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难对湿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杨荣金 舒俭民 +2 位作者 孟伟 狄松 刘孝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4-107,共4页
探讨了包头“11.21”空难对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以及水质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有6种,其中寡毛类有2种、摇蚊幼虫有4种;摇蚊幼虫在数量和生物量上均占绝对优势,是南海子的优势种.南... 探讨了包头“11.21”空难对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以及水质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有6种,其中寡毛类有2种、摇蚊幼虫有4种;摇蚊幼虫在数量和生物量上均占绝对优势,是南海子的优势种.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为1.262 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614 5.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率为92%,事故发生地附近没有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出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以及种类多样性指数随着与事故发生地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空难事故后南海子水体已出现严重富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生物学评价 多样性指数 空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沽夹河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受值估算 被引量:2
2
作者 罗新正 郭献军 +3 位作者 张晓龙 吴广芬 韩玉梅 李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706-5713,共8页
耐受值表现为水生生物在一定水平的干扰作用下生存和繁殖的相对能力,在生物学评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与鉴定,获得大沽夹河23个采样点1998~2007年环境要素数据和2006~2007年底栖大型无... 耐受值表现为水生生物在一定水平的干扰作用下生存和繁殖的相对能力,在生物学评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与鉴定,获得大沽夹河23个采样点1998~2007年环境要素数据和2006~2007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数据。应用等标指数法和算术平均法计算环境梯度值,利用加权加和法估算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耐受值,建立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44个分类单元的耐受值谱。研究表明:(1)根据环境要素值和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数据、采用数学方法估算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受值,比专家经验或以生物多样性划分环境梯度等方法,更加客观;(2)耐受值谱表明,大沽夹河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以敏感性和耐受性类型为主,过渡性类型较少。(3)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耐受值在目、科分类单元比较一致,在属、种分类单元存在差异;(4)限于条件,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分类鉴定有些粗略,环境梯度计算未包含底质、水文要素,需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沽夹河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环境梯度 耐受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榆河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与水质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宋复 于砚民 +2 位作者 刘操 胡秀琳 廖日红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5,共5页
2006年10月对北京市温榆河12个采样点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调查,并设立十三陵水库为对照点。结果表明,温榆河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有三大类组成:水栖寡毛类、水生昆虫幼虫和软体动物等13种,水栖寡毛类中的颤蚓科种类和水生昆虫中的羽摇蚊幼... 2006年10月对北京市温榆河12个采样点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调查,并设立十三陵水库为对照点。结果表明,温榆河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有三大类组成:水栖寡毛类、水生昆虫幼虫和软体动物等13种,水栖寡毛类中的颤蚓科种类和水生昆虫中的羽摇蚊幼虫为优势种,这些均为耐污种类,耐污染指数都在5以上,平均耐污值为8。底栖动物数量也很高,说明温榆河水体受有机污染较为严重。通过1HB指数评价结果,认为对照点水质为一般水体,温榆河为污染水体到严重污染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榆河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1HB指数 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桥 张翔 +5 位作者 沈丽娟 张小琼 周俊 张咏 牛志春 徐东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98-1411,共14页
为探明现阶段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于2013年1—3、7—8和10—11月对120个样点开展了调查.共记录6门124科280种,各点位物种数(4~51种)、个体密度(5.5~23363.4 ind./m^2)和生物量(0.1~6269.2 g/m^2)... 为探明现阶段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于2013年1—3、7—8和10—11月对120个样点开展了调查.共记录6门124科280种,各点位物种数(4~51种)、个体密度(5.5~23363.4 ind./m^2)和生物量(0.1~6269.2 g/m^2)差异较大.不同水体类型的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溪流以蜉蝣目和毛翅目等水生昆虫为优势,水库以摇蚊为优势,河流以寡毛纲为绝对优势,湖荡以寡毛纲、摇蚊幼虫和软体动物为优势.聚类结果显示,同水体类型点位的群落结构也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结合丰度/生物量曲线、特征种及多样性分析,各聚类组受胁迫程度从轻到重依次为溪流(组Ⅸ),太湖敞水区(组Ⅱ)和东部水草区(组Ⅲ),太湖下游湖荡(组Ⅳ)、河流(组Ⅵ)和水库(组Ⅶ),太湖上游湖荡(组Ⅰ)、其他河流(组Ⅴ)和水库(组Ⅷ)点位.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与物理生境和水质条件呈较好的空间一致性,生境的多样性和良好的水质条件是保护和恢复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胁迫 空间差异 江苏省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瓯江源头区龙泉溪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吕阳奇 刘财鑫 +4 位作者 顾天宇 陈辉 王璐瑶 潘达 吴军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156,共15页
源头区溪流是河流生态系统最脆弱的部分,也是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简称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热点区域,在流域物种库的形成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维持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对源头区溪流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系统调查研究... 源头区溪流是河流生态系统最脆弱的部分,也是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简称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热点区域,在流域物种库的形成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维持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对源头区溪流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系统调查研究较少。笔者对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瓯江源头区的龙泉溪进行了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分别于2021年丰水期和平水期在覆盖龙泉溪主要山溪河流的18个样点采样,共采集获得底栖动物标本3700余号。通过联合使用传统形态分类和DNA条形码技术,共鉴定出底栖动物165种,隶属5门、9纲、19目、68科、124属。联合使用DNA条形码可使底栖动物科、种水平的分辨力提升28.3%和34.1%。调查研究表明:龙泉溪底栖动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组成以节肢动物为主(占比高达87.9%,145种),其中水生昆虫占绝大多数(共计8目、48科、140种,占84.8%),主要优势种为鞘翅目的狭溪泥甲属1种Stenelmis sp.1、毛翅目的纹石蛾属Hydorpsyche和短脉纹石蛾属Cheumatopsyche各1种;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丰富,且在丰水期和平水期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海拔和底质类型等微生境条件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分析显示,底质类型对底栖动物分布密度的影响显著。对水生态状况的生物评估结果显示:Biotic Index污染生物指数更适合龙泉溪流域的水质健康状况评估,龙泉溪流域整体的水生态状况健康,水质属清洁或极清洁。该研究使用传统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的鉴定方式,提高了底栖动物物种鉴定的精度,所获得的多样性调查和水质评价结果为瓯江源头区溪流乃至整个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本底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DNA条形码 多样性调查 群落结构特征 水生态健康评估 龙泉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I指数法的大浑太流域水质生物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赫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2期159-159,166,共2页
采用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I指数法对大浑太流域14个点位进行了水质评价,评价结果与理化监测结果基本吻合。共监测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3门7纲12目25科62属90种,以水生昆虫为主,其次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BI指数在2.56~8.82之... 采用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I指数法对大浑太流域14个点位进行了水质评价,评价结果与理化监测结果基本吻合。共监测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3门7纲12目25科62属90种,以水生昆虫为主,其次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BI指数在2.56~8.82之间,评价结果清洁的点位6个,均位于河流上游地区;良好的点位2个,位于河流中上游地区;轻污染的点位2个;中污染的点位3个;重污染的点位1个。中污染和重污染点位均位于河流下游及河口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BI指数法 水质评价 大浑太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流域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赫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2期157-158,共2页
采用BI指数法对辽河全流域24个点位进行水质评价,探讨辽河流域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区域内共监测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134种,隶属于3门7纲17目36科93属,其中以水生昆虫为主,其次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 采用BI指数法对辽河全流域24个点位进行水质评价,探讨辽河流域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区域内共监测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134种,隶属于3门7纲17目36科93属,其中以水生昆虫为主,其次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辽河水质评价结果与理化监测结果基本一致。BI指数在2.57~9.27区间内,水质评价结果为清洁的点位有6个,评价结果为良好的点位有9个,评价结果为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的点位均为3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BI指数法 水质评价 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数据质量的风险管理 被引量:1
8
作者 赵越 高欣 +4 位作者 李曌 张翔 郑彪 田爽 孙冰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基于风险管理方法,从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测过程两个角度,梳理识别影响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数据质量的风险事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度评级,建立风险矩阵开展风险综合评价,并制定防控对策。结果共识别出2... 基于风险管理方法,从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测过程两个角度,梳理识别影响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数据质量的风险事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度评级,建立风险矩阵开展风险综合评价,并制定防控对策。结果共识别出24个风险事件,5个高风险事件,主要与专业技能有关;18个中风险事件,主要与标准规范执行力度和工作经验有关;1个低风险事件,与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有关。从风险分布上看,高、中风险事件集中在样品采集过程,其次为样品鉴定过程。对此,提出应重点提升监测人员专业技能,全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开展样品采集和样品鉴定质控检查,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方法,形成识别与防控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数据质量 风险识别 风险防控 水生态 大型无脊椎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压力耐受值确定研究
9
作者 卓丰金 李曌 +5 位作者 尚光霞 何侃 杨辰 杨中文 陈立斌 高欣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4-207,共14页
建立适用于辽河流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受值体系,为北方相似流域的水生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辽河流域2009—2013年436个监测样点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整合物理栖息地、水质和土地利用等多维度变量,构建综合环境压力梯... 建立适用于辽河流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受值体系,为北方相似流域的水生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辽河流域2009—2013年436个监测样点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整合物理栖息地、水质和土地利用等多维度变量,构建综合环境压力梯度,使用权重平均值法计算了108个属/种级、64个科级、23个目级和10个纲级共205个分类单元的环境压力耐受值(T_(Vr)),并通过建立生物指数与压力梯度的线性回归模型及判别效力(DE)对比评估其准确性。结果显示,PCA第一排序轴解释53.5%的环境变量信息,代表综合压力梯度;基于T_(Vr)的生物评价指标与环境压力梯度呈现极好的响应关系(BI指数与压力梯度回归模型R^(2)=0.63,P<0.0001),且DE显著高于同流域以往研究结果;在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及浑太河3个子流域中,6个生物评价指标的平均判别能力均优于基于累积分位数法计算的耐污值(T_(Vo))。研究表明,修订后的耐污值能更准确地反映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综合环境压力的耐受性,可在辽河流域及北方相似河流的生物评价中推广使用,为科学评估河流健康状况和制定保护修复策略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受值 大型无脊椎动物 环境压力 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污值修订研究
10
作者 姜永伟 王业耀 +6 位作者 袁俊斌 张峥 李杨 李曌 丁页 金小伟 徐昨非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4-164,共11页
收集整理了2011—2021年辽宁省47个点位的水质理化监测数据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定量监测数据,水质理化监测数据27368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本总量632个,定量监测数据3180个。合计监测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4门9纲23目85科188属297种,... 收集整理了2011—2021年辽宁省47个点位的水质理化监测数据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定量监测数据,水质理化监测数据27368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本总量632个,定量监测数据3180个。合计监测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4门9纲23目85科188属297种,以水生昆虫为主(226种),占总种类数的76.1%;其次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别占12.5%、7.1%和4.0%;扁形动物仅1种,占0.3%。采用累积百分位数法、直接引用法和专家经验法,修订了辽宁省85科188属(合计273个)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其中,通过计算法得到耐污值135个,直接引用其他地区已建立的耐污值100个,根据专家经验确定耐污值38个。采用参照点位和受损点位的BI箱线图法对该研究和以往辽宁省建立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污值数据进行判别能力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计算法确定的耐污值能更好地反映不同环境梯度,其适应性好于仅仅通过专家经验法确定的耐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无脊椎动物 修订 耐污值 B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对群落次级生产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11
作者 夏迎 阳文静 +3 位作者 钟洁 张琍 刘丹丹 游清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37-3347,共11页
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在鄱阳湖湿地布设30个采样点,于2019年秋季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野外调查。基于... 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在鄱阳湖湿地布设30个采样点,于2019年秋季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野外调查。基于底栖动物群落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物种、谱系、功能多样性对鄱阳湖湿地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与反映物种多样性的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功能丰富度指数等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次级生产力的相关度最高(r^(2)=0.33)。功能多样性对群落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异有最高的解释度(r^(2)=0.75)。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之比代表群落稳定性)与物种、谱系、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其中功能丰富度与P/B值的相关度最高(r^(2)=0.22)。反映物种多样性的三个指数总体上对P/B值的空间分异解释度最高(r^(2)=0.37)。谱系多样性与次级生产力、P/B值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生物多样性指数总体分别解释了次级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中81.9%、54.8%的变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可能因具体的生物群落而异。研究结果对于鄱阳湖湿地的底栖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无脊椎动物 生物多样性指数 次级生产力 群落稳定性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溪水利枢纽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
作者 崔洵 董增川 +4 位作者 朱圣男 周月娇 刘宇鹏 彭宇晴 王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该文为探究珊溪水利枢纽库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于2022年1月(枯水期)和7月(丰水期)进行了水质监测和底栖动物采样调查,选取18个采样点,覆盖珊溪水库和赵山渡水库库区整体。作者在珊溪水利枢纽库区共... 该文为探究珊溪水利枢纽库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于2022年1月(枯水期)和7月(丰水期)进行了水质监测和底栖动物采样调查,选取18个采样点,覆盖珊溪水库和赵山渡水库库区整体。作者在珊溪水利枢纽库区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6种,隶属3门6纲7目8科,优势种群主要为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前突摇蚊属(Procladius sp.)。库区内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和多样性在丰枯水期之间无明显差异,而PCoA和Adonis配对检验分析表明其群落结构在区域间差异显著。SIMPER分析结果显示,枯水期导致区域间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的主要贡献物种为颤蚓科、摇蚊科和田螺科共4种,丰水期为颤蚓科和摇蚊科共5种。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枯水期影响库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为水深(H)、总氮(TN)和正磷酸盐(PO_(4)^(3-)),丰水期为透明度(SD)和氨氮(NH4+-N)。研究表明,珊溪水库为典型的深水型水库,受水深和水库调度的影响,优势种群以颤蚓科和摇蚊科为主;赵山渡水库受支流污染物汇入的影响,营养状态相对较高,物种多样性较好。库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差异显著,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该研究丰富了中国东南地区典型河谷型水库和库区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为水库生态保护和温州美丽河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溪水利枢纽 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达里湖健康评价
13
作者 李秀娟 孙标 史小红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40-46,共7页
为了研究达里湖健康状况,2021年8月设置7个采样点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基于此,构建了达里湖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指标体系。结果显示,总计发现6属(种)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隶属2门3目5科。筛选出敏感类群评... 为了研究达里湖健康状况,2021年8月设置7个采样点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基于此,构建了达里湖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指标体系。结果显示,总计发现6属(种)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隶属2门3目5科。筛选出敏感类群评价指数(BMWP指数)和科级耐污指数(FBI指数)2个核心参数组成的达里湖BIBI指标体系。达里湖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为0.83,对照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赋分标准赋分值为74.45,2021年达里湖整体健康状况为亚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无脊椎动物 生物完整性指数 健康评价 达里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31
14
作者 游清徽 刘玲玲 +5 位作者 方娜 阳文静 张华 李菊媛 吴燕平 齐述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631-6641,共11页
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对于掌握湿地的健康状况、理解人类活动干扰对其影响及实施生态预警等有重要意义。鄱阳湖对于维持其流域甚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目前尚未建立起其较完善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 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对于掌握湿地的健康状况、理解人类活动干扰对其影响及实施生态预警等有重要意义。鄱阳湖对于维持其流域甚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目前尚未建立起其较完善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based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B-IBI)是广泛应用的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方法。基于30个采样点(7个参照点,23个受损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数据,构建鄱阳湖湿地的B-IBI指数,采用自然断点法划分非常健康、健康、一般、差和极差5个健康等级标准,据此评价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研究表明:(1)基于B-IBI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结果为一般;(2)就采样点B-IBI分值而言,呈现出西部健康状况优于东部的格局,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状况较好,而工业区、城镇、农田及河流入湖口附近状况较差;(3)B-IBI指数与前期构建的景观发展强度指数(LDI)、栖息地环境质量指数(QHEI)以及植被完整性指数(V-IBI)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基于不同指数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本研究构建的B-IBI指数能为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健康评价和监测提供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 健康评价 鄱阳湖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西苕溪土地利用变化对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吴璟 杨莲芳 +2 位作者 姜小三 李强 王备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83-1191,共9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溪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溪流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生物完整性是诊断溪流生物学状况和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目的是研究西苕溪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B-IBI)的影响。利用2003年西苕溪TM数据和DEM...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溪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溪流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生物完整性是诊断溪流生物学状况和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目的是研究西苕溪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B-IBI)的影响。利用2003年西苕溪TM数据和DEM模型计算了62个样点上游3种空间尺度下(亚流域、沿岸和局部)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果表明,耕地,民居和竹园在流域中的百分比与B-IBI负相关,耕地百分比对B-IBI的影响在亚流域(r=-0.527,p<0.001),河岸(r=-0.665,p<0.001)和局部(r=-0.696,p<0.001)尺度上均显著。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百分比与B-IBI正相关。阔叶林百分比在亚流域(r=0.333,p<0.001),河岸(r=0.589,p<0.001)和局部尺度(r=0.618,p<0.001)与B-IBI显著相关。而针叶林百分比仅在亚流域尺度(r=0.366,p<0.001)与B-IBI显著相关。在研究流域内耕地百分比小于50%的情况下,B-IBI并非随着耕地百分比的增长而线性下降,而是在达到一定阀值后(亚流域尺度,27%;河岸尺度,57%;局部尺度,59%)耕地的影响逐渐趋缓。在耕地百分比小于阀值前,B-IBI在局部尺度上与耕地百分比的增长的关系最强(r=-0.808,p<0.001,n=46)。建议在沿岸区增加阔叶林,针叶林与混交林的占有率,或者建立耕地与溪流间的林地缓冲带,有助于保护和恢复西苕溪生态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无脊椎动物 生物完整性指数 土地利用 流域 西苕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因子对滦河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海萍 武大勇 +2 位作者 王赵明 孙然好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53-1263,共11页
通过2011年滦河流域38个河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集,探讨了河段尺度和流域尺度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的影响。其中,河段尺度因子包括水体/底质特征、河岸带特征和水质,流域尺度因子包括采样位置、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和缓冲区... 通过2011年滦河流域38个河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集,探讨了河段尺度和流域尺度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的影响。其中,河段尺度因子包括水体/底质特征、河岸带特征和水质,流域尺度因子包括采样位置、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和缓冲区土地利用结构。RDA(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河段尺度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为:细粒物质比例、河岸带植被盖度、河岸带人类干扰程度、河岸带农田比例、水面宽度和河道改造程度,总解释量为42%;流域尺度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为:纬度、海拔、流域内耕地面积百分比和流域面积,总解释量为32%。研究结果表明,河段尺度因子比流域尺度因子对于指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更为重要,在环境因子监测中应给以更多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无脊椎动物 流域尺度 环境因子 滦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新高原湖泊高等水生植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调查 被引量:7
17
作者 兰策介 沈元 +3 位作者 王备新 吴敬禄 曾海鳌 马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88-893,共6页
2008年7月和9月调查了我国蒙新高原12个湖泊的高等水生植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除阜康天池外皆采集到了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水生植物共有8科12种,优势种为芦苇和蓖齿眼子菜.底栖动物共鉴定出4门8纲26科64种(属),优势类群为摇蚊和水丝... 2008年7月和9月调查了我国蒙新高原12个湖泊的高等水生植物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除阜康天池外皆采集到了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水生植物共有8科12种,优势种为芦苇和蓖齿眼子菜.底栖动物共鉴定出4门8纲26科64种(属),优势类群为摇蚊和水丝蚓.乌梁素海的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种类最丰富,分别为9种和35种(属).乌梁素海和哈素海全湖都有水生植物分布,但其它湖泊仅分布在个别湖湾.不同湖泊间的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很低.将蒙新地区湖泊湖区分为敞水区、沿岸带水生植物区和强劲湖流区.底栖动物在沿岸带水生植物区的多样性比敞水区高,优势集中性比敞水区低,而强劲湖流区无底栖动物.沿岸带水生植物区不同类型生境中的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沉水植物密布、风生湖流微弱生境中的底栖动物最丰富,风生湖流强劲生境中无底栖动物.总体上,蒙新高原湖泊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要保护湖泊生物多样性,建议对每个湖泊进行适当保护,重点保护风生湖流较弱的沉水植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新高原 湖泊 高等水生植物 大型无脊椎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的生物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曹然 黎征武 +3 位作者 毛建忠 盛萧 王旭涛 邓培雁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4期80-87,共8页
对北江2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并根据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对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研究中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46属,分别隶属于15目31科,其中水生昆虫30属,占65.22%;软体动物8属,占17.39%;环节动... 对北江2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并根据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对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研究中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46属,分别隶属于15目31科,其中水生昆虫30属,占65.22%;软体动物8属,占17.39%;环节动物6属,占13.04%;甲壳动物2属,占4.35%。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种属分别为多足摇蚊属(Polypedilum)、巴蛭属(Barbronia)以及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sowerbyi)。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生物学污染指数BPI(biotic pollution index)、BI(biotic index)、FBI(family biotic index)、Goodnight-Whitley修正指数(GBI)7种生物指数对北江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的评价结果相比,北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种类和数量等多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耐污种所占比例增加,水质理化参数恶化;7种生物指数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指数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FBI指数和BPI指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更强,适用于北江水质的生物评价。在25个采样点中,6个采样点水质综合评价等级为较差或极差,16个采样点水质评价等级为一般,3个采样点水质等级为良好,整体水质属于一般的水平。人类活动对河流的水质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水质生物学的角度衡量,北江水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特征 生物评价 水质 北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指数的黄河水质评价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黄旭蕾 李天宏 蒋晓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3-561,共9页
应用大型底栖动物指数评价河流水质,不同指数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为了针对特定河流找到合适的评价指数,基于黄河干流1980年代和2008年生态调查数据,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 应用大型底栖动物指数评价河流水质,不同指数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为了针对特定河流找到合适的评价指数,基于黄河干流1980年代和2008年生态调查数据,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BMWP指数、ASPT指数、Goodnight-Whitley修正指数(GBI)、FBI(Family Biotic Index)指数和BPI(Pollution Biotic Index)指数对黄河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1980年代相比,2008年黄河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大幅减少,水质理化参数恶化;这9种底栖动物评价指数评价黄河水质状况差异明显,部分指数之间存在较高相关性。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ASPT、GBI和BPI因与部分自然环境因子存在较高相关性,不适合作为评价黄河水质的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BMWP和FBI可作为黄河水质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无脊椎动物 大型动物指数 生物评价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质快速生物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8
20
作者 王备新 杨莲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7-111,共5页
概述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快速评价技术在取样方法、评价指数、参照系列和参照性状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大型无脊椎动物 快速生物评价 生物指数 多度量评价法 多变量分析法 水质评价 取样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