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质子与^(13)C原子核弹性散射动量空间库仑作用的处理
1
作者 王世来 邓一兵 +1 位作者 韩平 宋桂莲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62-64,72,共4页
将C M Vincent和S C Phatak,以及R Crespo和J A Tostevin分别提出的两种不同的处理库仑作用的方案,推广应用于自旋12×21的散射,研究了P-13C弹性散射动量空间库仑作用的处理。计算了入射质子能量为500M eV时的微分散射截面和极化本... 将C M Vincent和S C Phatak,以及R Crespo和J A Tostevin分别提出的两种不同的处理库仑作用的方案,推广应用于自旋12×21的散射,研究了P-13C弹性散射动量空间库仑作用的处理。计算了入射质子能量为500M eV时的微分散射截面和极化本领。两种方案的结果相比较表明,R-J方案在散射角较大处比V-P方案有较好的修正效果;两种方案均显示库仑作用产生的影响是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 ^13C原子核 弹性散射动量空间 库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电子离化H初通道库仑作用过程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世艳 贾祥富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5-160,共6页
基于CDS3C模型,研究了初通道库仑场对低能电子碰撞H(e,2e)反应三重微分截面(TDCS)的影响,计算了在共面对称几何条件下,两个出射电子相对角取不同固定值时,能量近阈值(E0=30、20和17.6eV)的入射电子碰撞H(e,2e)反应的TDCS,将其计算结果... 基于CDS3C模型,研究了初通道库仑场对低能电子碰撞H(e,2e)反应三重微分截面(TDCS)的影响,计算了在共面对称几何条件下,两个出射电子相对角取不同固定值时,能量近阈值(E0=30、20和17.6eV)的入射电子碰撞H(e,2e)反应的TDCS,将其计算结果与3C、DS3C模型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初通道库仑场对低入射能,两个出射电子相对角较小时的TDCS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3C模型 初通道 库仑相互作用 三重微分截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地震所受历史地震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及其后续对周边断层地震危险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程佳 姚生海 +3 位作者 刘杰 姚琪 宫会玲 龙海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33-2151,共19页
首先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断裂活动和历史地震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利用黏弹性地壳模型,计算了1933年叠溪地震、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作用.该结果显示1933年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 首先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断裂活动和历史地震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利用黏弹性地壳模型,计算了1933年叠溪地震、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作用.该结果显示1933年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震具有延缓作用,而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为正;随着下地壳和上地幔黏弹性物质的持续作用,前述几次地震总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在九寨沟地震破裂中心点处负的库仑应力逐渐减弱,而在破裂北段这些库仑应力逐渐转为正值,并促进了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本文也计算了九寨沟地震后对周边断层的库仑影响,并将此影响值转换为对断层能量积累的影响时间上,结果显示塔藏断裂带西段和中段在内的多条断裂带受到黏弹性库仑应力影响时间值超过10年.将库仑应力影响时间值加入到部分已知离逝时间的断层段上,也得到了这些断层段的未来30年特征地震发生概率.最终结果认为玛沁断裂带、玛曲断裂带、哈南—稻畦子断裂中段和西段等断层段的强震危险性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 东昆仑断裂带尾端 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 地震矩积累率 强震危险性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M_S6.8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王琼 陈学忠 王海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13-220,共8页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MS6.8地震,截止2004年6月30日发生了7次MW5以上的中强余震,序列的余震丰富、强度大.本文求算了MS6.8主震及其序列中主震和中强余震共同在后续中强余震(7次MW5.0以上余震)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MS6.8地震,截止2004年6月30日发生了7次MW5以上的中强余震,序列的余震丰富、强度大.本文求算了MS6.8主震及其序列中主震和中强余震共同在后续中强余震(7次MW5.0以上余震)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情况.考虑到震中定位的误差,分几种情况分别讨论了此次MS6.8主震及其中强余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情况,并定量分析了MS6.8地震序列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断层类型的关系及其静态应力触发模型作用的延迟时间和空间范围.认为采用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的震源机制解、矩心深度和新疆震中定位结果较合理,由此得到的7次中强余震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的区域.综合分析表明,巴楚—伽师MS6.8主震对后续中强余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而中强余震之间的触发作用不显著.但由于目前震源定位精度的限制,不能肯定序列中7次中强余震是完全受MS6.8主震触发而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伽师 Ms6.8地震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触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仑磁作用定律的证明和局限性分析
5
作者 乔生炳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8-110,共3页
根据安培分子电流学说,用密绕通电的细螺线管建立了理想点磁极的物理模型,获得了点磁极磁荷量与螺线管单位长磁矩的关系。通过对点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证明了在理想条件下库仑磁作用定律只对直线型通电细螺线管才成立。效仿理想点... 根据安培分子电流学说,用密绕通电的细螺线管建立了理想点磁极的物理模型,获得了点磁极磁荷量与螺线管单位长磁矩的关系。通过对点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证明了在理想条件下库仑磁作用定律只对直线型通电细螺线管才成立。效仿理想点磁极的物理模型,对实际磁针建立了分子电流细螺管的物理模型,并分析了库仑磁作用定律成立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荷 库仑作用定律 磁极 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Bmim][PF_6]+水+醇三元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英文) 被引量:3
6
作者 梅清清 侯民强 +3 位作者 宁汇 马珺 杨德重 韩布兴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10-2215,共6页
研究离子液体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水+乙醇和[Bmim][PF6]+水+异丙醇三元体系进行了分子模拟研究,计算了径向分布函数和不同组成的水-醇混合溶剂与离子液体阴阳... 研究离子液体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水+乙醇和[Bmim][PF6]+水+异丙醇三元体系进行了分子模拟研究,计算了径向分布函数和不同组成的水-醇混合溶剂与离子液体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并将其分解为库仑相互作用能和Lennard-Jones(LJ)势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溶液体系的微观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相行为.结果表明,水倾向于与离子液体阴离子和阳离子极性部分作用,醇倾向于与阴离子和阳离子非极性部分作用;库仑力主导阴离子-溶剂相互作用,色散力主导阳离子-溶剂相互作用,阴阳离子的缔合状态对色散力影响较小,对库仑力的影响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混合溶剂 三元系 库仑作用 Lennard-Jones作用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间应力作用与丛集活动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程佳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3-154,共22页
巴颜喀拉块体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内部板内强震高发地带,对于该块体强震发生时空模式的研究可为大范围板内地震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而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在强震发生模式中的意义也需要深入研究。文中使用了黏弹性库仑应力模型,计算了1893年... 巴颜喀拉块体是近年来青藏高原内部板内强震高发地带,对于该块体强震发生时空模式的研究可为大范围板内地震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而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在强震发生模式中的意义也需要深入研究。文中使用了黏弹性库仑应力模型,计算了1893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边缘和内部7级左右及以上历史地震破裂之间的黏弹性库仑应力相互影响,并使用强震所在断层的滑动速率将这一应力影响值转换为影响时间,并在历史地震发生时间中减去该影响值,比较历史地震影响值对于丛集现象的影响情况,从而分析历史地震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历史地震丛集特征的影响。从结果看,巴颜喀拉块体的强震自1893年以来存在着前期相隔16a左右的准周期活动,然后经过相对较长时间平静后大约在1997年后发生丛集现象,目前巴颜喀拉块体仍然位于这一强震丛集活动中,仍存在着发生强震的危险;计算出的未来30a强震发生条件概率显示,危险程度较高的断层包括玛沁断裂、玛曲断裂、阿万仓断裂、塔藏断裂罗叉段、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段、当江断裂,其他破裂段也存在发生MS7.0左右强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强震丛集 库仑应力作用 地震危险性 板内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f^(N-1)5d组态自旋允许与禁戒跃迁能级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师进生 曲郸 张思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9-402,共4页
通过稀土光谱理论,计算了三价稀土离子的4fN-15d组态能级的f与d电子间的库仑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对于重稀土元素,其自旋允许跃迁能级位置高于自旋禁戒跃迁能级位置,并且两种能级间的能级差随f电子数的增加而依次减小。对于轻稀土元素,则... 通过稀土光谱理论,计算了三价稀土离子的4fN-15d组态能级的f与d电子间的库仑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对于重稀土元素,其自旋允许跃迁能级位置高于自旋禁戒跃迁能级位置,并且两种能级间的能级差随f电子数的增加而依次减小。对于轻稀土元素,则自旋禁戒跃迁能级位置高于自旋允许跃迁能级位置。结果很好地解释了自旋禁戒跃迁能级的光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自旋禁戒跃迁带 5d能级 库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晶体ZnS∶Mn^(2+)发光寿命异常减缩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闫阔 段昌奎 +1 位作者 马义 夏上达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3,共6页
纳米晶体ZnS∶Mn2+中Mn2+粒子4T1→6A1的发光寿命比晶体减缩了5个量级,这颇令人费解,因为通常解除自旋禁戒的磁作用远无如此强的效应.假定基质态的自旋不为零,且考虑了Mn2+的d电子和基质之间的交换库仑作用... 纳米晶体ZnS∶Mn2+中Mn2+粒子4T1→6A1的发光寿命比晶体减缩了5个量级,这颇令人费解,因为通常解除自旋禁戒的磁作用远无如此强的效应.假定基质态的自旋不为零,且考虑了Mn2+的d电子和基质之间的交换库仑作用.若基质存在比Mn2+的4T1激发态能量略高的某种激发态,则这种交换库仑作用将导致这两种激发态之间的混合,从而可解除发光能级弛豫中的自旋禁戒.这种混合随基质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加强.我们并对此机制进行粗略的数值估计,给出了和实验相容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体 发光寿命 交换库仑作用 硫化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离子束的束径测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海波 《真空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19-321,共3页
报道了聚焦离子束装置的束径测量方法和典型测量结果。偏转离子束使其扫过金属栅网的边缘 ,由法拉第筒接收到的离子流强度变化所形成的S形电流曲线可确定束径大小。在数据处理中 ,采用了快速傅立叶变换滤波的办法来消除微小电流测量结... 报道了聚焦离子束装置的束径测量方法和典型测量结果。偏转离子束使其扫过金属栅网的边缘 ,由法拉第筒接收到的离子流强度变化所形成的S形电流曲线可确定束径大小。在数据处理中 ,采用了快速傅立叶变换滤波的办法来消除微小电流测量结果中的噪声 ,从而可以对S形电流曲线进行微分 ,得到束流密度空间分布。在改变透镜光阑口径而维持靶室离子流强度不变的测量模式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离子束 库仑相互作用 束径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零点场对原子稳定性的贡献
11
作者 黄湘友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2-13,共2页
通常认为量子力学回答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因为定态薛定谔方程有一个取最低能量的基态解。但定态薛定谔方程只考虑了电子与原子核间的库仑相互作用,没有考虑运动带电体的辐射问题。即使对处于基态的电子,它也有交变电偶极矩。利用交变... 通常认为量子力学回答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因为定态薛定谔方程有一个取最低能量的基态解。但定态薛定谔方程只考虑了电子与原子核间的库仑相互作用,没有考虑运动带电体的辐射问题。即使对处于基态的电子,它也有交变电偶极矩。利用交变电偶极矩与外场的相互作用,我们才能处理电子由基态到较高能态的跃迁问题。按照电磁理论,有交变电偶极矩就会有电磁辐射,因此原子基态的稳定性问题仍需进一步的说明。本文利用真空零点场与原子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基态原子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问题 偶极矩 真空零点能 定态薛定谔方程 点场 二能级原子 库仑相互作用 电磁辐射 量子力 原子基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效率振荡与金纳米粒子浓度的光量子机理
12
作者 方欢欢 陈永聪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4期646-656,共11页
纳米材料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为改进生物医学领域的检测方法开辟了新途径.已有实验揭示了PCR效率与pM区金纳米粒子浓度间的振荡行为,其产生或与带电胶体粒子间的长程库仑作用和纳米颗粒电... 纳米材料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为改进生物医学领域的检测方法开辟了新途径.已有实验揭示了PCR效率与pM区金纳米粒子浓度间的振荡行为,其产生或与带电胶体粒子间的长程库仑作用和纳米颗粒电子态的量子尺寸效应相关联.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可以发现,溶液中金纳米粒子的径向分布函数随着电荷的增加逐步呈现出峰值特征,从而引发光子在溶液中瑞利散射的相干行为,影响PCR反应过程中释放光子的再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振荡周期与下游反应光子的波长吻合,同时其能量与金纳米粒子费米能级附近的能级宽度相匹配.而金纳米粒子可以吸收并储存于其内部的电子态,通过再释放促进PCR上游反应进程,并通过电子的玻尔兹曼分布来弥补所需能量的不足部分.该研究有望推动PCR特有的精确探测手段在量子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聚合酶链式反应 长程库仑作用 瑞利相干散射 量子尺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