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涤纶/棉混纺织物在水热体系中的降解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永芳 郭红 +2 位作者 史晟 阎智锋 侯文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8,共9页
为实现废弃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循环利用,以金属盐硫酸铜作为添加剂,采用绿色、经济的水热法对废弃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降解,研究在硫酸铜-水热体系中涤纶/棉混纺织物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棉与涤纶在硫酸铜-水热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降解行... 为实现废弃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循环利用,以金属盐硫酸铜作为添加剂,采用绿色、经济的水热法对废弃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降解,研究在硫酸铜-水热体系中涤纶/棉混纺织物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棉与涤纶在硫酸铜-水热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降解行为;在低温水热条件下,棉纤维在非晶区发生降解生成粉末状纤维素及少量葡萄糖,而涤纶在低温下则保持其纤维形貌及理化性质不变,可实现双组分涤纶与棉的分离;在高温水热条件下,涤纶发生降解生成对苯二甲酸,其得率可达91%以上,而棉纤维在高温下则降解炭化形成富含含氧基团的炭材料,实现了涤纶与棉在同一体系中的同时降解;高温环境中涤纶与棉同时降解不会影响棉纤维炭产物的晶体结构,但会对炭产物的形貌有一定影响。该水热降解工艺在低温下可实现涤纶/棉混纺织物双组分的分离,高温下可实现涤纶与棉在同一体系中共同降解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废弃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涤纶/棉混纺织物 循环利用 硫酸铜-水热体系 水热分离 水热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基膨胀阻燃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平 朱平 刘云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70,共9页
为得到阻燃且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涤纶/棉混纺织物(T/C),选用亚磷酸化壳聚糖(PCS)和γ-哌嗪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GP-108)制备阻燃整理剂(PCS/GP),通过一步浸渍法对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整理,并研究其微观表面形貌、热稳定性能、阻燃性... 为得到阻燃且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涤纶/棉混纺织物(T/C),选用亚磷酸化壳聚糖(PCS)和γ-哌嗪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GP-108)制备阻燃整理剂(PCS/GP),通过一步浸渍法对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整理,并研究其微观表面形貌、热稳定性能、阻燃性能、拉伸性能以及白度等。结果表明:PCS/GP成功在涤纶/棉混纺织物表面沉积成膜,包裹住涤纶/棉纤维;T/C-PCS/GP呈现典型的涤纶/棉混纺织物二步热降解过程,在700℃时保留有28.5%的残炭量,说明PCS/GP提高了阻燃涤纶/棉混纺织物在高温区的热稳定性能;T/C-PCS/GP的LOI值提升至26.5%,实现了垂直燃烧测试中的离火自熄,残炭扫描电镜照片表明,PCS/GP的沉积改善了涤纶/棉混纺织物燃烧时存在的“支架”效应;T/C-PCS/GP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和火灾蔓延指数较T/C分别降低了20%和40%,表明其火灾危险性大幅度降低;锥形量热测试后的残炭电镜照片表明,T/C-PCS/GP能够保留完整的织物编织结构,残炭表面存在明显的膨胀炭层,与垂直燃烧测试结果相符;热重红外测试结果表明,T/C-PCS/GP分解提前,主要影响棉组分热降解并促进其成炭,而高温区的红外谱图表明,在致密炭层的保护下,T/C-PCS/GP的热降解得到抑制。T/C-PCS/GP与T/C-PCS相比,断裂强力提升17%,其断裂强力与T/C的断裂强力相差不大;同时,GP-108的使用改善了T/C-PCS的黄变问题,提升了T/C-PCS/GP的白度。然而,阻燃样品耐久性较差,需要后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混纺织物 阻燃整理 壳聚糖 膨胀体系 硅烷偶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酸/壳聚糖对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协同阻燃整理
3
作者 胡自强 骆晓蕾 +1 位作者 魏璐琳 刘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针对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易燃问题,采用植酸(PA)和壳聚糖(CS)构成膨胀阻燃体系,通过浸渍烘焙法对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并对整理前后织物的化学结构、表面形貌、热稳定性、燃烧行为、力学性能及耐水洗性等进行探究。通过工艺调控... 针对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易燃问题,采用植酸(PA)和壳聚糖(CS)构成膨胀阻燃体系,通过浸渍烘焙法对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并对整理前后织物的化学结构、表面形貌、热稳定性、燃烧行为、力学性能及耐水洗性等进行探究。通过工艺调控与优化,获得最佳阻燃整理工艺:烘焙温度160℃,烘焙时间120 s,CS质量浓度30 g/L,PA质量浓度400 g/L。经过阻燃整理后,所得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值由17.8%上升到28.7%,达到难燃级别;热重结果表明,相较于原涤纶/棉混纺织物,阻燃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分解速率下降,高温热稳定性显著提高,在氮气气氛下,800℃时残炭率提高到25%以上;阻燃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最大热释放速率由原涤纶/棉混纺织物的145.86 kW/m^(2)下降到96.96 kW/m^(2),总热释放量由原涤纶/棉混纺织物的2.75 MJ/m^(2)下降到2.06 MJ/m^(2);PA和CS在织物表面构成膨胀阻燃涂层,显著提高了织物的阻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混纺织物 壳聚糖 植酸 阻燃整理 生物质膨胀阻燃体系 功能性纺织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分散黄染料对涤纶/棉混纺织物的超临界CO_(2)同浴染色 被引量:8
4
作者 周天博 郑环达 +3 位作者 蔡涛 于佐君 王力成 郑来久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6-122,131,共8页
为解决涤纶/棉混纺织物水浴染色能耗大、水污染严重的技术难题,并拓宽超临界CO_(2)染色技术的应用范围,研究了活性分散黄染料对涤纶/棉混纺织物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的染色性能。分析了染色温度、压力、时间、助剂用量和CO_(2)流速对涤... 为解决涤纶/棉混纺织物水浴染色能耗大、水污染严重的技术难题,并拓宽超临界CO_(2)染色技术的应用范围,研究了活性分散黄染料对涤纶/棉混纺织物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的染色性能。分析了染色温度、压力、时间、助剂用量和CO_(2)流速对涤纶/棉混纺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染色工艺条件:染色温度为100℃,压力为20 MPa,染色时间为80 min,CO_(2)流量为20 g/min,二甲基亚砜质量分数为80%。结果表明:与天然染料相比,利用活性分散黄可以显著提升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染色深度和色牢度;同时,二甲基亚砜处理与“乙醇助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预处理”法相比,K/S值提升了2倍以上,色牢度达到4~5级,获得了较好的染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同浴染色 染色性能 活性分散黄 涤纶/混纺织物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氮阻燃剂对涤纶/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整理 被引量:7
5
作者 黄益婷 程献伟 +1 位作者 关晋平 陈国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99,106,共7页
为赋予涤纶/棉混纺织物良好的阻燃性能,采用生物质植酸和尿素合成植酸铵盐,通过轧—烘—焙工艺对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整理。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合成阻燃剂植酸铵盐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整理后涤纶/棉混纺织物的表面形貌、热稳定性、热... 为赋予涤纶/棉混纺织物良好的阻燃性能,采用生物质植酸和尿素合成植酸铵盐,通过轧—烘—焙工艺对涤纶/棉混纺织物进行整理。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合成阻燃剂植酸铵盐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整理后涤纶/棉混纺织物的表面形貌、热稳定性、热释放性能、阻燃性能及其阻燃机制。结果表明:整理后涤纶/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性能较好,极限氧指数升高至25.6%,在垂直燃烧测试中能够自熄,炭长降低为12 cm,满足GB/T 17591—2006《阻燃织物》中B_(1)级阻燃性能的要求;整理后涤纶/棉混纺织物的热稳定性提高,热释放能力降低;植酸铵盐主要通过膨胀型阻燃机制提高涤纶/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纺织品 涤纶/混纺织物 阻燃整理 植酸 支架效应 膨胀型阻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棉/亚麻混纺织物制备活性炭的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磊 郝露 徐山青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25,共5页
为实现废弃织物的综合利用,以废弃的棉/亚麻(50/50)混纺织物为原料,以氮气为载体,将水蒸气送入高温管式炉中进行活化制备活性炭。研究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水蒸气的载体流速对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的影响;利用废弃棉/亚麻活性... 为实现废弃织物的综合利用,以废弃的棉/亚麻(50/50)混纺织物为原料,以氮气为载体,将水蒸气送入高温管式炉中进行活化制备活性炭。研究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水蒸气的载体流速对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的影响;利用废弃棉/亚麻活性炭的碘吸附量来表征其吸附能力,分析结构性能与吸附性能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水蒸气载体流速的增加,活性炭碘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而孔直径不断增大;当活化温度为800℃、活化时间为50 min、水蒸气载体流速为240 L/h时,活性炭比表面积及孔容达到最大,分别为1 047.34 m2/g和1.25 cm3/g,孔直径在18 nm左右,碘吸附量为805.16 mg/g;当活化温度为750℃,活化时间为50 min,水蒸气载体流速为240 L/h时,活性炭比表面积为648.25 m2/g,孔直径为4 nm左右,此时碘吸附量达到最大值,为1 079.39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亚麻混纺织物 活性炭 孔径分布 水蒸气活化 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分散染料对涤纶/棉混纺织物的沾色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易菁源 裴刘军 +2 位作者 朱赫 张红娟 王际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9-37,共9页
为实现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少水无盐、污水零排放染色关键技术,基于前期开发适用于非水介质中对涤纶的上染率较高的偶氮染料以及传统水浴常用的蒽醌和杂环染料,探究了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分散染料结构、染色温度、促染剂、保温时间、分散... 为实现涤纶/棉混纺织物的少水无盐、污水零排放染色关键技术,基于前期开发适用于非水介质中对涤纶的上染率较高的偶氮染料以及传统水浴常用的蒽醌和杂环染料,探究了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分散染料结构、染色温度、促染剂、保温时间、分散剂对分散染料沾染棉纤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使用相对沾色率对分散染料在涤、棉上的分配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实验所用的蒽醌类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的上染率仅有12%,并不适用于该体系中对涤纶/棉混纺织物染色;而选用的偶氮类和杂环类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上染率在80%以上;非水介质染色体系中,加入极性小分子促进剂,不仅能够改善涤纶组分的溶胀,且借助分子的强极性降低分散染料在非水介质中的溶解度,提高分散染料对涤纶组分的上染率,从而降低分散染料对棉组分的沾色;染色过程中加入分散剂NNO,不仅不能提升分散染料的染色性能,反而影响其沾色率。根据分散染料对涤纶的上染率及相对沾色率,得出分散染料的最佳染色条件为:温度140℃、促染剂含量10%(o.w.f)、保温时间6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介质染色 涤纶/混纺织物 分散染料 沾色 促染剂 溶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混纺染料(D型)在和分散染料同浴染涤/棉(或涤/粘)混纺交织物时,如何解决涤纶的沾色问题?
8
《印染》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直接混纺染料 分散染料 同浴染色 /棉混纺织物 涤纶沾色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涤棉混纺织物的燃烧行为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威 关晋平 +1 位作者 陈国强 乔辉 《印染》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共3页
通过垂直燃烧、极限氧指数(LOI)、微型量热仪和热重分析表征三种涤棉混纺织物、纯涤纶和纯棉织物的燃烧行为。结果表明,涤棉混纺织物的燃烧程度比纯棉和纯涤织物剧烈。随着涤组分的减少,LOI值先减小后增加。涤棉混纺织物燃烧过程中,涤... 通过垂直燃烧、极限氧指数(LOI)、微型量热仪和热重分析表征三种涤棉混纺织物、纯涤纶和纯棉织物的燃烧行为。结果表明,涤棉混纺织物的燃烧程度比纯棉和纯涤织物剧烈。随着涤组分的减少,LOI值先减小后增加。涤棉混纺织物燃烧过程中,涤组分和棉组分相互影响,涤组分含量决定了燃烧时的含烟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火整理 燃烧行为 极限氧指数 热释放速率 混纺织物 涤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涤棉锦弹性混纺织物的染整加工
10
作者 闫英山 《印染》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8-21,共4页
涤棉锦弹性织物染整工艺开发,前处理在退煮漂联合机上进行,染色在平幅打底焙烘水洗机上进行。在锦纶、涤纶和棉三种纤维共同存在下,每一种纤维采用的染料不同,因此染色方式有多种组合。不同的组合,对染色指标要求不同。对各种连续染色... 涤棉锦弹性织物染整工艺开发,前处理在退煮漂联合机上进行,染色在平幅打底焙烘水洗机上进行。在锦纶、涤纶和棉三种纤维共同存在下,每一种纤维采用的染料不同,因此染色方式有多种组合。不同的组合,对染色指标要求不同。对各种连续染色组合工艺进行试验,优选出了适合的工艺流程,即采取涤、锦一浴一步法染色再活性染棉的工艺,指标满足要求,生产效率有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纺织物 染整 涤纶 锦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涤纶/棉混纺军训服的化学分离回收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爽 孔昱萤 +2 位作者 关晋平 程献伟 陈国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8-185,共8页
针对军训服每年产生大量的废弃,造成原料涤纶/棉混纺织物浪费的状况,将醋酸锌、尿素、尿素-醋酸锌共晶体系作为催化剂,通过乙二醇醇解法对废旧涤纶/棉混纺军训服中的涤纶组分进行解聚回收,并通过酸解法对棉纤维素组分进行回收;研究了催... 针对军训服每年产生大量的废弃,造成原料涤纶/棉混纺织物浪费的状况,将醋酸锌、尿素、尿素-醋酸锌共晶体系作为催化剂,通过乙二醇醇解法对废旧涤纶/棉混纺军训服中的涤纶组分进行解聚回收,并通过酸解法对棉纤维素组分进行回收;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废旧涤纶/棉混纺军训服、白色涤纶/棉混纺织物、白色涤纶织物醇解的影响;最后采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对醇解得到的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体及酸解纤维素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选用醋酸锌作为催化剂,催化剂相对用量为0.6%,反应固液比为1∶6,在196℃条件下醇解3 h效果较好;硫酸酸解过滤得到白色纤维素,达到对废旧军训服不同组分分离回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训服 涤纶/混纺织物 废旧纺织品 醇解 化学分离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纶、棉、涤纶混纺产品快速定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金红 石刚 +1 位作者 孙世元 张娜 《针织工业》 2016年第1期78-80,共3页
标准GB/T 2910.2—2009推荐采用80%甲酸和75%硫酸依次溶解锦纶和棉的分步溶解法进行锦纶、棉、涤纶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但此方法存在检测周期较长的缺点,不利于实验室开展快速检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同步溶解锦纶、溶解锦纶和棉的... 标准GB/T 2910.2—2009推荐采用80%甲酸和75%硫酸依次溶解锦纶和棉的分步溶解法进行锦纶、棉、涤纶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但此方法存在检测周期较长的缺点,不利于实验室开展快速检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同步溶解锦纶、溶解锦纶和棉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同步溶解法同样能得到准确结果,且检测周期更短,更符合快速、方便的检测理念,可以考虑采用同步溶解法对锦纶、棉、涤纶混纺及交织物进行定量化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纶 涤纶 混纺织物 纤维含量 定量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纤维/磁性涤纶纤维织物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梅城 洪杰 《现代纺织技术》 2014年第2期8-10,共3页
采用磁性纤维混纺纱、不锈钢纤维混纺纱,设计了4种织物,对其电磁屏蔽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组合使用两种纱线的织物其电磁屏蔽性能相比单一使用这两种纱线的织物电磁屏蔽性能好,并以磁性纤维混纺纱和不锈钢纤维混纺纱按1∶1... 采用磁性纤维混纺纱、不锈钢纤维混纺纱,设计了4种织物,对其电磁屏蔽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组合使用两种纱线的织物其电磁屏蔽性能相比单一使用这两种纱线的织物电磁屏蔽性能好,并以磁性纤维混纺纱和不锈钢纤维混纺纱按1∶1米通方式设计织造的织物屏蔽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涤纶纤维 不锈钢纤维 不锈钢混纺 织物 电磁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纺织固废制备非织造再生复合材料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慧萍 董文昊 +2 位作者 李大伟 刘庆生 邓炳耀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0,共5页
采用废旧的棉、涤纶和涤棉混纺织物为主要原料,双组分聚酯(4080)纤维为黏结剂,通过织物开松、混合梳理、纤维铺网、针刺预加固以及热压成型工艺制得非织造再生复合材料。根据纤维原料的特点,探究了纤维成分、混合比例以及热压温度对复... 采用废旧的棉、涤纶和涤棉混纺织物为主要原料,双组分聚酯(4080)纤维为黏结剂,通过织物开松、混合梳理、纤维铺网、针刺预加固以及热压成型工艺制得非织造再生复合材料。根据纤维原料的特点,探究了纤维成分、混合比例以及热压温度对复合材料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且影响力学性能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纤维成分、混合比例、热压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非织造技术 废旧织物 涤纶 混纺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