据不同的RAP掺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15%、30%)和水泥剂量(质量分数分别为4.5%、5.0%)设计了4种混合料,采用劈裂试验分析了RAP掺量和试验温度分别为-15、5、20℃对材料劈裂强度、劈裂回弹模量、峰值应变、能密度和脆性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劈裂强度、劈裂回弹模量和脆性指数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降幅随RAP掺量增加而增大;在-15℃,随RAP掺量的增加,劈裂强度和峰值应变持续减小,脆性指数增大;正温条件下随RAP掺量增加,劈裂强度、峰值应变和能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劈裂模量和脆性指数趋于减小;模量、峰值应变、能密度和脆性指数与劈裂强度之间均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使各评价指标趋于改善的RAP推荐掺量为15%~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稳定基层 再生废旧沥青路面材料 劈裂试验 应力-应变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沥青与RAP再生界面融合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振军 阎凤凤 +1 位作者 张含笑 梁晴陨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7-66,共10页
近年来,国内外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发展迅速,如何高效循环利用沥青路面再生材料(RAP)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将RAP用于制备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便是其主要用途之一。然而,当乳化沥青和RAP混合时,新旧沥青分子会重新融合,使冷再生混合料内部... 近年来,国内外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发展迅速,如何高效循环利用沥青路面再生材料(RAP)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将RAP用于制备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便是其主要用途之一。然而,当乳化沥青和RAP混合时,新旧沥青分子会重新融合,使冷再生混合料内部界面呈现多样的融合特征。冷再生混合料内部界面融合状态与其界面强度和宏观性能密切相关,因此,揭示乳化沥青与RAP界面融合特征是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Fick理论和复合理论对乳化沥青与RAP再生界面融合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乳化沥青与RAP两相界面融合效果会影响混合料内聚力和内摩阻力,进而影响界面强度。另外,本文从RAP材料性质、沥青组分特征、外界条件、RAP掺量以及再生剂五个方面分析了界面融合影响规律,其中,RAP材料性质和外界条件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影响最显著;乳化沥青对旧沥青的融合程度和旧沥青对乳化沥青的融合程度基本接近,但在不同的温度下有一些差异;理论上,RAP与乳化沥青接触时两端浓度差会促进新旧沥青融合,但RAP表面的大分子沥青质会阻止其融合;RAP掺量直接影响再生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和抗车辙能力;加入再生剂可以改变沥青轻质组分和硬质组分比例,有效提高界面融合效率。最后,提出乳化沥青与RAP界面融合改善可以从乳化沥青、RAP和两相连接三方面考虑,以期为未来乳化沥青和RAP界面融合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沥青 沥青路面再生材料(rap) 界面融合特征 再生融合评价参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掺量对泡沫温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彭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30-835,共6页
为确定泡沫温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旧路面铣刨料(RAP)的合理添加比例,进行了不同RAP掺量(质量分数,全文同)下泡沫温再生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AP掺量的提高,泡沫温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及力学强度... 为确定泡沫温再生沥青混合料中旧路面铣刨料(RAP)的合理添加比例,进行了不同RAP掺量(质量分数,全文同)下泡沫温再生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及其路用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AP掺量的提高,泡沫温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及力学强度得到提升;低温性能降低;水稳定性先提高后降低.综合考虑路用性能和经济性,推荐泡沫温再生沥青混合料适宜的RAP掺量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材料(rap) 泡沫温再生沥青混合料 掺量 配合比设计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掺RAP沥青界面融合行为的量化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陈龙 陈宏斌 +2 位作者 李朋 胡朋 何兆益 《建筑材料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1-819,共9页
采用荧光显微镜(FM)和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对多因素组合下高掺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沥青界面融合行为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荧光图像可辨别RAP沥青与新添沥青界面融合行为的发生,随新添沥青掺量(ω)增加,平均光密度(AOD)、累计光密度... 采用荧光显微镜(FM)和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对多因素组合下高掺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沥青界面融合行为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荧光图像可辨别RAP沥青与新添沥青界面融合行为的发生,随新添沥青掺量(ω)增加,平均光密度(AOD)、累计光密度(IOD)、图像灰度值(IGL)均线性增大;随加热温度和新添沥青标号提高,界面融合速率(DS)、融合程度(DOB)和界面扩散激活能(Q)均显著增加,各层位处新添沥青掺量(w)趋于均匀一致,分布离散系数(DDC)逐渐减小;随加热时间延长,DS和DDC快速衰减,其余各量化指标增大并趋于稳定,表明改善沥青界面融合效应的关键在加热初期阶段.当粉胶比较小(0、1.0)时,加热温度每增长20℃,DS相对提升50%~120%;提高沥青标号或添加再生剂可分别提升DS值2、10倍左右,降低DS衰减幅度10%~50%;添加再生剂能够提升DOB值2~3倍,其改善沥青界面融合的效果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沥青路面材料 界面融合行为 量化评价 光密度 融合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耗散能法分析热拌及温拌再生SMA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 被引量:13
7
作者 季节 许鹰 +1 位作者 索智 奚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37-1843,共7页
为了分析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掺量和Sasobit对再生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tone mastic asphalt,SMA)疲劳性能的影响,本文设计并比较了不同RAP掺量(0%、20%、30%)的热拌及温拌SMA沥青混合料.对不同类型SMA... 为了分析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掺量和Sasobit对再生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tone mastic asphalt,SMA)疲劳性能的影响,本文设计并比较了不同RAP掺量(0%、20%、30%)的热拌及温拌SMA沥青混合料.对不同类型SMA沥青混合料进行四点梁弯曲疲劳试验,采用耗散能法分析其疲劳特性.研究表明:1)不同类型SMA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次数与累计耗散能之间的关系不会随RAP掺量改变以及是否添加Sasobit发生变化,其疲劳寿命与累计耗散能在双对数下,均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具有唯一的关系方程.2)随着RAP掺量的增加,再生SMA沥青混合料的累积耗散能降低,疲劳寿命下降.3)Sasobit对温拌SMA沥青混合料耗散能量的能力有不利影响,而对温拌再生SMA沥青混合料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特性 热拌及温拌再生SMA沥青混合料 耗散能法 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 SASOB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道路冷再生系统中水泥基胶结效应 被引量:9
8
作者 马保国 王海峰 李相国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48,共5页
设定不同配比的再生沥青混合料(RAP)和不同水泥掺量,通过标准击实、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定性、模量性能以及SEM测试,研究了水泥在RAP中的胶结效应。结果表明:RAP中沥青含量与稳定土的质量比(A/S)为0.4时,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大,RAP的最大... 设定不同配比的再生沥青混合料(RAP)和不同水泥掺量,通过标准击实、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定性、模量性能以及SEM测试,研究了水泥在RAP中的胶结效应。结果表明:RAP中沥青含量与稳定土的质量比(A/S)为0.4时,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大,RAP的最大干密度从1.91 g/cm3增加到2.00 g/cm3。水泥掺量一定时,随着废旧沥青含量的增加,RAP的最大干密度随随之增大;掺6%水泥的RAP无侧限抗压强度从1.48 MPa增加到2.63 MPa,随之减小到2.28 MPa。使用的材料体系中,A/S=0.4,掺6%水泥,用水量9.5%时,再生料获得最好性能。试件浸水后抗压强度普遍降低,但与干燥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对RAP的模量试验表明高温状态下RAP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最差。SEM测试表明:水泥的水化使得混合料中有针状钙矾石和纤维状C-S-H凝胶相互交织搭接,形成网络结构,将集料颗粒包裹起来,这是RAP产生强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再生 废旧沥青 水泥 胶结效应 再生沥青路面材料(r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动态响应及疲劳性能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月风 张洪亮 宋彬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为了分析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对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动态响应及疲劳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不同RAP掺量(10%、20%、30%)及不同级配(AC-13和AC-16)的沥青混合料,采用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仪(AMPT)在不同温度和加载频率下的动态模量,之后采... 为了分析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对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动态响应及疲劳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不同RAP掺量(10%、20%、30%)及不同级配(AC-13和AC-16)的沥青混合料,采用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仪(AMPT)在不同温度和加载频率下的动态模量,之后采用时间-温度等效原理,确定了不同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并对不同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单轴拉伸疲劳试验,通过简化的黏弹性连续损伤模型(S-VECD),确定了不同级配、不同RAP含量的沥青混合料的损伤特征曲线(C-S),及基于能量的疲劳失效标准与疲劳加载次数之间的关系(GR-Nf).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加载频率的降低而降低,温度越低、频率越高,沥青混合料越接近弹性体,反之越接近黏性体;从不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中可以看出,RAP含量越高,其动态模量越高,但总体来看相差不大.疲劳试验及分析表明:RAP含量较高时,其疲劳性能较低,表明其应力松弛能力较差,因此应更加关注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沥清路面材料(rap) 沥青混合料 动态模量 疲劳试验 黏弹性连续损伤模型 损伤特征曲线 疲劳失效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