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卸载速率对花岗岩应变岩爆破坏及碎屑形貌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春晓 李德建 +2 位作者 刘校麟 祁浩 王德臣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98-2311,共14页
为研究深部工程开采过程中开挖速率对岩爆破坏特征的影响,首先,利用自主研发的真三轴应变岩爆实验系统,开展不同卸载速率下的花岗岩应变岩爆实验,借助动态高速应力监测系统和双目高速摄影系统监测试样岩爆过程;其次,分析了卸载速率对试... 为研究深部工程开采过程中开挖速率对岩爆破坏特征的影响,首先,利用自主研发的真三轴应变岩爆实验系统,开展不同卸载速率下的花岗岩应变岩爆实验,借助动态高速应力监测系统和双目高速摄影系统监测试样岩爆过程;其次,分析了卸载速率对试样的岩爆破坏峰值强度、岩爆破坏过程、试样破坏形态以及碎屑块度特征的影响;再次,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建立了中粗粒碎屑的三维数字模型,分析碎屑三维形貌的几何及表面幅度特征参数;最后,基于分形理论和立方体覆盖法,定量研究了不同卸载速率对岩爆碎屑表面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卸载速率提高,试样岩爆时的峰值强度和破坏烈度增大,岩爆碎屑的破碎程度降低,岩爆破坏模式由张拉型破坏过渡到剪切型破坏。在高卸载速率的影响下,试样内部裂纹未充分发育和扩展,容易形成几何形态规则的岩爆碎屑,并且碎屑表面形貌的复杂程度降低。岩爆碎屑表面形貌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卸载速率越大,碎屑表面形貌的分形维数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岩爆 卸载速率 破坏特征 碎屑形貌 三维激光扫描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应变岩爆实验声发射频谱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苗金丽 《现代矿业》 CAS 2021年第6期115-118,共4页
岩石破坏模式不同时,声发射频谱特征也会有一定区别,根据声发射波的传播与衰减理论,传播距离不同时,相同幅度变化率所对应的频率与距离成反比减小。分别以花岗岩、砂岩及石灰岩等3种岩石试件,进行了应变岩爆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测试条件... 岩石破坏模式不同时,声发射频谱特征也会有一定区别,根据声发射波的传播与衰减理论,传播距离不同时,相同幅度变化率所对应的频率与距离成反比减小。分别以花岗岩、砂岩及石灰岩等3种岩石试件,进行了应变岩爆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测试条件下,不同岩石在各应力水平作用下,发生张、剪破坏形式及破坏尺度不同,其频率相对集中的范围有一定差异。高强度花岗岩主频在180 kHz左右相对集中;砂岩显示2个主频,分别为180和90 kHz;石灰岩主频为80 kHz;高应力快速卸载及岩爆阶段产生大量破裂及大尺度破坏事件,一般对应较高幅值,低频高幅值比例增加,且频率范围增大。根据岩石不同阶段破坏所表现出的声发射频谱特征,可以研究分析工程岩体破坏声发射前兆,提供工程预警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频谱 破坏模式 破坏尺度 应变岩爆 弹性波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张拉、剪切裂纹划分方法及其在岩爆前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冬桥 孙杰 +3 位作者 张磊 杨园园 张路路 张梓谦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53-1167,共15页
提出一种利用支持向量机划分张拉裂纹和剪切裂纹的方法,采用巴西劈裂试验和直剪试验的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合理有效。在此基础之上,对砂岩应变岩爆全过程裂纹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各类裂纹事件数、事件增长速率及占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 提出一种利用支持向量机划分张拉裂纹和剪切裂纹的方法,采用巴西劈裂试验和直剪试验的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合理有效。在此基础之上,对砂岩应变岩爆全过程裂纹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各类裂纹事件数、事件增长速率及占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爆全过程经历张拉裂纹主导、张拉和剪切裂纹共同作用、岩爆发生3个阶段;在岩爆时刻前张拉和剪切裂纹都出现突增的现象,且张拉裂纹事件增速大于剪切裂纹增速,但张拉裂纹累计占比下降、而剪切裂纹累计占比上升。岩爆前张拉裂纹累计占比下降的现象早于裂纹事件数和事件率突增的现象,且具有较强的前兆响应能力,可作为岩爆的一种前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岩爆 裂纹划分 支持向量机 前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岩爆孕育过程中震源体积自相似分布的分形特征分析
4
作者 于洋 晏志禹 +2 位作者 徐长节 刘金泉 耿大新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岩爆严重威胁着深部岩体隧洞的施工安全,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在深部岩体隧洞岩爆灾害的孕育及发生过程经常伴随一系列的微震事件;通过针对微震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位置、数量多少、能量大小及震源体积分布等特征参数进行... 岩爆严重威胁着深部岩体隧洞的施工安全,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在深部岩体隧洞岩爆灾害的孕育及发生过程经常伴随一系列的微震事件;通过针对微震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位置、数量多少、能量大小及震源体积分布等特征参数进行分析,有助于认识岩体的破裂机制,进而为岩爆等动力地质灾害的研究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与微震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基于锦屏Ⅱ级水电站深埋引水隧洞施工过程中大量不同类型(即时性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即时性应变型岩爆)、不同等级即时性岩爆的典型案例,针对岩爆孕育及发生的动态过程展开震源体积分布的自相似特征及分形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深部岩体隧洞开挖即时性岩爆孕育过程中的微震源体积分布表现出良好的自相似性,其自相似系数均大于0.97;对于不同类型的即时性岩爆,其微震信息震源体积分形维数均随着岩爆孕育过程不断增加,岩爆发生时达到最大值的特征;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过程中每天的震源体积分形维数分布在0.1~0.8范围内,应变型岩爆过程中每天的震源体积分形维数分布在0.4~1.3范围内,岩爆发生当天的分形维数均大于1.0。研究成果对高地应力条件下岩爆灾害动态预警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可为中国深部岩体隧洞开挖过程的安全设计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 自相似 分形 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 应变岩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震信息的硬岩新生破裂面方位特征矩张量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明华军 冯夏庭 +1 位作者 张传庆 肖亚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16-1722,共7页
为了更清晰直观地了解高应力下硬岩破坏(岩爆、片帮、应力型塌方等)孕育过程中岩石破裂演化过程,根据岩石破裂面的特点,依据微震监测数据的矩张量结果,推导并得到了岩体破裂面空间方位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根据运动夹角来判断岩石... 为了更清晰直观地了解高应力下硬岩破坏(岩爆、片帮、应力型塌方等)孕育过程中岩石破裂演化过程,根据岩石破裂面的特点,依据微震监测数据的矩张量结果,推导并得到了岩体破裂面空间方位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根据运动夹角来判断岩石破裂类型的确定方法。借助此方法,在实例研究中进一步证明了深埋隧洞矩张量分解判断破裂类型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依托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引水隧洞这一典型工程,依据破裂面的方位角、倾角特征和岩爆宏观破坏情况,初步探究了即时性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的孕育过程:在岩爆孕育初期,以张拉破裂为主,由于硬性结构面的存在,在开挖扰动应力调整初期,破裂面由岩体浅层往岩体较深层硬性结构面扩展,张拉破裂面尖端接近硬性结构面时,硬性结构面上发生剪切滑移,若较深层岩体内部还有其他硬性结构面存在,则在该硬性结构面尖端,除随着岩体浅层切向应力的持续增大,往开挖面扩展外,继续以张拉破裂面型式往深层扩展,至较深层硬性结构面上剪切破裂产生,最终以剪切滑移面为破坏面边界往开挖面发展,并最终将岩体抛掷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破裂 破裂面 运动夹角 矩张量 应变-结构面滑移型岩爆 孕育过程 微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umerical study of rock burst development and strain energy release 被引量:16
6
作者 Wang Li Lu ZhongLiang Gao Q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2年第5期675-680,共6页
We consider rock burst to be a dynamic disaster similar to earthquakes,rapid land sliding,or coal mine gas dynamic disasters.Multi-scale mechanical principles imply the same mechanism of damage evolution proceeds the ... We consider rock burst to be a dynamic disaster similar to earthquakes,rapid land sliding,or coal mine gas dynamic disasters.Multi-scale mechanical principles imply the same mechanism of damage evolution proceeds the catastrophe.Damage may occur at various scales from a meso-scopic scale to a macroscopic,or engineering scale.Rock burst is a catastrophe at the scale of the engineering structure,such as a tunnel cross section or the work face of a long wall mine.It results from dynamic fracture of the structure where microscopic damage nucleates,expands,and finally propagates into a macroscopic sized fracture band.Rock burst must,therefore,undergo a relatively long development,or gestation,time before its final appearance.In this paper,a study of rock burst within a deeply buried tunnel by numerical methods is described.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rock burst gestation the distributed microscopic damage in the rock surrounding the tunnel localizes,intersects,and then evolves into a set of concentrated ''V'' shaped damage bands.These concentrated damage bands propagate in the direction of maximum shear as shearing slide bands take shape.Rock burst happens within the wedge separated by the shear bands from the native tunnel rock.An analysis of the wedge fracture shows that the unloading effects result in rock burst and rapid release of the strain energy.The implications for rock burst prediction in tunnels are that:(1) rock burst develops in the upper arch corners of in the tunnel cross section prior to developing in other zones,so good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here;(2) all monitoring,prevention,and treatment of rock burst should be done during the gestation phase;(3) the shear bands contain abundant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physics and mechanics of the process and they are the foundation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monitoring of acoustic emission,micro seismic events,stress,and the like.Thus a special study of the shearing mechanism is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burst Gestation Shearing sliding bands Wedge Strain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