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西准噶尔庙尔沟岩体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胡洋 王居里 +3 位作者 王建其 杨猛 袁攀 令伟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5-522,共18页
新疆西准噶尔庙尔沟岩体侵入于早中石炭世海相火山-沉积建造中,主体由碱长花岗岩组成,局部分布有紫苏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脉。碱长花岗岩及岩脉高硅、富碱、贫钙,里特曼指数(δ)=2.17~2.98,A/CNK=0.96~1.03,A/NK=1.08~1.13,为准铝质-弱... 新疆西准噶尔庙尔沟岩体侵入于早中石炭世海相火山-沉积建造中,主体由碱长花岗岩组成,局部分布有紫苏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脉。碱长花岗岩及岩脉高硅、富碱、贫钙,里特曼指数(δ)=2.17~2.98,A/CNK=0.96~1.03,A/NK=1.08~1.13,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其富集LILEs(Rb、U、K、Th),相对亏损HFSEs(Nb、Ta、P、Ti)和Ba、Sr等,以及强烈Eu负异常,过渡族地幔相容元素Cr、Ni含量低,U、Th、Pb等地壳富集元素含量较高。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370~0.70541,εNd(t)=+4.10^+6.79,tDM=0.57~0.99Ga。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获得锆石U-Pb年龄为309±1.4Ma,表明岩体碱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紫苏花岗岩的SiO 2含量为60.88%~62.06%,Al2O3含量为15.50%~15.72%,里特曼指数(δ)=2.59~2.77,A/CNK=0.86~0.88,A/NK=1.50~1.53,为准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过渡的花岗岩,相对富集LREE(Rb、U、K、Th),而亏损HREE(Nb、Ta、P、Ti)和Sr,以及较显著的Eu负异常,过渡族地幔相容元素Cr、Ni含量低,U、Th、Pb等地壳富集元素含量较高。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382~0.70388,εNd(t)=+6.67^+6.98,tDM=0.59~0.62Ga。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获得锆石U-Pb年龄为302.1±2.1Ma,表明岩体紫苏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综合庙尔沟岩体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庙尔沟岩体碱长花岗岩及岩脉为A2型花岗岩,紫苏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且它们是可能来自同一个岩浆源区,属于西准噶尔后碰撞阶段的岩浆活动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后碰撞 庙尔沟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积雪中粉尘微粒沉积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董志文 李忠勤 +2 位作者 张明军 王文彬 王飞腾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2-357,共6页
通过2004—2005年夏季在天山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采集的雪坑样品,对冰川积雪中大气粉尘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粒径介于0.57<d<26μm微粒的平均质量浓度是3690μg.kg-1,粉尘年均沉积通量约92.3... 通过2004—2005年夏季在天山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采集的雪坑样品,对冰川积雪中大气粉尘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粒径介于0.57<d<26μm微粒的平均质量浓度是3690μg.kg-1,粉尘年均沉积通量约92.3μg.cm-2;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类似研究相比明显较高,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受中亚粉尘源区影响很大.雪坑微粒浓度剖面和离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庙尔沟平顶冰川积雪中厚污化层富含亚洲粉尘颗粒的富Ca2+和Na+矿物;微粒体积-粒径分布众数介于3—23μm,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沙尘与非沙尘季节的分布差异.同时,用后向气团轨迹分析法验证了该区大气粉尘的传输路径,发现研究区沙尘与非沙尘季节大气粉尘来源不同,分别来源于西北和西南方向,这对研究区大气粉尘的传输和沉降造成了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尔沟平顶冰川 积雪 大气粉尘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南部庙尔沟岩体晚石炭世花岗闪长斑岩岩石成因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3
3
作者 段丰浩 支倩 +3 位作者 李永军 肖鸿 王盼龙 高吉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59-1176,共18页
位于西准噶尔南部的庙尔沟岩体主体由碱长花岗岩和少量紫苏花岗岩组成。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以岩体东南边缘新发现的花岗闪长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年代学和Hf同位素以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确定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揭示岩石... 位于西准噶尔南部的庙尔沟岩体主体由碱长花岗岩和少量紫苏花岗岩组成。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以岩体东南边缘新发现的花岗闪长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年代学和Hf同位素以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确定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揭示岩石成因类型及源区属性、探讨其与碱长花岗岩和紫苏花岗岩岩浆演化成因联系及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317.4±1.9Ma,为晚石炭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明显早于紫苏花岗岩(~307Ma)和碱长花岗岩(~303Ma)。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具有较高硅、中等铝,贫钙、铁、镁,富集Rb、K、Th、U,强烈亏损Nb、Ta、Ti的特征,为钙碱性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紫苏花岗岩更多的表现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镁质I型紫苏花岗岩特征;碱长花岗岩为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紫苏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均具有高正的ε_(Hf)(t)值(+11.6~+15.8)和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325~600Ma),表明其原始岩浆主要起源于亏损地幔新衍生的年轻地壳物质。综合分析认为,庙尔沟岩体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晚石炭世早期洋壳俯冲背景,由底侵的、受流体交代的幔源基性岩浆与其诱发的年轻下地壳酸性岩浆在深部混合而成。紫苏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形成于弧后伸展背景,前者是伸展初期继续底侵于下地壳的幔源玄武质岩浆降温释放大量的水和热诱使早期侵位于下地壳的镁铁质岩石再次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后者是伸展后期大规模软流圈地幔上涌底垫加热年轻中下地壳使其部分熔融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花岗岩 岩石成因 动力学背景 晚石炭世 庙尔沟岩体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雪坑离子浓度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物华 李忠勤 怀保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07-2309,共3页
运用海盐离子示踪法对于2009年8月在天山东段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采取的雪坑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Ca^(2+)和Na^+为主要阳离子,Cl^-为主要的阴离子,该雪坑化学离子排名为Cl^->Na^+>Ca^(2+)>K^+>SO_4^(2-)... 运用海盐离子示踪法对于2009年8月在天山东段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采取的雪坑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Ca^(2+)和Na^+为主要阳离子,Cl^-为主要的阴离子,该雪坑化学离子排名为Cl^->Na^+>Ca^(2+)>K^+>SO_4^(2-)>NO_3^->Mg^(2+)>NH+4,Mg^(2+)是所有离子中变率最大的离子.K^+和Ca~(^(2+))主要来源于陆源物质,而Mg^(2+)和Na^+大部分来源于海洋源.部分离子受局地气候环境和地形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东段 庙尔沟平顶冰川 雪冰化学 离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东部哈尔里克山庙儿沟冰芯1953年以来的δ18O记录 被引量:9
5
作者 宋琳琳 侯书贵 刘亚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41,共6页
2005年8月在天山东部哈尔里克山庙儿沟平顶冰川顶部钻取了两只透底冰芯,其中一支冰芯定年结果为16.83 m,深度对应1953年.着重探讨了沉积过程和沉积后过程对该冰芯氧同位素比率(δ^(18)O)记录的可能影响及该冰芯1953年以来δ^(18)O记录... 2005年8月在天山东部哈尔里克山庙儿沟平顶冰川顶部钻取了两只透底冰芯,其中一支冰芯定年结果为16.83 m,深度对应1953年.着重探讨了沉积过程和沉积后过程对该冰芯氧同位素比率(δ^(18)O)记录的可能影响及该冰芯1953年以来δ^(18)O记录的气候指示意义.降水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夏季高温引起的融化—渗浸—再冻结作用,以及冬季雪层中的水汽运移和积雪表面的升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冰芯δ^(18)O记录,但考察时观测表明当年降雪仍约有50 cm剩余,且δ^(18)O与Ca^(2+)的季节波动保存较好,表明沉积过程和沉积后过程对于δ^(18)O的影响范围局限于年层内.1953-2004年庙儿沟冰芯δ^(18)O记录呈线性下降趋势,与同处哈尔里克山南坡的哈密气象站夏季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一致,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庙儿沟冰芯δ^(18)O记录可作为该区域过去夏季温度变化的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温度效应 沉积后过程 庙尔沟冰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新疆哈密代表性冰川变化及对水资源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璞玉 李忠勤 +2 位作者 周平 金爽 陈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8-525,共8页
新疆哈密是资源性缺水地区,冰川是该区主要的供给水源。为了对该区冰川和水文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变化做出合理评价和预估,以榆树沟6号冰川和庙尔沟冰帽为代表,结合野外实测资料以及近年来在冰川变化领域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新疆哈密是资源性缺水地区,冰川是该区主要的供给水源。为了对该区冰川和水文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变化做出合理评价和预估,以榆树沟6号冰川和庙尔沟冰帽为代表,结合野外实测资料以及近年来在冰川变化领域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哈密地区冰川近年来的变化过程及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1972—2011年,榆树沟6号冰川厚度平均减薄20 m,减薄速率约为0.51 m/a,冰川末端退缩254 m,年均退缩约6.5 m。由于强烈消融,冰川表面径流发育明显,且在末端有冰碛湖形成。相比之下,庙尔沟冰帽消融速率相对较小,对气候变暖的敏感度较低,这与冰帽类型和所处海拔较高有直接关系。综合分析发现,流域有无冰川覆盖及覆盖的比率大小,直接造成哈密地区不同流域近期河川径流变化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水资源 榆树6号冰川 庙尔沟冰帽 哈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地区洋陆转换时代:来自锆石U-Pb定年与Lu-Hf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8
7
作者 徐盛林 陈宣华 +4 位作者 李廷栋 丁伟翠 史建杰 李冰 马飞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1-1078,共18页
中亚造山带西部的西准噶尔地区是古生代洋陆构造转换最显著的地区之一,但是关于该地区洋陆转换的具体时间和地壳演化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以西准噶尔地区的庙尔沟岩体及其西北侧新发现的柱状节理流纹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U-Pb定年... 中亚造山带西部的西准噶尔地区是古生代洋陆构造转换最显著的地区之一,但是关于该地区洋陆转换的具体时间和地壳演化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以西准噶尔地区的庙尔沟岩体及其西北侧新发现的柱状节理流纹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U-Pb定年的方法,判断庙尔沟岩体的年龄为302.8~308.8 Ma,柱状节理流纹岩的年龄为303.6~294.5 Ma。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庙尔沟岩体和柱状节理流纹岩都具有相似的高176Hf/177Hf值和高正εHf(t)值,具有亏损地幔的源区属性,可能来源于下地壳底部残余洋壳或火山岛弧等新生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将西准噶尔地区由大洋俯冲向陆内环境转变的时间限定为晚石炭—早二叠世,其基底可能是以新元古代晚期—晚古生代形成的年轻洋壳和岛弧为主,不存在古老的结晶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准噶尔 洋陆转换 庙尔沟岩体 柱状节理流纹岩 锆石U-PB定年 锆石Lu-Hf同位素 深地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密大像窟遗迹新探
8
作者 罗尔瓅 魏文斌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109,共12页
开凿大像窟是哈密地区佛教建筑、造像艺术的突出特征。哈密现存大像窟遗迹主要集中在今哈密东部、天山南麓的庙尔沟佛寺遗址,本文对其形制、造像题材、窟内装饰、营建背景等分析后认为,庙尔沟大像窟始建于唐安史之乱之前,与唐代大规模... 开凿大像窟是哈密地区佛教建筑、造像艺术的突出特征。哈密现存大像窟遗迹主要集中在今哈密东部、天山南麓的庙尔沟佛寺遗址,本文对其形制、造像题材、窟内装饰、营建背景等分析后认为,庙尔沟大像窟始建于唐安史之乱之前,与唐代大规模经营西域战略有紧密的关联。唐代中原地区的弥勒信仰经河西走廊向西域传播在哈密留下痕迹,遂使哈密大像窟既融合了龟兹大像窟的形制特点,又与中原佛教信仰、塑造弥勒大像以及河西弥勒造像风格一脉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州 庙尔沟佛寺 大像窟 弥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