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1
作者 王汉鹏 武允昊 +5 位作者 张冰 范建国 李梦天 隋建才 王伟 孙德康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4,共16页
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可广泛应用于电网削峰填谷和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具有装机容量大、使用寿命长、清洁环保等优点,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主要依托层状盐穴或盐丘来建设CAES储气... 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可广泛应用于电网削峰填谷和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具有装机容量大、使用寿命长、清洁环保等优点,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主要依托层状盐穴或盐丘来建设CAES储气库,但由于选址条件苛刻等原因,CAES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近年来,随着国内矿井的大量关闭,许多地下空间资源被浪费,因此利用废弃矿井建设CAES电站就具有了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与广袤的发展前景。因此,系统梳理了CAES各类储气库建设现状与优缺点,总结了废弃矿井CAES储气库的建设与选址要求,分析了当前废弃矿井CAES储气库面临的安全风险与限制瓶颈。为避免CAES储气库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了新的储气库建设方案——管道布设型废弃矿井储气库(利用大直径无缝钢管作为储气空间,缝隙内填充松散充填体进行承压),与传统储气库建设方案相比,该方案具有以下优势:极大降低了储气库对矿区地质构造、围岩渗透性、围岩稳定性等条件的选址要求,增加了选址范围;可利用现有管道施工工艺与技术装备,降低储气库建设难度;提高了储气库的密封性能,保障无气体泄漏风险;改善了围岩应力环境,提高了储气库稳定性;避免储气库受腐蚀影响,增加了储气库的耐久性能。最后以鄂庄废弃煤矿为例,给出了管道布设型储气库改造建设方案,储气库改造建设完成后,总容积可达4.5×105 m3,发电功率可达400 MW,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管道布设型废弃矿井储气库设计构想为废弃矿井CAES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地下空间利用 压缩空气储能 储气库 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关闭/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储能潜力及减碳效益
2
作者 杨科 魏家乐 +1 位作者 付强 吕鑫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5,共11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核心任务。大规模、高灵活性的储能技术需求与日俱增,这为关闭/废弃矿井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对安徽省关闭/废弃矿井地下空间... 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核心任务。大规模、高灵活性的储能技术需求与日俱增,这为关闭/废弃矿井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对安徽省关闭/废弃矿井地下空间抽水蓄能建设潜力进行评估,以期解决选址等因素对传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制约,探索矿区绿色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推进安徽省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通过文献计量与政策分析详细总结了近年抽水蓄能电站发展规划,分析了当前关闭/废弃矿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安徽省关闭煤矿位置、地下空间规模和水资源分布等抽水蓄能资源禀赋,将近年全省60处关闭/废弃矿井按距主要水系距离划分为3个梯度:50 km内高潜力区、50~100 km中潜力区以及100 km外低潜力区,并分别选取典型矿井开展精细化评估,探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规模。以两淮矿区朱庄煤矿为例,从地下可利用空间、地下储水库有效库容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朱庄煤矿建造抽水蓄能电站的可行性并设计朱庄煤矿拟建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17.87 MW。采用关闭/废弃矿井抽水蓄能电站碳排放量计算模型,计算其相较传统火力发电碳减排量约为1.13万t/d。结果表明:利用关闭/废弃矿井建造抽水蓄能电站可以成为安徽省新型储能建设发展的有效支撑,为安徽省能源结构调整和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废弃矿井 抽水蓄能 可行性 碳排放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井双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谢宇航 华心祝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5,共9页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越来越多的矿井被废弃。然而,这些废弃矿井中仍然蕴藏着大量尚未开发的煤层气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煤层开采后形成的覆岩裂隙场成为了废弃矿井中煤层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因此,研究和掌握覆岩裂隙场的发育规...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越来越多的矿井被废弃。然而,这些废弃矿井中仍然蕴藏着大量尚未开发的煤层气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煤层开采后形成的覆岩裂隙场成为了废弃矿井中煤层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因此,研究和掌握覆岩裂隙场的发育规律,对精准开发和利用废弃矿井中的煤层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潘一矿区的双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UDEC数值模拟和物理相似模拟等方法,对双煤层开采后的覆岩裂隙场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部煤层裂隙带发育高度为58.73~81.71 m,当下部煤层推进170 m时,关键层1处产生穿层裂隙,原先孤立的各离层裂隙相互连接,引起上采空区、下采空区连通,此时上下部煤层裂隙带贯通,下部煤层裂隙带发育高度约为41.8 m,裂隙带最终高度为116.64~139.62 m;上部采空区覆岩裂隙发育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上部煤层开采时:裂隙产生-发育-闭合,下部煤层开采时:裂隙重新发育-重新闭合;长时蠕变作用使裂隙的分布更加密集,但其形态未发生显著改变,最终形成的双煤层裂隙场呈现出“马鞍+蟹壳”的复合型结构;研究成果揭示了废弃矿井双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发育规律,并根据长时蠕变后的覆岩裂隙场分布特点提出了废弃矿井中双煤层矿井瓦斯运移的主要通道,可为类似废弃矿井的瓦斯精准开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双煤层开采 裂隙带高度 裂隙演化 蠕变 “马鞍+蟹壳”复合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元可拓理论对废弃矿井瓦斯资源开发潜力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陶雪峰 石必明 +7 位作者 岳基伟 钟珍 张铖铖 梁跃辉 张海卿 梅文强 薛勇林 彭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双碳”目标下,为了精准研判废弃矿井采动稳定区瓦斯资源开发潜力和找出其影响开发潜力的关键因素,构建了“精选−内联−互补−优化”四位一体为理念的废弃矿井瓦斯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最后与工程试验对比,验证评估模型的可行性。“精... “双碳”目标下,为了精准研判废弃矿井采动稳定区瓦斯资源开发潜力和找出其影响开发潜力的关键因素,构建了“精选−内联−互补−优化”四位一体为理念的废弃矿井瓦斯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最后与工程试验对比,验证评估模型的可行性。“精选”指:首先初步选取大量的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德尔菲法和敏感性分析筛选初始指标,去除不符合要求的指标因素;“内联”指:对筛选出的指标,采用DEMATEL-ISM进行内部关联性分析,判定关键指标;“互补”指:首先采用FAHP和熵值法分别对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赋权,然后采用博弈论对指标进行综合权重确定;“优化”指:结合综合权重,采用物元可拓理论计算其关联度,判定废弃矿井瓦斯资源开发潜力等级。结果表明:煤层埋深、煤矿面积是判定废弃矿井瓦斯资源开发潜力的关键指标因素与DEMATEL-ISM模型评价一致;根据物元可拓模型计算的关联度为K_(3)=0.0575,可以判定其开发潜力为“良好”,根据工程试验统计评估可知,13个可采煤层的瓦斯资源量为61.81×10^(8) m^(3),潘一矿瓦斯资源规模较大,属于中型煤层气田,其开发潜力较大与物元可拓模型评价结论一致,符合实际情况,该模型为研究废弃矿井瓦斯资源开发潜力等级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DEMATEL-ISM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熵值法 博弈论 物元可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直线电机的废弃矿井重力储能系统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
5
作者 闫文举 王洋 +2 位作者 孙芯竹 陈昊 王青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5-268,共14页
新型储能是推动能源转型和构建新型“源网荷储”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装备,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技术研发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趋势逐渐呈现。重力储能因其高效、环境友好、稳定性高、具有... 新型储能是推动能源转型和构建新型“源网荷储”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装备,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技术研发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趋势逐渐呈现。重力储能因其高效、环境友好、稳定性高、具有大规模储能能力而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技术受到无数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与此同时,地下资源的枯竭使部分矿井面临废弃。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竖井式重力储能系统的发展状况,说明了废弃矿井在重力储能技术的发展中可以作为一种再利用资源为人们所用,构建了基于直线电机的竖井式重力储能系统的数学模型,着重介绍了直线电机在废弃矿井这一特殊应用场景中的应用价值,使用滑轨代替了旋转电机运行过程中的缆绳,有助于提高竖井式重力储能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了竖井式重力储能系统可能存在的几种构型,对比了不同直线电机结构方面的优缺点,阐述了直线电机不同运行状况下的控制技术以及控制目标,概括了现有的多电机控制技术,展望了未来直线电机在竖井式重力储能系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重力储能 直线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井压氢储能硐室潜在破裂面及其控制
6
作者 刘瑞 周舒威 +3 位作者 秦世康 何修涵 冯建业 郑晓东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6,共12页
对废弃矿井大巷进行改造并用于压氢储能是实现废弃资源二次利用的有效方式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受采动作用影响,废弃矿井大巷通常处于非等压状态,而非等压会降低硐室储能的可靠性。基于此,首先依据断裂过程中的剪切能量释放特... 对废弃矿井大巷进行改造并用于压氢储能是实现废弃资源二次利用的有效方式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受采动作用影响,废弃矿井大巷通常处于非等压状态,而非等压会降低硐室储能的可靠性。基于此,首先依据断裂过程中的剪切能量释放特性,建立了考虑气体压力、温度和剪切能量释放演化的相场断裂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其次依据提出的相场模型,对不同煤柱宽度和水平差下硐室潜在破裂面的起裂和发育特征进行研究;最后将提出的相场断裂模型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对不同围岩处理方式下的处理效果和起裂诱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相场断裂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硐室潜在破裂面起裂位置、起裂诱因和发育过程;煤柱的宽度直接影响硐室的起裂压力,煤柱越宽硐室起裂压力越大,且破裂面整体以剪切为主;硐室的破裂面分为主破裂面和次破裂面,煤柱宽度越大,次破裂面发育越深;硐室与采场的水平差同样影响硐室起裂压力,随着硐室与采场水平高度差增大,硐室围岩起裂压力先增大后减小,且破裂面出现由张拉应力引起的分叉现象;在对潜在破裂面进行止裂研究后表明,增打底部锚杆是提升硐室储氢性能最为有效的改造方法,其次为围岩进行注浆强化,进行采空区充填效果较弱;在采用锚杆索加强支护下的硐室起裂诱因为剪切应力,破裂面沿锚杆发育诱因为张拉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压氢储能 采动影响 相场法 改造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井可采煤层群瓦斯资源特征及其应用
7
作者 陶雪峰 石必明 +7 位作者 岳基伟 梁跃辉 钟珍 张海卿 梅文强 薛勇林 彭杰 张铖铖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3,共13页
受产能过剩、资源保护、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两淮地区关闭煤矿数量较多,但废弃矿井可利用资源丰富多样,废弃矿井瓦斯资源二次开发利用对当前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针对废弃矿井瓦斯资源开发中的瓦斯资源量准确预测问题,通过分析废弃矿... 受产能过剩、资源保护、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两淮地区关闭煤矿数量较多,但废弃矿井可利用资源丰富多样,废弃矿井瓦斯资源二次开发利用对当前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针对废弃矿井瓦斯资源开发中的瓦斯资源量准确预测问题,通过分析废弃矿井瓦斯的储集空间和含量特征,提出邻近上下采空区覆岩垮落裂隙空间分布形态近似2个“上下串联梯形体”;构建“先固后气−双源分步”理念(首先分水平、分块段预测剩余煤炭资源量和可采煤炭储量;其次利用分水平、分块段的煤炭资源量结合煤层瓦斯含量,预测瓦斯资源量)的废弃矿井瓦斯资源量评估模型和方法。运用建立的评估模型和方法,对淮南潘一矿废弃矿井13个可采煤层进行了剩余煤炭资源量、可采煤炭储量和瓦斯资源量的分水平、分块段的评估,采空区游离瓦斯资源量采用瓦斯卸压运移“新三带”理论,计算了13–1煤层部分采空区工作面的采空区、垮落带、导气裂隙带的游离态瓦斯资源量,采用地面L型试验井抽采了采空区下部瓦斯。研究表明:“上下串联梯形体”贯通的采空区体积大于未贯通的采空区体积;该矿剩余煤炭资源量为85981×10^(4)t,可采煤层煤炭资源量44499×10^(4)t,剩余煤炭资源量下的瓦斯资源量为42.690334×10^(8)m^(3),可采煤炭储量下的瓦斯资源量为22.397501×10^(8)m^(3),采空区游离态瓦斯资源量为5612.868585×10^(4)m^(3),抽采瓦斯总量为1209.5×10^(4)m^(3),潘一矿瓦斯资源规模较大,瓦斯资源丰富,抽采效果良好,为废弃矿井瓦斯资源利用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可采煤层群 煤炭资源 瓦斯资源 资源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闭/废弃矿井井筒蓄热特性多物理场耦合研究
8
作者 张国庆 刘展 +3 位作者 褚召祥 郗富瑞 杨利亚 何鹏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161,共13页
对关闭/废弃矿井遗留设施及空间进行重构改造实现矿山地质能源再生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方式。为探究关废矿山竖井储热的技术可行性,提出一种基于同轴套管式换热器的井筒循环蓄水储热方案。首先,构建了矿井水−岩土非稳态流固耦... 对关闭/废弃矿井遗留设施及空间进行重构改造实现矿山地质能源再生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方式。为探究关废矿山竖井储热的技术可行性,提出一种基于同轴套管式换热器的井筒循环蓄水储热方案。首先,构建了矿井水−岩土非稳态流固耦合传热数学模型,以徐州卧牛山煤矿副井(井深200 m)为研究对象开展井筒蓄热特性数值模拟,通过与3组试验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其次,分别针对自然冷却工况下的矿井水保温性能和蓄热模式下的运行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开展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快速蓄热后进入自然冷却阶段时,井筒矿井水的热损失呈二阶指数衰减特性,集中于蓄热后的10 d内,此期间热量损失占100 d累计热损失的29.73%;高地温梯度(≥0.03 k/m)能起到抑制自然对流换热和深层矿井水散热的作用,有利于井筒深部矿井水的保温;井筒长径比与矿井水热损失大小在短期内正相关,但长径比较大的井筒矿井水长期储存后的平均温度较高,也更利于蓄热后供暖季的地热回收利用,综合分析后建议矿井井筒储热长径比范围为30~50。蓄热模式下,提高注入流量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加热矿井水至所需温度,但破坏了矿井水温度分层结构,导致储热效率显著降低;增加上游热源温度会导致轴向水温梯度和储热效率提升、热损失降低,故蓄热性能相对更优。此外,在井壁不采取保温措施的情况下,对于太阳能跨季节井筒矿井水蓄热系统,建议蓄水容积与集热面积比Rv取2.5~3.0 m^(3)/m^(2),以保证矿井水温度达到长期供暖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同轴套管换热器 储热 地温梯度 长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式废弃矿井重力储能系统工作节拍调度策略分析
9
作者 张占东 陈吉顺 +1 位作者 李珂 赵文超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7-223,共7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为满足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对大容量、长周期、低成本电能储存的国家战略需求,提出一种依托废弃煤矿地下、地面空间为应用场景,利用煤矸石、矿业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作为储能介质的液压式重力储能系统...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为满足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对大容量、长周期、低成本电能储存的国家战略需求,提出一种依托废弃煤矿地下、地面空间为应用场景,利用煤矸石、矿业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作为储能介质的液压式重力储能系统。以晋能控股集团煤业公司某矿废弃运煤主井为工程背景,针对晋能控股集团塔山光伏发电公司某电站发电能力与储能需求,详细介绍了液压式废弃矿井重力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计算可知此系统可将该矿周边100 MW级光伏电站平均日发电量的16.15%存储起来。此外,提出了模块化分组的工作节拍调度策略,根据不同储能目标的功率需求建立低、中、高3类循环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AMESim搭建了单立井双质量块协同储能与发电的仿真模型,并验证了所提液压式废弃矿井重力储能系统工作节拍调度策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重力储能 工作节拍调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闭/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开发利用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文志杰 姜鹏飞 +3 位作者 宋振骐 李利平 蒋宇静 梁桐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8-1374,共17页
探索清洁能源发展的创新途径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推动力。为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难题,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与加速成长促进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与发展,但生态保护与地形等因素制约了传统抽水蓄能电站发展。关... 探索清洁能源发展的创新途径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推动力。为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难题,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与加速成长促进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与发展,但生态保护与地形等因素制约了传统抽水蓄能电站发展。关闭/废弃矿井,由于具有丰富的地下空间及水资源,可创新性地开发抽水蓄能并延长矿区的经济寿命,降低对环境与经济的负面影响。为助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利用模式和管理体系,通过文献分析法综述了国内外废弃矿井抽水蓄能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详细阐述了关闭/废弃矿井抽水蓄能技术原理、分类及其优缺点;总结了关闭/废弃矿井抽水蓄能电站利用模式,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选址要素进行了修订;梳理了关闭/废弃矿井改建抽水蓄能电站的水-气两相流动特性、水泵水轮机工况特性、地下空间围岩稳定性及地下蓄水空间体积测算等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水泵-水轮机关键技术、地下空间稳定性控制关键技术等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此外,对关闭/废弃矿井抽水蓄能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政策与法规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文献综述。发展关闭/废弃矿井地下空间抽水蓄能技术可为我国井下空间资源利用提供思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废弃矿井 抽水蓄能 清洁能源 地下空间 矿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井采空区覆岩裂隙网络水气两相渗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纯旺 金智新 +2 位作者 冯国瑞 高瑞 李春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5,共9页
在“双碳”目标实现与煤炭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大量资源枯竭及产能落后的煤矿被逐步淘汰,我国废弃矿井的数量不断增加。覆岩裂隙对于采空区内流体的运移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为了揭示废弃矿井长期闭坑过程中采空区覆岩裂隙网络内... 在“双碳”目标实现与煤炭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大量资源枯竭及产能落后的煤矿被逐步淘汰,我国废弃矿井的数量不断增加。覆岩裂隙对于采空区内流体的运移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为了揭示废弃矿井长期闭坑过程中采空区覆岩裂隙网络内水气两相渗流规律,本文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物理相似模型覆岩裂隙网络进行了识别及提取,统计分析了纵向破断裂隙和层间离层裂隙的几何参数特征,建立了覆岩裂隙网络几何模型,采用两相流理论探究了覆岩裂隙网络内瓦斯上浮和离层水下渗的流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覆岩裂隙整体呈现“梯形”状,纵向破断裂隙与层间离层裂隙纵横交错、互相贯通,两种类型裂隙的开度、面积、周长均随频数的增加呈现指数递减的分布趋势,迹长呈对数正态分布、角度呈正态分布。数值模拟再现了采空区覆岩裂隙网络内进水、驱气、出水的过程,揭示了采空区两侧裂隙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机理,由于渗流速度的非均衡性,导致高位层间离层裂隙存在瓦斯滞留区,裂隙两端被封堵、交叉点处存在偏流等现象。研究成果对于废弃矿井遗留资源二次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采空区 覆岩 裂隙网络 渗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光储配置模型的废弃矿井重力储能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包兴芮 刘钦节 +2 位作者 杨卿干 修雅馨 邓卓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26,共11页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居高不下,向清洁、低碳能源转型的任务艰巨,而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稳定性差,就地消纳困难,亟需大规模储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下废弃矿井的数量日益增多,为提高废弃矿井空间资...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居高不下,向清洁、低碳能源转型的任务艰巨,而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稳定性差,就地消纳困难,亟需大规模储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下废弃矿井的数量日益增多,为提高废弃矿井空间资源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以废弃矿井重力储能为基础的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综合考虑矿区能源系统负荷特点,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条件,以及废弃矿井大规模物理储能优势,构建风光重力储能联合发电系统。以系统总净现成本值(NPC)最低为目标函数,提出风光重力储能联合发电系统参数优化模型,并以重力储能电站充放电功率、系统与电网交互容量、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率为约束条件,对光伏电站、风力电站、重力储能电站等容量进行决策优化。基于淮南潘一矿区实际工程背景,利用HOMER仿真模拟软件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算例在循环充放控制策略下最优,所得风光重力储能参数的总净现成本值最低,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率最高,能够有效提高风光互补特性及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风光重力储能联合发电系统的参数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重力储能 多能互补 容量优化规划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井水源热泵抽灌井布置及参数敏感度的研究
13
作者 张志强 黄体士 +3 位作者 张文科 黄峰 王科荀 马雪晴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0-759,共10页
废弃矿井中储存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文章以采空区矿井水为研究对象,为保证采暖季抽水温度的稳定,对废弃矿井水源热泵抽灌井布置及参数敏感度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达西定律及多孔介质传热理论,建立了废弃矿井水源热泵抽灌井的多物理场耦... 废弃矿井中储存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文章以采空区矿井水为研究对象,为保证采暖季抽水温度的稳定,对废弃矿井水源热泵抽灌井布置及参数敏感度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达西定律及多孔介质传热理论,建立了废弃矿井水源热泵抽灌井的多物理场耦合的二维数值计算模型;其次,基于理论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模拟了14种不同抽灌井布置形式下的抽水温度变化,并根据“热贯通”发生程度,选取最为合理的抽灌井布置方案;最后,根据选取的抽灌井布置方案,研究了不同回灌温度、抽灌流量、井间距、水力坡度、含水层厚度、孔隙率等因素对抽水温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三角4的布井方式在系统运行末期抽水温度仅下降了0.148 K,“热贯通”发生程度最小,布井方式最合理;含水层“热贯通”的现象对抽灌流量、井间距、水力坡度、含水层厚度等参数变化较为敏感,而对回灌温度及孔隙率的敏感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水源热泵 抽回灌井 热贯通 合理布置 参数敏感度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废弃矿井的综合能源系统容量优化配置
14
作者 曹娜 韩志鹏 于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13844-13854,共11页
废弃矿井的关闭,产生了大量可利用伴生资源。为避免矿区资源浪费,可利用废弃矿井地上、地下资源构建多能互补的废弃矿井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为实现IES合理运行,须探讨基于废弃矿井的IES容量优化配置问题。以... 废弃矿井的关闭,产生了大量可利用伴生资源。为避免矿区资源浪费,可利用废弃矿井地上、地下资源构建多能互补的废弃矿井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为实现IES合理运行,须探讨基于废弃矿井的IES容量优化配置问题。以岱庄煤矿废弃矿区为例,利用井上沉陷区铺设分布式光伏,井下巷道、井底车场等作为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储气库,采用煤层气开发技术回收井下残余煤层气燃气发电,构建废弃矿井IES。针对IES晚上光伏发电为零、大型CAES启动时间长等问题,提出一种考虑部分蓄电池储能的IES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制定废弃矿井IES运行规则;然后以IES经济和碳排放指标为目标,建立计及碳交易机制的低碳矿区储能容量配置模型;最后针对蓄电池和外电网优先出力问题,提出相应运行动态优化控制策略,探讨不同策略下有无备用储能对IES运行的影响。基于废弃矿井典型日,验证所提动态优化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并确定IES最优储能容量配置方案。结果表明:通过配置一定电储能可有效缓解源荷出力的波动性对IES运行的影响;废弃矿井区域IES可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残余煤层气、地下空间等伴生资源,为废弃矿井开发再利用提供了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压缩空气储能(CAES) 综合能源系统(IES) 容量配置 蓄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精准开发利用的科学思考 被引量:258
15
作者 袁亮 姜耀东 +3 位作者 王凯 赵毅鑫 郝宪杰 徐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0,共7页
当前我国煤炭产能中部分矿井已到达其生命周期或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或开采成本高亏损严重,直接关闭或废弃此类矿井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还有可能诱发后续的安全、环境及社会等问题。我国关闭/废弃矿井剩余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无法... 当前我国煤炭产能中部分矿井已到达其生命周期或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或开采成本高亏损严重,直接关闭或废弃此类矿井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还有可能诱发后续的安全、环境及社会等问题。我国关闭/废弃矿井剩余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无法照搬国外利用模式,开展整体战略、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迫在眉睫。系统阐述了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5个科学问题:地下煤炭气化高效转化与开发利用耦合机制、基于安全智能精准控制的地下空间储物环境保障机理、基于多场耦合的矿井水及非常规能源智能精准开发模式、构建关闭/废弃矿井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微电网输能模式、构建基于生态修复与环境支持的关闭/废弃矿井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和推动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开展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精准开发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战略内涵,对于提高关闭/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废弃矿井 资源开发利用 精准开发 供给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废弃矿井绿色低碳多能互补体系建设思考 被引量:75
16
作者 袁亮 张通 +4 位作者 张庆贺 江丙友 吕鑫 李姗姗 付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31-2139,共9页
双碳战略目标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充分释放废弃矿井负碳增能潜力,创新风、光、水、热等新能源开发利用耦合新型物化储能协同发展模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能源体系稳定发展。应对清洁能源稳定供给与煤炭工业净零发展挑... 双碳战略目标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充分释放废弃矿井负碳增能潜力,创新风、光、水、热等新能源开发利用耦合新型物化储能协同发展模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能源体系稳定发展。应对清洁能源稳定供给与煤炭工业净零发展挑战,提出废弃矿井绿色低碳多能互补体系,集成全息地质结构重构、多种能源融合、物化联合储能、碳固结利用、多网智慧调控、智能应急救援的产-储-固智慧新型负碳绿色能源供储体系,以地表地下联合空间为载体,多源数据融合数字孪生技术为支撑,风险智能判识预警与灾害应急救援为保障,实现废弃矿区多维度分级分类分区域联动清洁能源生产、储备、供给与碳捕集、封存、利用。凝练了废弃矿井绿色低碳多能互补体系发展面临的数字工程地质、多场时空耦合演化、功能地层空间维稳、风险超前精准预警和智能应急抢修救援等5个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数字孪生工程原态场景、工程扰动多场耦合灾变演化、创新多能互补技术体系、CO_(2)工程封存与生态碳汇、分布式智能电网建设、数字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等7个主要研究方向,将为实现清洁能源稳续供给、碳永久封存、能-碳平衡循环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清洁能源 物化储能 生态工程固碳 智能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东部废弃矿井地下水流场演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潘玥 刘勇 +1 位作者 曾献奎 吴吉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2-56,共5页
以徐州东部废弃矿井为例,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废弃矿井地区地下水流系统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区域地下水流场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揭示矿井废弃地区地下水流场演化的一般规律为:煤矿关闭前,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矿井进... 以徐州东部废弃矿井为例,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废弃矿井地区地下水流系统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区域地下水流场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揭示矿井废弃地区地下水流场演化的一般规律为:煤矿关闭前,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矿井进行大量排水、抽水工作,矿区形成若干降落漏斗,如位于矿区西部的青山泉煤矿和北部的韩桥煤矿内均存在大面积降落漏斗,中心水位低于-25 m。受水力梯度影响,地下水向低洼的矿坑处汇集,原生地下水流系统遭到破坏。矿井闭坑后,原有排水系统全部停止工作,地下水位缓慢回升,降落漏斗逐渐减小,根据模型模拟结果,发现水位回升速度随矿井关闭时间的增加而减慢:在矿井关闭第1年内,水位回升速度较大,为1.14 m/a;关闭第3年时,水位回升速度减少至0.165 m/a;矿井关闭10年时,地下水最高水位为-16.55 m,从关闭第3年至第10年的7年时间内,水位回升速度仅0.039 m/a,矿区地下水流系统得到恢复,模拟区最终形成自北向南的近似稳定的地下水径流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GMS 数值模拟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再利用系统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浦海 卞正富 +1 位作者 张吉雄 许军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7-687,共11页
废弃矿井的再利用对矿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矿井废弃后仍赋存着丰富的资源,有潜在的积极用途,尤其是大量可再生地热资源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国外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开采与利用现状,提出了一种废弃矿井地热资源... 废弃矿井的再利用对矿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矿井废弃后仍赋存着丰富的资源,有潜在的积极用途,尤其是大量可再生地热资源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国外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开采与利用现状,提出了一种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利用循环系统模型,该系统利用顶板垮落后采空区的储水优势,能够充分利用废弃矿井地热、水及空间资源,进行清洁能源的生产,避免了矿井废弃后资源的浪费与次生灾害的发生,同时可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倾向长度350 m,走向长度4000 m,高度6 m近水平工作面采空区的储水能力约为580000 m^(3),静态储能约为5200 MW·h;考虑不同地层采空区的温度特性,设置冷热源水库,整个系统运行时功率可达8.4 MW,年供能约24960 MW·h,可约为250000 m^(2)住宅空间进行有效的供暖或制冷。与传统化石能源煤炭相比,系统运行时每年可减少约为7812 t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系数仅为0.072 kg/(kW·h),降低了81%以上。此外,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废弃矿井的管理机构,提前做好矿井关闭前再利用计划。同时,矿业企业要做好再利用的技术储备与措施,实现废弃矿井的再利用,推动采矿区域环境恢复和经济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资源再利用 地热资源 采空区 清洁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量计算范围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韩保山 张新民 张群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1,共3页
“三带”理论及煤层气的解吸 /吸附理论 ,结合残余瓦斯压力理论及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数据 ,从理论上对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范围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废弃矿井 煤层气 资源量 计算范围 解吸/吸附理论 “三带”理论 矿井瓦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反季节循环储能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郭平业 王蒙 +1 位作者 孙晓明 何满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93-2206,共14页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步下降,关停矿井数量逐年增多。直接关闭或废弃矿井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极有可能诱发一系列的安全、环境等问题,需要因地制宜的提出符合我国废弃矿井现状...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步下降,关停矿井数量逐年增多。直接关闭或废弃矿井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极有可能诱发一系列的安全、环境等问题,需要因地制宜的提出符合我国废弃矿井现状的剩余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基于此,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废弃矿井开发再利用现状,着重讨论了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储能的利用模式,针对性的提出了废弃矿井反季节循环储能工艺系统,该系统充分考虑了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资源、地热资源、水资源和地上可再生资源,通过在沉陷区布置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为周边用户和整个系统提供电能,以井下恒温岩土体中的巷道群和采空区为储能空间,以矿井水为储能介质,通过太阳能集热和地热能资源为周边用户供热/制冷,在无需供热/制冷的季节将热能储存至矿井地下,实现反季节循环储能。阐述了废弃矿井地下反季节循环储能亟需突破的3个关键技术:多尺度空间热储评估方法、废弃矿井反季节循环储能井上井下整体优化设计方法以及反季节循环储能多源耦合的运行模式。最后,以京西王平村废弃矿井为例研究了该系统的节能减排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应用反季节循环储能系统供热制冷,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2781.1 t。若加入太阳能、风能集热发电系统,节能减排效果将更加明显。应高度重视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加大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科学问题的研究力度。相关部门和矿山企业应积极稳步推进废弃矿井绿色低碳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地下空间 反季节循环储能 地热资源 清洁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