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底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勇 李广雪 +2 位作者 邓声贵 赵东波 温国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4,共8页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应新的沉积动力环境 ,正逐渐形成新的冲淤平衡剖面。对整个研究区的水深资料进行叠加 ,总结其海底冲淤演变规律。采用 2 0 6 6 0、2 0 6 5 6、2 0 6 5 2和 2 0 6 4 8剖面上的散点 (整数水深点 )水深变化 ,结果表明废弃三角洲海底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冲淤组合呈带状分布 ,且越向深水区周期性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三角洲 海底冲淤规律 黄河 沉积动力环境 冲蚀作用 水深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滦河废弃三角洲瀉湖沙坝海岸演变与海港建设 被引量:7
2
作者 刘益旭 朱力康 王连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0-67,共8页
冰后期滦河在渤海西北岸入海,因其自西南向东北迁移,西起曹妃甸,东至现代滦河口,在不同时期堆积了一系列的三角洲。当它们依次被废弃后,形成以风浪作用为主的湖沙坝海岸,很不稳定,故各岸段的冲淤动态十分复杂。笔者以京唐港附近... 冰后期滦河在渤海西北岸入海,因其自西南向东北迁移,西起曹妃甸,东至现代滦河口,在不同时期堆积了一系列的三角洲。当它们依次被废弃后,形成以风浪作用为主的湖沙坝海岸,很不稳定,故各岸段的冲淤动态十分复杂。笔者以京唐港附近海岸为例,分析了30余年来的演变过程,并与滦河为主的各入海河流的泥沙量变化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滦河改道后,海岸变化进入由淤进转变为蚀移时期;(2)在大陆季风条件下,沙坝作不同方向的迁移,而现代滦河入海水沙量的变化对沙坝迁移无直接影响;(3)不同时期形成的废弃三角洲的沙坝蚀移速率不同。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本段海岸的冲淤动态提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三角洲 Xi湖沙坝海岸 沙坝迁移 港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南渡江三角洲的废弃与侵蚀 被引量:21
3
作者 罗宪林 李春初 罗章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5-60,共6页
讨论了海南岛南渡江三角洲由发展到废弃的演化过程,分析了不同废弃阶段的河口平面形态由东向西变化等特征,对比活动三角洲与废弃三角洲的显著地貌差异.此外还讨论了活动三角洲前缘潮流在岸外较深水区的侵蚀作用和泥沙的向东搬运,以... 讨论了海南岛南渡江三角洲由发展到废弃的演化过程,分析了不同废弃阶段的河口平面形态由东向西变化等特征,对比活动三角洲与废弃三角洲的显著地貌差异.此外还讨论了活动三角洲前缘潮流在岸外较深水区的侵蚀作用和泥沙的向东搬运,以及波浪在近岸较浅水区的侵蚀作用和泥沙的向西和向岸的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三角洲 海岸侵蚀 海南岛 南渡江 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黄河三角洲侵蚀机理的试验研究
4
作者 高涛 李广雪 史经昊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17,共7页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河口水下三角洲冲刷侵蚀机理进行研究是研究三角洲侵蚀机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但这种方法一般比较少用,也许与底床对波浪响应的研究比较复杂有关。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通过分析底床对波浪作用过程的孔压响应以及地形变...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河口水下三角洲冲刷侵蚀机理进行研究是研究三角洲侵蚀机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但这种方法一般比较少用,也许与底床对波浪响应的研究比较复杂有关。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通过分析底床对波浪作用过程的孔压响应以及地形变化,研究了粉土液化对海床的影响,河口水下三角洲在波浪作用下冲刷侵蚀的整个过程,沙坝的形成和变化,以及软黏土层在波浪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和变化情况。由于软黏土层本身的特性和所处的冲刷侵蚀环境,使其容易发生流变和蠕变,最终产生刺穿现象,对海洋工程造成巨大的损害。海底沙波是一种常见的海底地貌,这里重点研究了波浪和海底地形对沙波的形成和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波浪作用 孔压变化 沙波 废弃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刁口废弃亚三角洲海岸线变迁速率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任宗海 战超 +3 位作者 余建奎 耿文倩 曹印 王庆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9,共12页
刁口亚三角洲自废弃以来海岸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监测海岸线的变化对于保护和开发海岸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76—2021年间典型年份的Landsat遥感影像和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通过RS、GIS技术对刁口废弃亚三角洲地区的岸... 刁口亚三角洲自废弃以来海岸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监测海岸线的变化对于保护和开发海岸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76—2021年间典型年份的Landsat遥感影像和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通过RS、GIS技术对刁口废弃亚三角洲地区的岸线进行提取,最后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对1976—2021年间的海岸线变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976—2021年间海岸线以均值–23.24m/a的速率向陆蚀退,侵蚀程度逐年减弱,且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显著。就侵蚀程度而言,刁口河口及东侧烂泥湾地区侵蚀强度最大(–165.49 m/a),挑河口—刁口河口岸段次之(–127.61 m/a),东北侧防海大堤岸段最小(–80.66 m/a)。1976—1986年研究区岸段处于快速侵蚀状态,蚀退面积达102.7 km2;1986—2006年处于持续侵蚀后退状态,蚀退面积约为88.79 km2;2006—2016年基本达到冲淤平衡状态,2016年面积和2006年相差不大;自2016年呈现缓慢蚀退状态,年均蚀退速率为仅2.51 km2。岸线长度总体上表现为减少趋势,但在1996年成为最低点后有所增加。刁口废弃亚三角洲海岸线变化主要受入海水沙、人类活动和海洋动力作用侵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刁口废弃三角洲 LANDSAT 海岸线 数字岸线分析系统 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岸滩的风暴潮动力响应 被引量:5
6
作者 许有明 王玉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5-32,共8页
渤海湾西南岸大口河口至马颊河口一线分布着大口河岛、高坨子、棘家堡子和汪子岛等贝壳堤(岛)。以2003年10月10—12日发生的50年一遇的温带风暴潮为动力条件,结合对历史文献、海图、卫星影像等资料的分析,利用FVCOM和SWAN数值模式,耦合... 渤海湾西南岸大口河口至马颊河口一线分布着大口河岛、高坨子、棘家堡子和汪子岛等贝壳堤(岛)。以2003年10月10—12日发生的50年一遇的温带风暴潮为动力条件,结合对历史文献、海图、卫星影像等资料的分析,利用FVCOM和SWAN数值模式,耦合模拟了黄河废弃三角洲不同时期代表性岸线形态约束下贝壳堤近岸的波浪、潮流等动力响应特征。贝壳堤的规模、形态、分布等受特殊的岸线形态、海滩物质组成以及由ENE、NE强风驱动的风暴潮动力场等所控制。由于黄骅港和滨州港超长防波堤的掩护作用,在同等风暴潮强度下,贝壳堤近岸的潮位、流速和波高均有所减小,有利于贝壳堤的加积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 风暴潮 FVCOM SWAN 黄河废弃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