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热流体突破的地层水化学证据 被引量:16
1
作者 解习农 姜涛王华 +1 位作者 陆永潮 谢玉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243-2248,共6页
地层水化学特征往往反映出盆地流体的成因和演化信息。莺歌海盆地地层水样品分析表明地层水矿化度可划分3个带,即非底辟带、底辟带上方常压段和超压段。非底辟带地层水矿化度接近于正常海水,而超压带为具有较低矿化度的NaHCO_3型水,底... 地层水化学特征往往反映出盆地流体的成因和演化信息。莺歌海盆地地层水样品分析表明地层水矿化度可划分3个带,即非底辟带、底辟带上方常压段和超压段。非底辟带地层水矿化度接近于正常海水,而超压带为具有较低矿化度的NaHCO_3型水,底辟带上方常压段地层水矿化度变化极大,与垂向断裂距离有关,越靠近垂向断裂的井往往具有更低的矿化度和更高的 HCO_3^-和 CO_3^(2-)离子浓度。在远离垂向断裂的底辟带侧翼或较浅地层(<1200m)孔隙水接近正常海水,以 MgCl_2型地层水为主:而在毗邻于垂向断裂的浅部储层具有明显低的矿化度,与超压带流体相似,也具有较高的 HCO_3^-和 CO_3^(2-)离子浓度这些观察结果反映垂向断裂为深部超压热流体突破的主通道,底辟带上方成为地层原生孔隙水(海水)与超压带内低矿化度热流体混合场所,地层水矿化度越低,说明来自深部超压热流体所占比例越大。不同压力地层中的水化学特征可以很好地用来识别流体运移路径和可能的水-岩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超压体系 水-岩相互作用 底辟带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DF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其成因 被引量:7
2
作者 吴红烛 黄志龙 +4 位作者 裴健翔 童传新 朱建成 刘平 朱珊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1-219,共9页
以现代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流体包裹体技术及油气成藏储层示踪技术,对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区中深层高温高压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充注期次、碳同位素序列局部倒转的成因及纵横向天然气... 以现代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流体包裹体技术及油气成藏储层示踪技术,对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区中深层高温高压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类型、充注期次、碳同位素序列局部倒转的成因及纵横向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超压带内天然气皆为热成因煤型气,其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局部倒转是多期次不同成熟度天然气混合所致;高温超压带内存在4期流体充注,前2期为成熟—高成熟烷烃气,后2期为高—过成熟烷烃气和无机成因CO2,且高—过成熟天然气充注期早于无机成因CO2;底辟活动影响强度差异及天然气运移通道类型和发育方式不同,是形成不同地区高温高压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底辟多期活动和超压带周期性愈合导致D1-1底辟核部区及其周缘D13-1区高温高压带内、外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混合作用 碳同位素倒转序列 高温高压 底辟带DF区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中央泥底辟带气田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伟 何家雄 +1 位作者 龚晓峰 张景茹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130,共12页
以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和乐东区气田水样品水化学常规分析为切入点,利用气田水矿化度、水型、钠氯系数(变质系数)、脱硫系数,氯镁系数等参数,深入分析了两区气田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水化学组合参数特征,并判识对比了两区气藏封闭程度及其保存... 以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和乐东区气田水样品水化学常规分析为切入点,利用气田水矿化度、水型、钠氯系数(变质系数)、脱硫系数,氯镁系数等参数,深入分析了两区气田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水化学组合参数特征,并判识对比了两区气藏封闭程度及其保存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重点剖析了两区气田水分布规律及成因控制因素,探讨了两区气田水与天然气运聚成藏之间的成因联系。强调指出,两区气田水具有相似的形成演化特征,天然气保存条件好,但对比两区气田水的水化学组合参数,乐东区天然气保存条件稍差于东方区;东方区气田水以NaHCO3水型占绝对优势,其分布规律与断裂系统存在密切联系。该区水文地质开启程度差,气藏盖层封闭性好,有利于天然气富集成藏。乐东区气田水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好但相对东方区稍差。两区气田水具分区分块分布规律,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及其伴生热流体活动对气田水成因及分布规律与天然气运聚成藏等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水 地球化学特征 分布规律 气藏保存条件 莺歌海泥底辟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高温高压天然气富集条件、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 被引量:51
4
作者 谢玉洪 李绪深 +3 位作者 童传新 刘平 吴红烛 黄志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2,共12页
莺歌海盆地东方13大气田的发现,揭示了盆地高温高压带具备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在解剖东方区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高温高压天然气富集条件、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天然气富集条... 莺歌海盆地东方13大气田的发现,揭示了盆地高温高压带具备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在解剖东方区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高温高压天然气富集条件、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天然气富集条件优越,底辟翼部大型储集体和优质储层是中央底辟带高温高压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底辟波及区有利于形成优质气藏。中央底辟带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模式有3种,即底辟核部区及其周缘半封闭超压系统的"混相改造型"成藏模式、底辟波及带远端的"气相渗滤型"成藏模式和非底辟带封闭型超压系统的"水相脱溶型"成藏模式。底辟周缘中新统黄流组和梅山组上部是近期天然气勘探的主要方向,东方区和乐东区底辟构造翼部大型海底扇储集体是下一步勘探的优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中央底辟带 黄流组 梅山组 高温高压天然气 富集条件 分布规律 成藏模式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宫少波 王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2-235,共4页
莺歌海盆地位于海南岛以西、中南半岛以东的海域 ,总体呈NWSE向。该盆地由中央底辟带和斜坡带两个构造单元组成。底辟带发育中新统 (莺黄组、梅山组和三亚组 )及渐新统 (崖城组 )两套烃源岩 ,生油门限深度在 2 80 0~ 3 0 0 0m之间 ;主... 莺歌海盆地位于海南岛以西、中南半岛以东的海域 ,总体呈NWSE向。该盆地由中央底辟带和斜坡带两个构造单元组成。底辟带发育中新统 (莺黄组、梅山组和三亚组 )及渐新统 (崖城组 )两套烃源岩 ,生油门限深度在 2 80 0~ 3 0 0 0m之间 ;主要圈闭由底辟流体上拱形成 ,底辟活动的幕式发育决定了油气幕式运移。不同的油气运移动力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中新统源岩在高温高压及欠压实作用下 ,形成高压囊 ,使上覆地层破裂 ,产生高角度断层和裂隙 ,烃类气沿此形成深部及浅部气藏 ;另外 ,本区深部的无机成因CO2 气在高压作用下 ,排驱断裂附近的烃类气 ,一方面对原有气藏进行破坏 ,另一方面在远离断裂的两翼形成含少量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底辟带活动 高压囊 油气藏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中海海脊底辟带标准层的地球化学特征
6
作者 周立君 《海洋地质动态》 1996年第10期10-12,共3页
地中海海脊底辟带标准层的地球化学特征LuisaDeCapitani等‘标准层’这个术语最先是Cita等(1989)用于地中海东部深海记录关于全新统地层中占据一定层位的薄(厘米级)的黑色的富金属层.细菌成因的锰微结核表... 地中海海脊底辟带标准层的地球化学特征LuisaDeCapitani等‘标准层’这个术语最先是Cita等(1989)用于地中海东部深海记录关于全新统地层中占据一定层位的薄(厘米级)的黑色的富金属层.细菌成因的锰微结核表示了标准层的特性,它们与细菌群有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地中海 海脊底辟带 标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1-1底辟区OBN采集技术与纵波成像突破
7
作者 袁全社 李芳 +3 位作者 欧阳敏 任婷 黎孝璋 李远芳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2-638,共17页
莺歌海盆地东方1-1底辟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基于高分辨率拖缆地震资料已探明多个浅层气田,但中深层广泛发育地震模糊带,成像分辨率低,多轮地震数据重处理仍难以改善,严重制约中央凹陷带油气勘探进程。基于模糊带成因机理研究,提出了一... 莺歌海盆地东方1-1底辟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基于高分辨率拖缆地震资料已探明多个浅层气田,但中深层广泛发育地震模糊带,成像分辨率低,多轮地震数据重处理仍难以改善,严重制约中央凹陷带油气勘探进程。基于模糊带成因机理研究,提出了一套海底节点(oceanbottomnode,OBN)地震采集与纵波处理技术体系,包括创新设计“三高一低”(高信噪比、高覆盖次数、高品质、低成本)OBN变观采集方案,解决了浅层气屏蔽与底辟裂隙干扰的问题;组合应用小波域双检合并、黏弹介质全波形反演及柯西霍夫Q叠前深度偏移等关键技术,显著提升OBN纵波成像精度。应用结果表明,新采集的地震数据相比老数据信噪比显著提升,速度建模精度更高且更可靠,地震成像模糊区范围大幅缩小,首次实现了底辟核部清晰成像,为东方1-1底辟区中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高品质地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模糊 节点 全波形反演 地震波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底辟流体动态平衡体系及气藏模式 被引量:11
8
作者 宋瑞有 于俊峰 +2 位作者 韩光明 郝德峰 杨宝成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0-536,共7页
中央底辟带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的主产区,底辟的物质构成及活动方式,直接控制着天然气的成藏过程与特点。为探索莺歌海盆地底辟构造带天然气成藏过程和气藏特征,阐述了底辟的主要侵入方式,重点总结并剖析了底辟流体的动态平衡形式,分析... 中央底辟带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的主产区,底辟的物质构成及活动方式,直接控制着天然气的成藏过程与特点。为探索莺歌海盆地底辟构造带天然气成藏过程和气藏特征,阐述了底辟的主要侵入方式,重点总结并剖析了底辟流体的动态平衡形式,分析了流体动态平衡控制下的气藏特点。依据物质构成和侵入方式,可将研究区底辟群分为缓慢挤入型、持续刺穿型、周期塌陷型及混合突破型,前3种分别属于泥底辟主导的层递扩散体系、流体前锋诱导的刺穿碎裂体系、流体柱主导的周期性宣泄动态平衡体系。在动态平衡体系下,气藏为多期充注的混合气,气藏多层叠置,充注程度不一;同构造层结构复杂,多个含油气系统并存;天然气地球化学组分具分层性,碳同位素值倒置。气藏勘探中,区分底辟侵入方式尤其必要,应综合从目标圈闭的类型、砂体与底辟的关系及邻近相关气藏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圈闭的含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中央底辟带 构造 侵入方式 动态平衡体系 气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对莺歌海盆地地热系统的控制作用
9
作者 杨培 张佳豪 +3 位作者 宋荣彩 董贵宇 陈海雯 郑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8-438,共11页
基于莺歌海盆地地热背景,从地热系统的水源、流体通道、热储和盖层4个方面系统地去评价红河断裂对其的控热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样、气样分析,断裂构造在地热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红河断裂的差异变形显著影响裂隙型热液热... 基于莺歌海盆地地热背景,从地热系统的水源、流体通道、热储和盖层4个方面系统地去评价红河断裂对其的控热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样、气样分析,断裂构造在地热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红河断裂的差异变形显著影响裂隙型热液热储的平面分布范围和纵向发育深度的异质性;莺歌海盆地地热系统是以地幔热物质作为主要热源,红河断裂带和盆地内中央凹陷底辟带为主要通道,裂隙型热液热储和上部大面积水道、海底扇、三角洲等储集体为主要热储,莺歌海组巨厚泥岩为主要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红河断裂 底辟带 控热作用 地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新构造运动与超压体系喷溢油气成藏作用 被引量:21
10
作者 徐辉龙 丘学林 孙金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3-100,共8页
莺歌海盆地是在岩石圈伸展减薄和红河断裂带南段的右旋扭动联合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以伸展为主的转换—伸展盆地。受该应力场作用,盆地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包括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纪之间及层系内部的不整合,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的... 莺歌海盆地是在岩石圈伸展减薄和红河断裂带南段的右旋扭动联合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以伸展为主的转换—伸展盆地。受该应力场作用,盆地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包括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纪之间及层系内部的不整合,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断裂活动,底辟带的发育与分布,泥火山和地震等。新构造运动不但控制了盆地的形成演化、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和底辟构造带发育以及它们的雁行排列特征,同时还控制了盆地油气的成藏和分布。莺歌海盆地是一个强超压盆地,新构造时期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其控制的多期底辟活动不但形成超压体系(包括油气)快速垂向运移的通道,同时决定了莺歌海超压盆地油气田的快速幕式充注成藏规律。成熟的烃类以溶解状态储存在超压体系中,当超压体系孔隙流体压力大于封闭盖层破坏压力时封闭盖层就产生水压破裂,超压体系便沿着活动断裂和底辟带等通道发生喷溢活动,油气向上或侧向往过渡带和常压带运移聚集成藏,随着压力的下降,断裂重新闭合形成新的封闭层。这一喷溢过程以幕式活动形式周而复始,在超压盆地的过渡带和常压带中形成大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超压体系 幕式喷溢活动 构造 油气成藏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白云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56
11
作者 米立军 张忠涛 +4 位作者 庞雄 刘军 张博 赵庆 冯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2-913,共12页
针对白云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利用大量地震、钻井和地质等油气勘探资料,对影响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展开分析,认为油气富集受到以下因素控制:(1)巨型烃源岩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2)烃源... 针对白云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利用大量地震、钻井和地质等油气勘探资料,对影响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展开分析,认为油气富集受到以下因素控制:(1)巨型烃源岩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2)烃源岩差异生烃及油气差异聚集作用控制油气有序分布及聚集:生烃空间差异性控制"内气外油"总体平面分布格局,而油气差异聚集作用控制了白云东洼"内气外油"的油气平面分布;生烃时效性控制"上气下油"的油气差异分布;(3)晚期断裂/底辟带和继承性构造脊控制新近系油气优势汇聚:晚期断裂/底辟带控制新近系圈闭形成及油气纵向高效输导,继承性构造脊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以上认识有力指导了白云凹陷及周边地区的勘探实践,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或其他类似凹陷或盆地的勘探提供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白云凹陷 巨型烃源岩 差异生烃 差异聚集 晚期断裂/底辟带 构造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输导系统及天然气主运移方向 被引量:18
12
作者 黄保家 李绪深 谢瑞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共3页
迄今为止,在莺歌海盆地已发现4个气田和一些含气构造,但在莺东斜坡上的钻探效果却不理想,因而引起了勘探家们对该区天然气主运移途径及成藏规律的极大关注。鉴于此,以源运共控理论为指导,利用断裂和精细的层序地层学分析与沉积相的研究... 迄今为止,在莺歌海盆地已发现4个气田和一些含气构造,但在莺东斜坡上的钻探效果却不理想,因而引起了勘探家们对该区天然气主运移途径及成藏规律的极大关注。鉴于此,以源运共控理论为指导,利用断裂和精细的层序地层学分析与沉积相的研究成果,对盆内输导体系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流体流动模拟分析技术,研究了油气运移方向。结果认为:底辟断裂系统为深成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异常高压则是流体压裂运移的关键动力并驱使梅山—三亚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形成了现今的底辟构造气藏;另一方面,一部分天然气在高压的驱动下,沿着T40不整合面和黄流组的骨架砂体向莺东斜坡运移。进而预测指出,处于垂向运移路径上的底辟中深层和侧向主运移方向上的莺东斜坡带中、南段是天然气运聚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天然气 油气运移 运移方式 构造 输导系统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云区全波形反演约束Q场建模技术 被引量:7
13
作者 薛志刚 轩义华 +3 位作者 刘铮 但志伟 史文英 秦宏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13-623,共11页
复杂的浅层气云使地下波场严重扭曲,地震剖面呈现模糊带,影响工区的构造认识和储层描述.品质因子Q是地震波在地层中的衰减属性,Q深度偏移是考虑了地层吸收衰减的偏移成像技术,是提高气云区成像质量的有效方法;但是当浅层气云和深层底辟... 复杂的浅层气云使地下波场严重扭曲,地震剖面呈现模糊带,影响工区的构造认识和储层描述.品质因子Q是地震波在地层中的衰减属性,Q深度偏移是考虑了地层吸收衰减的偏移成像技术,是提高气云区成像质量的有效方法;但是当浅层气云和深层底辟构造复杂发育时,常规Q场建模的精度往往不能满足Q偏移精细建模的需求.为解决以上难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全波形反演(full wave inversion,FWI)约束Q场建模技术思路:基于常规网格层析建立初始速度模型,利用FWI技术精细刻画速度异常进而约束Q模型的建立.这一“常规层析FWI Q反演”迭代的技术思路在白云凹陷Q深度偏移成像中得到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气云模糊区的成像质量,而且避免了油气勘探认识的多解性,证明了FWI约束Q场建模和Q深度偏移技术方法对改善复杂气云发育区的成像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Q深度偏移 气云区 模糊 白云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