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轭电纺聚氨酯基导电纱线的制备及其应变传感性
1
作者 李淑静 曾媛 +4 位作者 朱书月 卫巧凤 丁梦园 李亮 刘让同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2,共6页
采用共轭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纳米纤维构造的聚氨酯基纱线,借助液相化学沉积法构筑了共轭电纺聚氨酯基导电纱线,研究了其相关结构特征与应变传感性能。结果表明:液相沉淀法将银沉积于共轭电纺聚氨酯基纱线内纳米纤维界面和纳米纤维间隙中,... 采用共轭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纳米纤维构造的聚氨酯基纱线,借助液相化学沉积法构筑了共轭电纺聚氨酯基导电纱线,研究了其相关结构特征与应变传感性能。结果表明:液相沉淀法将银沉积于共轭电纺聚氨酯基纱线内纳米纤维界面和纳米纤维间隙中,形成连续的银导电层和“桥联作用”的导电区域;该纱线具有较高的应变和应变回复能力,且镀银前后断裂伸长率均高于190%。共轭电纺聚氨酯基导电纱线的电导率高达1.1×10^(4) S/cm,在低应变(0~10%)下灵敏度为1.44,在识别人体脉搏、声带振动及关节屈曲等低应变信号具有优越性,为人体生理监控传感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静电纺丝 聚氨酯 导电纱线 应变传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可穿戴氨纶/聚苯胺/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应变传感性能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颖欣 胡铖烨 +3 位作者 周筱雅 韩潇 洪剑寒 GIL Ignacio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25,共5页
为制备得到电导率高且稳定性好的应变传感器,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氨纶/聚苯胺复合导电纤维并分析了其结构与性能;以复合导电纤维和水溶性聚氨酯为原料,制备了氨纶/聚苯胺/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在不同拉伸状态下的应变传感性能。结... 为制备得到电导率高且稳定性好的应变传感器,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氨纶/聚苯胺复合导电纤维并分析了其结构与性能;以复合导电纤维和水溶性聚氨酯为原料,制备了氨纶/聚苯胺/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在不同拉伸状态下的应变传感性能。结果表明:氨纶纤维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聚苯胺导电层,其电导率达到0.626 S/cm;氨纶/聚苯胺复合导电纤维的往复拉伸可造成纤维表面聚苯胺导电层的破坏,影响其应变传感性能的重复性;聚氨酯的保护提高了氨纶/聚苯胺/聚氨酯复合材料应变传感性能的重复性,在100%应变条件下,经10次拉伸和拉伸-回复后,复合材料的电阻值与初始值的比值较氨纶/聚苯胺复合导电纤维分别下降约66.7%和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纶 聚苯胺 原位聚合 聚氨酯 应变传感性 循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涤纶导电针织物的制备及应变-电阻传感性能 被引量:7
3
作者 韩潇 李文亮 +2 位作者 张建焕 彭蓓福 洪剑寒 《印染》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3-17,共5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导电涤纶/聚苯胺复合针织物,探讨了原位聚合制备工艺对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导电针织物的应变-电阻传感性能。研究表明,氧化剂质量浓度、掺杂酸浓度及反应时间均对涤纶/聚苯胺复合针织物的导电性能产生影响。...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导电涤纶/聚苯胺复合针织物,探讨了原位聚合制备工艺对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导电针织物的应变-电阻传感性能。研究表明,氧化剂质量浓度、掺杂酸浓度及反应时间均对涤纶/聚苯胺复合针织物的导电性能产生影响。在优化条件下:过硫酸铵30 g/L,盐酸0.7 mol/L和反应时间为90 min,制得的导电针织物电阻值最小,为500Ω/cm。涤纶/聚苯胺复合针织物的横向不具备应变-电阻传感性能,而纵向在重复性、线性度及敏感性上表现出较好的应变-电阻传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整理 聚苯胺 原位聚合 导电性 应变-电阻感性 针织物 涤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对柔性导电纤维传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薛璞 王俊璞 X.M.Tao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086-9088,共3页
研究了具有PPy(聚吡咯)微纳米尺度涂层的XLA导电纤维的研制与应变传感性能。但由于XLA纤维的表面十分光滑,因此在用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法进行涂层之前需要对纤维进行特殊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改变纤维表面粗糙度,使PPy更易于附着于纤... 研究了具有PPy(聚吡咯)微纳米尺度涂层的XLA导电纤维的研制与应变传感性能。但由于XLA纤维的表面十分光滑,因此在用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法进行涂层之前需要对纤维进行特殊处理。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改变纤维表面粗糙度,使PPy更易于附着于纤维表面且增加其与纤维的接触强度。比较了经过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时间(5和15min)的导电XLA纤维的力学及应变传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对纤维的力学性能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导电纤维的应变传感性能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导电纤维 应变传感性 PPy涂层 XLA纤维 等离子体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编织角改性碳纳米管纱线应变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秋妍 谷志旗 +3 位作者 徐铭涛 张岩 王萍 李媛媛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79,共10页
为了提高传感器的应变范围,选用改性碳纳米管为导电材料、氨纶纱为柔性基体,通过层层组装法制成所需导电纱后,采用编织法制备成不同编织角度的纱线应变传感器,并讨论不同编织角对各种传感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编织角的增加,传感器... 为了提高传感器的应变范围,选用改性碳纳米管为导电材料、氨纶纱为柔性基体,通过层层组装法制成所需导电纱后,采用编织法制备成不同编织角度的纱线应变传感器,并讨论不同编织角对各种传感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编织角的增加,传感器灵敏度逐渐降低,在拉伸0~40%应变下,10°、20°、30°编织角纱线传感器灵敏度分别表现为181.1、162.2、79.7。快速响应时间随着编织角的增加从175 ms增加至259 ms。在蠕变条件下,该传感器的稳定性与编织角度无关;保持恒定应变时,不同编织角纱线传感器电阻随时间的下降基本一致。当编织角为20°时,传感范围表现最大,可达150%,最小监测范围可至0.2%,同时在传感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滞后响应(滞后水平仅为0.2%),该传感器可在不同应变条件下稳定监测电阻信号。改性碳纳米管编织纱线应变传感器在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纱线应变感器 编织角 碳纳米管改性 应变传感性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黑/水凝胶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学性能
6
作者 丁亚茹 王一帆 +2 位作者 刘让同 张豪杰 王晶晶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133,共8页
为了提高复合导电水凝胶电极的力学稳定性、响应灵敏度及与人体皮肤的粘合牢度,将盐酸多巴胺(DA)原位聚合在炭黑颗粒(CB)表面,使炭黑与聚丙烯酸/丙烯酰胺(PAA/PAM)水凝胶基底具有良好相容性,从而制备出炭黑/水凝胶复合电极(CHS)。采用... 为了提高复合导电水凝胶电极的力学稳定性、响应灵敏度及与人体皮肤的粘合牢度,将盐酸多巴胺(DA)原位聚合在炭黑颗粒(CB)表面,使炭黑与聚丙烯酸/丙烯酰胺(PAA/PAM)水凝胶基底具有良好相容性,从而制备出炭黑/水凝胶复合电极(CH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高铁检测仪等分析CB浓度及DA浓度对导电水凝胶的电学、力学及粘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B在水凝胶基底中形成连续的导电网络,当CB与DA的用量均为4 mg/mL时,CHS的断裂伸长率达到175%,电导率为0.056 S/m,响应灵敏度为2.191,在30%~90%的应变范围内表现出线性响应;在50%形变下,循环拉伸1500次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响应稳定性。此外,CHS水凝胶复合电极展现出良好的黏附性,能够直接黏附于人体皮肤,并实时监测手指、手腕弯曲及咽喉吞咽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复合电极 炭黑 应变传感性 人体运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颗粒-聚氨酯导电纤维的制备及拉伸传感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宁仪 王潮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0-1177,1189,共9页
为了提高导电纤维的可拉伸性,采用湿法纺丝制备聚氨酯纤维(TPU),将TPU纤维浸渍三氟乙酸银溶液并还原制备了纳米银颗粒/聚氨酯导电纤维(AgNPs-TPU导电纤维)。探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AgNPs-TPU导电纤维的导电性和拉伸性,研究了AgNPs-TPU导... 为了提高导电纤维的可拉伸性,采用湿法纺丝制备聚氨酯纤维(TPU),将TPU纤维浸渍三氟乙酸银溶液并还原制备了纳米银颗粒/聚氨酯导电纤维(AgNPs-TPU导电纤维)。探究了不同制备条件下AgNPs-TPU导电纤维的导电性和拉伸性,研究了AgNPs-TPU导电纤维拉伸传感性能。结果表明,以质量分数25%的TPU纺丝液所制备的TPU纤维浸渍20 g/L三氟乙酸银溶液还原4次后,AgNPs-TPU导电纤维电阻为10.79?,抗拉伸强度为5.14 MPa,断裂伸长率为576.18%。在不同拉伸应变下,AgNPs-TPU导电纤维可通过自身电阻变化率的变化对不同的拉伸应变信息进行表征,实现将拉伸应变信号稳定转化为电信号,并具有良好的拉伸传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聚氨酯 导电纤维 拉伸应变传感性 循环利用性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子导电复合材料的柔性传感材料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姜妞 朱雨田 +2 位作者 胡跃鑫 韩向艳 赵桂艳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10,共5页
随着智能机器人、电子皮肤和可穿戴电子器件等新兴领域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柔性传感材料需求大幅提升,从而促使柔性传感材料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基于高分子导电复合材料的柔性传感材料可用作应变、温度及湿度传感器,由于具有柔韧性好、... 随着智能机器人、电子皮肤和可穿戴电子器件等新兴领域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柔性传感材料需求大幅提升,从而促使柔性传感材料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基于高分子导电复合材料的柔性传感材料可用作应变、温度及湿度传感器,由于具有柔韧性好、灵敏度高、刺激响应迅速等特性,是柔性传感器的理想材料。系统回顾了基于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柔性应变传感材料、温度传感材料的传感机理,研究进展及潜在应用,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 应变传感性 温度感性 湿度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吡咯/棉导电针织物的制备及其在人体运动监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歆如 胡铖烨 +3 位作者 吴玲娅 韩潇 洪剑寒 李忠健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58,共5页
为制备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利用线圈结构变化使导电针织物呈现良好的应变传感性能,以棉针织物为基底材料,分别以吡咯、三氯化铁(FeCl_(3))和甲苯-4-磺酸(PTS)为单体原料、氧化剂和掺杂酸,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吡咯/棉导电针织物。研究了... 为制备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利用线圈结构变化使导电针织物呈现良好的应变传感性能,以棉针织物为基底材料,分别以吡咯、三氯化铁(FeCl_(3))和甲苯-4-磺酸(PTS)为单体原料、氧化剂和掺杂酸,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吡咯/棉导电针织物。研究了聚吡咯/棉导电针织物的结构与性能,分析其应变-电阻传感性能,并将其用于人体运动的监测分析。研究表明:制备的导电棉针织物表面附着了一层导电聚吡咯,织物电阻率从6×10^(10)Ω·cm降至511Ω·cm;在20%的应变条件下,织物应变传感性能较好;人体运动监测分析表明,该聚吡咯/棉导电针织物对人体膝部、肘部的活动具有较好的监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聚合法 聚吡咯 织物感器 应变-电阻感性 人体运动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MWCNTs/PDMS composites based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10
作者 GUO Deng-ji PAN Xu-dong HE H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3202-3212,共11页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CPCs)are widely used in the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due to their simple fabrication process and controllable sensing properties.However,temperature has a significance impact on the strain...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CPCs)are widely used in the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due to their simple fabrication process and controllable sensing properties.However,temperature has a significance impact on the strain sensing performance of CPCs.In this paper,the strain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of MWCNTs/PDMS composites under temperature loading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It was found that the sensitivit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the phenomenon of shoulder peak also decreased.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lymer mechanics,it was found that temperature could affect the conductive network by changing the motion degree of PDMS molecular chain,resulting in the change of sensing characteristics.Finally,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resistance against loading condition(strain and temperature),associated with the force−electrical equivalent relationship of composites,was established to discus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s well as the sensing mechanism.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as believed helpful for the further application of strain sensors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strain sensors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 TEMPERATURE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