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底质类型对热带海草海菖蒲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松林 江志坚 +2 位作者 吴云超 张霞 黄小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81,共8页
近几十年来,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海草床呈现退化趋势,海草床的恢复备受关注。其中,海草种子或幼苗移植由于其对供体海草床破坏和影响较小,并能保证海草的遗传多样性而备受重视。移植区的底质类型是决定海草种子或幼苗移... 近几十年来,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海草床呈现退化趋势,海草床的恢复备受关注。其中,海草种子或幼苗移植由于其对供体海草床破坏和影响较小,并能保证海草的遗传多样性而备受重视。移植区的底质类型是决定海草种子或幼苗移植存活率的重要因子,然而,目前关于热带海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不同底质类型响应的研究很有限。本研究以热带海草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种子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模拟实验,分别设置细砂和砂砾底质的处理,探讨不同底质类型对海菖蒲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细砂组和砂砾组的萌发率和萌发历期的平均值分别96.3%、3.6 d和95.0%、3.4 d,两个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萌发后的细砂组海菖蒲幼苗的存活率为97.37%,而砂砾组的幼苗存活率仅为81.58%;另外,海菖蒲幼苗的叶片长度、根长度、叶片生长速率和根生长速率在细砂组均显著高于砂砾组。因此,沉积物粒径的差异对海草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时间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沉积物粒径增大会显著降低萌发后海菖蒲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速率。因此,未来开展海菖蒲种子或幼苗的野外移植,应选取沉积物粒径较小细砂质区域进行移植,可促进海菖蒲种子或幼苗移植的成活率,提高海菖蒲生态修复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菖蒲 底质类型 种子 萌发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质类型与正反扦插对轮叶黑藻生长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蔺庆伟 靳同霞 +4 位作者 马剑敏 张义 刘碧云 贺锋 吴振斌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100,共10页
底质是沉水植物扎根生长并稳定繁衍的基本条件,不同类型底质物化特性存在差异。为了探究沉水植物大规模引植过程中产生形态学顶端颠倒现象对其恢复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水族缸模拟实验和杭州西湖茅家埠湖区原位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类型底质... 底质是沉水植物扎根生长并稳定繁衍的基本条件,不同类型底质物化特性存在差异。为了探究沉水植物大规模引植过程中产生形态学顶端颠倒现象对其恢复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水族缸模拟实验和杭州西湖茅家埠湖区原位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类型底质(湖泥、湖泥+沙子、沙子、黄土)和正反向扦插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生长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底质类型对黑藻生物量积累、分蘖数等形态指标影响显著(P<0.05),湖泥中黑藻生长最佳,其增加生物量(6.27 g)、分蘖数(19.8枝)在4种底质中最大;其次为黄土(5.14 g和18.8枝),其能促进植株和根系伸长;叶绿素、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测定结果进一步印证以上结果。各种底质中,反向扦插处理的黑藻分蘖数和根数较正向扦插均有显著减少,尤其是黄土底质中,反向比正向扦插分别减少10.2枝和22.8根,生物量降低2.961 g,但不影响最终形态学上端的形成。西湖茅家埠原位实验表明,在含水率和营养较低的底质中,盆栽黑藻长势相对优于含水率和营养较高底质中的黑藻,且同一底质盆栽于原位时比异位时更有利于生物量积累。建议恢复沉水植被时可以适当改良底质,尤其是物理特性,种植时需区分植物形态学的上下端。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类型底质的浅水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类型 轮叶黑藻 正反扦插 生长形态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测深数据的胶州湾底质类型估计方法 被引量:5
3
作者 吕海龙 杜德文 石学法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8-333,共6页
探讨了基于高精度多波束水深数据的底质分类方法。对高精度水深数据按一定采样窗口单元提取统计特征;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采样窗口单元进行分类;将分类结果与表层沉积物底质调查结果以及声纳分类结果相对比,发现三者具有一致性。此方法... 探讨了基于高精度多波束水深数据的底质分类方法。对高精度水深数据按一定采样窗口单元提取统计特征;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采样窗口单元进行分类;将分类结果与表层沉积物底质调查结果以及声纳分类结果相对比,发现三者具有一致性。此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基岩、砾石、沙和粘土等底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测深数据 底质类型估计 胶州湾海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底底质类型水深数据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发滨 杜德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9-354,共6页
在典型的实验海区,使用双频测深仪和箱式取样器,对海底进行同步探测,获取双频测深仪不同底质类型数据。比较了式取样器海底底质样品,归纳出海底基岩、沙、粘土的双频测深仪水深数据和双频测深仪海底模拟记录图象特征,该特征可为双频测... 在典型的实验海区,使用双频测深仪和箱式取样器,对海底进行同步探测,获取双频测深仪不同底质类型数据。比较了式取样器海底底质样品,归纳出海底基岩、沙、粘土的双频测深仪水深数据和双频测深仪海底模拟记录图象特征,该特征可为双频测深仪识别海底底质类型提供先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底质类型 同步探测 双频测深仪 模拟记录图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新中国近海陆架底质类型图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锡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1-20,共10页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编绘我国近海陆架沉积物(底质)类型分布图的历史和过程,阐述了近海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分布及其形成规律,并提供了一幅最新的沉积类型图。
关键词 中国近海 大陆架 底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用底质类型符号系统逻辑体系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温朝江 崔高嵩 +1 位作者 卞鸿巍 王沫 《海洋测绘》 2013年第1期53-56,共4页
根据我国航海保障和海洋沉积学研究需要,分析了航海图和海洋底质专题图上底质类型符号系统逻辑体系的特点及参考价值,提出了专用底质类型符号系统的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案。
关键词 海底底质 底质类型 符号设计 逻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声呐图像智能底质分类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6
7
作者 赵玉新 赵廷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7-600,共14页
海底声呐图像底质分类技术是指利用多波束、侧扫声呐等设备获取海底图像进行浅表层地质属性信息的反演和预测。综合运用水声学、图像处理以及机器学习的相关理论,声学海底底质分类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海底底质类型。通过回顾国内... 海底声呐图像底质分类技术是指利用多波束、侧扫声呐等设备获取海底图像进行浅表层地质属性信息的反演和预测。综合运用水声学、图像处理以及机器学习的相关理论,声学海底底质分类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海底底质类型。通过回顾国内外发展历程,对利用声学图像进行海底底质分类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从声学海底底质分类的关系模型、海底声呐图像的特征表达和分类模型构建三个方面介绍了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和主要方法,重点分析了不同模型和方法的原理、技术特点和适用场合,并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对深度学习方法在海底底质分类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海底声呐图像底质分类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探测 声呐图像 底质类型 特征提取 图像分类 监督学习 无监督学习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海底底质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质与水深对大叶藻和丛生大叶藻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江鑫 潘金华 +5 位作者 韩厚伟 张文枫 李晓捷 张壮志 罗世菊 丛义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104,共4页
考察了烟台玉岱山、担子岛和荣成褚岛海域106个采样点的大叶藻种类的分布及各采样点不同表层底质(深度3 cm以内)、根部底质(深度3~15 cm)和水深等级。对不同底质与水深条件下大叶藻Zostera marina和丛生大叶藻Z.caespitosa的出现频率... 考察了烟台玉岱山、担子岛和荣成褚岛海域106个采样点的大叶藻种类的分布及各采样点不同表层底质(深度3 cm以内)、根部底质(深度3~15 cm)和水深等级。对不同底质与水深条件下大叶藻Zostera marina和丛生大叶藻Z.caespitosa的出现频率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大叶藻的分布与表层底质、根部底质变化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列联系数分别为0.612和0.640;与水深等级变化的相关性虽然显著,但列联系数仅为0.338。在表层底质、根部底质和水深等级3种因素中,两物种的分布与根部底质类型相关性最大,与表层底质类型相关性次之。研究表明,两种大叶藻在不同底质上分布的差异明显,大叶藻偏好泥与泥沙底质,而丛生大叶藻偏好沙与砾石底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藻 丛生大叶藻 物种分布 底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特征及类型
9
作者 Zhu erqin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92-102,170-171,共13页
根据美国1979年出版的《岩石颜色图册)(Rock color chart),对本区39个站位144个样品进行了观色对比,并分别描述了每一样品的干、湿颜色。本区沉积物主要呈黄褐、色(8YR-10YR 3-5/1-2)、橄榄灰色(1Y-5Y 4-5/1-2)和暗黄绿色(1GY-5GY ... 根据美国1979年出版的《岩石颜色图册)(Rock color chart),对本区39个站位144个样品进行了观色对比,并分别描述了每一样品的干、湿颜色。本区沉积物主要呈黄褐、色(8YR-10YR 3-5/1-2)、橄榄灰色(1Y-5Y 4-5/1-2)和暗黄绿色(1GY-5GY 4-6/1-2);少数为灰橄榄色(10Y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 颜色饱和度 陆源沉积物 底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球坐标转换的沉积物粒度组分预测制图
10
作者 李荣 刘付程 +2 位作者 李文颖 刘佳鑫 龙佳莹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2,共6页
针对沉积物粒度组分的成分数据属性,运用球坐标转换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和底质类型制图,并以连云港近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数据为基础,分析和评估其制图效果。结果表明,基于球坐标转换方法的沉积物粒度组... 针对沉积物粒度组分的成分数据属性,运用球坐标转换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和底质类型制图,并以连云港近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数据为基础,分析和评估其制图效果。结果表明,基于球坐标转换方法的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精度和底质类型制图精度均优于3种不同对数比转换方法,其底质类型的总体制图精度达到了89%,相应的Kappa系数为0.82,显示其底质的制图结果与实测类型有着较好的一致性。新方法能有效解决沉积物粒度组分数据的“定和”和“0”值问题,在定量化底质制图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粒度组分 球坐标转换 底质类型制图 成分数据 连云港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及矿物成分 被引量:18
11
作者 孔祥淮 刘健 +3 位作者 李巍然 王淑利 周良勇 梁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29,共9页
对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物源及其粒度分布特征与沉积动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本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现代黄河物质,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3种类型,其... 对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物源及其粒度分布特征与沉积动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本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现代黄河物质,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3种类型,其中黏土质粉砂约占该区沉积物分布面积的60%以上,呈“Y”形由西北向东南展布。研究区沉积作用的主控因素是黄海沿岸流,各粒级组分的分布和粒度参数特征与海流的方向和强弱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类型 粒度参数 矿物组分 黄海沿岸流 山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支流小江回水区鱼类早期资源状况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莲 姚金忠 +4 位作者 杨志 史方 彭建华 丁庆秋 陈小娟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8-84,共7页
研究三峡库区回水区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为鱼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3-6月在三峡水库支流小江回水区用2种网具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仔稚鱼密度的时间动态,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共... 研究三峡库区回水区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为鱼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3-6月在三峡水库支流小江回水区用2种网具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仔稚鱼密度的时间动态,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9 499尾,12种,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仔稚鱼的数量较多;其中产黏沉性卵鱼类5种,产沉性卵鱼类4种,产漂流性卵鱼类2种,产浮性卵鱼类1种。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仔稚鱼采集的高峰期,其中4月为鲤仔稚鱼密度出现的高峰期,4-5月上、中旬为鲫仔稚鱼密度出现的高峰期;底质类型、透明度和水温是影响所有种类、鲤和鲫仔稚鱼密度空间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3-6月三峡水库水位的快速消落很可能是影响黏草产卵鱼类产卵孵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建议通过三峡水库的水位调度以及在库区支流回水区放置人工鱼巢来缓解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资源 底质类型 水温 生态调度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GBoost算法在多光谱遥感浅海水深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胡鹏 赵露露 +1 位作者 高磊 朱金山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89,共7页
在多光谱遥感浅海水深反演过程中,考虑到水体和底质影响,水深值和海水表面辐射亮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成立。本文以甘泉岛南部0~25m范围的沙质区域为研究区域,利用GeoEye-1多光谱遥感影像和多波束实测水深数据构建XGBoost非线性水深反演模... 在多光谱遥感浅海水深反演过程中,考虑到水体和底质影响,水深值和海水表面辐射亮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成立。本文以甘泉岛南部0~25m范围的沙质区域为研究区域,利用GeoEye-1多光谱遥感影像和多波束实测水深数据构建XGBoost非线性水深反演模型,研究了XGBoost算法用于水深反演的性能。以决定系数(R^(2)),均方误差(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作为评价指标,并与3种传统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XGBoost非线性水深反演模型的R~2、MSE和MAE分别为0.991、0.33m和0.44m,拟合程度最好,精度优于线性回归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各模型在不同水深的反演精度,将水深范围分成3段(0~8 m,8~15 m,15~25 m)分别进行精度验证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XGBoost模型在各分段的精度均优于线性回归模型,MSE依次为0.56 m,0.14 m和0.43 m。可见,在单一底质区域下XGBoost模型的水深反演精度更高,且反演效果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浅海水深反演 XGBoost算法 非线性回归模型 底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州湾外湾水下地形地貌特征及沉积物来源 被引量:5
14
作者 曹超 吴承强 +5 位作者 蔡锋 郑蔚恒 卢惠泉 鲍晶晶 郑勇玲 涂武林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8-388,共11页
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活动改造了岸线形态,严重改变海洋区域性流场、水下地形形态及沉积物分布。利用单波束测深、沉积物采样分析等手段,查明研究区海底地形地貌和沉积物分布特征,探讨其沉积物来源。结果显示:①钦州湾水下地形复杂多... 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活动改造了岸线形态,严重改变海洋区域性流场、水下地形形态及沉积物分布。利用单波束测深、沉积物采样分析等手段,查明研究区海底地形地貌和沉积物分布特征,探讨其沉积物来源。结果显示:①钦州湾水下地形复杂多变,水深为0~20 m,分为中部钦州湾外湾水下地形区、东部三娘湾水下地形区、西部防城港东侧水下地形区及南部湾外水下地形区等4个区域;②地貌分为潮控三角洲、潮流沙脊群、潮流冲刷槽和水下岸坡4个主要海底地貌单元以及潮滩、海蚀平台等潮间带地貌单元;③钦州湾砂质沉积分布广泛,占70%,自茅尾海口门向外海沉积物粒径逐渐变粗,由砂质泥变为泥质砂,再过渡为细砂和中粗砂。沉积物碎屑矿物主要由石英、长石、岩屑、钛铁矿、白钛石和电气石组成,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伊利石、蒙脱石,沉积物来源为近源河流的陆源输入为主。随着围填海和堤坝建设,钦州湾外湾海岸形态变化巨大,伴随着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的峡道效应,水下地形呈现出槽脊规模和高差加剧,近岸淤积加重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地形地貌 底质类型 物源特征 人类活动 钦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51°E(#26洋脊段)地质特征及其对海底热液活动的指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振 梁锦 +4 位作者 曹志敏 贺惠忠 陈亮 吕修亚 孙金烨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2,共9页
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过程中,对于已知热液区需要精细地质填图工作,而这种填图往往存在覆盖面积较小、所包含的地质要素较少以及与区域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联系不足等问题。基于历年大洋航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26洋脊段(51°E区域)... 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过程中,对于已知热液区需要精细地质填图工作,而这种填图往往存在覆盖面积较小、所包含的地质要素较少以及与区域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联系不足等问题。基于历年大洋航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26洋脊段(51°E区域)所获得的深海光学拖曳系统的资料,结合高精度多波束水深数据,提出一种系统的底质热液异常划分原则,识别出热液蚀变岩石或角砾、疑似热液沉积物、热液生物及其遗骸富集和胶结碳酸盐4种底质热液异常类型。高分辨率海底地质填图结果表明,本区存在4处热液活动的异常区。#26洋脊段热液活动频率值为2~10,至少是全球海底热液活动频率经验公式的1.8倍以上。我们认为在超慢速扩张脊局部熔融异常或者发育非转换不连续带的洋脊段,可能存在更多的海底热液活动,也具有形成大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类型 热液异常 #26洋脊段 西南印度洋中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黑山岛近海风电场海底地形地貌及沉积特征
16
作者 李近元 刘建民 +3 位作者 方念乔 唐起超 曹淑刚 姚兴隆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10期84-92,共9页
山东海域海上风资源丰富,风电规模化开发条件好。为了解海底地形地貌及沉积物分布特征,以顺利推进近海风电场的开发,选取黑山岛附近海域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海域进行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研究区域海底地形平缓... 山东海域海上风资源丰富,风电规模化开发条件好。为了解海底地形地貌及沉积物分布特征,以顺利推进近海风电场的开发,选取黑山岛附近海域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海域进行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研究区域海底地形平缓,整体水体较浅,最浅10 m,最深25 m,平均17.5 m。研究区内沉积物主要呈青灰色、灰色、浅褐色。沉积物类型主要粉砂,粉砂含量均在75%以上,全区分布。沉积物峰态主要表现为平坦、中等、尖锐3种。研究区西区海底表层沉积物分选系数为1.35~1.8,东区海底表层沉积物分选系数为0.9~1.75。整个研究区海域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在4.3Φ~5.9Φ之间变化,沉积物颗粒较细,以粉砂为主。分析表明,这种地形地貌及沉积物特点反映出研究海域属于离岸海域,水动力作用较弱,适于进行海上风电开发等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山岛 海上风电场 地形地貌 底质类型 沉积特征 水动力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海海域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地质调查方法综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崇焕 程前 《中国水产》 2020年第4期45-47,共3页
目前,人工鱼礁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逐渐成为海洋牧场科学研究及生产工作中的重点研究内容。本研究根据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的发展现状,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技术基础上,根据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的技术需求,总结并探讨了海洋牧场人工鱼礁调... 目前,人工鱼礁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逐渐成为海洋牧场科学研究及生产工作中的重点研究内容。本研究根据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的发展现状,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技术基础上,根据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的技术需求,总结并探讨了海洋牧场人工鱼礁调查方法,提出一套适用于浅海海域人工鱼礁的地质调查方法,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底质类型 人工鱼礁区 地质调查 方法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