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MBI和M-AMBI法的桑沟湾底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文豪 于晓清 +4 位作者 蒋增杰 杜美荣 贾彦 何为 高亚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7,共13页
养殖环境评价是衡量海水养殖活动是否健康、可持续的重要环节。为掌握北方典型规模化养殖海湾——桑沟湾沉积环境质量状况,于2017年4和7月对桑沟湾全湾海域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走航调查取样,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 养殖环境评价是衡量海水养殖活动是否健康、可持续的重要环节。为掌握北方典型规模化养殖海湾——桑沟湾沉积环境质量状况,于2017年4和7月对桑沟湾全湾海域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走航调查取样,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及群落结构;运用AMBI(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指数法和M-AMBI(Multivariate-AMBI)指数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干扰程度,评价了沉积环境质量状况。研究表明,在两次调查中多毛类均为优势种,其中4月多毛类36种,占总种数63.16%;7月32种,占总种数的60.38%。AMBI法的评估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各站位以受到轻度扰动为主,个别站位受到中度扰动和无扰动,干扰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海带区<海草区<混养区<贝类区;M-AMBI法的评估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良或优的站位占60.00%~68.42%,海草区环境质量状况要明显好于养殖区。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缓解了桑沟湾近海生态系统的养殖压力,使得桑沟湾受人为干扰较小,海草区环境质量为优,贝类区、混养区和海带区的环境质量处于中等和良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沟湾 大型动物 AMBI指数 M-AMBI指数 底栖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BI和M-AMBI法的底栖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厦门五缘湾海域为例 被引量:19
2
作者 林和山 俞炜炜 +6 位作者 刘坤 何雪宝 林俊辉 黄雅琴 陈彬 郑成兴 王建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87,共12页
于2011-2013年5月和10月在厦门五缘湾海域设置7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并结合2005年的历史数据,运用AMBI和M-AMBI指数法评价该海域海底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状况。2011-2013年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9门106科193种,多毛类(83种)、甲... 于2011-2013年5月和10月在厦门五缘湾海域设置7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并结合2005年的历史数据,运用AMBI和M-AMBI指数法评价该海域海底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状况。2011-2013年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9门106科193种,多毛类(83种)、甲壳类(53种)和软体动物(25种)是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类群,平均总密度和湿质量生物量分别为(518±292)ind/m2和(54.8±88.9)g/m2。多毛类的短鳃树蛰虫(Pista brevibranchia)为该海域的绝对优势种,其平均密度可达(170±179)ind/m2,其他优势种还有似蛰虫(Amaeana trilobata)、西方似蛰虫(Amaeana occidentalis)、丝鳃稚齿虫(Prionospio malmgreni)、梳鳃虫(Terebellides stroemii)、独毛虫属一种(Tharyxsp.)、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长指马尔他钩虾(Melita longidactyla)和伍氏蝼蛄虾(Austinogebia wuhsienweni)等。评价结果显示,该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轻度干扰,生态环境质量介于一般—优良之间,与2005年的调查相比,2011-2013年该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这可能与五缘湾及周边海域近年来进行的海堤开口改造、海洋环境整治,以及海湾纳潮量及水交换能力的改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BI M-AMBI 大型动物 底栖生态环境质量 五缘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