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巴多斯海脊加积复合体的泥底辟作用和底积作用:加积过程中流体的作用
1
《海洋地质动态》 1988年第11期23-24,共2页
最近在几个现代加积楔中分辨出了泥底辟作用。泥底辟作用影响巴巴多斯海脊加积复合体的广大地区。泥底辟的分布主要受堆积到复合体的低度固结的陆源海底扇沉积物控制。向北随着海底扇变薄,底辟出现的频率减小。除复合体前缘洋底有泥火山... 最近在几个现代加积楔中分辨出了泥底辟作用。泥底辟作用影响巴巴多斯海脊加积复合体的广大地区。泥底辟的分布主要受堆积到复合体的低度固结的陆源海底扇沉积物控制。向北随着海底扇变薄,底辟出现的频率减小。除复合体前缘洋底有泥火山外,由前缘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复合体最东部是没有泥底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辟作用 复合体 巴巴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辟区构造分析及热流体运移模拟——以莺歌海盆地DF1-1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殷秀兰 李思田 杨计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81-89,共9页
在DF11浅层所发现的与底辟有关的含气构造中 ,天然气的运聚、分布与底辟区的断裂系统和超压 (热 )流体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超压流体的活动不仅为油气的运聚提供了驱动力 ,而且其产生的断裂系统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输导路径。文中在分... 在DF11浅层所发现的与底辟有关的含气构造中 ,天然气的运聚、分布与底辟区的断裂系统和超压 (热 )流体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超压流体的活动不仅为油气的运聚提供了驱动力 ,而且其产生的断裂系统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输导路径。文中在分析底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 ,依据连续介质理论 ,采用有限元计算法 ,将固体应力场与流体压力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DF11底辟区流体的驱移作用进行模拟。结果显示 :底辟作用引起的应力场决定了底辟区油气沿主要断裂系走向运移的总趋势 ,以底辟体的两侧向其中心运移、自底辟体向上运移为主。热应力控制局部应力场状况及油气运移方向 ,并合理地解释了油气从温度较高的地区向周围温度较低的地区运移的事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模拟 底辟作用 油气运移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褶冲带博孜敦底辟新生代盐构造变形期次:来自盐动力层序的证据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博 汪新 +2 位作者 冯许魁 韩长伟 余养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9-927,共9页
盐动力层序是指被动盐底辟周缘发育的一套角度不整合地层,是识别盐盆地早期被动底辟的标识。库车地区盐构造由于被上新世区域大规模挤压事件显著破坏,其古新世–中新世的早期演化过程尚存在争议。本文首次将盐动力层序的研究方法运用在... 盐动力层序是指被动盐底辟周缘发育的一套角度不整合地层,是识别盐盆地早期被动底辟的标识。库车地区盐构造由于被上新世区域大规模挤压事件显著破坏,其古新世–中新世的早期演化过程尚存在争议。本文首次将盐动力层序的研究方法运用在库车地区盐构造研究中,并通过对库车褶冲带的博孜敦盐底辟进行野外观察、地层恢复、地震解译后发现,库车地区博孜敦盐底辟南西翼渐新统–中新统发育一套与盐底辟活动相关的沉积层序,小层序之间以角度不整合为界,但随着远离底辟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很快变为整合接触,符合直立状复合型盐动力层序的模型。由此认为,库车地区早期被动盐底辟发育,盐构造的演化变形可分为两个期次:早期被动底辟期(渐新世–上新世早期)与后期挤压改造期(上新世–现今)。通过对比物理模拟结果与地震资料解译结果认为,库车地区早期被动底辟作用很可能受控于始新世以来的冲积扇沉积加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动力层序 变形期次 盐构造 被动底辟作用 库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底辟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东升 赵志刚 +6 位作者 杨海长 曾清波 韩银学 赵钊 王龙颖 郭帅 孙钰皓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73,共10页
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主要发育泥—流体底辟构造,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乐东—陵水凹陷及周缘底辟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底辟构造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乐东—陵水凹陷的底辟构造发育演化是区域构... 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主要发育泥—流体底辟构造,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乐东—陵水凹陷及周缘底辟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底辟构造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乐东—陵水凹陷的底辟构造发育演化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和超压系统形成演化的结果,超压系统对底辟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两类泄压模式控制了底辟的类型和分布,根据泄压方式不同,可划分为裂缝输导泄压型底辟和断裂输导泄压型底辟。裂缝输导泄压型底辟主要沿中央峡谷水道下方呈带状分布,下超压带和中央峡谷水道的空间耦合是该底辟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断裂输导泄压型底辟主要沿乐东—陵水凹陷南、北两侧断裂带分布,下超压带和基底断层活动导致塑性岩层和流体集中流动上拱是该类型底辟的主要成因。乐东—陵水凹陷勘探实践表明,底辟和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底辟作用形成的相关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该地区值得关注的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东—陵水凹陷 泥—流体构造 超压系统 底辟作用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积沉积构型单元分析法——原理及其适用性 被引量:16
5
作者 兰朝利 吴峻 +3 位作者 张为民 李继亮 何顺利 魏俊芝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7-40,共4页
通过对构型单元分析法原理和构型单元界面定义的回顾并结合对延长组的研究 ,发现构型单元分析法适用于以冲积作用为主要沉积物搬运方式的沉积地层。对岩性呈渐变过渡、界面类型单一、界面级别难以确定、成岩改造强烈、同沉积变形发育以... 通过对构型单元分析法原理和构型单元界面定义的回顾并结合对延长组的研究 ,发现构型单元分析法适用于以冲积作用为主要沉积物搬运方式的沉积地层。对岩性呈渐变过渡、界面类型单一、界面级别难以确定、成岩改造强烈、同沉积变形发育以及底辟作用强烈的地层 ,不宜使用构型单元分析法。在河口湾、潮间带和河流三角洲前缘环境中形成的沉积体也不适合进行构型单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型单元分析法 界面 成岩作用 沉积变形 冲击沉积构造 底辟作用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复杂构造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效果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忠 林刚 +3 位作者 雷雪 李雪飞 刘泽斌 卢波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2期131-136,5,共6页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在其内部和下伏嘉陵江组的盐岩、膏岩等软地层的盐底辟作用以及区域 上的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以坡坪式逆冲断层为主,密集的低幅度断弯褶皱相伴生的薄皮逆冲构造样式, 使得该区多个区块的地震资料构...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在其内部和下伏嘉陵江组的盐岩、膏岩等软地层的盐底辟作用以及区域 上的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以坡坪式逆冲断层为主,密集的低幅度断弯褶皱相伴生的薄皮逆冲构造样式, 使得该区多个区块的地震资料构造成像质量不理想。雷一1亚段的白云岩层段与其上下围岩的波阻抗差较小, 地震反射表现为弱反射特征,雷一1顶面反射品质较差,反射层位难以准确识别,构造解释的难度很大。为此,在 3个不同区块内,对雷一1反射的目标处理结果及相应的采集参数进行了包括不同采集参数的二维新、老资料, 三维叠前、叠后偏移处理等在内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根据雷口坡组地层的构造特征选择采集和处理技术, 即当构造形态呈密集的低幅度强烈褶皱和断裂时,必须采用三维地震勘探及叠前偏移等技术;当构造较简单时, 采用二维常规采集处理技术,即可获得较高品质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中三叠统 川中地区 技术效果 采集处理 复杂构造 评价 三维地震勘探 雷口坡组 采集参数 处理技术 嘉陵江组 挤压作用 底辟作用 逆冲断层 成像质量 构造样式 断弯褶皱 反射特征 构造解释 处理结果 对比分析 叠后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坪金顶非常规超大型矿床若干问题的讨论
7
作者 高兰 熊晓云 杨献珍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85-386,共2页
云南兰坪金顶矿床位于中国西南三江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中段,是由超大型铅锌矿、大型硬石膏矿、大型锶矿、大型镉矿和中型硫铁矿组成的多矿种复合矿床。该矿床自发现以来,很多矿床学家已作过深入研究,虽然认识仍有分歧,但该矿床已有一套完... 云南兰坪金顶矿床位于中国西南三江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中段,是由超大型铅锌矿、大型硬石膏矿、大型锶矿、大型镉矿和中型硫铁矿组成的多矿种复合矿床。该矿床自发现以来,很多矿床学家已作过深入研究,虽然认识仍有分歧,但该矿床已有一套完整的、被普遍接受的成因模式。根据多年矿山跟踪调研,笔者认为该矿床属于非常规超大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顶矿床 白云质灰岩 燧石 石灰岩 硅质岩 灰岩角砾岩 非常规超大型矿床 底辟作用 兰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荔湾凹陷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纪沫 张功成 +2 位作者 赵志刚 杨海长 曾清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3-732,共10页
荔湾凹陷北与白云凹陷相邻,南与双峰盆地(南海西北次海盆)相接,发育于洋陆过渡边界,具有独特的结构构造特征。选取荔湾凹陷为研究对象,在3D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以断裂特征分析厘定凹陷性质、构造古地貌恢复解析凹陷结构,进而指出古地... 荔湾凹陷北与白云凹陷相邻,南与双峰盆地(南海西北次海盆)相接,发育于洋陆过渡边界,具有独特的结构构造特征。选取荔湾凹陷为研究对象,在3D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以断裂特征分析厘定凹陷性质、构造古地貌恢复解析凹陷结构,进而指出古地貌恢复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勘探的影响。研究获得三方面的创新性认识:①荔湾凹陷为洋陆过渡壳上发育的断坳,断坳作用占主导地位;②32Ma的底辟作用将荔湾凹陷改造为"四洼三凸"的构造格局,恩平组沉积期凹陷北部是一个连通的洼陷;③恩平组沉积期连通洼陷的古地貌有利于三角洲(烃源岩)的发育,背斜型圈闭的定型受控于32Ma的底辟作用,是荔湾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荔湾凹陷 构造演化 底辟作用 断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中硫同位素组成揭示大陆形成过程的差异性 被引量:6
9
作者 Smit K V Shirey S B +2 位作者 Hauri E H Stern R A 袁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88-988,共1页
厚的岩石圈地幔的出现使得地球古老大陆变得稳定,然而关于这些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却存在不同的成因解释。一些学者认为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可通过俯冲洋壳平流增厚或堆叠等水平构造过程形成,而其他学者则认为地幔柱增生、海洋高... 厚的岩石圈地幔的出现使得地球古老大陆变得稳定,然而关于这些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却存在不同的成因解释。一些学者认为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可通过俯冲洋壳平流增厚或堆叠等水平构造过程形成,而其他学者则认为地幔柱增生、海洋高原基底的熔融或地幔柱熔融残留物的底辟作用等垂向构造过程,在古老大陆岩石群地幔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关于最早岩石圈的形成是通过水平还是垂向增生方式完成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而不同的增生模式对于理解地球早期演化和板块作用的起始时限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辟作用 大陆岩石圈地幔 地球早期演化 地幔柱 俯冲洋壳 板块作用 岩石圈 构造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体制和构造圈的演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V.V.别洛乌索夫 周裕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7-34,共18页
地壳的内生发展包括构造过程、岩浆过程和变质过程。这些过程形成有规律的组合,称为内生体制。从最新的资料看来,我们可以从整个构造圈(既包括地壳,也包括上地幔)的成分、构造和状态的有规律的特点出发,更广泛地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这... 地壳的内生发展包括构造过程、岩浆过程和变质过程。这些过程形成有规律的组合,称为内生体制。从最新的资料看来,我们可以从整个构造圈(既包括地壳,也包括上地幔)的成分、构造和状态的有规律的特点出发,更广泛地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这种解释,内生体制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分类。 内生体制可以根据强度分为平静体制和受激体制。地台体制和洋盆体制是平静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体制 构造圈 地槽 地幔 地台体制 洋盆体制 造山体制 受激体系 底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陆地壳消亡与再生循环过程的新认识——大别山新的区域地质资料和榴辉岩专题研究成果提出的启示
11
作者 郝杰 刘小汉 王二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77-1686,共10页
越来越多的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大别山 UHP 榴辉岩相变质的大陆岩石以及在片麻岩中发现的含有柯石英包裹体的锆石和含有绿辉石包裹体的石榴子石等重矿物可能却是一个已经熔融了的榴辉岩相大陆岩片遗留下来的残留体,它们被包裹在由变形、... 越来越多的区域地质资料显示,大别山 UHP 榴辉岩相变质的大陆岩石以及在片麻岩中发现的含有柯石英包裹体的锆石和含有绿辉石包裹体的石榴子石等重矿物可能却是一个已经熔融了的榴辉岩相大陆岩片遗留下来的残留体,它们被包裹在由变形、变质深成侵入体构成的正片麻岩之中。这些深成侵入体底辟在扬子陆决北缘新元古代低-中级变质的火山一沉积地层之下。依据上述区域地质事实,本文认为,大别山含有榴辉岩残留体的高级片麻岩不是一个“UHP 变质地体”或“含有榴辉岩外来构造块体的混杂岩”,其原岩应该是一套由榴辉岩化大陆岩片熔融形成的深成岩浆底辟体。由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假说和构造模型,即深俯冲到地幔软流圈之中的大陆边缘在不同的深度发生了相应的 HP-UHP 榴辉岩相变质作用,随着与俯冲洋壳的断离,其在浮力的作用下快速底垫在仰冲大陆边缘之下并发生部分熔融,熔融体底辟并置换了造山带原有的根,后经过同结晶过程的变形和变质作用形成一套含有榴辉岩相残留体的,高级片麻岩本文称之为再生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大陆地壳 消亡与再生 部分熔融 侵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