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NSS约束的2022年泸定M6.8地震滑动分布及同震应力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余建胜 赵斌 +11 位作者 董培育 刘刚 刘成利 徐锐 陈正松 黄功文 房立华 熊维 王明明 林牧 聂兆生 乔学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2-1036,共15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M6.8级强震,震中位于鲜水河断裂东南末端,野外地质调查初步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并未发现明显的地表破裂迹象.本文基于震后科考GNSS流动观测和震中周边连续站观测资料,解算并提取震中90 km范围内31个测站的静态...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M6.8级强震,震中位于鲜水河断裂东南末端,野外地质调查初步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并未发现明显的地表破裂迹象.本文基于震后科考GNSS流动观测和震中周边连续站观测资料,解算并提取震中90 km范围内31个测站的静态水平向同震位移.结果显示:GNSS同震形变场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观测到的最大水平向同震位移达23 cm,震中距50 km范围内同震位移量普遍大于1 cm.基于GNSS观测资料反演得到的同震滑动分布显示泸定地震地表破裂主要集中在磨西至田湾之间,主破裂深度2~8 km,最大滑动量~1.96 m,地震矩9.25×10^(18)N·m,对应矩震级M_W6.6.静态库仑应力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增强了震源破裂区周边活动断层的库仑应力,并触发了大量余震,余震主要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强区域.结合震间闭锁分布、历史地震及库仑应力变化,我们认为未来需要密切关注与磨西断裂交接的安宁河、大凉山断裂以及康定—磨西段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GNSS 同震位移 滑动分布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云南龙陵震群序列的应力触发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小平 付虹 +5 位作者 Michel Bouchon 胡家富 胡毅力 黄雍 虎雄林 解朝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11-1122,共12页
计算和研究了1976年云南龙陵Ms7.3、Ms7.4双主震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对后续震群序列的动态和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显示,龙陵第2主震受到了第1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触发作用.龙陵双主震的13个后续强余震中,发生在... 计算和研究了1976年云南龙陵Ms7.3、Ms7.4双主震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对后续震群序列的动态和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显示,龙陵第2主震受到了第1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触发作用.龙陵双主震的13个后续强余震中,发生在龙陵三角形块体内部的强余震,90%都受到了第1或第2主震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或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发生在三角形块体外部的强余震,2/3受到了第2主震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从触发作用的强度和范围上看,第2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都大于第1主震.就近场而言,受到龙陵双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的余震数目相当,但动态库仑破裂应力的触发作用范围大于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 云南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5.12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周边地震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王连捷 周春景 +2 位作者 孙东生 吴珍汉 王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193-200,共8页
汶川"5.12"8.0级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对周围地区断层活动性的影响和余震发展方向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根据汶川地震同震静态位移我们计算了周围地区一些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并据此评价了震后周围地... 汶川"5.12"8.0级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对周围地区断层活动性的影响和余震发展方向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根据汶川地震同震静态位移我们计算了周围地区一些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并据此评价了震后周围地区断层和地震的活动性。计算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包括北川、青川、宁强等地,为库仑应力增强区,有利于地震的发生。较大的余震分布与库仑应力增强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鲜水河断裂带主要为库仑应力下降区,只有一小段为增高区,鲜水河断裂带总体上不利于地震活动。成都地区的西北部库仑应力增强,东南部应力下降。库仑应力变化的研究对大震后地震趋势的分析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龙门山断裂带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巨震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强余震群 被引量:22
4
作者 吴小平 黄雍 +1 位作者 胡家富 虎雄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7-323,共7页
计算和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巨震在其强余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了该变化对强余震的动态和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显示,汶川主震后15天内发生的7次MW≥5.5强余震均受到了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综合... 计算和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巨震在其强余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了该变化对强余震的动态和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显示,汶川主震后15天内发生的7次MW≥5.5强余震均受到了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综合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动态应力触发 静态应力触发 汶川地震 强余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W7.0地震源区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地震活动率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立波 赵连锋 +2 位作者 谢小碧 曹俊兴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732-3743,共12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W7.0地震源区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与西昆仑块体的连接部位,东西向拉张构造发育,距离2008年3月21日于田MW7.1地震震中位置约100km.根据有限断层地震破裂过程模型,计算了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W7.0地震源区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与西昆仑块体的连接部位,东西向拉张构造发育,距离2008年3月21日于田MW7.1地震震中位置约100km.根据有限断层地震破裂过程模型,计算了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此次地震的断层面呈北偏东方向,在断层两端出现3个应力加载区,2014年于田主震位于破裂前端的库仑应力加载区.这一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可能对2014年地震事件起到了触发作用.2008和2014年新疆于田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事件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大多数余震位于应力加载区,发生在卸载区的余震较少.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序列吻合较好.2014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地震之后40天,在北西方向发生MW5.2强余震,其震中位置的应力增量达到0.63×105Pa.通过比较,发现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地震活动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地震活动率较高的区域与静态库仑应力加载区相对应,如康西瓦断裂东段、贡嘎错断裂中段和东北段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 地震活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地震危险性的指示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玉江 石富强 +3 位作者 张辉 魏文薪 徐晶 邵志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6-546,共21页
文中基于弹性位错理论与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考虑川滇地区及邻区历史强震的同震位错与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的影响,计算给出了1515年永胜M 7.8地震以来川滇地区主要块体边界断裂带与构造块体内部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 文中基于弹性位错理论与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考虑川滇地区及邻区历史强震的同震位错与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的影响,计算给出了1515年永胜M 7.8地震以来川滇地区主要块体边界断裂带与构造块体内部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楚雄-建水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的交会处、理塘断裂带沙湾段等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增加显著(≥0.1MPa)。同时,块体内部川滇藏交界区的库仑应力增加同样显著。综合地震空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及文中所给出的应力场变化结果分析认为,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北段、鲜水河断裂带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川滇藏交界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密切关注。文中研究结果可为川滇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力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应力变化 黏弹性分层模型 地震危险性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断层危险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国宏 单新建 李卫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35-944,共10页
利用四川省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滑动分布模型,反演了由汶川地震造成的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从余震效应与断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滑动分布模型反演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能较好地反映与余... 利用四川省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滑动分布模型,反演了由汶川地震造成的同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从余震效应与断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滑动分布模型反演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能较好地反映与余震分布的对应关系,以最大余震断层面参数(走向/倾角/滑动角:204°/56°/98°)为接收断层,反演结果最佳,83%M>4的余震均发生于库仑应力增加约0.01MPa的区域;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主要特征为断层北盘大部分区域为库仑破裂应力下降区,断层南盘主要为增加区,断层两端均显示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增加,且分别沿NE和SW两个方向发展。最后,基于活断层分布模型,计算由此次地震造成的已存断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多条左旋走滑断裂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值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分布 汶川MS8.0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断层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应力触发中影响库仑应力变化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宇明 单斌 熊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26,共6页
基于弹性位错理论,分析了库仑应力计算中断层的有效摩擦系数、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大小及方向对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态应力触发的研究中,这些参数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构造应力... 基于弹性位错理论,分析了库仑应力计算中断层的有效摩擦系数、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大小及方向对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态应力触发的研究中,这些参数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构造应力场主应力轴方向的改变直接影响接收断层的最优化破裂面,对计算接收断层面上正应力和剪应力变化将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改变库仑应力变化的大小,还明显改变库仑应力变化增强区及影区的空间分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应力触发 库仑应力变化 区域应力 有效摩擦系数 最优化破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带上特大地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余震触发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缪淼 朱守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82-2993,共12页
地震静态触发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否所有的大地震,地震静态触发都有很好的效果,对此目前还不甚清楚.本文通过计算最近发生在俯冲带上的三次特大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Mw=9.1)、2010年智利地震(Mw=8.8)与2... 地震静态触发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否所有的大地震,地震静态触发都有很好的效果,对此目前还不甚清楚.本文通过计算最近发生在俯冲带上的三次特大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Mw=9.1)、2010年智利地震(Mw=8.8)与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Mw=9.0))所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考察主震库仑应力变化对其后续余震空间分布的影响,从而研究俯冲带上特大地震对地震的触发效果.计算结果显示:对于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仅有47%的后续余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2010年智利地震也只有47.6%的余震位置处于库仑应力变化的正值区;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触发了49.8%的后续余震.文中通过进一步改变模型参数(如:采用不同的有效摩擦系数,使用不同作者给出的震源模型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这三大地震对后续余震的触发比例仍然不高(最好情况下,触发比例也不超过60%).但对于板内地震(如:2008年汶川地震,1999年集集地震),主震对后续余震的触发比例超过85%.由此可以推知,对于俯冲带上的特大地震,地震静态触发效果不显著.因此,对于俯冲带上大地震的触发问题,还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静态触发 库仑应力变化 俯冲带 余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4个强震重点监视区库仑破裂应力的近百年变化和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为涛 甘卫军 +2 位作者 万永革 肖根如 孟令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4-505,共12页
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前人基于多学科研究资料圈定的4个未来强震重点监视区,构建了顾及到中下地壳黏弹性弛豫效应的区域岩石圈模型;考虑1920—2010年期间发生在本区域及其周边的18次Ms≥7级强震在这一区域的黏弹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 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前人基于多学科研究资料圈定的4个未来强震重点监视区,构建了顾及到中下地壳黏弹性弛豫效应的区域岩石圈模型;考虑1920—2010年期间发生在本区域及其周边的18次Ms≥7级强震在这一区域的黏弹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长期构造背景加载下的应力积累情况,定量分析了每个重点监视区近百年来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各重点监视区的未来发震危险性程度。结果表明:西秦岭断裂带监视区和六盘山断裂带监视区均处于长期构造背景场和历史地震影响共同加载应力的状况;而海原断裂带监视区和东昆仑断裂带监视区,如果不考虑长期构造背景的应力加载,则处于地震影响的卸载状况。考虑到这4个重点监视区的大震平均复发周期及上次大震事件的离逝时间,认为西秦岭断裂带监视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程度最高,海原断裂带次之,然后是东昆仑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山东段强震间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触发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方斌 王爱国 袁道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0-371,379,共13页
基于Coulomb3.3软件,通过研究地震累加与单震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触发关系,对北祁连山东段及邻区自1561年以来的9次强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叠加现象来说,后一地震事件除了门源地震落在应力影区外,... 基于Coulomb3.3软件,通过研究地震累加与单震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触发关系,对北祁连山东段及邻区自1561年以来的9次强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叠加现象来说,后一地震事件除了门源地震落在应力影区外,先前地震活动对后续地震都产生了明显的触发作用,库仑应力变化在0.1~4.066bar之间;而对于单独事件的应力变化,断层距较小的地震之间相互触发的影响较大。根据库仑应力变化和年应力累积量的比值,得出地震在没有先前地震作用下还需要的应力累积时间。最后根据大震后区域断裂库伦应力变化及断裂强震活动历史等特征,对本区未来强震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得出本区未来地震危险区位于云雾山断裂以及天祝一景泰一古浪一带的金强河断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山东段 强震 库仑应力变化 应力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4年和1979年溧阳两次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储飞 王韶稳 +3 位作者 张毅 谈昕 袁泉 徐如刚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7-403,526,共7页
1974年和1979年在苏皖交界的溧阳地区分别发生了两次破坏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分别计算这两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与余震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均为NW走向。计算得出溧阳1979年地震... 1974年和1979年在苏皖交界的溧阳地区分别发生了两次破坏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分别计算这两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与余震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均为NW走向。计算得出溧阳1979年地震震中位置处于1974年地震引发的静态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应力变化值约0.001 MPa,表明1974年地震的发生对1979年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应力变化值较小,未能造成直接的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溧阳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震源机制解 苏皖交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余震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缪淼 朱守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9-631,1,共13页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南段,距2008年汶川MS8.0地震仅约85km,时间上仅相隔5年.首先计算了汶川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本次芦山地震的影响,得出芦山地震是由汶川地震触发造成的(库仑应力上升了0.012 MPa);...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南段,距2008年汶川MS8.0地震仅约85km,时间上仅相隔5年.首先计算了汶川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对本次芦山地震的影响,得出芦山地震是由汶川地震触发造成的(库仑应力上升了0.012 MPa);进一步计算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这两次大地震共同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余震受前面两次大地震的共同影响,而不仅仅是芦山地震单独作用的结果,超过85%的余震发生在两次地震共同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增大的地方,而芦山地震本身触发不了本次的余震序列(仅48.7%的余震位于主震所产生的应力加载区).此外,计算结果表明芦山地震本身对周边断层影响较小,仅龙门山断裂带的东北段受到一定的加载作用;而由于汶川地震的作用,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马尔康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呈卸载趋势,仅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和龙门山断裂中段受到加载作用,这均会加速断层上新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芦山地震 2008年汶川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引起重力与库仑应力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佘雅文 付广裕 +1 位作者 赵倩 郭凌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5-1936,共12页
白鹤滩水电站为中国第二大在建水电站,蓄水过程引起的重力和库仑应力变化对于该地区的水储量变化和触发地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首先,本文给出了水电站库区临近区域均衡重力异常场,结果表明该地区基本处于均衡状态,较为稳定.其次,利... 白鹤滩水电站为中国第二大在建水电站,蓄水过程引起的重力和库仑应力变化对于该地区的水储量变化和触发地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首先,本文给出了水电站库区临近区域均衡重力异常场,结果表明该地区基本处于均衡状态,较为稳定.其次,利用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地形数据,模拟计算了蓄水过程引起的地表和GRACE-FO(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Follow-on)卫星观测的重力变化,并与GRACE-FO实际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计算的重力变化表明,蓄水引起的重力变化为毫伽量级,万有引力作用为库区重力变化的主因,该重力变化比弹性形变的结果大两个量级.模拟GRACE-FO重力变化表明,白鹤滩地区蓄水引起的卫星观测重力变化为微伽量级,GRACE-FO有可能观测到白鹤滩水电站蓄水的重力变化.最后,计算了蓄水引起的地壳内部应力变化,并给出了小江断裂带北段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该结果表明库仑应力变化在巧家以南和以北的两个区域大于0.01 MPa,该地区触发地震的可能性需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滩水电站 均衡异常 重力变化 GRACE-FO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方斌 王爱国 冀战波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7-655,共9页
首先介绍了库仑应力的定义及其物理含义。阐述了库仑应力在强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强震对后续地震序列的触发、应力影区对地震的抑制作用、地震活动性分析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库仑应力在地震学应用... 首先介绍了库仑应力的定义及其物理含义。阐述了库仑应力在强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强震对后续地震序列的触发、应力影区对地震的抑制作用、地震活动性分析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库仑应力在地震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应力 静态应力变化 应力触发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于田M_S7.3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对周边断层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宋金 周龙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计算了2008年以来于田地区4次MS5.5以上地震产生的同震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场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应力触发效应、4次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关系及其对周边主要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MS5.5、2014年MS7.3地震均处于之前地震... 计算了2008年以来于田地区4次MS5.5以上地震产生的同震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场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应力触发效应、4次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关系及其对周边主要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MS5.5、2014年MS7.3地震均处于之前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区,增加值分别为0.004、0.021MPa,说明这两次地震明显受到之前强震触发作用的影响;而2012年MS6.2地震位于之前地震产生的应力影区内,对其发生有延缓作用。此次MS7.3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场图像与目前余震空间分布特征较为吻合;但主震破裂面上部分应力增强区几乎没有余震发生,这些地区未来存在发生强余震的可能。距此次震中最近的贡嘎错断裂中段上不同断层段库仑应力扰动值变化很大,计算结果可能会受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一定影响,依然存在较强的地震危险性。此外,贡嘎错断裂东北段、普鲁断裂中西段及龙木错-邦达错断裂带西段受2008年以来地震的累积库仑应力增加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其应力扰动最大值均超过0.002MPa,同样存在一定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分布 断层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鲁甸地震(MS=6.5)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缪淼 朱守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MS6.5左旋走滑型地震。为了解本次地震所造成的影响,文中利用前人反演的震源模型计算了主震产生的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考察其对1个月内余震的触发效果以及对周围断层的影响。经计算后发现,82....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MS6.5左旋走滑型地震。为了解本次地震所造成的影响,文中利用前人反演的震源模型计算了主震产生的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考察其对1个月内余震的触发效果以及对周围断层的影响。经计算后发现,82.43%的后续余震发生在静态库仑应力增加>0.01MPa的区域;说明大部分余震是由主震触发产生的。然后,使用周围断层作为接收断层,计算了鲁甸地震在周边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发现昭通-鲁甸断裂(西支)的东北端及该断层东支的东北段库仑应力增大,发生地震的危险性会增大;而该区的大凉山断裂、莲峰断裂、则木河断裂、小江断裂和马边-盐津断裂的库仑应力都减小,即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下降。另外,计算还发现,当选择最优破裂面作为库仑应力变化的投影面时,无论使用不同的震源模型还是改变有效摩擦系数,鲁甸地震对其后续余震始终具有较好的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鲁甸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余震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汶川地震余震频次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贾若 蒋海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4-90,共17页
在计算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的基础上,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定律及与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相关的余震频次估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余震区及附近不同区域内与汶川地震同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相关的“直接”余震频次.结果显示,主震破裂带尤其... 在计算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的基础上,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定律及与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相关的余震频次估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余震区及附近不同区域内与汶川地震同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相关的“直接”余震频次.结果显示,主震破裂带尤其是主震破裂带南段的“直接”余震频次明显低于实际情况,其原因在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导致的主震破裂面上应力水平的降低.研究结果还显示,汶川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影响与震级下限有关.对ML4.0以上余震,持续时间约为震后15 ~ 16个月;对ML3.5以上余震,接近60个月.在上述时段内,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相关的“直接”余震占全部余震的比例为44.7%~48.6%.这表明,即使在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有效”作用时段内,主震破裂面上也大约有50%的余震活动不是缘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这可能与震后余滑及粘弹松弛等时间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直接”余震频次 余震空间分布 震后余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黏弹性模型的苍山地震库仑应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方斌 曲均浩 +1 位作者 田兆阳 刘承雨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3-140,共8页
采用多层黏弹性模型,计算郯城地震和苍山地震引起的同震及震后黏弹松弛库仑应力变化,讨论这两个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苍山地震对余震分布及周围地区应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郯城地震对苍山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苍山地震... 采用多层黏弹性模型,计算郯城地震和苍山地震引起的同震及震后黏弹松弛库仑应力变化,讨论这两个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苍山地震对余震分布及周围地区应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郯城地震对苍山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苍山地震的大部分余震分布在库仑应力增加区域,库仑应力变化值为0.08~0.12bar,且余震主要分布在8~14km处的断层面上;(3)安丘—莒县断裂的东北部、苍尼断裂的中段、凫山断裂的东段以及韩庄断裂、峄城断裂位于库仑应力增加区,均存在较强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城地震 苍山地震 黏弹性 库仑应力变化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优势构造面和余震节面库仑应力变化相关性与地震预测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兵 崔笃信 +1 位作者 张晓亮 王庆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7-366,共10页
根据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源机制,计算了主震破裂在区域优势直立走滑构造面上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发现3级以上余震大部分分布在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段,与应力的正相关性为56%—71%;5级余震与应力的正相关性达到60%—80%.5级余... 根据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源机制,计算了主震破裂在区域优势直立走滑构造面上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发现3级以上余震大部分分布在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段,与应力的正相关性为56%—71%;5级余震与应力的正相关性达到60%—80%.5级余震节面上库仑应力变化的正相关性为60%—80%,其效果与优势构造面具有等价性.表明应用库仑应力函数方法分析区域优势构造面应力变化,可能是判断未来地震活动发生地点的一条有效途径.其物理机制可能源于地壳应变主体单元中区域应变能与单元中包含的不同尺度断层面上应力分布的正相关性.亦即主破裂造成沿区域优势构造产生应力的不均匀分布,应力的非均匀性引起区域应变能的非均匀分布,在应变能升高的区段,某些次生断裂面应力随之升高,从而引发余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应力变化 区域优势构造 余震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