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痛发作时床边即时检测心肌钙蛋白T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国军 周天恩 +3 位作者 刘宏锋 彭丽娜 姜骏 谢春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326-2332,共7页
目的确定胸痛症状发作后不同时间间隔内,床边心肌肌钙蛋白T(point of care troponin-T testing,POCT-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性能,了解其在快速排除AMI方面的意义。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包括了2019年... 目的确定胸痛症状发作后不同时间间隔内,床边心肌肌钙蛋白T(point of care troponin-T testing,POCT-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性能,了解其在快速排除AMI方面的意义。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包括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出现胸痛症状的6024例患者。在入院时测量了POCT-cTnT和中心实验室cTnI水平。通过按时间窗口划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评估POCT-cTnT在诊断AMI时的准确性。结果总体而言,POCT-cTnT诊断AMI的AUC为0.826(95%CI:0.816~0.83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81%和86.26%。根据胸痛发作的时间进行区间分组(<3 h、3~6 h、6~12 h、12~24 h、24~72 h和≥72 h),6~12 h以后的分组AUC值分别为0.918、0.928、0.920和0.9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要高于6 h时以内的组(P<0.001);根据胸痛发作时间点进行分组,≥8 h组的AUC为0.921,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98.1%和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0.11,其AUC高于≥3 h、≥2 h、≥1 h和overall组(P<0.05),而与≥4 h以后的各时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发作时间对单次检测POCT-cTnT诊断AMI的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结合胸痛发作至就诊时间,可能提高其诊断或排除AMI的可靠性。在胸痛发作4 h后,单次POCT-cTnT检测能可靠地诊断或排除AMI;当胸痛发作8 h后,其诊断或排除AMI方面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心肌肌钙蛋白T 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检测Hb/Hct可减少不必要输血 被引量:12
2
作者 邓硕曾 宋海波 刘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0-180,共1页
关键词 输血指征 检测 HB HCT 自愿无偿献血 心血管病医院 心脏手术 季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床旁评估对肺癌患者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路径优化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占蒙娜 于娟 +1 位作者 张小垒 侯英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4-687,693,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床旁评估(rapid on site evaluation,ROSE)对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优化和提升的作用。方法通过ROSE法确诊34例肺癌作为ROSE组,即刻收集玻璃涂片中的肿瘤细胞,并行肺癌ARMS法多基因检测。另选取14例细胞量丰富的病例作为常规组... 目的探讨快速床旁评估(rapid on site evaluation,ROSE)对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优化和提升的作用。方法通过ROSE法确诊34例肺癌作为ROSE组,即刻收集玻璃涂片中的肿瘤细胞,并行肺癌ARMS法多基因检测。另选取14例细胞量丰富的病例作为常规组,按常规流程行组织学诊断-免疫组化诊断-基因检测,比较两组不同流程下的基因检测周期。结果34例肺癌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明确诊断为腺癌18例,鳞状细胞癌3例,转移性腺癌5例,小细胞癌1例;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3例,低分化癌3例,转移性低分化癌1例。ROSE组基因检测周期为0.19~6.22天,平均2.84天,常规组基因检测周期为3.00~15.03天,平均7.89天,ROSE组基因检测周期显著低于常规组(P<0.0001),且ROSE组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及突变位点与常规组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结合ROSE技术和ARMS多基因检测法可显著优化肺癌患者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周期,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快速评估 多基因 检测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制 被引量:3
4
作者 曾毅 马群超 +5 位作者 刘利朋 张亚杰 周志祥 肖飞 张晓光 常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68-1072,共5页
为了实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死亡率,建立一种基于近红外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快速检测技术.该检测方法使用激发光和发射光分别为777、792 nm的Dylight800作为荧光标记物,通过测量T线峰面积与C线峰面积的比值计... 为了实现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死亡率,建立一种基于近红外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快速检测技术.该检测方法使用激发光和发射光分别为777、792 nm的Dylight800作为荧光标记物,通过测量T线峰面积与C线峰面积的比值计算样品中CK-MB的浓度,实现了低成本、快速定量检测.通过25例临床标本检测并将结果与生化仪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发现,本研究中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8.建立的CKMB检测试剂可以满足急诊病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快速检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近红外荧光 检测(p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体外多参数快速诊断POCT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天星 钟隆洁 +3 位作者 苏凯麒 秦臻 胡宁 王平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7-802,共6页
针对传统的体外快速诊断系统(POCT)精度低、参数单一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微纳传感结合微流控技术的多参数体外快速诊断POCT系统。本文研究了传感器与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工艺、传感器微弱信号的采集与提取、多通道参考电极的多维度抗干... 针对传统的体外快速诊断系统(POCT)精度低、参数单一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微纳传感结合微流控技术的多参数体外快速诊断POCT系统。本文研究了传感器与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工艺、传感器微弱信号的采集与提取、多通道参考电极的多维度抗干扰校正算法以及多参数POCT系统的优化设计,保证了POCT系统具有检测精度高、抗干扰性能好、多参数集成等特点。通过系统测试和临床实际样本的基本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参数体外诊断快速检测POCT系统能够综合检测血糖、血酮等多项指标,具备快速,精确,多参数测量的特点,将为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化指标检测提供一种新型实用的技术和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传感技术 微流控 生物传感器 检测 多参数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快速分析仪检测血脂的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高莹 朱成刚 +4 位作者 吴娜琼 郭远林 刘庚 董倩 李建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3-528,共6页
目的:评价血脂快速分析仪Cardio Chek PA(CCPA)快速检测血脂的可靠性。方法:连续收集325例(23-86岁)阜外医院血脂中心入院患者的空腹血样,血清管采集第1份静脉血样并用Beckman分析仪检测血脂各成分,肝素锂管采集第2份静脉血样并使... 目的:评价血脂快速分析仪Cardio Chek PA(CCPA)快速检测血脂的可靠性。方法:连续收集325例(23-86岁)阜外医院血脂中心入院患者的空腹血样,血清管采集第1份静脉血样并用Beckman分析仪检测血脂各成分,肝素锂管采集第2份静脉血样并使用CCPA分析仪检测,对二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法评价两种检测方法获得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的相关性。结果:CCPA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TC、HDL-C、TG和LDL-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0.813、0.910、0.864,对回归方程中的变量有无回归关系进行方差分析,P均〈0.001。两种检测方法检测TC、HDL-C、TG和LDL-C的临床一致百分比分别为97.0%、92.9%、92.4%和83.7%,两种检测方法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在TC、HDL-C和TG中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严格控制血样采集质量的基础上,CCPA快速血脂检测系统与实验室常规检测法具有良好相关性,是一种可靠的床旁临床血脂筛查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检测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振动式凝血过程动态测试传感器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哲 于源华 +1 位作者 于占江 陈启梦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7-135,共9页
随着对手术外科、重症监护室(ICU)等科室患者血液凝固情况床旁快速检测(POCT)的需求越来越大,凝血快速检测技术及方法引起学者及商业的广泛关注。采用电磁振动原理,通过动力学建模,建立由弹性支撑和电磁感应器件组成的振动系统微分... 随着对手术外科、重症监护室(ICU)等科室患者血液凝固情况床旁快速检测(POCT)的需求越来越大,凝血快速检测技术及方法引起学者及商业的广泛关注。采用电磁振动原理,通过动力学建模,建立由弹性支撑和电磁感应器件组成的振动系统微分方程,并进行谐响应分析与振动疲劳耦合分析,优化分析结果并搭建测试装置。利用本装置与凝血试剂配套,建立POCT快速检测血凝的标准曲线,并与进口POCT凝血仪进行方法学比对。结果表明,本研究设计的传感器一阶固有频率为11.368 Hz,其与进口POCT凝血仪测试结果相关性达到0.996,重复性达到0.002。设计的电磁振动式凝血过程动态测试传感器可以满足临床检测精度的要求,本研究可为开发干生化凝血过程动态测试POCT仪器提供核心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检测 传感器 电磁振动 弹性支撑 凝血过程动态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监护室内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龙 胡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7-159,共3页
神经损伤后修复困难是难以攻克的世界难题.特别是神经危重症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严重脑水肿.导致脑疝等不可逆神经损伤.因此早期发现脑损伤。早干预.早治疗.预防不可逆神经损伤,是神经重症监护室需要强调的方向。加强神... 神经损伤后修复困难是难以攻克的世界难题.特别是神经危重症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严重脑水肿.导致脑疝等不可逆神经损伤.因此早期发现脑损伤。早干预.早治疗.预防不可逆神经损伤,是神经重症监护室需要强调的方向。加强神经的监护至关重要。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监护技术及治疗手段日新月异.对于神经危重症患者,有了很多新的检测手段,特别是床旁监测既有利于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又可避免反复搬动患者带来不便。本文就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内常用床旁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监测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危重症患者 室内 检测 神经损伤 损伤后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识别与检测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国庆 叶泉滟 +3 位作者 郭锦丽 刘宏 薛媛 赵晓雨 《护理研究》 2025年第19期3335-3341,共7页
对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伤口生物膜感染的特点、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技术识别检测伤口生物膜的方法、有望实现床旁检测生物膜的新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伤口护理人员及早准确识别生物膜存在并施以生物膜管理的综合方案提供帮助。
关键词 慢性伤口 细菌生物膜 生物膜 检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