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芪术消积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痰瘀互结证49例
1
作者 张晓敏 魏仁贤 《环球中医药》 2025年第1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讨芪术消积汤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痰瘀互结证的疗效。方法将107例Hp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痰瘀互结证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49例(共脱落4例)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9... 目的探讨芪术消积汤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痰瘀互结证的疗效。方法将107例Hp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痰瘀互结证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49例(共脱落4例)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9例(共脱落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术消积汤治疗。治疗4周后,统计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的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痰瘀互结证的主次症评分和Hp转阴情况。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水平。运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访两组治愈患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为95.62%,高于对照组的83.67%,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痰瘀互结证的主次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组经4周治疗的Hp转阴率为87.86%,高于对照组的71.43%,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GF-β1、HIF-1α低于治疗前,PGE2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的TGF-β1、HIF-1α低于对照组,PGE2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GQOLI-74各项评分(躯体、心理、社会、物质生活)均显著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6个月随访,治疗组治愈患者的复发率为9.38%(3/32),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29.63%、8/2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芪术消积汤可提高Hp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进一步减轻临床症状,提高Hp转阴率,抑制生长因子分泌,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术消积汤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 痰瘀互结证 临床症状 幽门杆菌转阴率 生长因子 生活质量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息肉状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任建林 任佳宁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5期81-85,129,共6页
目的:探讨胃息肉状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以及胃息肉状病变与其病理类型、Hp分型、吸烟史、饮酒史、质子泵抑制剂(PPI)用药史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胃部不适患者12 853例,均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Hp检测,通过电话回访和查阅... 目的:探讨胃息肉状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以及胃息肉状病变与其病理类型、Hp分型、吸烟史、饮酒史、质子泵抑制剂(PPI)用药史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胃部不适患者12 853例,均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Hp检测,通过电话回访和查阅病历,调查患者的吸烟史、饮酒史、PPI用药史,分析这些因素与胃息肉状病变的相关性。结果:共检出胃息肉状病变1 574例(12.25%),Hp阳性者569例(36.15%),Ⅰ型371例(65.20%)。其中胃底腺息肉735例(46.70%),Hp阳性者219例(29.80%),Ⅰ型66例(30.14%);增生性息肉648例(41.17%),Hp阳性者301例(46.45%),Ⅰ型272例(90.37%);胃腺瘤151例(9.59%),Hp阳性者34例(22.52%),Ⅰ型29例(85.29%);错构性息肉40例(2.54%),Hp阳性者15例(37.50%),Ⅰ型4例(26.67%)。胃息肉状病变类型与Hp感染及分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增生性息肉Hp阳性率高于胃底腺息肉及胃腺瘤(P<0.05),Ⅰ型感染率高于胃底腺息肉及错构性息肉(P<0.05)。胃息肉状病变的病理类型与性别、长期饮酒史、PPI用药史显著相关(P<0.05),Hp感染情况与性别、年龄、吸烟史、长期饮酒史及PPI用药史具有相关性(P<0.05),Hp亚型与性别、年龄及长期饮酒史相关(P<0.05)。结论:胃息肉状病变多数为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Hp感染尤其是Ⅰ型感染者增生性息肉的发生风险较高。长期饮酒史、PPI用药史为胃息肉状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病变 底腺息肉 生性息肉 腺瘤 错构性息肉 幽门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息肉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娜 高峰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12期119-119,共1页
目的探讨胃息肉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息肉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时期于本院接受胃镜检查的10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和4C呼气试验检查,... 目的探讨胃息肉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胃息肉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时期于本院接受胃镜检查的10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和4C呼气试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病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观察组100例患者中Hp阳性68例,占68%;对照组Hp阳性40例,占40%。两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息肉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幽门杆菌感染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增生性息肉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发寿 樊晓明 +2 位作者 刘红燕 马元华 王瑞娟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10期25-26,29,共3页
目的研究胃增生性息肉与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危险因素。方法12 454例次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样病变182例,病理确诊为增生性息肉88例;对照组为经胃镜检查的连续患者496例。幽门螺杆菌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检查和... 目的研究胃增生性息肉与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危险因素。方法12 454例次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样病变182例,病理确诊为增生性息肉88例;对照组为经胃镜检查的连续患者496例。幽门螺杆菌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其中之一阳性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结果增生性息肉组女性65.91%(58/88),对照组51.61%(256/496),差异有显著性(P<0.05)。增生性息肉组>50岁70.45%(62/88),对照组52.62%(261/496),差异有显著性(P<0.01)。增生性息肉组幽门螺杆菌阳性59%(52/88),对照组46.98%(233/498),差异有显著性(P<0.05)。增生性息肉组肠上皮化生和/或萎缩性胃炎21.59%(19/88),对照组7.46%(37/459)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女性、>50岁、幽门螺杆菌感染、肠上皮化生和/或萎缩性胃炎是胃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息肉 幽门杆菌 萎缩性 肠上皮化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Hp分型增生性胃息肉患者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庞训雷 李莉 +1 位作者 王艳红 费素娟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24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Hp分型增生性胃息肉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增生性胃息肉患者108例(观察组),Hp阳性58例,其中Ⅰ型30例、Ⅱ型28例;Hp阴性50例。胃黏膜正常者100例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不同Hp分型增生性胃息肉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增生性胃息肉患者108例(观察组),Hp阳性58例,其中Ⅰ型30例、Ⅱ型28例;Hp阴性50例。胃黏膜正常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PGⅠ、PGⅡ、G17,计算PGR(PGR=PGⅠ/PGⅡ)。结果观察组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PG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阳性者血清PGⅠ水平低于Hp阴性者(P<0.01),两者血清PGⅡ、PGR、G1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pⅠ型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均高于HpⅡ型者(P均<0.01),两者血清PGR、G1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增生性胃息肉患者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均升高,其变化有助于判断增生性胃息肉患者胃黏膜分泌功能并进行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生性 幽门杆菌 蛋白酶原Ⅰ 蛋白酶原Ⅱ 泌素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32例贲门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孟灵梅 李渊 +4 位作者 丁士刚 周丽雅 金珠 崔荣丽 张贺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为胃柱状上皮(436例,82%)。仅16例(3%)息肉组织合并肠化生,8例(2%)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0.2%)合并癌变。110例(21%)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大部分(277例,52%)合并糜烂性食管炎,14例(3%)合并Barrett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最常见病因为胃食管反流病(330例,62%)。结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是黏膜对损伤的过度再生所致,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及H.pylori感染有关。要注重病史以及内镜检查时注意观察息肉周围病变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息肉 生性息肉 糜烂性食管炎 幽门杆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