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6—2020年中国居民丙肝发病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姚媛媛 杨仙湖 +1 位作者 刘辉 刘兴荣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14,共4页
目的:分析2006—2020年中国居民丙肝发病趋势,为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丙肝发病率数据,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丙肝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发病率的影响。结果:中国居民丙肝发病率由2006... 目的:分析2006—2020年中国居民丙肝发病趋势,为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丙肝发病率数据,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丙肝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发病率的影响。结果:中国居民丙肝发病率由2006年的5.41/10万上升至2020年的13.82/10万,纵向年龄曲线呈“J”字形上升趋势,时期RR值随着时间先上升后下降,出生队列效应呈倒“W”变化趋势。结论:中国居民丙肝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受年龄和出生队列效应的影响较大,对此,应加强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落实丙肝防治措施,控制传播途径,有效推动和助力实现2030年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各项工作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病毒性肝炎 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发病率 传染病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历程视角下老年人口高血压患病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吴炳义 董惠玲 +3 位作者 于奇 王在翔 乔晓春 陈鹤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84,13,共10页
在生命历程理论框架下,探讨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于慢性非传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制定现代社会条件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来源为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1998年、2... 在生命历程理论框架下,探讨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于慢性非传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制定现代社会条件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来源为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1998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共7期调查。在描述性分析基础上,运用分层随机效应模型,探讨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表明,个体层面上的性别、城乡、教育程度和生活来源均显著影响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年龄效应上,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大;1998-2002,2002-2005和2008-2014三个历史时期,高血压患病率随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备受关注的时期效应相比,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队列效应不显著。可见,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时期效应占主导地位,生活环境、行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心理状况等因素,可能是形成时期效应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患病率 生命历程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石超 乔晓春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50,共10页
利用世界价值观研究自1990年-2012年在中国的五期调查数据,采用分层APC随机效应模型(Hierarchical APC-Cross-Classified Random Effects Models,HAPC-CCREM),探索年龄、时期和队列三个维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净效应。生活满意度在年龄维度... 利用世界价值观研究自1990年-2012年在中国的五期调查数据,采用分层APC随机效应模型(Hierarchical APC-Cross-Classified Random Effects Models,HAPC-CCREM),探索年龄、时期和队列三个维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净效应。生活满意度在年龄维度上呈U型曲线变化,中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要低于青少年和老年人;对于时期维度,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从1990年到2001年不断递减,自2001年至2012年则有略微提升;而在队列维度上,各队列组之间的生活满意度几乎一样,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满意度 生命周期 生命历程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2021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及预测
4
作者 尚卿 王海鹏 王静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6-443,共8页
目的分析1992-2021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的变化趋势,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并预测未来趋势,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2021),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2-2... 目的分析1992-2021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的变化趋势,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并预测未来趋势,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2021),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2-2021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计1992-2021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及队列效应,利用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预测2022-2026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采用分层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高体重指数(BMI)、高血糖、运动不足和饮食]对乳腺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1992-2021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分别从1992年的15.95/10万和7.35/10万上升至2021年的55.54/10万和12.41/10万;标化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从18.51/10万上升至37.00/10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2.43%,但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9.05/10万降至8.24/10万,AAPC为-0.3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同一出生队列中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在15~89岁年龄组呈增高趋势,在≥90岁年龄组呈下降趋势;女性乳腺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逐年增高,2017-2021年达到最高,相对危险度(RR)值为1.37;女性乳腺癌的死亡风险逐年降低,其中2012-2016年死亡风险最低,RR值为0.86。随着出生队列年份的增加,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逐渐增高,死亡风险逐渐降低。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2-2026年女性乳腺癌标化发病率持续上升,2026年将达到40.25/10万,而标化死亡率将趋于平稳,到2026年为8.28/10万。在乳腺癌危险因素中,饮食引起的乳腺癌死亡率最高。结论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未来应重点制定高危人群的精准筛查方案,并基于趋势预测优化早期筛查策略及治疗资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发病率 死亡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1年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疾病负担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谢婧 王正静 +3 位作者 杨梅 胡红芳 冯亮 赵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产生的影响,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患者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的DALY率。方法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获取1990~2021...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产生的影响,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患者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的DALY率。方法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获取1990~2021年中国AMD患病率、患病人数、DALYs和DALY率数据,采用分段回归模型分析中国AMD患者患病和DALYs的趋势变化,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估算AMD患病风险和DALY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并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率。结果2021年中国AMD患病人数和患病率较1990年分别升高199.94%和148.02%,2021年DALYs和DALY率较1990年分别升高183.95%和134.80%,其中女性的相关指标均高于男性。1990~2021年AMD标化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0.17%。AMD标化DALY率呈现下降趋势,AAPC为-0.03%。APC模型结果显示,中国AMD患病率和DALY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85~89岁时达高峰。随着时期的推移,AMD的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ALY风险随时期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出生队列结果显示,我国AMD患病风险队列效应整体波动不大,呈现先下降后波动式上升的趋势,DALY风险则随着出生队列时间的后移逐渐降低。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率均呈现上升趋势。结论1990~2021年中国AMD的标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并且女性群体疾病负担高于男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测2022~2035年中国AMD的标化患病率和标化DALY率仍将持续上升,根据我国人群AMD患病和DALYs的相关特点,提示有关部门应重视对老年女性群体的干预,同时应加强对全人群的健康科普教育并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预防政策,以期降低我国AMD造成的重大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全球疾病负担 患病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分段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丁月明 张冰莹 +3 位作者 孙琳琳 吕思谕 金海 郝广志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89,共9页
目的探究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的发病趋势及其受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影响的效应,旨在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2021年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 目的探究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的发病趋势及其受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影响的效应,旨在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2021年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标准,纳入1990—2021年中国15~39岁青少年和青年人群,分析其脑出血发病情况,运用Joinpoint软件评估标化发病率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同时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发病趋势。结果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总人群及分性别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总体﹣1.31%,男性﹣0.72%,女性﹣2.29%,P<0.001)。历年数据显示,男性的发病数、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揭示,脑出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在35~39岁时达到峰值,为同龄女性的2.74倍。此外,1997—2006年的出生队列的发病风险较低(RR 0.72)。预测至2044年,男性标化发病率将下降10.01%,而女性将上升3.84%,男性在发病数、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上仍为女性的1.93~2.26倍。结论1990—2021年中国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发病率总体下降,但男性高于女性。年龄增长是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尤其在35~39岁男性中最高,晚近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发病风险较低。预测至2044年,男性发病率继续下降,女性略上升,但男性发病率仍高于女性。提示未来需加强男性青少年和青年人群脑出血的预防,进而降低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发病率 趋势分析 Joinpoint回归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2年新疆叶城县肺结核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7
作者 陈志斐 买吾拉江·依马木 +2 位作者 穆妮热·克日木 张利萍 郑彦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6-331,共6页
目的分析2011—2022年新疆叶城县肺结核发病率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肺结核发病率的影响,为当地肺结核防控工作提供新的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11—2022年新疆叶城县肺结核新发病例登记报告数据,采用连接点回归模型计算粗... 目的分析2011—2022年新疆叶城县肺结核发病率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肺结核发病率的影响,为当地肺结核防控工作提供新的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11—2022年新疆叶城县肺结核新发病例登记报告数据,采用连接点回归模型计算粗发病率、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来描述肺结核发病的流行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肺结核发病率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2011—2022年新疆叶城县肺结核共登记新发病例17057例,粗发病率和标准化发病率分别为416.07/100000和496.01/100000。12年间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2011—2018年呈上升趋势,总人群、男性和女性肺结核标准化发病率的APC值分别为24.42%(95%CI:11.55~38.78)、27.24%(95%CI:12.35~44.10)和21.79%(95%CI:9.81~35.09);2018—2022年呈下降趋势,总人群、男性和女性肺结核标准化发病率的APC值分别为-38.51%(95%CI:-53.27~-19.09)、-38.18%(95%CI:-54.59~-15.85)和-38.73%(95%CI:-52.96~-20.19)。随着年龄的增加,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呈现先上升后平稳波动的变化趋势。人群发病风险随着时期推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越晚出生的队列发病风险越低。结论新疆叶城县12年来肺结核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随年龄的增加逐渐上升,越早出生的人发病风险越高。男性和老年人群是新疆叶城县肺结核防治的重点对象,建议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筛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趋势分析 连接点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发病 新疆叶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1990~2019年中国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负担研究
8
作者 薛芳芳 王红艳 +2 位作者 王稳莹 刘燕 聂小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3-1018,共6页
目的: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1990~2019年中国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发病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EMT的发病和DALY情况,应用Joinpoint 4.8.0.1软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 目的: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1990~2019年中国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发病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EMT的发病和DALY情况,应用Joinpoint 4.8.0.1软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标化DALY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EMT发病及DALY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2019年,中国EMT发病率为72.61/10万,DALY率为47.38/10万,发病率和DALY率比1990年降低了39.71%和24.97%。1990~2019年,中国EMT标化发病率趋势和标化DALY率趋势均有下降,每年分别下降1.02%和1.00%,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效应结果显示,中国EMT的发病率整体呈降低趋势,DALY率在15~29岁呈升高趋势,30岁以后呈降低趋势。时期效应结果显示,中国EMT发病风险和DALY风险的时期变化相对危险度(RR)呈降低趋势,以2000~2004年为参考组,1990~1994年发病风险(RR 1.78,95%CI 1.64~1.95)和DALY风险(RR 1.05,95%CI 0.90~1.23)最高。队列效应结果显示,出生越晚的人,EMT的发病风险越低。结论:1990~2019年,中国EMT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DALY率均有降低趋势,不同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EMT流行病学模式和趋势可能为公共卫生提供新的见解,为进一步减轻EMT负担的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国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发病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中国CVD疾病负担的饮食因素
9
作者 任梦悦 高雨辰 +3 位作者 李京晓 韩松 王楠 王雨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6-850,856,共6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归因于不同饮食因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疾病负担年龄、时期、队列变化趋势,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下载全球疾病负担中心(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中9... 目的分析1990—2019年归因于不同饮食因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疾病负担年龄、时期、队列变化趋势,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下载全球疾病负担中心(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中9种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饮食因素,通过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APC)结合内源估计算法(intrinsicestimator,IE),估计各饮食因素的变化趋势及独立作用。结果1990—2019年男性饮食因素导致的CVD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DALYs)率约是女性的2倍,APC模型拟合各饮食因素的年龄效应显示其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加,并从50岁开始上升显著。时期效应表明随着时期的变化,低水果、低蔬菜、低坚果种子摄入风险下降,1990—2019年依次变化为0.19~-0.16、1.35~-0.98、0.17~-0.09,其余饮食因素随时期效应的变化风险不断上升。各饮食因素的队列效应表明随着出生队列的累加风险降低,出生人群越晚,饮食因素的风险越小。结论1990—2019年归因饮食的CVD DALYs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年龄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且男性约高于女性2倍。应减少动物性食物、高钠、饮酒及糖的摄入量,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坚果种子的摄入。不断加强CVD的预防措施筛查高危人群,尤其针对男性,并加强社区健康宣教,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逐步降低CVD的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饮食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1年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天 吴杨 +5 位作者 童叶青 黄继贵 阮德欣 侯清波 姚梦雷 陈红缨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257,共5页
目的分析2005-2021年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例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特征。方法自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21年荆州市HFRS发病率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HFRS病例的时期、年龄分布特点。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FR... 目的分析2005-2021年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例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特征。方法自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21年荆州市HFRS发病率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HFRS病例的时期、年龄分布特点。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FRS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分析分析HFRS发病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所有分析均比较不同性别差异。结果2005-2021年荆州市累计报告HFRS 1407例,年均发病率为1.43/10万。2005-2021年荆州市HFRS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r_(s)=0.94,P=0.000)。相较于2013年,2016年后发病风险均有统计学意义(RR>1,P<0.05)。年龄分布呈倒“V”型,发病高峰出现在60~64岁(4.22/10万)、65~69岁年龄组(4.12/10万)。60~64岁年龄组相较45~49岁年龄组发病风险高(RR=1.63,95%CI:1.07~2.26)。14岁及以下人群随时期构成比在0.00%~6.90%波动,发病率在0.00~0.37/10万波动;60岁及以上人群年均发病率为3.12/10万,构成比为32.62%,构成比随年份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13.04%上升至2021年的40.87%。不同性别时期、队列效应一致;男性(4.55/10万)发病率高于女性(1.84/10万),女性60岁及以上HFRS病例构成比(39.39%)高于男性(30.27%)。结论荆州市HFRS疫情呈高发态势,存在明显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特征。高发年龄以60岁以上为主,需加快该人群HFRS疫苗研发,以保护该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年龄 出生队列 老年人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我国人口生育率趋势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程志伟 杨永利 +4 位作者 贾晓灿 杜玉慧 夏振华 张卫萍 施学忠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9-303,共5页
目的:探讨我国生育率随年龄、时期和队列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公开数据计算1995、2000、2005、2010及2015年总生育率及各孩次生育率,拟合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自1995年以来,我国总生育率和一孩生育率呈现下降趋... 目的:探讨我国生育率随年龄、时期和队列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公开数据计算1995、2000、2005、2010及2015年总生育率及各孩次生育率,拟合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自1995年以来,我国总生育率和一孩生育率呈现下降趋势,二孩和三孩及以上生育率有所上升;生育高峰由1995年的20岁推迟到2015年的25岁。年龄是影响生育率的最主要因素,总生育率、一孩生育率、二孩生育率和三孩及以上生育率较高的年龄组分别为20~34岁、20~29岁、20~34岁及25~34岁。时期效应对二孩生育率有影响,2015年二孩生育率上升。1966~1985年出生队列人群生育率高于其他队列人群。结论:我国人口生育高峰呈现延迟现象,总生育高峰年龄段集中在20~34岁;时期效应影响二孩生育率;晚出生队列人群生育率没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率 生育高峰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参数估计方法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2
作者 苏晶晶 彭非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1-26,共6页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 model)是队列研究常用分析模型,将死亡率、生育率或患病率数据从年龄、时期、队列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分析三因素对目标变量影响大小。由于三因素间存在"时期=年龄+队列"的完全线性关系,使用传统回归方...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 model)是队列研究常用分析模型,将死亡率、生育率或患病率数据从年龄、时期、队列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分析三因素对目标变量影响大小。由于三因素间存在"时期=年龄+队列"的完全线性关系,使用传统回归方法不能求得参数唯一解,即APC模型"不可识别"难题。文章针对APC模型"不可识别"难题的各种处理思路进行综述,对APC模型参数估计研究最新进展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各种参数估计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比较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内生因子法 非参数因果模型 平滑队列模型 分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章冰川 廖琪 +3 位作者 张世燕 何树林 乔梁 周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3-765,共13页
【目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高效治理鳞翅目(Lepidoptera)害虫的新型抗生素类生物源杀虫剂。本研究旨在探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水稻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亚致死效应。【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以不同浓度甲氨基... 【目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高效治理鳞翅目(Lepidoptera)害虫的新型抗生素类生物源杀虫剂。本研究旨在探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水稻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亚致死效应。【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以不同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的水稻苗饲养白背飞虱3龄若虫,72 h后计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LC_(10),LC_(25)和LC_(50)值;采用稻茎浸渍法以LC_(10),LC_(25)和LC_(50)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的水稻苗饲养白背飞虱3龄若虫48 h,测定F0代雌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统计F_(1)代卵历期、1-5龄若虫历期、成虫寿命、成虫前历期、总发育历期、成虫产卵前期、成虫总产卵前期和单雌产卵量,构建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利用Timing-MSChart软件预测白背飞虱未来60 d种群动态。【结果】处理72 h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LC_(50),LC_(25)和LC_(10)值分别为0.831,0.222和0.068 mg/L。与对照组相比,LC_(10),LC_(25)和LC_(50)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使白背飞虱F0代雌成虫平均寿命分别缩短了7.19%,24.81%和34.21%,单雌产卵量分别减少22.24%,31.22%和41.53%;LC_(25)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显著延长了F_(1)代5龄雌若虫历期,LC_(50)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显著延长了F_(1)代雄成虫寿命和总发育历期,LC_(25)和LC_(50)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显著延长了F_(1)代成虫产卵前期和总产卵前期,且显著降低了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LC_(50)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下F_(1)代净增殖率(R_(0))显著降低,LC_(25)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下F_(1)代平均世代周期(T)显著延长;LC_(10),LC_(25)和LC_(50)这3个亚致死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明显抑制了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结论】亚致死浓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胁迫会显著影响白背飞虱成虫寿命和繁殖能力,并降低其后代种群数量,该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田间科学防治白背飞虱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亚致死效应 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 繁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时期-队列视角下老年人死亡质量差异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龚秀全 龚晨曦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9-93,共15页
老年人死亡质量是反映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聚焦于我国老年人死亡质量变化情况,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因素追踪调查(CLHLS)2005—2018五期的调查数据,应用分层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从年龄、时期和队列三个维度分解出中国老年人... 老年人死亡质量是反映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聚焦于我国老年人死亡质量变化情况,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因素追踪调查(CLHLS)2005—2018五期的调查数据,应用分层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从年龄、时期和队列三个维度分解出中国老年人死亡安详程度和临终卧床天数的变化趋势,并分性别、城乡及收入进行分组比较,以分析不同群体老年人死亡质量差异。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死亡安详程度与临终卧床天数的年龄效应显著,高龄老人的死亡安详程度高的同时临终卧床天数也较高。第二,和男性相比,女性卧床天数显著更长;在任何年龄段内,城镇老人比农村老人死亡质量高,高收入老人比低收入老人死亡质量高,且两者的差距随年龄增长在不断扩大。第三,从时期效应来看,2002年以来我国所有群体老年人临终前的卧床天数都呈上升趋势,整体老年人死亡时的安详程度没有显著变化,但城镇老人和高收入老人安详程度有所波动。第四,各出生队列老年人死亡质量没有明显差距。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构建以健康产出为目标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安宁疗护体系建设等来提升老年人死亡质量,并加大对农村、女性和低收入老年人的支持力度,以缩小死亡质量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死亡质量 安详程度 卧床天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阿维菌素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的亚致死效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飞 何树林 +4 位作者 周操 陈再炎 徐杉 李旭东 章冰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1-1228,共8页
【目的】阿维菌素是林业系统中常用的杀虫剂之一。该研究旨在探究阿维菌素对天敌昆虫——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的亚致死效应。【方法】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阿维菌素对松褐天牛肿腿蜂成蜂的毒力,并用亚致死剂量LD_(10)... 【目的】阿维菌素是林业系统中常用的杀虫剂之一。该研究旨在探究阿维菌素对天敌昆虫——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的亚致死效应。【方法】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阿维菌素对松褐天牛肿腿蜂成蜂的毒力,并用亚致死剂量LD_(10)(3.20×10^(-5)μg/头)和LD_(30)(8.86×10^(-5)μg/头)阿维菌素处理松褐天牛肿腿蜂雌成蜂,测定其F_(1)代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存活率及雌、雄成蜂寿命等参数的变化,并组建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结果】与空白对照(未做任何处理)相比,LD_(10)和LD_(30)剂量阿维菌素处理均能显著缩短松褐天牛肿腿蜂雄成蜂寿命,但对卵、幼虫及蛹的历期无显著影响,但LD_(10)剂量阿维菌素处理还显著延长了松褐天牛肿腿蜂雌成蜂寿命。同时,LD_(10)和LD_(30)剂量阿维菌素处理下松褐天牛肿腿蜂F_(1)代雌成蜂的平均单雌产卵量较空白对照组分别升高了24.70%和64.56%。此外,F1代种群参数结果表明,LD_(10)和LD_(30)剂量阿维菌素处理使松褐天牛肿腿蜂平均世代周期(T)均显著延长,分别较空白对照组增加了7.01%和4.38%,但是对内禀增长率(r)与周限增长率(λ)无显著影响;LD_(10)剂量阿维菌素处理后松褐天牛肿腿蜂净增殖率(R_(0))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亚致死剂量的阿维菌素会抑制松褐天牛肿腿蜂后代的存活率,同时也能显著促进后代雌成蜂繁殖力,对后代种群增长无显著影响,阿维菌素是一个不影响天敌种群存活的较为理想的林业害虫防治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肿腿蜂 阿维菌素 亚致死效应 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 繁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中国男性人群食管癌发病与死亡趋势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乔晓伟 朱高培 +3 位作者 王喆 邹广顺 王素珍 潘庆忠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4-169,共6页
目的:探讨我国男性人群食管癌发病及死亡随年龄、时期、出生队列三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模型)和IE算法计算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1990~2017年中国男性食管癌标化... 目的:探讨我国男性人群食管癌发病及死亡随年龄、时期、出生队列三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模型)和IE算法计算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1990~2017年中国男性食管癌标化发病率[(25.99~17.4)/10万]与标化死亡率[(27.53~16.84)/10万]均呈下降趋势。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年龄段中,年龄效应都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系数:-2.977304~1.966794(发病);-3.045193~2.202024(死亡)],队列效应总体上有所降低[0.99至-1.75(发病);1.08至-1.94(死亡)],未发现明显的时期效应。结论:中国男性人群食管癌发病与死亡风险受年龄与出生队列影响较大,改善饮食结构、做好早癌筛查有助于降低食管癌的发病与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2017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65
17
作者 王瑾瑶 张年萍 +1 位作者 白志强 王震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564-1568,共5页
背景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占所有女性癌症的12%左右。该病与肝癌一样,约有85%的患者来自欠发达地区。目的探讨1993—2017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的发病及死亡数据来源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 背景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占所有女性癌症的12%左右。该病与肝癌一样,约有85%的患者来自欠发达地区。目的探讨1993—2017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的发病及死亡数据来源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中心(IHME)疾病负担网站。本研究首先运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对中国1993—2017年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进行分段描述,进一步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成年女性宫颈癌发病及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总的来说,1993—1998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08—2015年呈上升趋势。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3—2017年,女性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从9.54/10万增加到10.88/10万〔AAPC(95%CI)=0.6(0.3,0.9),P<0.05〕,而标化死亡率则从4.88/10万下降到4.48/10万〔AAPC(95%CI)=-0.3(-0.5,-0.1),P<0.05〕。此外,在59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宫颈癌发病率的年龄效应明显增加,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周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除某些时期外,出生队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呈下降趋势,1916—1920年出生队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均达到峰值,然后趋于平稳,在年轻一代中略有下降。结论总体而言,队列效应的降低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而年龄效应和周期效应的增加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Joinpoint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20年中国居民胃癌死亡趋势分析——基于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红英 李胜 +4 位作者 明娟 李洁 李元林 杨勇攀 宋启瑞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48,共6页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胃癌死亡趋势,为制定胃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分析胃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以及出生队列效应。结果:我国居民胃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龄效应上死亡风险随...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胃癌死亡趋势,为制定胃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分析胃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以及出生队列效应。结果:我国居民胃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龄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时期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年份趋近而下降,出生队列效应上死亡风险随出生年份的推迟呈下降趋势。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扩面开展早期筛查,提高低收入患者的大病补偿比例,进一步降低胃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死亡趋势 年龄-时期-出生队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与死亡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赵虹琳 李巧梅 +1 位作者 李婷婷 丁国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9-416,共8页
背景艾滋病作为一种极具危害性的传染病,分析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队列3个因素对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能够为艾滋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目的分析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 背景艾滋病作为一种极具危害性的传染病,分析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队列3个因素对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能够为艾滋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目的分析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于2022年3月,以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2004—2018年的网络直报系统数据作为数据来源,提取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各年龄组发病人数、发病率、死亡人数及死亡率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借助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结果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从0.2489/10^(5)升至4.9569/10^(5),死亡率从0.0605/10^(5)升至1.4312/10^(5)。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年均上升22.70%〔95%CI(20.70%,24.80%)〕和18.80%〔95%CI(12.10%,25.90%)〕。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均对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有影响;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均呈“J”字形上升趋势,年龄别发病率从5~9岁组的0.0004/10^(5)上升至75~79岁组的2828.8285/10^(5),年龄别死亡率从5~9岁组的0.0004/10^(5)上升至75~79岁组的740.2974/10^(5);随着时期的推移,艾滋病发病与死亡风险均逐渐增加,以2009—2013年时期组为对照组〔时期率比(RR)值=1.0000〕,发病风险RR值由2004—2008年时期组的0.3156〔95%CI(0.2772,0.3594)〕上升至2014—2018年时期组的2.0244〔95%CI(1.8771,2.1832)〕,死亡风险RR值由2004—2008年时期组的0.3291〔95%CI(0.2917,0.3713)上升至2014—2018年时期组的1.5226〔95%CI(1.4128,1.6409)〕;与较早出生的队列相比,较晚出生的队列艾滋病发病与死亡风险更高,以1969—1973年出生队列组为对照组(出生队列RR值=1.0000),发病风险RR值由1929—1933年出生队列组的0.0001〔95%CI(0,0.0004)〕上升至2009—2013年出生队列组的471.3853〔95%CI(118.5243,1874.7556)〕,死亡风险RR值由1929—1933年出生队列组的0.0001〔95%CI(0,0.0006)〕上升至2009—2013年出生队列组的93.6345〔95%CI(21.1680,414.1824)〕。结论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艾滋病发病与死亡风险的时期、队列效应均呈上升趋势。需重点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发病率 死亡率 疾病负担 趋势分析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6年湖北省0~10岁人群乙肝发病变化的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 被引量:9
20
作者 熊甜 王雷 +2 位作者 魏晟 宇传华 胡樱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8-390,共3页
目的对湖北省0~10岁人群乙肝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该人群乙肝发病在年龄、时期和队列几个因素上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提供的APC模型分析工具,对2004-2016年湖北省0~10岁人群乙肝发病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0~10... 目的对湖北省0~10岁人群乙肝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该人群乙肝发病在年龄、时期和队列几个因素上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提供的APC模型分析工具,对2004-2016年湖北省0~10岁人群乙肝发病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0~10岁人群乙肝发病受到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的显著影响。纵向上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从10.25/10~5降低到2.73/10~5。随着时期的推移发病风险减小,RR从1.83降低到0.34。越晚出生的队列发病风险越小,RR由15.87降低到0.71。结论 APC模型对疾病发病情况的分析提供了比简单分层更多的信息,能够显示出随着纵向年龄、时期和队列的推进,乙肝的发病风险在下降,乙肝疫苗接种和其他乙肝防控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乙肝发病率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