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相砂质碎屑流与底流改造砂沉积特征对比 被引量:2
1
作者 吕鹏佶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3-157,共5页
基于苏北盆地曲塘次凹阜三段研究成果,结合取心井岩心资料,重点研究了陆相湖盆砂质碎屑流与底流改造砂的成因机制、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物性特征差异。对比结果表明:砂质碎屑流属于块体流沉积,而底流改造砂的形成机制受到风驱底流的控... 基于苏北盆地曲塘次凹阜三段研究成果,结合取心井岩心资料,重点研究了陆相湖盆砂质碎屑流与底流改造砂的成因机制、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物性特征差异。对比结果表明:砂质碎屑流属于块体流沉积,而底流改造砂的形成机制受到风驱底流的控制,主要为长期活跃的底流;底流改造砂较碎屑流砂体而言,石英体积分数降低,岩屑体积分数升高,黏土体积分数升高,砂体明显减薄;碎屑流砂体沉积构造主要是块状层理,而底流改造砂体的沉积构造主要有波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普遍发育泥岩纹层;底流改造砂体储层物性差,孔渗相关性差。这2类砂体在湖相深水区中呈交互沉积,为苏北盆地曲塘次凹阜三段地层"满凹含砂"奠定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砂质碎屑 底流改造 陆相湖盆 曲塘次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北部底流对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
作者 王星星 万杏 +1 位作者 何云龙 孙启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7-845,共19页
底流是深海沉积体系形成演化的重要沉积动力之一,对深水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形成、展布及物性特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系统开展了南海北部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钻井及测井资料综合沉积地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底... 底流是深海沉积体系形成演化的重要沉积动力之一,对深水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形成、展布及物性特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系统开展了南海北部二维和三维地震数据、钻井及测井资料综合沉积地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底流作用活跃且类型多样。②中新世以来底流沉积广泛分布,受海盆构造格局演化与局部地形影响,底流沉积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分布,其中东北陆缘底流最为强劲。③底流在南海北部早中新世的大型线性侵蚀沟槽、中中新世以来的中央峡谷与迁移峡谷群以及上新世以来的树枝型峡谷体系等关键沉积地貌的形成中扮演了关键角色。④南海北部海底峡谷、水道等重力流沉积地貌的形成演化,对陆坡地貌具有重要改造作用,进而控制了重力流输运路径以及浊积砂体的形成与分布。⑤强底流地区不仅发育砂质底流沉积,还对重力流沉积进行了改造,所形成的底流改造砂是重要的深水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⑥底流沉积研究在南海北部深水沉积区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南海北部古海洋与构造沉降之间关系、复杂地形条件下底流沉积过程以及底流-浊流交互作用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砂 底流改造 沉积过程 -浊交互作用 深水沉积 深水油气 中国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沉积响应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龚承林 徐长贵 +1 位作者 尤丽 朱一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1-733,I0002,共14页
顺坡而下的重力流(浊流)与沿坡流动的底流(等深流)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当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薄弱环节,交互作用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特征相较于重力流或等深流沉积体系仍“知之甚少”。本文总结了论文作者所识别的两种典型交互作用... 顺坡而下的重力流(浊流)与沿坡流动的底流(等深流)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当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薄弱环节,交互作用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特征相较于重力流或等深流沉积体系仍“知之甚少”。本文总结了论文作者所识别的两种典型交互作用沉积体系的形态特征、沉积特征与沉积样式,查明了交互作用成因优质储层的识别标志与分布模式。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具有不对称的剖面形态与持续稳定向陡岸一侧迁移叠加的沉积样式,可进一步分为迁移方向与参与其建造底流流向相同(顺向迁移)和相反(反向迁移)两种类型;深水单向迁移朵叶具有长轴方向与区域等深线平行的形态特征以及侧向迁移延伸方向与区域等深线一致的沉积样式。重力流(浊流)与底流(等深流)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底流改造砂/交互作用砂具有与浊积砂迥异的沉积特征,如富含有孔虫和生物骨骼,无年龄倒序现象出现,突变非侵蚀接触顶界面,含有大洋水团所伴生的底栖有孔虫,可见牵引流沉积特征(如两到三段式累积概率分布特征、单峰正态的频率分布特征和位于C-M图牵引流沉积区等),这些沉积特征可作为底流改造砂的识别相标志。在剖面上,底流改造砂总是向水道迁移一侧不断迁移叠加,具有“单向叠加、有序展布”的分布模式;在平面上,底流改造砂总是沿区域等深线侧向迁移,具有“单向偏移、侧向叠置”的分布模式;时空上形成连续性好、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的超大型优质深水油气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交互作用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 深水单向迁移朵叶 底流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流沉积砂岩的成因、改造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宇航 朱增伍 +2 位作者 贾鹏 孙晓光 王君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155,共8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以深水砂岩形成为线索,讨论重力流沉积砂岩成因机制以及后期底流改造作用,分析争议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并揭示油气勘探意义。重力流沉积砂岩成因机制复杂,将浊流严格定义为紊流支撑,悬浮沉降的重力流...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以深水砂岩形成为线索,讨论重力流沉积砂岩成因机制以及后期底流改造作用,分析争议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并揭示油气勘探意义。重力流沉积砂岩成因机制复杂,将浊流严格定义为紊流支撑,悬浮沉降的重力流,有利于砂岩成因机制解释及砂体分布预测。具有正粒序构造的砂岩为浊流成因,块状砂岩和逆粒序砂岩为砂质碎屑流成因。浊流砂岩沉积在平面上向四周散开,形成朵叶状砂体,碎屑流砂岩沉积沿流体搬运方向展布,形成舌状砂体。重力流沉积受后期底流改造而形成含牵引流构造的砂岩,但牵引流构造不是底流改造砂体所特有的标志,需结合砂体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加以鉴别。水道内重力流沉积受底流影响,天然堤不对称发育,水道发生单向迁移,砂体平面展布范围变大,但砂体垂向厚度变小。同时,受底流改造的天然堤之间会形成局部负向地形,为后期水道、朵体有利沉积场所,易形成连续垂向叠置砂体。深水砂岩预测需将重力流沉积和底流改造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沉积 碎屑 底流改造砂体 深水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深水细粒沉积体系的微相类型及其页岩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陈彬滔 潘树新 +3 位作者 王天奇 张庆石 梁苏娟 刘彩燕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338-3345,共8页
为了厘清陆相湖盆深水区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对页岩油气勘探区带优选的影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泥页岩区进行精细岩心观察、测井分析、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解释、全岩光片显微组分测定、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微观孔隙研... 为了厘清陆相湖盆深水区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对页岩油气勘探区带优选的影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泥页岩区进行精细岩心观察、测井分析、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解释、全岩光片显微组分测定、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微观孔隙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深水细粒沉积体系可划分出油页岩、深湖泥、底流改造砂、介壳滩、浊积以及块体搬运体共6种沉积微相。沉积微相与有机质赋存状态、储集空间类型以及油气富集类型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油页岩和深湖泥微相的储集空间类型以有机质孔、黏土矿物粒间孔、自生黄铁矿颗粒间孔、微裂缝为主,属于基质型油气富集类型;介壳滩、底流改造砂、浊积微相属于夹层富集型油气富集类型,是页岩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块体搬运体微相属于孔隙富集型油气富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细粒沉积 页岩油气 沉积微相 底流改造 块体搬运体 青山口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