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本溪歪头山废弃铁矿场刺槐造林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鸣明 国祥胜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S1期115-116,共2页
废弃铁矿场矿渣堆积体坡度陡、颗粒粗、立地条件极差,自然情况下,草木难以生长,人工造林已成为当务之急的工作之一.文章主要阐述了在废弃铁矿物种植刺槐的造林技术及栽植后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 废弃铁矿 刺槐 客土 栽植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以文登市某废弃铁矿区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卫聪聪 朱裕振 吕宝平 《绿色科技》 2017年第4期140-144,共5页
指出了废弃铁矿区存在不明采空区,可对邻近居民区造成较大威胁,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居民区及重要设施附近等重点地区进行了地球物理探测,查清了地下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几何形态、边界位置等特征,为采空区的综合治理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采空区勘查 废弃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矿废弃地复垦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慧琳 葛畅 +2 位作者 沈强 黄元仿 张世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7-324,共8页
为探明铁矿废弃地复垦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主要来源,以铁矿废弃地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复垦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Zn)的主要来源、各来源的贡献量及其贡献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 为探明铁矿废弃地复垦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主要来源,以铁矿废弃地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复垦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Zn)的主要来源、各来源的贡献量及其贡献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6种重金属变异系数在31%~67%,均属中等程度变异。对比当地背景值,除Cr外,其他5种元素均呈现富集现象,且以As、Cu累积明显。由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推测复垦土壤重金属主要有3个来源,PC1(As、Hg、Cu)为矿业活动源,PC2(Cd、Zn)为交通和农业活动源,PC3(Cr)为成土母质自然源。由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PCA/APCS受体模型)和地统计分析可知,几种元素受3种源共同作用,其中源1对As、Hg、Cu的贡献率分别为67.10%、46.30%、89.82%,源2对Cd、Zn的贡献率为86.05%、62.26%,而源3对Cr的贡献率为90.56%。Cu、Cd、Cr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和其最大源贡献量空间分布格局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废弃 复垦土壤 重金属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乡土树种在铁矿废弃地的定植与生长 被引量:7
4
作者 胡聃 文秋霞 +1 位作者 王如松 奚增钧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6-89,共4页
应用生态系统演替原理,选取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白栎(Quercus fabr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小叶栎(Quercus chenii)、榔榆(Ulmus parvifolia)、紫楠(Phoebe sheareri)和薄叶润楠(Ma... 应用生态系统演替原理,选取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白栎(Quercus fabr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小叶栎(Quercus chenii)、榔榆(Ulmus parvifolia)、紫楠(Phoebe sheareri)和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8种乡土树种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南山铁矿排土场进行定植试验。定植后3 a小叶栎高度达(194.89±2.71)cm(平均值±标准误,下同),比移栽时增加119.89 cm,平均年增高39.96 cm,高度最小的紫楠也达(72.67±2.91)cm,比移栽时增加了62.67 cm,平均年增高20.89 cm;地径最大的榔榆已达(3.87±0.11)cm,最小的紫楠也达(1.27±0.15)cm,说明在人工管理条件下,这些植物生长良好。观测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树种比常绿阔叶树种定植成活率高,株高和地径增长速度也较快,是该地自然群落恢复的重要候选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废弃 乡土树种 定植 群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山铁矿露天采坑废弃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莉莉 胡克 文屹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68,共3页
鞍山市大孤山露天铁矿山已有80多年的开采历史,矿山开采对周边和采坑的土地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影响。近年来,关于矿山采坑废弃土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其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鞍山... 鞍山市大孤山露天铁矿山已有80多年的开采历史,矿山开采对周边和采坑的土地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影响。近年来,关于矿山采坑废弃土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其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鞍山市大孤山铁矿露天采坑不同段阶上废弃地土壤动物的调查研究,查明了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演替的基本生态特征,并对比研究了在人工扰动条件下和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丰度的特点,总结了自然恢复条件下土壤动物演替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铁矿废弃 生态环境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土壤动物在鞍山市大孤山铁矿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中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吴东辉 胡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3-216,共4页
对鞍山市大孤山铁矿废弃地大型土壤动物的生态特征进行了调查 ,分析研究铁矿废弃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关系 ,在大孤山铁矿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中大型土壤动物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大型土壤动物种类、数量... 对鞍山市大孤山铁矿废弃地大型土壤动物的生态特征进行了调查 ,分析研究铁矿废弃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化和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关系 ,在大孤山铁矿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中大型土壤动物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大型土壤动物种类、数量变化标志大孤山铁矿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阶段先后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结构与生物量的变化指示铁矿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质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鞍山市 铁矿废弃 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恢复 蚁科 腹足纲 生态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矿废弃地不同修复模式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石德 《防护林科技》 2019年第3期5-7,共3页
以大田县铁矿废弃地为对象,研究了铁矿废弃地不同修复模式土壤重金属元素Cu、Zn、Pb、Ni和Cr的污染情况,并进行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修复模式土壤Cu、Zn、Pb和Cr重金属元素均超过相应福建土壤背景值,其中Pb含... 以大田县铁矿废弃地为对象,研究了铁矿废弃地不同修复模式土壤重金属元素Cu、Zn、Pb、Ni和Cr的污染情况,并进行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修复模式土壤Cu、Zn、Pb和Cr重金属元素均超过相应福建土壤背景值,其中Pb含量超过国家土壤背景值。(2)Cu和Zn极显著相关,表明Cu和Zn具有一定的同源性。(3)不同恢复模式土壤重金属综合评价值排序为R0>R1>R2>R3>R4>CK。(4)从单因子污染指数来看,Pb元素污染指数最高,其次为Zn元素,其他3种元素污染较小。R0和R1模式属重度污染;R2和R3模式属轻度污染;R4模式属警戒;CK模式属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废弃 不同恢复模式 土壤重金属 内梅罗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矿废弃地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分布
8
作者 黄石德 高伟 +4 位作者 黄雍容 尤龙辉 李建民 曾建新 苏亨荣 《福建林业科技》 2020年第1期8-12,18,共6页
以大田县铁矿废弃地不同恢复模式:"撒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R1)、"工程措施+植草"(R2)和"工程措施+乔灌草"(R3),并选择未恢复的铁矿废弃地作为恢复的初始状态(R0)及周边未开矿的杉木(Cunninghamia... 以大田县铁矿废弃地不同恢复模式:"撒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R1)、"工程措施+植草"(R2)和"工程措施+乔灌草"(R3),并选择未恢复的铁矿废弃地作为恢复的初始状态(R0)及周边未开矿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作为对照(CK)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碳、氮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R0模式水稳性团聚体主要集中在<0.25 mm。采用不同恢复模式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减少,>5 mm和2~5 mm径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②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为:CK>R3>R2>R1>R0。③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少呈显著升高。④铁矿废弃地不同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0.25 mm和0.5~1 mm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废弃 恢复模式 水稳性团聚体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首云铁矿山废弃地植被修复调查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关军洪 曹钰 +1 位作者 吴天煜 董丽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18,共6页
选取北京首云铁矿山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铁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植被的物种构成特征、植物群落模式及修复效果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共记录北京首云铁矿山植物种类103种,隶属于41科85属。其中废弃地... 选取北京首云铁矿山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铁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植被的物种构成特征、植物群落模式及修复效果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共记录北京首云铁矿山植物种类103种,隶属于41科85属。其中废弃地自然修复区植被以自然生长的灌草丛为主,物种共计67种,菊科、禾本科、豆科为优势科;废弃地人工修复区植被物种共计82种,草本植物多为自然生长物种,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蔷薇科为优势科。由于立地条件及人工修复措施的差异,4种不同类型废弃地修复植被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植被覆盖度及物种多样性,发现人工修复区植被恢复效果明显优于自然修复区,且草本植物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最后针对矿山废弃地植被生态修复和景观化改造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铁矿废弃 植被修复 植被特征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云铁矿废弃土壤对2种景天属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舒冰 邢小艺 +1 位作者 关雯雨 董丽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7-687,共11页
为评价景天属(Sedum)植物在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潜力,以2种景天:德国景天(S. hybridum‘Immergrunchen’)和胭脂红景天(S. spurium‘Coccineum’)的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在北京首云铁矿废弃土壤(包括采矿区土壤... 为评价景天属(Sedum)植物在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潜力,以2种景天:德国景天(S. hybridum‘Immergrunchen’)和胭脂红景天(S. spurium‘Coccineum’)的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在北京首云铁矿废弃土壤(包括采矿区土壤、排土场土壤、尾矿砂)2个生长季内的各项生长指标,以确定其在各废弃土壤上的适应性,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探讨影响2种景天生长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2种景天在采矿区土壤、排土场土壤和尾矿砂上的存活率分别为40%~66%、68%~90%、33%~46%;(2)不同废弃土壤对2种景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根系的各项生长指标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德国景天在采矿区土壤的适应性较好,可作为采矿区修复的推荐品种,胭脂红景天在排土场土壤的生长表现较好,可作为排土场的修复品种;(3)影响景天属植物生长的土壤因子为通气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其中通气孔隙度的解释率为12.4%,土壤含水量的解释率为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天属植物 铁矿废弃 植物生长状况 土壤理化性质 CC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废弃硫铁矿区环境风险分级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项赟 温晓晴 +3 位作者 邱郴 韩伟江 奚蓉 刘晓文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6-144,共9页
以西北某区域废弃硫铁矿区为研究对象,以矿区的污染源、迁移途径、污染受体等现状调查结果为基础,分析其环境风险影响因素及特征,构建了废弃矿硐、废石堆、废弃矿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废弃矿硐、废石堆和废弃矿区的环境风... 以西北某区域废弃硫铁矿区为研究对象,以矿区的污染源、迁移途径、污染受体等现状调查结果为基础,分析其环境风险影响因素及特征,构建了废弃矿硐、废石堆、废弃矿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废弃矿硐、废石堆和废弃矿区的环境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根据划分的环境风险等级,评估识别出研究区19个高风险矿硐、18个高风险废石堆和7处高风险矿区,并制定了优先管控清单,按高、中风险废弃矿硐、废石堆、废弃矿区优先治理时序,提出了“一矿一策”、“一堆一策”、“一硐一策”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铁矿 层次分析法 环境风险评估 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山铁矿露天采坑废弃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对比研究
12
作者 刘莉莉 文屹 +2 位作者 胡克 杨有德 王逊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21,共3页
选取鞍山市大孤山铁矿露天采坑不同台阶废弃地作为研究样地,2005年7月和2006年7月2次对样地土壤动物的连续调查显示:大孤山铁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群落组成以蚁科、鞘翅目等广布种为主,蚁科动物的大量存在,说明铁矿废弃地生态... 选取鞍山市大孤山铁矿露天采坑不同台阶废弃地作为研究样地,2005年7月和2006年7月2次对样地土壤动物的连续调查显示:大孤山铁矿废弃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群落组成以蚁科、鞘翅目等广布种为主,蚁科动物的大量存在,说明铁矿废弃地生态系统自然环境较为干旱。废弃时间长短对生态系统生态成分组成有一定影响,不当的人为扰动和不慎重的人为措施,对生态环境恢复产生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铁矿废弃 生态环境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山市周边铁矿废弃地几种复垦模式的比较
13
作者 刘忠民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3-85,共3页
以鞍山市周边经复垦的铁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几种复垦模式的复垦效果进行了比对分析,总结出几种可行的铁矿废弃地复垦方式,即:在满足灌溉的条件下直接在尾矿沙上种植杨树,采用覆土植被法种植杨树,采用柳框固土法... 以鞍山市周边经复垦的铁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几种复垦模式的复垦效果进行了比对分析,总结出几种可行的铁矿废弃地复垦方式,即:在满足灌溉的条件下直接在尾矿沙上种植杨树,采用覆土植被法种植杨树,采用柳框固土法复垦排岩场边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废弃 复垦 刺槐 速生杨 沙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矿废弃地不同恢复模式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上尧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0年第1期14-18,共5页
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s生态位重叠指数,初步分析了大田县铁矿废弃地不同恢复模式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结果发现:①马尾松在R1、R2和R4模式中均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表明马尾松在铁矿废弃地有较强的利用资源的能力;②从R1... 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s生态位重叠指数,初步分析了大田县铁矿废弃地不同恢复模式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结果发现:①马尾松在R1、R2和R4模式中均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表明马尾松在铁矿废弃地有较强的利用资源的能力;②从R1模式到R4模式,草本层最大生态位宽度从耐贫瘠、耐干旱的盐肤木逐渐转变为喜肥的宽叶雀稗,表明工程措施和乔灌草模式的综合应用使其草本群落初步具备了缓冲外界干扰的能力;③不同恢复模式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其一般也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表明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间有较一致的利用资源的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废弃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不同恢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田县银顶格铁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试验
15
作者 曾建新 《福建林业科技》 2016年第1期53-56,共4页
为了探索铁矿废弃地的植被恢复效果,在大田县银顶格铁矿区废弃地开展:多草灌+邓恩桉、黑麦草+邓恩桉、类芦+邓恩桉、单一树种邓恩桉4种植物组合模式进行植被恢复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盖度是铁矿废弃地实现植被快速恢复的关键因子;... 为了探索铁矿废弃地的植被恢复效果,在大田县银顶格铁矿区废弃地开展:多草灌+邓恩桉、黑麦草+邓恩桉、类芦+邓恩桉、单一树种邓恩桉4种植物组合模式进行植被恢复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盖度是铁矿废弃地实现植被快速恢复的关键因子;多草灌+邓恩桉、黑麦草+邓恩桉2种植物组合模式,能在当年迅速形成植被,起到保水保土作用,枯草降解起到土壤改良作用,促进林木生长,可以在矿区植被恢复中推广应用。在矿区生(裸)地上单用乔木树种造林,林分郁闭需要2-3 a时间,在这阶段不能遏制水土冲刷。类芦作为草本在2-3 a内无法形成地表全覆盖,水土保持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组合模式 铁矿废弃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铁矿山典型立地类型划分与主导因子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尹海魁 许皞 +3 位作者 李大伟 夏书培 周亚鹏 赵文廷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3-179,共7页
为了探究矿山废弃地立地条件,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从微地貌、土壤和植被3个层次选择高程、植物生物量等9个立地因子,对影响矿山立地类型的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找出主导影响因子,以此进行矿山典型立地类型的划分,... 为了探究矿山废弃地立地条件,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从微地貌、土壤和植被3个层次选择高程、植物生物量等9个立地因子,对影响矿山立地类型的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找出主导影响因子,以此进行矿山典型立地类型的划分,再对典型立地类型的主导影响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立地类型间的差异性。立地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正负相关性,影响露天铁矿山立地类型的主导因子为饱和持水量、粒级组成和植物生物量。通过对露天矿山废弃地实地调查和因子分析,按照三级分类体系,将矿山分成11种立地类型,并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和矿山废弃地的可恢复性将土石混合型边坡、尾矿砂边坡、干选废石型边坡列为露天铁矿典型立地类型。矿山废弃地在保水与持水能力上与一般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差异,土石混合边坡饱和持水量为11.74%,干选废石边坡饱和持水量为5.89%,尾矿砂边坡饱和持水量为13.87%,作为对照的中壤土饱和持水量为31.26%。在矿山典型废弃地立地类型中,土石混合型边坡和干选废石边坡的砾石(〉2 mm)含量大于60%,颗粒普遍偏大,此为影响植被恢复的关键所在;尾矿砂边坡砂粒(0.25~0.075 mm)成分占主导地位,粉粒和黏粒成分缺乏;作为对照的未被破坏的山皮土中砂粒(1~0.05 mm)含量为36%,粉粒(0.05~0.01 mm)含量为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废弃 立地因子 植被恢复 立地类型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