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年龄、D-二聚体和FIB对非血栓塞性疾病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罗兆冰 农朝赞 +1 位作者 黄丽冰 温百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8-862,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对非血栓塞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1月至8月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凝血项目检测病例1384例。其中,400例健康体检非血栓塞性病例作为对照组;57例临床确诊血栓塞性病例... 目的:探讨年龄、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对非血栓塞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1月至8月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凝血项目检测病例1384例。其中,400例健康体检非血栓塞性病例作为对照组;57例临床确诊血栓塞性病例作为血栓塞组;927例D-Dimer水平超出正常范围的非血栓塞性病例作为研究组。收集各组病例的诊断、治疗、年龄信息以及血浆D-Dimer和FIB的检测结果。比较分析三组病例年龄、DDimer和FIB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使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拟合生成新的联合因子,研究组和血栓塞组分组利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非血栓塞性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栓塞组、研究组患者的年龄、DDimer、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进一步比较分析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年龄、D-Dimer水平显著低于血栓塞组,FIB则显著高于血栓塞组(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研究组年龄与D-Dimer的相关系数高于对照组和血栓塞组(P<0.01);血栓塞组FIB与D-Dimer负相关系数最高(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浆D-Dimer、FIB独立预测非血栓塞性疾病的AUC值分别是0.726、0.735、0.611。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年龄、D-二聚体、FIB拟合生成新的联合因子,联合预测非血栓塞性疾病的AUC值最大,为0.832,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是0.572、0.070。结论: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年龄、FIB升高及多种非血栓塞性疾病相关,年龄、D-二聚体、FIB联合对非血栓塞性疾病有一定预测价值,但联合模型特异度低,临床需结合其他信息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纤维蛋白原 年龄 相关性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与中老年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复合指标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对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李敬 胡金蓉 +2 位作者 苟园园 姚隆 曹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目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triglycer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TG-AP)起病急,病情进展及复发的风险高,早期识别重症患者有助于降低多器官衰竭发生的风险和病死率。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与中老年HTG-AP患者炎症复合指标和D... 目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triglycer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TG-AP)起病急,病情进展及复发的风险高,早期识别重症患者有助于降低多器官衰竭发生的风险和病死率。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与中老年HTG-AP患者炎症复合指标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及其对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至2023年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收治的230例HTG-AP患者,先将其分为青年组(≤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再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比较各组间炎症复合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to-lymphocyte ratio,MLR)、C反应蛋白与淋巴细胞比值(C-reactive protein-to-lymphocyte ratio,CLR)、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和D-D等指标。运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筛选青年和中老年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价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并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危险因素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差异。通过Bootstrap法(n=1000)对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进行内部验证。结果:青年组(n=127)与中老年组(n=103)间NLR、PLR、MLR、SIRI、SII、CLR和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青年患者中,与轻度组(n=68)相比,重度组(n=59)中的NLR、CLR、SIRI、SII和D-D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中老年患者中,与轻度组(n=54)相比,重度组(n=49)中的CLR和D-D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水平升高是青年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7,OR=1.458,95%CI 1.107~1.920);D-D水平(P=0.001,OR=2.267,95%CI 1.413~3.637)和CLR(P=0.003,OR=1.007,95%CI 1.003~1.012)是中老年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D-D预测青年和中老年HTG-AP患者病情进展的AUC分别为0.653和0.741,敏感度分别为67.8%和57.1%,特异度分别为72.1%和88.9%;CLR预测中老年HTG-AP患者病情进展的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87、63.3%和70.4%。Delong检验结果显示D-D与CLR预测中老年HTG-AP患者病情进展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3,P=0.321)。D-D的预测效能在Bootstrap内部验证模型中输出的AUC为0.73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1%和91.0%。结论:不同年龄段、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HTG-AP患者在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方面存在差异。D-D和CLR分别是青年、中老年HTG-AP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D-D对中老年HTG-AP患者病情进展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病情进展 炎症复合指标 d- 危险因素 年龄 C反应蛋白与淋巴细胞比值 青年 中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联合NT-pro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范文璐 杜小宇 卢成志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6-741,共6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联合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联合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就诊的ACS患者6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未行冠状动脉造影前的肌酐值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分为肾功能不全组和肾功能正常组,分别为102例和580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评价D-D、NT-proBNP水平对ACS患者中发生肾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结果肾功能不全组的D-D、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NT-proBNP水平升高均是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联合NT-proBNP检测是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ROC结果显示,D-D水平诊断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AUC为0.805,敏感度58.82%,特异度100%;NT-proBNP水平诊断ACS患者心肌梗死后发生肾功能不全的AUC为0.737,敏感度67.65%,特异度73.62%;D-D联合NT-proBNP诊断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AUC为0.838,敏感度68.63%,特异度为93.28%。联合检测诊断价值优于各项单独检测。结论ACS患者中发生肾功能不全的D-D、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是肾功能不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肾功能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对手术治疗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
4
作者 王睿 何金媛 +2 位作者 蒲玉梅 陈欣 孙国文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8-573,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并结合患者基础临床资料,研究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 目的:回顾性分析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并结合患者基础临床资料,研究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10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MRONJ患者,回顾性分析基础临床资料,包括原始疾病、分类分期、用药类型、手术方式、疾病预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得出D-二聚体的最佳临界值,对数据二分类分组,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MRONJ手术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通过ROC曲线计算得到D-二聚体最佳临界值为0.975 mg/L;按照此水平分为两组,组间χ^(2)检验结果显示D-二聚体高/低组患者所接受的手术方式有差异(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D-二聚体≥0.975 mg/L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Kaplan-Meier法显示血浆D-二聚体高水平组相较于低水平组预示着更差的预后(P<0.05)。结论: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0.975 mg/L的MRONJ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其水平可作为MRONJ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改善危险分层,精确个体化治疗,指导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减少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手术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时检测全血与传统血浆/血清检测在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中的相关性与一致性分析
5
作者 杨萌 梁琼云 +6 位作者 凌永基 莫银娟 朱志强 吕艳丽 张懿 丁细霞 郭勇晖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2-1237,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即时检测(POCT)技术在全血样本检测D-二聚体(D-dimer,DDI)、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验证其在临床快速诊断中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即时检测(POCT)技术在全血样本检测D-二聚体(D-dimer,DDI)、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验证其在临床快速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22年7—8月期间收集的DDI全血和血浆样本各104例、PCT全血和血清样本各496例、NT-proBNP全血和血清样本各77例。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回归分析、相对灵敏度、相对特异度、约登指数和Kappa值评估全血与血浆/血清样本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及准确性。结果DDI、PCT和NT-proBNP的全血与血浆/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良好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512、r^(2)=0.9428和r^(2)=0.9916(P>0.05)。在医学决定水平下,DDI(0.55μg/mL)相对灵敏度为94.3%,相对特异度为94.1%,约登指数为0.88,Kappa值为0.87;PCT(0.5 ng/mL和2.0 ng/mL)的相对灵敏度分别为均97.4%、89.0%,相对特异度分别为95.8%、98.3%,约登指数分别为0.93、0.87,Kappa值分別为0.93和0.89;NT-proBNP(125 pg/mL)的相对灵敏度为94.1%,相对特异度100%,约登指数0.94,Kappa值为0.87。这些结果表明全血标本检测的高度准确性及两种方法结果的高度一致性。结论该研究验证了POCT技术在全血样本检测DDI、PCT和NT-proBNP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其与传统血浆/血清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支持POCT在快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时检测 d- 降钙素原 N端脑利钠肽前 全血样本 血浆/血清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CRP检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炎中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冯梦雪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8-19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4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治疗,检测两组的D-二聚体、CR...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4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治疗,检测两组的D-二聚体、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CRP检测可作为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炎病情评估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d- C反应蛋白 老年2型糖尿病 肺炎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与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的相关性
7
作者 袁康 霍淑娴 +2 位作者 谢梦迪 刘锐 刘新峰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注册登记系统中诊断为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5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END定义为住院后24 h内美...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注册登记系统中诊断为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5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END定义为住院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增加≥4分。将患者分为END组(n=44)与无END组(n=461)。90天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n=289),>2分为预后不良组(n=216)。将DFR依据三分位数值0.19 g/L和0.53 g/L分为:DFR三分位数1(<0.19)、DFR三分位数2(0.19~0.53)、DFR三分位数3(>0.5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DFR与END及预后的相关性。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DFR与END是否存在非线性关联。用直方图展示不同DFR三分位数者对应的90天mRS评分分布。结果DFR中位数为0.3(0.1~0.8),44例(8.7%)患者发生END,216例(42.8%)患者90天预后不良。在校正了潜在相关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与END显著相关(OR=1.822,95%CI 1.37~2.499,P<0.001),与DFR三分位数1比较,DFR三分位数3与END显著相关(OR=4.489,95%CI 1.428~17.774,P=0.017)。90天mRS评分分布图显示DFR三分位数3患者90天mRS评分0~2分比例最低,6分比例最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与90天预后不良显著相关(OR=1.556,95%CI 1.146~2.221,P=0.009);与DFR三分位数1比较,DFR三分位数3与90天预后不良显著相关(OR=2.007,95%CI 1.053~3.837,P=0.034)。结论DFR可用于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能为识别具有较高预后不良风险的患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心房颤动 d-/纤维蛋白原比值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通络方联合火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D-二聚体、IL-6、TNF-a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杨雪 李亦聪 +2 位作者 林景琳 余文林 李轶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 探究活血化瘀通络方联合火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D-二聚体、白介素-6(interleakin-6,IL-6)、肿瘤坏死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2月—2022年2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 目的 探究活血化瘀通络方联合火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D-二聚体、白介素-6(interleakin-6,IL-6)、肿瘤坏死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2月—2022年2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中医康复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包含阿司匹林肠溶片、依达拉奉、复方甘露醇、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活血化瘀通络方联合火针刺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血流动力学指标、D-二聚体、IL-6、TNF-α、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峰值流速(spectral atlas systolic peak velocity, Vs)、舒张末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 Vd)、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 Vm)、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e index, PI)、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 RI)等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Vs、Vd、Vm、PI、RI等水平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 NFDS)、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SS-QOL)评分降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增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FDS评分、SS-QOL评分降低,MMSE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D-二聚体、IL-6、TNF-α水平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D-二聚体、IL-6、TNF-α水平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血化瘀通络方联合火针刺法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血清D-二聚体、TNF-α和IL-6的合成与释放具有密切相关性,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通络方 火针刺法 急性脑梗死 脑血流动力学 d- IL-6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血小板计数联合D-二聚体对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黄潇慧 王新伟 武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1-726,共6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联合D-二聚体(D-dimer,D-D)对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联合D-二聚体(D-dimer,D-D)对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310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治疗出院后进行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并根据相关标准对患儿预后进行评估,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198)和预后不良组(n=112)。利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全部患儿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资料,记录入院时患儿早期预警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并收集诊断患儿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发生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LR、PLT计数、D-D预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APACHEⅡ、SOFA评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NLR、D-D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LT计数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等混杂因素,连续变量原值收入,结果表明,NLR、D-D水平是预后的保护因素(OR<1,P<0.05),PLT计数水平是预后的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三项指标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9,灵敏度为94.95%,特异度为82.14%,准确度为90.32%,三者联合预测效能价值高。结论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的外周血NLR、PLT计数、D-D水平显著升高,三项联合检测在预测患儿28 d后的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 血小板计数 d- 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 儿童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系统免疫炎症指数、D-二聚体水平与SOFA评分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旭 李国旗 +5 位作者 库尔班江·吐尔逊 斯拉木·克依木 董霞 张海静 李洋 张红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2-630,共9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SII)、D-二聚体水平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到2023年7月在新...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SII)、D-二聚体水平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到2023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14名脓毒症患者,另选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43例作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收住院后进行血液标本实验室检查,得出SOFA评分。所有脓毒症患者随访28 d,依据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37例和死亡组77例。比较3组间SII、D-二聚体水平与SOFA评分的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的基线资料,得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且绘制森林图;Spearman相关性分析SII、D-二聚体水平和SOFA评分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对SII、D-二聚体水平、SOFA评分及三者联合检测进行评估,绘制生存率曲线;最后,基于R语言对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重抽样500次后,绘制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结果:脓毒症死亡组患者SII、D-二聚体水平、SOFA评分较生存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为68%。单因素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SII、D-二聚体水平、SOFA评分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SII、D-二聚体水平、SOFA评分是脓毒症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SII、D-二聚体水平、SOFA评分与脓毒症患者死亡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SII、D-二聚体水平、SOFA评分及三者联合检测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822、0.888、0.874、0.967。SII在最佳截断值2063.5时,诊断敏感度为73.700%,特异度为75.000%;D-二聚体水平在最佳截断值3.8 mg/mL时,诊断敏感度为85.500%,特异度为80.600%;SOFA评分在最佳截断值9.500分时,诊断敏感度是75.000%,特异度是86.100%。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3.400%,特异度为91.700%。结论:SII、SOFA评分、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及临床适用性较高,三者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d-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CD4^(+)/CD8^(+)、D-二聚体水平与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的关系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雨佳 李欣 +1 位作者 宋德利 王辰璐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8-563,共6页
目的探究外周血CD4^(+)/CD8^(+)、D-二聚体(D-D)水平与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EBV-HLH患者90例设为观察组,同期另选取该院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目的探究外周血CD4^(+)/CD8^(+)、D-二聚体(D-D)水平与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EBV-HLH患者90例设为观察组,同期另选取该院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CD4^(+)/CD8^(+)、D-D水平,分析EBV-HLH患者外周血CD4^(+)/CD8^(+)、D-D水平与EBV-DNA载量的相关性;比较外周血不同CD4^(+)/CD8^(+)、D-D水平EBV-HLH患者3个月内预后情况,评价外周血CD4^(+)/CD8^(+)、D-D水平对EBV-HLH死亡风险的影响,分析外周血CD4^(+)/CD8^(+)、D-D水平的交互关系。结果观察组外周血CD4^(+)/CD8^(+)低于对照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BV-HLH患者外周血CD4^(+)/CD8^(+)与EBV-DNA载量呈负相关(P<0.05),D-D水平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外周血CD4^(+)/CD8^(+)高水平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低于低水平患者,D-D高水平患者3个月内死亡率高于低水平患者(P<0.05);EBV-HLH患者外周血CD4^(+)/CD8^(+)低水平时,死亡风险是高水平的6.125倍;D-D高水平时,死亡风险是低水平的14.348倍,且CD4^(+)/CD8^(+)、D-D水平对该病患者死亡存在协同作用。结论EBV-HLH患者外周血CD4^(+)/CD8^(+)水平下降、D-D水平升高,且二者对该病患者死亡存在协同作用,检测其水平,有助于评估病情及预测预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噬血细胞综合征 EB病毒-DNA CD4^(+)/CD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肿瘤假体发生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清D-二聚体、Toll样受体2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郭昶志 孙涛 +2 位作者 韩殊曼 王令响 牛梦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4-819,共6页
目的 通过对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及D-二聚体、Toll样受体2(TLR2)的诊断价值分析,为PJI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室治疗并行随访的患者... 目的 通过对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及D-二聚体、Toll样受体2(TLR2)的诊断价值分析,为PJI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室治疗并行随访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136例观察对象后收集其资料,包括其年龄、性别、BMI、糖尿病史、吸烟史、肿瘤位置、恶性肿瘤分期、手术时间、截骨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第3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血清D-二聚体、血清TLR值;分析PJ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血清D-二聚体、血清TLR的诊断价值。结果 PJI的发生率为11.76%;术后化疗、手术时间≥180 min为PJI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两指标联合、血清D-二聚体、血清TLR2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依次为0.917、0.894、0.778, TLR2的AUC小于两指标联合诊断(P <0.05);灵敏度依次为0.975、0.908、0.708,特异度依次为0.750、0.750、0.812。结论 术后化疗、手术时间≥180 min为PJI发生的危险因素;两指标联合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感染 膝关节 危险因素 d- TOLL样受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正的Geneva评分、心电图评分联合D-二聚体对肺栓塞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静 赵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4-558,共5页
目的评价修正的Geneva评分、Daniel心电图评分与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预测肺栓塞(PE)的价值。方法选择91例疑诊PE患者,经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确诊52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诊断试验常见评价指标,评价修正的Geneva评分、Dan... 目的评价修正的Geneva评分、Daniel心电图评分与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预测肺栓塞(PE)的价值。方法选择91例疑诊PE患者,经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确诊52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诊断试验常见评价指标,评价修正的Geneva评分、Daniel心电图评分、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以及这两种临床评分与D-二聚体相结合对PE的预测价值。结果修正的Geneva评分0~3分PE可能性为21.4%,4~10分为55.4%,≥11分为85.7%;Daniel心电图评分<2分PE可能性为33.3%,≥2分为70.7%;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对于PE诊断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69.2%。修正的Geneva评分预测PE的ROC曲线下面积与Daniel心电图评分进行Z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79,P>0.05)。修正的Geneva评分、Daniel心电图评分结合D-二聚体预测PE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7.5%。结论修正的Geneva评分、Daniel心电图评分和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均对PE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其中修正的Geneva评分和D-二聚体结合,可较为安全地排除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修正的Geneva评分 Daniel心电图评分 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和孕期的健康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临界值差异性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璇 王海霞 +1 位作者 赵蓉 李荣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6-369,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和孕期的健康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健康孕妇1846例,按孕期分为3组:早孕组(孕周≤13^(+6)周)481例;中孕组(孕14^(+0)~27^(+6)周)591例;晚孕...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和孕期的健康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健康孕妇1846例,按孕期分为3组:早孕组(孕周≤13^(+6)周)481例;中孕组(孕14^(+0)~27^(+6)周)591例;晚孕组(孕28^(+0)~40^(+6)周)774例。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对其血浆D-二聚体进行定量检测,统计学分析不同年龄和孕周的健康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差异。结果: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的D-二聚体值分别是正常人群D-二聚体参考值上限的3.26倍、6.16倍和10.06倍,与孕早期的P_(95)值比较,孕中期和孕晚期D-二聚体的P_(95)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孕妇年龄无差异性。不同孕期的D-二聚体的临界值为孕早期≤1.63 mg/L,孕中期≤3.08 mg/L,孕晚期≤5.03 mg/L。结论:目前推荐用于正常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参考范围(≤0.5 mg/L)并不适用于健康孕期妇女,应当独立分析健康孕妇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评估孕妇的血液状态,尽早识别妊娠血栓相关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孕妇 d-参考区间 孕妇年龄 孕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和D-二聚体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15
作者 董少雨 孙长宇 +2 位作者 乔芳芳 刘笑 张建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78-2482,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和D-二聚体(D-D)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11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 目的探讨年龄和D-二聚体(D-D)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11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n=49)和死亡组(n=6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肝病、ALT、AST、TBil、Alb、D-D、PT、纤维蛋白原(FIB)、PTA、INR、SCr、血清钠(Na),并计算MELD评分。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D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评估预测变量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法。结果两组间年龄、TBil、D-D、PT、PTA、INR、SCr、Na、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88,95%CI:1.001~1.183,P=0.047)、D-D(OR=1.521,95%CI:1.078~2.145,P=0.017)和MELD评分(OR=1.892,95%CI:1.408~2.543,P<0.001)是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MELD评分、D-D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AUC分别为0.664、0.869、0.887,D-D联合年龄、年龄联合MELD评分、D-D联合MELD评分及三者联合的AUC分别为0.895、0.906、0.965、0.970,除D-D联合MELD评分外,三者联合的AUC较其他指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者联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分别是0.935、0.918。结论年龄、D-D、MELD评分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D-D和MELD评分对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d-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值与年龄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凯 袁超 +2 位作者 梅勇 李琳 张劲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362-2364,共3页
目的:分析年龄修正的D-二聚体值与肺栓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6月间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和D-二聚体值与年龄的关系。结果:462例肺栓塞患者中D二聚体>500μg/L的有421例(占91.1%)。年龄≥50岁的患者中,93.6%... 目的:分析年龄修正的D-二聚体值与肺栓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6月间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和D-二聚体值与年龄的关系。结果:462例肺栓塞患者中D二聚体>500μg/L的有421例(占91.1%)。年龄≥50岁的患者中,93.6%的患者D-二聚体>500μg/L,其值符合>年龄值×10的有329例,占其中的97.1%。结论:年龄修正的D-二聚体值可作为年龄≥50岁肺栓塞患者的筛选值,但仍有小部分需要结合影像学进行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d-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监测在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5
17
作者 赵伯翔 顾建平 +6 位作者 陈国平 何旭 楼文胜 陈亮 宋进华 苏浩波 施万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4-469,共6页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值的变化,结合影像学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8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抗凝组(A组)20例、置管溶栓组(...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值的变化,结合影像学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8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抗凝组(A组)20例、置管溶栓组(CDT,B组)40例和顺行性溶栓组(C组)20例。为防止致命性肺栓塞(PE)发生,B、C组患者溶栓前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溶栓药物均采用尿激酶,总量均为50万u/d。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开始2、4、6、8 d,治疗结束时)的D-二聚体值,同时计算各时间点血栓溶解体积及血栓清除率,采用统计学方法评判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及D-二聚体与血栓溶解体积、血栓清除率的关系。结果 A、B、C组患者治疗前的D-二聚体均值分别为(0.83±0.21)μg/ml、(0.83±0.28)μg/ml、(0.82±0.20)μg/ml,治疗后分别为(0.30±0.98)μg/ml、(0.31±0.12)μg/ml、(0.33±0.11)μg/ml,与正常临界值(0.5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治疗前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血栓清除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全程看,D-二聚体值与血栓清除率无相关性(Pearson系数=0.028,P=0.538)。B、C组第2天的D-二聚体峰值与对应时间点血栓溶解体积呈直线相关关系(R2=0.970,P=0.000)。B、C组D-二聚体峰值与治疗结束后血栓清除率呈正相关(Pearson系数=0.547,R2=0.299,P=0.000)。B、C组在治疗第8天前有24例(40%)D-二聚体值已降至正常值范围,结合造影图像比较,其中5例在治疗第8天前血栓清除率已达100%,其余19例继续溶栓后血栓清除率较前(D-二聚体值降至正常值时所对应的血栓清除率)无明显变化。在第8天前未降至正常范围内的36例(60%),继续溶栓后血栓清除率继续增加。结论 D-二聚体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再发血栓形成,对治疗效果起到预测作用,同时能为停止溶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抗凝 置管 溶栓 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2
18
作者 丁萌 张青云 +5 位作者 景阳 陈向华 耿学丽 谢守军 张秀琴 杨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885-1888,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DVT患者50例为DVT组,其中男...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DVT患者50例为DVT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6±5.2)岁。选取我科同期收治的非血栓性疾病患者50例为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47.5±2.3)岁,包括下肢大隐静脉曲张1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2例、颈动脉狭窄5例、腹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3例。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46.7±3.9)岁。检测3组DD及FIB的血清浓度。结果 3组DD和FIB的血清浓度分别为DVT组(0.91±0.26)mg/L和(5.18±0.09)g/L,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0.54±0.06)mg/L和(4.57±0.69)g/L,正常对照组(0.29±0.09)mg/L和(2.71±0.29)g/L。DVT组DD和FIB的血清浓度均显著高于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DD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0.00%和74.44%,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67%和91.78%;FIB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74.00%和76.67%,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79%和84.15%;DD和FIB联合检测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00%和73.33%,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71%和94.29%。结论联合检测血清DD和FIB的水平能够提高DVT早期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并且降低其漏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d-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4
19
作者 张大志 李世忠 +3 位作者 郝茵 黄微 刘建龙 杨庆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下肢新鲜骨折患者在术前均行下肢血管造影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D检测。D-D检测值>500μg/L为阳性。根据造影结果...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下肢新鲜骨折患者在术前均行下肢血管造影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D检测。D-D检测值>500μg/L为阳性。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下肢血栓组(T组)和非血栓组(NT组)。记录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及D-D检测结果。结果T组D-D为(2 101±561)μg/L,NT组D-D为(1 137±223)μ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D检测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19.2%,准确度为40.0%,阳性预测值为34.4%,阴性预测值为62.5%;彩色多普勒超声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96.2%,准确度为82.5%,阳性预测值为89.0%,阴性预测值为81.0%。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D-D检测(P<0.05或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骨折患者下肢DVT的首选方法,D-D检测既不能诊断也不能排除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和血小板检测在儿童脓毒症中的价值 被引量:26
20
作者 黄彩芝 莫丽亚 +2 位作者 邓永超 李爱国 杨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0-532,共3页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DD)水平和血小板(PLT)数量在儿童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儿103例,其中普通感染组30例,脓毒症组73例;另选择3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并比较血浆AT...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DD)水平和血小板(PLT)数量在儿童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儿103例,其中普通感染组30例,脓毒症组73例;另选择3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并比较血浆AT-Ⅲ活性、DD水平和PLT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普通感染组比较,脓毒症组AT-Ⅲ活性和PLT数量明显降低,D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正常对照组和普通感染组间三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脓毒症患儿中严重脓毒症组、DIC组和死亡组的AT-Ⅲ活性和PLT数量明显降低,D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IC组三项指标同时异常的发生率为70.37%。结论儿童脓毒症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血浆AT-Ⅲ活性、DD水平和PLT数量检测有助于儿童脓毒症时DIC的早期诊断,并且对患儿的病情估计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临床儿科杂志,2013,3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抗凝血酶Ⅲ d- 血小板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