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 被引量:165
1
作者 谌宏伟 罗照华 +2 位作者 莫宣学 刘成东 柯珊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86-395,共10页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microgranular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microgranular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深变质岩共生,暗示岩浆就位于地壳深部。此外,东昆仑地区广泛发育基性侵入体,它们产在深变质岩中,或者与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类共生,暗示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形成有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笔者选择东昆仑加鲁河这一典型的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体为例,对其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是这类岩体形成的直接原因,并对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在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构建了加厚陆壳背景下的断离—底侵—混合—拆沉作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岩浆底侵作用 岩浆混合作用 镁铁质微粒包体(MME) 三叠纪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 被引量:71
2
作者 樊祺诚 隋建立 +1 位作者 刘若新 周新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 ,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 ,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 ,形成镁铁质堆晶岩 ,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 ,它与下地壳底...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 ,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 ,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 ,形成镁铁质堆晶岩 ,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 ,它与下地壳底部的麻粒岩相镁铁质堆晶岩 ,提供了岩浆底侵作用和壳 -幔过渡带存在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壳-幅过渡带 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 产状 层状堆晶构造 岩石学 REE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拉特中旗克布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SHRIMP定年:早二叠世华北克拉通底侵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61
3
作者 罗红玲 吴泰然 李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5-766,共12页
乌拉特中旗克布岩体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属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克布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SiO_2= 57.66~66.94%(>56%),Al_2O_3=16.81~18.47%(>15%),MgO=1.33~3.28%(<3%);Y=7.25~13.46×10^(-6) (≤18×10^(-6))... 乌拉特中旗克布岩体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属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克布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SiO_2= 57.66~66.94%(>56%),Al_2O_3=16.81~18.47%(>15%),MgO=1.33~3.28%(<3%);Y=7.25~13.46×10^(-6) (≤18×10^(-6)),Yb=0.72~1.42×10^(-6)(≤1.9×10^(-6)),Sr=540.4~655×10^(-6)(>400×10^(-6));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Ti、Zr)含量低,LRRE富集(La/Yb=12.11~28.56),Eu为弱负异常至正异常(δEu~*=0.95~1.09)。高Sr/Y(48.66~74. 57)、La/Yb以及中等Mg~#(38.72~46.16)、K_2O(1.11~2.17)近似于壳源埃达克岩。克布岩体具有低ε_(Nd)(t)(=-15.1),高(^(87)Sr/^(86)Sr)_i(=0.7073),也表明了它们的源岩来自大陆下地壳,明显不同于板片熔融来源的埃达克岩同位素特征,而与中国东部的埃达克质岩近似。与华北克拉通晚侏罗世下地壳拆沉作用形成的埃达克岩相比,克布岩体具有低的过渡金属元素含量。克布岩体可能为玄武质液体底侵,导致变厚的下地壳基底部分熔融而形成。克布岩体中锆石的SHRIMP U-Pb锆石年龄为291±4Ma,表明早二叠世初期华北克拉通下的底侵作用已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埃达克岩 底侵作用 下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的底侵作用——来自橄榄玄粗岩与埃达克岩的证据 被引量:16
4
作者 赵振华 熊小林 +2 位作者 王强 白正华 乔玉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6-619,共14页
新疆北部广泛分布晚古生代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和埃达克岩,它们均明显富碱,与区内同时代碱性花岗岩共同构成新疆北部富碱火成岩省。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和埃达克岩同位素年龄为250-280Ma,143Nd/144Nd比值高,εNd(t)值为正值,Nd模式年龄低(... 新疆北部广泛分布晚古生代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和埃达克岩,它们均明显富碱,与区内同时代碱性花岗岩共同构成新疆北部富碱火成岩省。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和埃达克岩同位素年龄为250-280Ma,143Nd/144Nd比值高,εNd(t)值为正值,Nd模式年龄低(tDM<1.0Ga),较低而变化范围较大的(87Sr/86Sr)i(0.7040-0.710),这些特点均表明它们的源区物质为底侵幔源玄武质岩浆,并可能受到下地壳混染。结合区内地球物理资料,如加厚的地壳、复杂的莫霍面结构、高热流值及广泛分布的基性岩墙群和碱性花岗岩,均一致表明在晚古生代(晚石炭-二叠纪)新疆北部发生过较广泛的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陆壳发生了明显垂向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侵作用 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 埃达克岩 晚古生代 新疆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来自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44
5
作者 杜杨松 秦新龙 李铉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6,共8页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的岩浆岩岩体中产有多种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笔者对产于曹山辉石闪长玢岩和鸡冠石花岗闪长岩中的辉石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岩或堆积晶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矿物平衡结晶的温压条件 ...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的岩浆岩岩体中产有多种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笔者对产于曹山辉石闪长玢岩和鸡冠石花岗闪长岩中的辉石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岩或堆积晶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矿物平衡结晶的温压条件 ,讨论了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问题。研究表明 ,铜陵地区大约在14 0Ma以前发生了碱性橄榄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 ,辉石巨晶和角闪石巨晶及其堆积晶是由底侵的碱性橄榄玄武质岩浆在 2 8~ 33km深处的深位岩浆房中与下地壳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中基性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 ,而辉石堆积岩是由中基性岩浆在 19~ 2 1km深处的浅位岩浆房中与中地壳的浅变质岩系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形成的中性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矿物巨晶 岩石包体 中生代 安徽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早白垩世的底侵作用:来自麻粒岩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8
6
作者 贺元凯 吴泰然 +2 位作者 荆旭 罗红玲 赵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01-1215,共15页
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处华北板块北缘中段,近年来在该区的早白垩世碱性玄武岩中发现了下地壳麻粒岩包体。本文研究的麻粒岩包体多数为中酸性的苏长麻粒岩,只有个别属于基性的二辉麻粒岩。麻粒岩包体的主量元素特征为SiO_2含量在49.9%到69.24... 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处华北板块北缘中段,近年来在该区的早白垩世碱性玄武岩中发现了下地壳麻粒岩包体。本文研究的麻粒岩包体多数为中酸性的苏长麻粒岩,只有个别属于基性的二辉麻粒岩。麻粒岩包体的主量元素特征为SiO_2含量在49.9%到69.24%之间,MgO含量在0.92%~3.56%之间,Mg~#为43.0~62.9,Al_2O_3在13.91%~22.79%之间;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REE在33.76×10^(-6)~184.13×10^(-6)之间),分配模式也不尽相同,反映这些包体来自于不同源区或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但总体特征是LREE相对HREE富集,大多数样品的Eu呈现明显的正异常;由于包体的来源不同或经历了不同的演化阶段,它们的微量元素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本区研究的麻粒岩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华北地台的麻粒岩包体和麻粒岩地体都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地壳组成横向上的不均一性。计算得出二辉麻粒岩的平衡温压条件分别为940~947℃和1.2±0.1GPa;苏长麻粒岩的平衡温度范围为927~715℃。通过对麻粒岩包体的岩相学、平衡温压务件估算、锆石形态特征分析和锆石的LA-ICP-MS年代学研究,得到本区早白垩世时的下地壳组成和之前的演化过程:本区下地壳在约40km深处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由苏长麻粒岩组成,厚度至少为9km,下部可能由二辉麻粒岩组成;下地壳上部的苏长麻粒岩是晚太古代(2509±35Ma)的岩浆岩经历了早白垩世(约122Ma)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发生了麻粒岩相变质和部分熔融形成的。推测本区岩石圈减薄事件的起始时间为12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四子王旗 岩石圈减薄 底侵作用 下地壳 麻粒岩包体 LA-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当地块西部席状基性侵入岩群地球化学特征:南秦岭古生代底侵作用的依据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国春 胡健民 孟庆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12-622,共11页
武当地块西部顺层侵位了大量的基性岩席。本文对其进行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等特征研究表明,该基性岩席群的岩浆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来源于混合异常大陆岩石圈地幔型源区,为武当地块裂解和中古生代时南秦岭地区曾发生... 武当地块西部顺层侵位了大量的基性岩席。本文对其进行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等特征研究表明,该基性岩席群的岩浆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来源于混合异常大陆岩石圈地幔型源区,为武当地块裂解和中古生代时南秦岭地区曾发生大规模的地幔岩浆底侵及壳幔相互作用重要标志之一。此外,该基性岩席群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勉略地区玄武岩及变辉绿岩总体的特点具有较大的一致性,结合该基性侵入岩席群的形成时代(401~407 Ma)、武当地块伸展构造(425~260 Ma)与勉略带火山岩(230Ma)同位素年代学的差异,武当地块西部基性岩席群很可能是由于勉略洋拉开前地幔柱活动使大陆岩石圈拉伸减薄发生拆离、深部岩浆上涌的结果。因此,它们应该是勉略洋打开的早期阶段在武当地块区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席群 底侵作用 伸展构造 武当地块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中生代陆内底侵作用背景下形成的安山岩 被引量:14
8
作者 邵济安 路凤香 李伍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1-708,共8页
本文选择了辽西地区中生代230Ma、190Ma、159Ma、123Ma、116Ma等不同时期的安山岩及其所含的辉石,通过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它们同时具有壳源和幔源的特征,而且大多数单斜辉石记录了两种或多种熔体的相互作用。... 本文选择了辽西地区中生代230Ma、190Ma、159Ma、123Ma、116Ma等不同时期的安山岩及其所含的辉石,通过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它们同时具有壳源和幔源的特征,而且大多数单斜辉石记录了两种或多种熔体的相互作用。据此作者认为安山岩是壳幔岩浆混熔成因的,而如此长期的热演化与大陆内部伸展背景下的底侵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中生代 安山岩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冈底斯带岩浆底侵作用的年代学限定:SHRIMP锆石U-Pb年龄证据 被引量:5
9
作者 董国臣 莫宣学 +2 位作者 赵志丹 王亮亮 陈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6-756,共1页
关键词 岩浆底侵作用 SHRIMP 斯带 年龄测定 年代学 锆石 碰撞过程 欧亚大陆 证据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侵作用(underplating)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86
10
作者 金振民 高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共7页
上地幔物质加入大陆地壳底部过程(底侵作用),在大陆地壳生长、改造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大陆垂向增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底侵作用会引起大陆下地壳成分、波速结构、同位素组成和热结构的明显变化。
关键词 底侵作用 壳--幔边界 下地壳 大陆裂谷 波速结构 同位素组成热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在南海中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蔡周荣 夏斌 +1 位作者 王冉 吕宝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52,共5页
南海位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许多学者对其成因模式和动力学机制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但往往只注重地壳浅部和侧向碰撞的研究,而忽视了深部的壳幔相互作用。从地形地貌、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 南海位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许多学者对其成因模式和动力学机制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但往往只注重地壳浅部和侧向碰撞的研究,而忽视了深部的壳幔相互作用。从地形地貌、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岩相古地理学等地质事实出发,论述了南海存在着大规模的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单的以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为主的壳幔相互作用模型来模拟南海的形成演化过程,指出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是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的主要推动力,对南海的形成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侵作用 拆沉作用 南海 形成演化 壳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玄武岩底侵作用与长英质火成岩形成的关系——以华东南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章邦桐 凌洪飞 陈培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3-400,共8页
地球层圈热结构特征表明,大陆地壳位于力学边界层(MBL)范围内,其热传递效应受地壳岩石热传导率制约。本文根据热传导理论,采用与前人相同的热物理参数,计算得出1200℃、500 m厚玄武岩浆侵位于初始温度为500℃的地壳岩石中,由底侵作用引... 地球层圈热结构特征表明,大陆地壳位于力学边界层(MBL)范围内,其热传递效应受地壳岩石热传导率制约。本文根据热传导理论,采用与前人相同的热物理参数,计算得出1200℃、500 m厚玄武岩浆侵位于初始温度为500℃的地壳岩石中,由底侵作用引起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850℃)厚度≤250 m,且产生长英质岩浆的时间限制在玄武岩侵位到地壳中后短暂的2700年内。江西南部龙南县临江地区中侏罗世余田群菖蒲组双峰式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证实,该火山岩组合中的流纹质火山岩是拉班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符合上述数量比例和时间条件。我国东南部中生代陆壳(厚度≤50 km)位于热传导起主导作用的MBL层内,由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产生的长英质火成岩,在形成的时间及数量上应受地壳岩石热传导机制制约。但在我国东南部大面积出露的中生代火成岩中,花岗岩、流纹质火山岩类占90%以上,而玄武岩仅有局部零星分布, 两者在数量上不匹配,在形成时间上也不一致,因而,我国东南部大面积出露的长英质火成岩可能并不是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产物,其形成的热动力学背景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底侵作用 长英质岩浆 地球化学特征 同位素年代学 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显生宙四次底侵作用及其构造岩浆活动与深部背景 被引量:5
13
作者 邵济安 周新华 张履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134,共11页
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显生宙四次(P1,T3,J1,K1)底侵作用的研究,将华北克拉通的活化与岩石圈深部地幔物质的底辟体上涌联系起来。不同阶段底侵作用在岩浆来源深度、与构造格局关系、对地壳垂向增生的贡献、幔源物质脉动式上涌等方面的差... 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显生宙四次(P1,T3,J1,K1)底侵作用的研究,将华北克拉通的活化与岩石圈深部地幔物质的底辟体上涌联系起来。不同阶段底侵作用在岩浆来源深度、与构造格局关系、对地壳垂向增生的贡献、幔源物质脉动式上涌等方面的差异与变化,显示它们是一个分阶段连续热演化的深部过程,其动力学机制是深部的高热流和地幔物质的向上运移。对应于地幔物质上涌,必然存在同期的地幔底辟体隆起的岩石圈结构变化。通过对华北中生代盆山系形成机制的讨论,认为该区高分辨率面波层析成像所显示的地幔底辟体上涌的特征可以反映中生代岩石圈底侵作用的深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显生宙 底侵作用 地幔辟体上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前寒武纪地壳性质与早中生代玄武岩浆底侵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锋 范蔚 林舸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S1期19-22,共4页
综合湘南宁远—道县地区中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地壳深源(包括辉长岩和片麻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包体的岩石成因和深部地质过程示踪意义。认为湘南地区前寒武纪地壳的增生、改造历史与整个华南地区相一致;早中生代玄武岩浆底侵... 综合湘南宁远—道县地区中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地壳深源(包括辉长岩和片麻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包体的岩石成因和深部地质过程示踪意义。认为湘南地区前寒武纪地壳的增生、改造历史与整个华南地区相一致;早中生代玄武岩浆底侵作用是区域构造-岩浆活化和中下地壳改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动力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上隆和后造山过程的岩石圈伸展、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源包体 地球化学 底侵作用 早中生代 湘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侵作用与红花沟金矿田金成矿的动力学关系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佘宏全 张德全 +4 位作者 丰成友 徐文艺 闫升好 李大新 董英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54-657,共4页
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及矿化特征表明内蒙古赤峰红花沟金矿田金成矿具有明显的深源特征,作者根据矿田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早中生代中基性岩墙群、辉石闪长岩体及堆晶岩捕虏体发育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成果,提出金成矿与早... 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及矿化特征表明内蒙古赤峰红花沟金矿田金成矿具有明显的深源特征,作者根据矿田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早中生代中基性岩墙群、辉石闪长岩体及堆晶岩捕虏体发育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研究成果,提出金成矿与早中生代时期发生的底侵作用有关,从而较好地解释了矿田内金成矿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底侵作用 成矿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南带辉长岩及其所反映的壳幔作用信息 被引量:68
16
作者 董国臣 莫宣学 +3 位作者 赵志丹 朱弟成 宋云涛 王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3-210,共8页
在巨型冈底斯岩浆岩带南端产出有一个辉长岩带,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平行共生。辉长岩带中以辉长岩为主,与冈底斯花岗质岩石空间上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表现为接触带附近岩石成分的规律变化,并出现暗色微粒包体。本文在项目组多年来对冈... 在巨型冈底斯岩浆岩带南端产出有一个辉长岩带,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平行共生。辉长岩带中以辉长岩为主,与冈底斯花岗质岩石空间上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表现为接触带附近岩石成分的规律变化,并出现暗色微粒包体。本文在项目组多年来对冈底斯岩浆岩带研究的基础上,对拉萨曲水县城—日喀则一带的辉长岩类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观测,选择了典型露头系统采集了样品,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和研究表明该辉长岩类的SiO_2 49%~55%、Mg~#49~66,近于原始基性岩浆,REE曲线平缓右倾,无明显负Eu异常,表明未发生明显的岩浆分异作用,其^(87)Sr/^(86)Sr比值变化在0.7036~07051、^(143)Nd/^(144)Nd为0.5128~0.5131,且ε_(Nd)为2.34~6.87,其^(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7.9095,15.4986和38.0176。这些特征都表明该辉长岩属于PREMA源区物质局部熔融而成,并在上侵就位过程中受到壳源物质影响。已有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该辉长岩类形成于40~53Ma,与曲水岩体岩浆混合时代一致。因此可以推断印度-欧亚陆陆碰撞过程中,随着俯冲板片的折返断离,具有亏损特征的普通幔源物质在始新世局部熔融,其熔浆底侵、上升,不同程度地与壳源花岗质岩浆混合,形成冈底斯辉长岩带,其成因与大陆碰撞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超基性岩带 底侵作用 幔源岩浆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来自安徽沙溪adakite质富钠石英闪长玢岩的证据 被引量:175
17
作者 王强 赵振华 +1 位作者 熊小林 许继锋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3-362,共10页
沙溪石英闪长玢岩具有高Al2O3、Sr、Sr/Y、La/Yb,低Y、YbSr正异常,Eu弱负异常—正异常,表现出与adakite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庐枞火山盆地双庙组粗面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和NdSr同位素组成类似。研究表明:(1)沙溪侵入岩不是由俯... 沙溪石英闪长玢岩具有高Al2O3、Sr、Sr/Y、La/Yb,低Y、YbSr正异常,Eu弱负异常—正异常,表现出与adakite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庐枞火山盆地双庙组粗面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和NdSr同位素组成类似。研究表明:(1)沙溪侵入岩不是由俯冲的洋壳熔融形成,而是由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该玄武质下地壳的物质来源与双庙组玄武岩的来源相似,都为富集地幔;(2)燕山晚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存在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地壳发生垂向增生,沙溪地区地壳厚度曾大于40km,但白垩纪至现在,沙溪地区地壳明显减薄;(3)沙溪铜(金)矿床不是与大洋板片俯冲有关的斑岩铜(金)矿床,而可能是与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有关的斑岩铜(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kite岩 底侵作用 地壳增生 地壳减薄 橄榄安粗岩 钕-锶同位素 安徽 玄武质下地壳 火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断裂以南幔源底侵体、“钉合花岗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8
作者 田健 廖群安 +5 位作者 樊光明 聂小妹 胡朝斌 王富明 陈帅 吴魏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15-1730,共16页
新疆富蕴县滴水泉-畜牧办侵入体出露于卡拉麦里断裂以南,呈北西西向带状分布,以碱长花岗岩体为主,也可见规模较小的角闪辉长岩体。碱长花岗岩体的岩石组合为碱长花岗斑岩+碱长花岗岩,高硅(SiO2=71.07%-76.71%),富碱(Na2O+K2O=7.41%... 新疆富蕴县滴水泉-畜牧办侵入体出露于卡拉麦里断裂以南,呈北西西向带状分布,以碱长花岗岩体为主,也可见规模较小的角闪辉长岩体。碱长花岗岩体的岩石组合为碱长花岗斑岩+碱长花岗岩,高硅(SiO2=71.07%-76.71%),富碱(Na2O+K2O=7.41%-9.07%)、K2O〉Na2O(平均为1.10),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特点。角闪辉长岩体涌动侵入于碱长花岗岩体之中,二者接触带附近发育浆混性质的石英闪长岩。辉长岩+花岗岩的双峰式岩石组合、构造判别图解R2-R1及区域地质背景指示滴水泉侵入体形成于陆内伸展环境,且花岗岩体具有"钉合岩体"的作用,穿插了卡拉麦里蛇绿岩带。结合岩体的LA-ICP-MS锆石年龄(碱长花岗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21±2Ma,角闪辉长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19±3Ma)可知,卡拉麦里洋盆在晚石炭世早期(321Ma)之前已经闭合。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碱长花岗岩为年轻地壳部分熔合融的产物,而角闪辉长岩则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及俯冲交代的地幔楔物质,代表了同期花岗岩的底侵岩浆演化的产物。辉长岩与花岗岩相似的εNd(t)值及明显的岩浆混合作用表明该区的花岗岩体并非来源于底侵岩浆的高度分异或底侵体的部分熔融,而最可能为底侵体之上的年轻地壳的部分熔融,这一结论与最近一些学者研究的断裂以北的花岗岩体成因机制相同。晚石炭世早期幔源底侵体的发现,为卡拉麦里地区后碰撞花岗岩类的幔源底侵作用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卡拉麦里 碱长花岗岩 角闪辉长岩 后碰撞 岩石成因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地区地壳岩浆底侵的地球物理判识 被引量:45
19
作者 杨文采 汪集旸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3-179,T003,共8页
底侵作用是研究壳幔物质交换与大陆增生演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对岩浆底侵作用的判识是十分困难的科学问题。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项目在苏鲁地区积累的地震学、地热学及地电学资料表明,在苏鲁地区发生过与大陆裂谷同期的地幔岩浆底侵... 底侵作用是研究壳幔物质交换与大陆增生演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对岩浆底侵作用的判识是十分困难的科学问题。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项目在苏鲁地区积累的地震学、地热学及地电学资料表明,在苏鲁地区发生过与大陆裂谷同期的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发生的时段主要为始新世,它的发育与沿嘉山—响水大陆裂谷带在时空上有密切联系。这里的壳幔过渡带厚度可达3 km,推测为橄榄岩与基性麻粒岩互层。结合岩石学资料可以推算出由岩浆底侵作用造成大陆地壳增厚的平均速率约为0.1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物质交换 岩浆底侵作用 地球物理判据 中国 苏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与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成因——岩石圈消减与玄武岩底侵相结合模式的补充证据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武显 周新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5-63,共9页
本文根据中国东南部 140个晚中生代火成岩 Rb- Sr等时线年龄匹配的 Isr值 ,勾画了 Isr等值线图。该图与 TDM等值线图有好的对应 ,都在浙闽沿海地区、南岭东段和武夷山北段出现低值区或低值带 ,反映中国东南地壳在晚中生代时期 ,有广泛... 本文根据中国东南部 140个晚中生代火成岩 Rb- Sr等时线年龄匹配的 Isr值 ,勾画了 Isr等值线图。该图与 TDM等值线图有好的对应 ,都在浙闽沿海地区、南岭东段和武夷山北段出现低值区或低值带 ,反映中国东南地壳在晚中生代时期 ,有广泛的地幔物质的加入 ,它们以底侵的形式底垫在中 -下地壳。沿海地区 Isr、TDM的低值区、带受地壳厚度的控制 ,内陆的低值区、带可能与局部应力场导致的拉张减薄有关。浙闽沿海晚中生代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 Rb、Sr、Ba、Th和 Ce富集 ,高场强元素 Nb、Ta、Zr、Hf和重稀土 Y、Yb亏损 ,具有明显的消减带岩浆作用的特征。西太平洋地震层析成像显示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是连续的。在大约 2 0 0 0~ 12 0 0 km深度 ,地幔中正在下沉的古俯冲洋壳明显偏西 ,可能反映那时为低角度俯冲。中国东南部广泛发育的NE- NNE褶皱和断裂构造 ,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之下的俯冲作用有关。大规模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之前的陆相沉积 ( T3- J2 )是造山磨拉石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太平洋 岩石圈消减 火成岩 成因模式 晚中生代 中国 消减作用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