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2篇文章
< 1 2 1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芪术消积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痰瘀互结证49例
1
作者 张晓敏 魏仁贤 《环球中医药》 2025年第1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讨芪术消积汤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痰瘀互结证的疗效。方法将107例Hp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痰瘀互结证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49例(共脱落4例)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9... 目的探讨芪术消积汤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痰瘀互结证的疗效。方法将107例Hp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痰瘀互结证患者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49例(共脱落4例)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9例(共脱落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术消积汤治疗。治疗4周后,统计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的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痰瘀互结证的主次症评分和Hp转阴情况。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水平。运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访两组治愈患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为95.62%,高于对照组的83.67%,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痰瘀互结证的主次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组经4周治疗的Hp转阴率为87.86%,高于对照组的71.43%,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GF-β1、HIF-1α低于治疗前,PGE2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的TGF-β1、HIF-1α低于对照组,PGE2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GQOLI-74各项评分(躯体、心理、社会、物质生活)均显著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6个月随访,治疗组治愈患者的复发率为9.38%(3/32),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29.63%、8/2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芪术消积汤可提高Hp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进一步减轻临床症状,提高Hp转阴率,抑制生长因子分泌,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术消积汤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增生性胃息肉 痰瘀互结证 临床症状 幽门螺杆菌转阴率 生长因子 生活质量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病原菌根除治疗后复燃、再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夏彩钰 刘普 +1 位作者 王志楠 刘改芳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107-110,共4页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人群感染率较高,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主要包括高剂量双联方案、三联方案、铋剂四联方案等,根除治疗可以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预防胃癌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人群感染率较高,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主要包括高剂量双联方案、三联方案、铋剂四联方案等,根除治疗可以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预防胃癌的发生,减少其他相关疾病发生的风险。然而随着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广泛开展,幽门螺杆菌在世界范围内仍具有居高不下的高感染率,这可能与根除成功后复燃、再感染相关。复燃被认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原始菌株的再次出现,而实际并未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再感染被认为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后的新发感染。幽门螺杆菌复燃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如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高耐药率使得胃内菌株被暂时抑制而非真正根除,使用单一的检测方法、尿素呼气试验气体采集时间控制不规范等因素都会导致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幽门螺杆菌再感染的风险可能与家族聚集性感染、生活卫生条件差、经济水平低下、口腔内幽门螺杆菌定植等多种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幽门螺杆菌复燃 幽门螺杆菌再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系统评价
3
作者 于靖文 刘震 +5 位作者 王少丽 丁媛 周铃 夏晨曦 李萌 秦珂馨 《西部中医药》 2025年第2期51-58,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有效性,并基于循证医学方法对所纳入文献中涉及的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进而寻求治疗Hp相关CAG的用药规...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有效性,并基于循证医学方法对所纳入文献中涉及的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进而寻求治疗Hp相关CAG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国内外7个数据库,筛选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CAG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设置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4月1日。采用改良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利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不适宜做Meta分析的结局指标采用描述性分析;应用GRADE软件对主要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应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中药处方数据挖掘。结果:最终纳入17篇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患者共计1564例,其中10篇文献的Jadad评分≥4分,为高质量文献;Meta分析及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CAG在Hp清除率(RR=1.12,95%CI:1.05~1.20,P=0.0006)、临床总疗效(OR=3.19,95%CI:2.49~4.09,P=0.000)、中医主症候积分方面均优于常规四联疗法治疗,中药复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CAG在降低PGI指标程度(MD=8.24,95%CI:5.65~10.84,P<0.00001)、PGI/PGII指标程度(MD=0.99,95%CI:0.74~1.24,P<0.00001)方面优于常规四联疗法组,而在降低PGII指标程度(MD=-0.64,95%CI:-0.11~0.16,P=0.009)方面并不优于常规四联疗法组;GRADE证据质量分级显示临床总疗效及中医主症候积分为中等质量证据;数据挖掘结果显示,治疗Hp相关CAG的常用中药是白术、茯苓、党参、甘草、柴胡、丹参、黄芪、三七、白花蛇舌草。结论: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CAG具有一定治疗优势,临床治疗可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同时辅以活血化瘀与解毒中药增强临床疗效,但由于所纳入研究在数量及质量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本研究所得结论仍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慢性 幽门螺旋杆菌 中医药 四联疗法 系统评价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诺拉生替代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张条条 季夏薇 +1 位作者 卢光荣 杨守醒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伏诺拉生替代质子泵抑制剂在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427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220例)及对照组(207例)。观察组治疗方案为阿莫西林1.0 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 目的探讨伏诺拉生替代质子泵抑制剂在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427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220例)及对照组(207例)。观察组治疗方案为阿莫西林1.0 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伏诺拉生片20 mg,1次/d,胶体果胶铋200 mg,2次/d。对照组治疗方案为阿莫西林1.0 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2次/d,胶体果胶铋200 mg,2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治疗结束后4周,通过13C尿素呼气试验复查,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观察组按意向治疗(ITT)根除率为75%,对照组为7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按方案分析(PP)的根除率,观察组为87.9%,对照组为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27%和5.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诺拉生铋剂的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诺拉生 四联方案 幽门螺杆菌 根除率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致社区慢性胃炎合并胃溃疡患者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危险因素
5
作者 严蕴霞 邢媛 谢丹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4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导致社区慢性胃炎(CG)合并胃溃疡(GU)患者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社区CG合并GU患者176例。将32例再次感染Hp的患者纳入再次感染组,14... 目的:探讨导致社区慢性胃炎(CG)合并胃溃疡(GU)患者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社区CG合并GU患者176例。将32例再次感染Hp的患者纳入再次感染组,144例未再次感染Hp的患者纳入未再次感染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CG合并GU患者再次发生Hp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76例患者中,共有32例再次感染Hp,感染率为18.18%(32/176)。与未再次感染组比较,再次感染组中年龄40~60岁、男性、饮酒、吸烟、长期食用腌制食品、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家庭成员发生Hp感染的患者占比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60岁(OR=2.126)、男性(OR=2.525)、饮酒(OR=3.016)、吸烟(OR=2.273)、长期食用腌制食品(OR=3.446)、服用非甾体抗炎药(OR=3.530)、家庭成员发生Hp感染(OR=3.215)是导致社区CG合并GU患者再次感染H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社区CG合并GU患者再次感染Hp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饮酒、吸烟、长期食用腌制食品、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家庭成员发生Hp感染,临床应根据上述因素制订针对性的干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 再次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除幽门螺杆菌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免疫重建的关系研究
6
作者 姚源铭 郭磊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免疫重建的关系。方法收集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2022年4—10月幽门螺杆菌检测(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HIV感染患者,且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且免疫重建不全。共收...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免疫重建的关系。方法收集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2022年4—10月幽门螺杆菌检测(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HIV感染患者,且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且免疫重建不全。共收集病例60例,在患者治疗选择方面,根除幽门螺杆菌30例,未根除幽门螺杆菌30例。比较根除幽门螺杆菌干预前、干预后3、9、15个月血液CD4和CD8细胞计数和百分比以及血浆HIV病毒载量变化。比较根除组及未根除组对应时间点血液CD4和CD8细胞计数和百分比以及血浆HIV病毒载量变化。结果干预后15个月,根除幽门螺杆菌患者的血液CD4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均高于未根除幽门螺杆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均低于未根除幽门螺杆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HIV感染者(免疫重建不全)免疫重建,为临床工作中对于HIV感染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免疫重建 免疫重建不全 根除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内镜与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联合治疗胃溃疡出血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
7
作者 李煜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观察对胃溃疡出血患者应用幽门螺杆菌(Hp)四联疗法联合消化内镜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2例胃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联合消化内镜治疗... 目的观察对胃溃疡出血患者应用幽门螺杆菌(Hp)四联疗法联合消化内镜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2例胃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联合消化内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情况、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病情改善时间、黏膜组织学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溃疡愈合率95.12%、幽门螺杆菌根除率87.80%高于对照组的75.61%、65.85%(P<0.05)。治疗组患者便血消失时间(2.58±0.22)d、止血时间(1.60±0.16)d、呕血消失时间(1.46±0.26)d、腹痛消失时间(2.19±0.33)d均短于对照组的(4.08±0.46)、(3.41±0.44)、(2.34±0.50)、(3.76±0.54)d(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黏膜厚度评分(0.24±0.06)分、腺体密度评分(1.08±0.24)分、腺体形态评分(0.66±0.15)分、炎症活动性评分(1.21±0.21)分、炎性细胞浸润评分(1.23±0.4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0.84±0.10)、(1.38±0.43)、(1.14±0.28)、(1.78±0.38)、(1.98±0.52)分(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的26.83%(P<0.05)。结论对胃溃疡出血患者联合应用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消化内镜治疗效果良好,可促进溃疡愈合、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缩短病情改善时间,改善黏膜组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出血 四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 消化内镜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康复护理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李颖 丁秀影 +5 位作者 庄洁 赵淑丽 李燕 丁辉 房露露 王侠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1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06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奇偶数法进行分组,每组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06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奇偶数法进行分组,每组53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联合组开展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降低,且联合组比对照组低(P<0.05)。护理后,两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升高,且联合组比对照组高(P<0.05)。联合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26)。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生活质量 负性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联合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
9
作者 胡育菘 曹柳 宋晓波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3期24-26,共3页
目的:观察抗菌药物联合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2年6月—2023年6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70例设为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组35例,采用质子泵抑... 目的:观察抗菌药物联合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2年6月—2023年6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70例设为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组35例,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治疗;研究组35例,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胃肠激素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优于常规组,临床症状评分、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抗菌药物联合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胃肠激素水平,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与临床症状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 铋剂 幽门螺杆菌感染 消化性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和肠道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活动性的关系
10
作者 曹立军 李明 +7 位作者 卢水焕 黄应文 熊红 周先宝 黄健能 欧敏 刘阳 贺学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3期78-81,共4页
目的 评估胃和肠道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BD)活动性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消化科初次诊断的165例IBD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克罗恩病(CD)62例和溃疡性结肠炎(UC)103例;选... 目的 评估胃和肠道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炎症性肠病(IBD)活动性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消化科初次诊断的165例IBD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克罗恩病(CD)62例和溃疡性结肠炎(UC)103例;选取同期115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受检者胃和肠道Hp感染情况以及与IBD疾病活动性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Hp总感染率为35.1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观察组UC和CD患者胃Hp感染率分别为35.92%、29.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肠道Hp感染率分别为6.80%、6.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胃和肠道Hp感染率均无相关性(P> 0.05)。不同疾病活动程度的UC和CD患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p感染与IBD疾病活动性无相关性;IBD患者中胃和肠道Hp感染率不存在关联,且其Hp感染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幽门螺杆菌 感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息肉状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任建林 任佳宁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5期81-85,129,共6页
目的:探讨胃息肉状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以及胃息肉状病变与其病理类型、Hp分型、吸烟史、饮酒史、质子泵抑制剂(PPI)用药史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胃部不适患者12 853例,均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Hp检测,通过电话回访和查阅... 目的:探讨胃息肉状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以及胃息肉状病变与其病理类型、Hp分型、吸烟史、饮酒史、质子泵抑制剂(PPI)用药史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胃部不适患者12 853例,均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Hp检测,通过电话回访和查阅病历,调查患者的吸烟史、饮酒史、PPI用药史,分析这些因素与胃息肉状病变的相关性。结果:共检出胃息肉状病变1 574例(12.25%),Hp阳性者569例(36.15%),Ⅰ型371例(65.20%)。其中胃底腺息肉735例(46.70%),Hp阳性者219例(29.80%),Ⅰ型66例(30.14%);增生性息肉648例(41.17%),Hp阳性者301例(46.45%),Ⅰ型272例(90.37%);胃腺瘤151例(9.59%),Hp阳性者34例(22.52%),Ⅰ型29例(85.29%);错构性息肉40例(2.54%),Hp阳性者15例(37.50%),Ⅰ型4例(26.67%)。胃息肉状病变类型与Hp感染及分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增生性息肉Hp阳性率高于胃底腺息肉及胃腺瘤(P<0.05),Ⅰ型感染率高于胃底腺息肉及错构性息肉(P<0.05)。胃息肉状病变的病理类型与性别、长期饮酒史、PPI用药史显著相关(P<0.05),Hp感染情况与性别、年龄、吸烟史、长期饮酒史及PPI用药史具有相关性(P<0.05),Hp亚型与性别、年龄及长期饮酒史相关(P<0.05)。结论:胃息肉状病变多数为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Hp感染尤其是Ⅰ型感染者增生性息肉的发生风险较高。长期饮酒史、PPI用药史为胃息肉状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息肉状病变 胃底腺息肉 增生性息肉 胃腺瘤 错构性息肉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一、二线治疗方案中7天与14天治疗根除率比较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刘亿托 黎美玲 +2 位作者 叶惠惠 张凌云 杨亚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8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幽门螺杆菌一线、二线治疗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7天后、14天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方法:本研究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1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以随机信封法将这些患者分为7天一... 目的:探讨应用幽门螺杆菌一线、二线治疗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7天后、14天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方法:本研究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1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以随机信封法将这些患者分为7天一线治疗组(109例)和14天一线治疗组(10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一线治疗。将治疗失败患者随机分为7天二线治疗组(45例)和14天二线治疗组(31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二线治疗。对比这些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4天一线治疗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高于7天一线治疗组患者(P<0.05)。14天二线治疗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高于7天二线治疗组患者(P<0.05)。14天一线治疗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率低于7天一线治疗组患者(P<0.05)。14天二线治疗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率低于7天二线治疗组患者(P<0.05)。14天一线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高于7天一线治疗组患者(P<0.05)。14天二线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高于7天二线治疗组患者(P<0.05)。这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较轻微,以2级和3级为主。对于不良反应较轻的患者,无需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对于不良反应较重的患者,给予其积极处理,可迅速改善其不良反应,促使其继续参与治疗。结论:应用幽门螺杆菌一线、二线治疗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14天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较高,但随着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延长,患者对治疗依从性下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上升,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普遍较轻,仍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在具体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为其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避免其进行过度治疗,降低其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一线、二线治疗方案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活卷曲乳杆菌CCFM1118缓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峰 李敏玉 +4 位作者 刘玲 于雷雷 耿芊 田丰伟 翟齐啸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共8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人体常见的致病菌,益生菌及其产物已经被认为具有缓解H.pylori感染的作用,该研究旨在评价卷曲乳杆菌CCFM1118制备的后生元1118-Inactivated Bacteria(CCFM1118-IB)对H.pylori感染的缓解作用。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人体常见的致病菌,益生菌及其产物已经被认为具有缓解H.pylori感染的作用,该研究旨在评价卷曲乳杆菌CCFM1118制备的后生元1118-Inactivated Bacteria(CCFM1118-IB)对H.pylori感染的缓解作用。该研究通过抑菌实验、细胞黏附实验及菌株共聚集实验分析了CCFM1118-IB对H.pylori生长、定殖的影响;同时使用CCFM1118-IB治疗55名H.pylori感染者,并通过测定感染者^(13)C-尿素呼气值、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浓度、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等指标以分析CCFM1118-IB对H.pylori感染的缓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CFM1118-IB可产生(12.25±0.29)mm的抑菌圈,且对H.pylori具有共聚集作用。同时临床测评显示,CCFM1118-IB可显著降低患者的^(13)C-尿素呼气值、抑制患者PGⅠ/PⅡ升高,并影响患者拟杆菌属、瘤胃球菌等肠道菌的丰度,但CCFM1118-IB并不会影响受试者的正常生理状态。该研究表明,CCFM1118-IB具有抗H.pylori的特性并可以减少H.pylori感染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卷曲乳杆菌 后生元 幽门螺杆菌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蛋白水解物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诱导小鼠胃损伤的拮抗作用
14
作者 李冠龙 刘晓兰 +1 位作者 苗正飞 郑喜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6-143,共8页
目的:研究玉米蛋白水解物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诱导小鼠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健康的昆明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适应性喂养7 d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CPN200组(200 mg/kg m_(b))、CPN400组(400 mg/kg m_(b))、CPN600组(600 mg/kg m... 目的:研究玉米蛋白水解物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诱导小鼠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健康的昆明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适应性喂养7 d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CPN200组(200 mg/kg m_(b))、CPN400组(400 mg/kg m_(b))、CPN600组(600 mg/kg m_(b))和阳性对照组,通过灌胃幽门螺旋杆菌建立感染小鼠胃部模型,连续灌胃玉米蛋白水解物5周后,测定小鼠胃组织中抗氧化能力、炎症因子和核转录因子相关指标水平和小鼠胃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玉米蛋白水解物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0.05)。小鼠胃组织中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髓过氧化物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角质细胞趋化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胃组织中核转录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等关键代谢物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玉米蛋白水解物可以显著升高机体抗氧化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降低胃组织炎症反应和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反应,从而起到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诱导小鼠胃损伤的拮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蛋白水解物 幽门螺旋杆菌 胃损伤 抗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生元Probio-Eco缓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评价
15
作者 王记成 李培培 白梅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4期1-7,共7页
该文探究后生元Probio-Eco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对Hp黏附胃上皮细胞AGS的影响,以及评估和分析Probio-Eco抑制Hp诱导胃上皮细胞AGS分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能力。结果显示:Pro... 该文探究后生元Probio-Eco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对Hp黏附胃上皮细胞AGS的影响,以及评估和分析Probio-Eco抑制Hp诱导胃上皮细胞AGS分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能力。结果显示:Probio-Eco能够有效抑制Hp的生长和降低Hp对胃上皮细胞AGS的黏附率[Hp bio-73976、Hp bio-73975和Hp bio-73974的黏附率分别为(74.25±6.13)%、(79.92±4.36)%、(72.13±5.83)%];还可抑制Hp诱导胃上皮细胞AGS分泌炎症因子IL-8[对Hp bio-73976、Hp bio-73975和Hp bio-73974的抑制率分别为(685.23±21.34)、(632.75±19.35)、(690.32±18.43)pg/mL],与模型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1)。随静置时间的延长,Probio-Eco与Hp的交互凝集力增强,静置24 h后,交互凝集率达到90.0%以上;电子显微镜结果发现Probio-Eco使Hp出现凹陷、破裂等明显形态结构变化。综上,Probio-Eco能够有效抑制Hp的生长、降低Hp对胃上皮细胞AGS的黏附率、抑制Hp诱导胃上皮细胞AGS分泌炎症因子,亦可使Hp形态发生凹陷、破裂等结构变化,可有效清除H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元 幽门螺杆菌 抑制作用 黏附力 交互凝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6~14岁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铋剂四联方案疗效的关系
16
作者 陈颢予 连娇燕 +2 位作者 蒋成鹏 王新迪 王亚平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6~14岁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铋剂四联方案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9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确诊为Hp感染的13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用铋剂四联方案治疗(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6~14岁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铋剂四联方案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9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确诊为Hp感染的13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用铋剂四联方案治疗(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检测患儿CYP2C19基因多态性,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强代谢(EM)组、中间代谢(IM)组和弱代谢(PM)组,比较3组患儿临床疗效、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儿CYP2C19基因EM型、IM型及PM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9.13%、42.75%、18.12%。IM组和PM组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均高于EM组(P<0.05),IM组和PM组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组和IM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PM组(P<0.05),EM组和IM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CYP2C19基因表型的Hp感染患儿通过铋剂四联方案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存在差异,IM型及PM型患儿疗效较显著,EM型患儿疗效较差,但PM型患儿易出现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 基因多态性 儿童 铋剂四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平台在儿童幽门螺杆菌管理中的应用
17
作者 杨涛 罗冰峰 虎亚光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60-63,共4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全球感染率已超过50%,在发达国家感染率约为30%,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80%^([1-3])。我国Hp感染率为42.0%~84.6%,平均为59.0%^([4])。近年来儿童Hp感染率呈上升趋势,虽然造成儿童消化性溃疡不多见,但与...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全球感染率已超过50%,在发达国家感染率约为30%,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80%^([1-3])。我国Hp感染率为42.0%~84.6%,平均为59.0%^([4])。近年来儿童Hp感染率呈上升趋势,虽然造成儿童消化性溃疡不多见,但与儿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慢性腹痛腹泻发病密切相关,同时还会造成肠外疾病,如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生长发育迟缓 腹痛腹泻 儿童慢性胃炎 儿童消化性溃疡 儿童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率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索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18
作者 周静怡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8期11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给予兰索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后获得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以投掷硬币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参照组患者施以兰索拉唑治疗,研究组患者施以兰索拉唑... 目的 探讨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给予兰索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后获得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以投掷硬币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参照组患者施以兰索拉唑治疗,研究组患者施以兰索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p清除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口苦、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以及头晕)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L-8、IL-6、TNF-α水平分别为(7.63±1.32)ng/L、(16.39±3.22)ng/L、(1.21±0.42)μg/ml,显著低于参照组的(9.39±1.55)ng/L、(34.52±13.49)ng/L、(1.85±0.53)μg/ml(P<0.05)。研究组患者Hp清除率98.33%(59/60)高于参照组的81.67%(49/60),复发率1.67%(1/60)低于参照组的13.33%(8/60)(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与参照组的3.33%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临床对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可将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改善,同时将Hp清除率提高,将复发率降低,并且不会导致口苦、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以及头晕等不良反应增加,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索拉唑 阿莫西林 二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 相关性慢性胃炎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近期效果比较
19
作者 张敏康 孟庆良 杨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4年第12期998-1000,共3页
比较改良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近期效果。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入院的90例早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 比较改良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近期效果。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入院的90例早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MDA、SOD、IL-6、CRP水平)、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胃肠激素(胃泌素、胰高血糖素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 d,两组MDA、IL-6、CR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SOD水平均较术前降低;术后7 d,两组MDA、IL-6、CRP水平均较术后1 d降低,SOD水平均较术后1 d上升;观察组术后1、7 d的MDA、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胃肠激素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胸骨后灼痛、食欲不振、嗳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00%(27/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89%(4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相比,改良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应激反应更小,生活质量评分、胃肠激素水平更高,术后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期 改良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 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振灿 周举坤 +4 位作者 许云鹏 王军 郑亚 王玉平 姬瑞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5,共6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单极、微需氧、多鞭毛、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在人胃黏膜上存活并定植。Hp作为与胃癌相关的Ⅰ类致癌物,其对胃黏膜的长期刺激可导致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单极、微需氧、多鞭毛、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在人胃黏膜上存活并定植。Hp作为与胃癌相关的Ⅰ类致癌物,其对胃黏膜的长期刺激可导致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研究表明,Hp感染可诱导胃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而EMT的异常调控则会导致胃癌发生。本文就Hp诱导胃上皮细胞发生EMT致胃癌的相关机制研究展开综述,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上皮-间质转化 胃癌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