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底水凝析气藏水平井见水规律与储层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孙敬 刘德华 +1 位作者 程荣升 王智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6-140,共5页
针对非均质底水凝析气藏水平井出水规律复杂及有效控水的问题,以中国西北部底水凝析气藏为研究背景,归纳出水平井钻遇储层的6种不同构型特征,以30口底水凝析气藏水平气井实际生产动态数据为支撑,分析了不同水平气井见水规律。分析表明,... 针对非均质底水凝析气藏水平井出水规律复杂及有效控水的问题,以中国西北部底水凝析气藏为研究背景,归纳出水平井钻遇储层的6种不同构型特征,以30口底水凝析气藏水平气井实际生产动态数据为支撑,分析了不同水平气井见水规律。分析表明,底水凝析气藏水平气井见水特征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不同见水规律与所钻遇储层特征的对应关系,可根据气井见水规律反演对应的储层构型特征。实例表明,采用该对应关系判断储层特征与实际储层特征的符合率达到82%以上,研究成果为底水凝析气藏合理避水开发及提高气藏采收率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凝析气藏 储层构型 水平气井 见水规律 轮台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凝析气藏见水时间预测新方法 被引量:6
2
作者 明瑞卿 贺会群 胡强法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103,共5页
底水锥进在凝析气藏开采过程中广泛存在,目前常用的底水凝析气藏见水时间预测模型主要是基于常规气藏提出,现场应用困难。针对该问题,对凝析气藏水侵动态进行理论研究,基于气相水平径向流和半球形向心流相结合的底水锥进物理模型,以渗... 底水锥进在凝析气藏开采过程中广泛存在,目前常用的底水凝析气藏见水时间预测模型主要是基于常规气藏提出,现场应用困难。针对该问题,对凝析气藏水侵动态进行理论研究,基于气相水平径向流和半球形向心流相结合的底水锥进物理模型,以渗流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表皮效应、气相非达西效应和反凝析作用的影响,建立了水锥顶点的运动方程,结合相应的产能公式推导出底水凝析气藏见水时间预测模型。实例分析表明,凝析气藏开发过程较常规气藏更为复杂;利用模型预测的见水时间更接近实际;表皮效应、气相非达西效应和反凝析作用均会导致见水时间缩短;随着气层厚度增加,气井见水越晚,随着产气量增加,见水时间呈现出先快后慢的递减趋势。研究成果对深入分析表皮效应、气相非达西效应和反凝析作用对凝析气藏底水锥进的影响,预测底水凝析气藏的见水时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凝析气藏 凝析作用 表皮效应 气相非达西效应 见水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型凝析气藏的动态储量和水侵量计算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恒 杜建芬 +3 位作者 郭平 刘东华 肖峰 杨作明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1期117-120,共4页
针对存在活跃边、底水的裂缝型低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基质和裂缝的压缩系数、不同束缚水饱和度,建立具有水侵作用的裂缝型凝析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并引入弹性储容比参数,提出了一种计算裂缝型底水凝析气藏动态储... 针对存在活跃边、底水的裂缝型低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基质和裂缝的压缩系数、不同束缚水饱和度,建立具有水侵作用的裂缝型凝析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并引入弹性储容比参数,提出了一种计算裂缝型底水凝析气藏动态储量和水侵量的简便方法。研究表明,利用仅考虑单一孔隙介质的视地质储量法和视地层压力法计算气藏的储量,结果均偏大,而考虑双重孔隙介质的新方法能较准确地计算气藏的地质储量和水侵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底水凝析气藏 弹性储容比 物质平衡 动态储量 水侵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台凝析气田水锥后注氮气吞吐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宗宇 张艾 +2 位作者 张奎 丁卫平 张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61,共5页
塔里木盆地轮台凝析气田的底水沿高渗透带突进后,液相占据主要通道形成水封气,从而造成气井停喷。这种情况下.一般没有很好的治理手段,使用前期堵水、上提避水等治理措施也都基本无效。基于多年的探索研究,提出了"由堵改疏"... 塔里木盆地轮台凝析气田的底水沿高渗透带突进后,液相占据主要通道形成水封气,从而造成气井停喷。这种情况下.一般没有很好的治理手段,使用前期堵水、上提避水等治理措施也都基本无效。基于多年的探索研究,提出了"由堵改疏"的治理思路,即通过注氮气与地层剩余气沟通形成气体连续相,以达到恢复气井产能的目的。为此,开展了注氮气压锥机理、选井标准和注气参数优选设计等试验研究,注入膨胀性好、经济安全的氮气从水脊顶部薄弱处突破水锥屏障,使被液相占据的渗流通道重新开启,并与地层凝析气形成连续相,恢复自喷;根据压力变化将作用过程分为注入氮气压缩井底水脊、突破水锥屏障、稳定注气与地层凝析气形成连续相、焖井压锥降低水锁效应4个阶段。在S3-1井进行现场应用,日增油12.3 t,日增气2.8×10~4m^3,累计增油820 t,累计增气211×10~4m^3,增产效果显著。该工艺对类似凝析气井治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凝析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台 底水凝析气藏 气井 注氮吞吐 渗流通道 改善 工艺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