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型6-(P-2P-S)并联机器人逆动力学仿真分析 |
张典范
金振林
高峰
|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2
|
基于螺旋理论的球面并联机构动力学解析模型 |
张均富
王进戈
徐礼钜
|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3
|
基于螺旋理论的钢带并联机器人力学特性数值分析 |
艾青林
黄伟锋
祖顺江
|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4
|
基于两种建模方法的冗余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对比研究 |
郝亮亮
刘小娟
杜婷
闫献国
|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
2022 |
7
|
|
5
|
轮-腿复合式移动机器人球面并联腿机构的动力学模型 |
陈原
何淑垒
姜媛
桑董辉
宁淑荣
|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11
|
|
6
|
基于螺旋理论对3-RPS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及仿真 |
朱大昌
严智敏
崔祥府
李培
|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1
|
|
7
|
基于螺旋理论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型综合新方法 |
罗继曼
蔡光起
杨斌久
赵亮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8
|
基于反螺旋理论的3-RSR并联机器人雅可比矩阵研究 |
陈文凯
刘平安
杨宏林
|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9
|
基于螺旋理论的3-RPS型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
朱大昌
张国新
|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10
|
大跨度柔索驱动并联机构逆动力学研究 |
汤奥斐
李言
仇原鹰
孔令飞
|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1
|
基于螺旋理论的3-RRS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
毕亚东
|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
2013 |
2
|
|
12
|
4-RRR冗余并联机器人驱动力优化 |
高名旺
张宪民
|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16
|
|
13
|
可重构3-RRR并联机器人的“点对点”路径规划 |
黄宁宁
尤晶晶
王澍声
叶鹏达
沈惠平
李成刚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7
|
|
14
|
4-UPS-RPS并联机器人机构及其静力学分析 |
邓昱
陈修龙
孙先洋
王素玉
赵永生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7
|
|
15
|
大型重载并联稳定接货平台动力学建模 |
李二伟
赵铁石
王唱
边辉
胡强强
冀文杰
|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16
|
2PPPPS-R-2PPPPS串并联机构动力学与静力学分析 |
罗建国
何茂艳
陆震
黄真
|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7
|
三自由度欠约束柔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轨迹规划 |
赵涛
何燕妮
高永航
李旺
王欢
|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8
|
三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操作平台的主运动螺旋研究 |
方跃法
黄真
|
《中国机械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3
|
|
19
|
6-PUS/UPU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及工作空间分析 |
段艳宾
梁顺攀
曾达幸
蒋俊香
赵永生
|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22
|
|
20
|
3RRC并联机器人机构位置分析的通用方法 |
郝秀清
陈建涛
郭宗和
胡福生
|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