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阿克塔什塔格地区古元古代精细年代格架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8
1
作者 辛后田 赵凤清 +3 位作者 罗照华 刘永顺 万渝生 王树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77-1993,共17页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阿克塔什塔格地区,基底变质杂岩中含有较多的古元古代变质侵入体及敦煌岩群孔兹岩系。变质侵入体规模一般较小,它们以岩体特征明显、与米兰岩群的侵入接触界线清晰、钠质混合岩化不发育、角闪岩相变质等特征区别新太...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阿克塔什塔格地区,基底变质杂岩中含有较多的古元古代变质侵入体及敦煌岩群孔兹岩系。变质侵入体规模一般较小,它们以岩体特征明显、与米兰岩群的侵入接触界线清晰、钠质混合岩化不发育、角闪岩相变质等特征区别新太古代TTG岩系。其中,以岩体形式较大规模出露的有闪长质片麻岩、片麻状石英闪长岩、角闪石英正长岩、碳酸岩,呈脉体产出的有正长岩脉、(石英)二长岩脉和基性岩墙群等。对上述古元古代侵入体进行锆石SHRIMPU-Pb测年,获得片麻状闪长岩、片麻状石英闪长岩、灰白色长英质脉体(钠质混合岩化)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135±110Ma、2051.9±9.9Ma、2050±16Ma;石英正长岩的结晶年龄为1873.4±9.6Ma。此外,敦煌岩群中火山岩的年龄为2140.5±9.5Ma,其他新太古代变质岩的变质年龄均具有2.27~2.38Ga和1.9~2.05Ga的两期变质年龄。结合研究区前人获得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建立塔里木克拉通古元古代的精细年代格架:古元古代中期(2.10~2.15Ga),敦煌岩群等孔兹岩系以及钙碱性岛弧型石英闪长岩侵位,指示了造山作用的早期俯冲阶段;古元古代晚期(1.93~2.05Ma),壳源岩石发生强烈的深熔作用形成火成碳酸岩、石英闪长岩以及钾质混合岩化,先存岩石经受角闪岩相变质和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为同碰撞造山阶段的响应;古元古代末期(1.85~1.87Ga)进入后造山阶段,发育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等后造山花岗岩。该精细年代格架的建立表明塔里木克拉通的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与华北克拉通更有亲缘性,二者同属于Nena陆块群,参与了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汇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年代格架 古元古代 锆石U-PB SHRIMP定年 塔里木克拉通 哥伦比亚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北缘檬子地区侵入岩年代格架和岩石成因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学义 李婷 +3 位作者 陈隽璐 李平 王洪亮 李智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99-720,共22页
对扬子地台北缘檬子地区发育的辉长苏长岩、角闪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基性和中酸性岩体均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晚期。其中基性侵... 对扬子地台北缘檬子地区发育的辉长苏长岩、角闪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基性和中酸性岩体均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晚期。其中基性侵入体辉长苏长岩形成于764±38Ma,角闪辉长岩形成于757±32Ma,均属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中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Ba、La、Ce、Sr等)、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和弱的P、Ti具负异常,形成于地幔原始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源区,部分熔融的程度大于10%。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揭示辉长苏长岩ε_(Hf)(t)值变化于+6.92~+13.99,tDM变化于736~1058Ma,当ε_(Hf)(t)为最大正值时,对应的tDM与岩石的形成年龄基本一致;角闪辉长岩εHf(t)变化于+4.74~+14.97,tDM主体范围变化于707~1214Ma,当ε_(Hf)(t)具有最大的正值时,tDM接近于岩石形成年龄。反映出辉长苏长岩和角闪辉长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地壳混染作用,最有可能是中元古代地壳的混染。对石英闪长岩年代学测试表明其形成于774±34Ma。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属钙碱性系列,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布特点,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Y、Yb等)的特点。钾长花岗岩样品属高钾钙碱系列,岩石稀土元素丰度较低,∑REE=105.9×10^(-6)~133.1×10^(-6),轻稀土富集,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03~0.09),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Ba、Nb、Sr、P、Ti具有明显负异常。石英闪长岩ε_(Hf)(t)变化于-4.46~+13.10之间,大部分为正值,平均值为+4.80,t2DM变化于820~1726Ma,平均值为1256Ma,显示其主要为新元古代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有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参与;钾长花岗岩ε_(Hf)(t)主体为负值,变化于-16.49~+8.33,平均值为-5.26,t_(2DM)为943~2080Ma,平均值为1458Ma,显示其主体为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新元古代新生地壳参与较少。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檬子地区基性和中酸性侵入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是新元古代勉略洋盆向南俯冲的地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年代格架 岩石成因 新元古代 扬子地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东部寒武系层序地层年代格架 被引量:68
3
作者 史晓颖 陈建强 梅仕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61-173,共13页
北地台寒武系属稳定的克拉通盆地陆表海沉积。其沉积层序表现为复合层序,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补给因素的控制。自下而上可划分为17个正层序,归并为6个正层序组和2个中层序。大部分正层序的边界与生物地层单位一致,与岩... 北地台寒武系属稳定的克拉通盆地陆表海沉积。其沉积层序表现为复合层序,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补给因素的控制。自下而上可划分为17个正层序,归并为6个正层序组和2个中层序。大部分正层序的边界与生物地层单位一致,与岩石地层单位略有出入。每个正层序的平均时间延续约为3Ma,含两个三叶虫化石带。根据层序地层的研究,可以建立华北寒武系层序地层年代格架,并提出各统和阶的界线参考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复合层序 年代地层 盆地 地台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构造格架、演化及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5
4
作者 汪岩 钱程 +4 位作者 钟辉 李成立 秦涛 杨晓平 赵维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3-1089,共17页
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是研究松辽盆地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带,但目前关于该构造带的构造格架、活动历史、控盆特征等仍不清晰,构造带深部物质架构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精细厘定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松辽盆地西缘地区布格重力... 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是研究松辽盆地形成演化的关键地带,但目前关于该构造带的构造格架、活动历史、控盆特征等仍不清晰,构造带深部物质架构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精细厘定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松辽盆地西缘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与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特征指示,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为区域上带状展布的超壳深大构造带。通过对综合构造变形带的产状、性质、运动学等资料分析,提出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东西分带、倾向相背的“两带八字形”构造格架。依据构造带发育的基底背景、构造样式、地球物理特征等差异,建立了南北分段的“四段式”展布构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变形带构造解析与40Ar/39Ar构造年代学等资料,恢复了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晚白垩世中期、古新世—渐新世和新近纪—更新世6期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年代格架。结合构造带的控盆作用指出,外盆带控制的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中期沉积盆地是油气资源勘查的重要选区,为中国东北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勘查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构造 年代格架 控盆作用 油气资源潜力 油气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花岗质岩类年代学格架及该区构造岩浆演化探讨 被引量:45
5
作者 石玉若 刘翠 +1 位作者 邓晋福 简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155-3171,共17页
内蒙古中部广泛出露花岗质岩类,这些花岗质岩类的时空分布及岩石组合类型的变化,反映了华北板块北缘与蒙古陆块碰撞拼合的进程。本文从花岗质岩类的角度对古亚洲洋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演化进行了探讨。古亚洲洋在该区的演化经历了十分复... 内蒙古中部广泛出露花岗质岩类,这些花岗质岩类的时空分布及岩石组合类型的变化,反映了华北板块北缘与蒙古陆块碰撞拼合的进程。本文从花岗质岩类的角度对古亚洲洋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演化进行了探讨。古亚洲洋在该区的演化经历了十分复杂的过程,包括奥陶纪双向俯冲、志留纪拼贴/增生、泥盆纪拉张、二叠纪南部带俯冲和北部带拉张、并以晚古生代末至早中生代初发生的陆-陆碰撞为标志宣告该区洋盆演化的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类 年代 内蒙古中部 古亚洲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西部地区晚中生代与W-Sn矿有关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6
作者 程彦博 童祥 +1 位作者 武俊德 莫国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09-818,共10页
华南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分布区。本文根据近年来新获得的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数据,结合近几年以来新报道的高精度成岩成矿年代学资料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总结发现华南西部地区中生代岩浆-成矿作用的时... 华南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分布区。本文根据近年来新获得的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数据,结合近几年以来新报道的高精度成岩成矿年代学资料和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总结发现华南西部地区中生代岩浆-成矿作用的时代主要集中在晚白垩世(76~98Ma)。通过分别总结华南东、西部地区晚白垩岩浆作用及相应的成矿作用的特征,发现华南东、西部的成岩成矿作用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是这两地内部各自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且东部地区明显要比西部地区更为复杂,但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该时期均处于岩石圈伸展的环境和壳幔间的相互作用明显。晚白垩世华南西部地区主要受控于华南陆块陆内背景下岩石圈伸展而导致的岩浆-成矿作用这一因素,而东部地区除此之外还受到太平洋古板块北北东向走滑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n成矿作用 年代 晚中生代 华南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及其形成过程 被引量:5
7
作者 徐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9-220,共2页
近年来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华北板块北缘活动带内存在着2500~800Ma的古老地块,可据其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初步建立年代地层格架(表1),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形成过程。表1华北板块北缘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Table1Pro... 近年来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华北板块北缘活动带内存在着2500~800Ma的古老地块,可据其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初步建立年代地层格架(表1),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形成过程。表1华北板块北缘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Table1Proterozoicchronost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 地层 年代地层 元古代 形成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石炭系年代—地层格架:对卡拉麦里洋闭合时限的启示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浩 李涤 +2 位作者 侯烁钦 樊丹 何登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23,共19页
卡拉麦里地区洋—陆转换是中亚增生造山演化的重要地质过程,其对准噶尔石炭纪盆地发育与演化以及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厘定卡拉麦里洋的闭合时限是揭示洋—陆转换的关键。但卡拉麦里地区的石炭纪地层划分尚未统一,严重制约... 卡拉麦里地区洋—陆转换是中亚增生造山演化的重要地质过程,其对准噶尔石炭纪盆地发育与演化以及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厘定卡拉麦里洋的闭合时限是揭示洋—陆转换的关键。但卡拉麦里地区的石炭纪地层划分尚未统一,严重制约了对该洋盆演化过程的认识。本文在回顾总结卡拉麦里地区的石炭纪地层划分沿革的基础上,基于岩石地层、古生物地层以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对卡拉麦里断裂南侧的石炭纪地层进行了重新梳理,建立了卡拉麦里地区石炭系年代—地层格架。研究结果显示卡拉麦里地区石炭纪地层层序在结构上具有东西分段差异。卡拉麦里东段(双井子地区)和西段(白碱沟地区)下石炭统底部均为滴水泉组碎屑沉积,时代为359~350 Ma;其上覆地层均为松喀尔苏组a段,是一套火山—沉积序列,其顶、底火山岩年龄将其形成时代限定为350~332 Ma;松喀尔苏组b段碎屑沉积仅发育在卡拉麦里西段,其时代为332~323 Ma;西段上石炭统为巴塔玛依内山组,是一套火山—沉积序列,其测得最老和最年轻的火山岩年龄将其时代限定为323~306.5 Ma;而东段上石炭统为石钱滩组碎屑沉积,在盆内偶见火山碎屑岩及火山岩,时代为308~299 Ma。同时结合前人在卡拉麦里缝合带北侧地层古生物学及沉积学,断裂两侧火山岩以及南侧的地震地层学研究结果,认为卡拉麦里洋闭合于早石炭世晚期(332~323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地层 地层划分 石炭系 准噶尔盆地 卡拉麦里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锡田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钨锡成矿时代的探讨 被引量:20
9
作者 牛睿 刘庆 +5 位作者 侯泉林 孙金凤 伍式崇 张宏远 郭谦谦 王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620-2632,共13页
华南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省之一,其中中生代花岗岩最为发育,与之相伴生的是大量钨锡多金属矿床,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因与这些矿床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湖南锡田花岗岩体是该区的一个典型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 华南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省之一,其中中生代花岗岩最为发育,与之相伴生的是大量钨锡多金属矿床,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因与这些矿床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湖南锡田花岗岩体是该区的一个典型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组成,并伴生有钨锡矿床。本文以湖南锡田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中不同类型的岩石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锆石SIMS与LA-ICP-MS U-Pb定年工作。分析结果表明,锡田花岗岩体存在晚三叠世(227~233Ma)和晚侏罗世(150~154Ma)两期岩浆活动,早期的岩浆活动主要分布在岩体北部和中部,晚期岩浆活动仅在岩体中部及东部矿体附近可见,两期岩浆活动具有相同的岩性组合。另外,对含矿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晚三叠世的成矿作用,结合前人的工作推断锡田地区钨锡矿的形成受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两期岩浆事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田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年代格架 成矿时代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白垩纪恐龙时代陆相地质记录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成善 高远 +22 位作者 王璞珺 吴怀春 吕庆田 朱永宜 万晓樵 邹长春 黄永建 高有峰 席党鹏 王稳石 贺怀宇 冯子辉 杨光 邓成龙 张来明 王天天 胡滨 崔立伟 彭诚 余恩晓 黄何 杨柳 毋正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2-430,511-534,共43页
过去一百年地球的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地球可能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白垩纪是深时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认识白垩纪气候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以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与环境演变、探... 过去一百年地球的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地球可能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气候状态。白垩纪是深时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认识白垩纪气候对于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均有重要意义。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以研究白垩纪陆地气候与环境演变、探索大规模陆相有机质富集机理为科学目标,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框架下,成为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项目历时16年,以超97%的取心率获得连续完整的8187 m岩心,建立了松辽盆地陆相白垩系高精度年代地层框架,重建了松辽盆地白垩纪多时间尺度陆地气候旋回与气候事件,揭示了白垩纪湖海平面波动机理,确认了松辽盆地发生过海侵事件。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推动了全球地质学家合作研究白垩纪温室气候,带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为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重大的国际与国内影响。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代表了探索深时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可以预见,未来借助科学钻探,人类会不断增强对深时气候环境演化等方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松辽盆地 白垩纪 古气候 年代地层 海侵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事件、序列和事件群 被引量:21
11
作者 陆松年 李怀坤 于海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1-526,共6页
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造山带中,由于多期热-构造事件的影响,以及透入性片理和构造岩的发育,造成变质深成侵入体、构造岩和表壳岩鉴别的困难,即使表壳岩系统也因强烈的变形而不能够完全运用叠置地层学的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事件... 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造山带中,由于多期热-构造事件的影响,以及透入性片理和构造岩的发育,造成变质深成侵入体、构造岩和表壳岩鉴别的困难,即使表壳岩系统也因强烈的变形而不能够完全运用叠置地层学的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事件地质学的思路和方法的应用颇为广泛。地质事件是地史演化过程中,不同于正常地质历史发展的突发性,或灾变性,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记录。在正确识别地质事件的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需建立地质事件的序列。事件序列的建立包括两个步骤,首先要在野外翔实的工作基础上建立地质事件的相对序列,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同位素测年方法标定主要或特征地质事件的时代,建立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地质事件群或组合则是成因上有联系、空间上相匹配、时间上有先后的一组地质事件,它比单独的一个事件更深刻地反映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和特点。正确归并和界定地质事件群在研究区域地质演化特征或进行大区域间的地质对比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事件 事件序列 事件年代格架 事件群 造山带 构造事件 变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旋回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山 吴怀春 +2 位作者 房强 许俊杰 时美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9-339,共11页
泥盆-石炭纪过渡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发生了地球气候系统从温室向冰室转型和生物灭绝等重大事件。准确且高分辨率的年代格架是理解这些事件的基础。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磁化率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对贵州省长顺县睦化Ⅱ剖面... 泥盆-石炭纪过渡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发生了地球气候系统从温室向冰室转型和生物灭绝等重大事件。准确且高分辨率的年代格架是理解这些事件的基础。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磁化率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对贵州省长顺县睦化Ⅱ剖面和大坡上剖面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度里剖面的泥盆-石炭系界线附近深水沉积序列进行旋回地层学研究。识别出受到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控制的沉积旋回厚度分别为1.09~2.39、0.29~0.73、0.18~0.51 m。利用轨道短偏心率进行天文校准,结果证实泥盆纪晚期短偏心率、斜率、岁差周期分别为约100、32.2~27.2和20.9~15 ka。利用大坡上剖面已知的U-Pb放射性同位素年龄和天文校准结果建立高精度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并进行旋回地层对比。确定了泥盆-石炭系界线附近牙形类生物带和Hangenberg生物灭绝事件的持续时间,并计算出泥盆-石炭系界线年龄为(359.58±1.9)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旋回 天文年代格架 泥盆-石炭系界线 Hangenberg生物灭绝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昆仑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88
13
作者 王国灿 魏启荣 +4 位作者 贾春兴 张克信 李德威 朱云海 向树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29-937,共9页
以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东昆仑地区3206Ma±14Ma的锆石207Pb/206Pb年龄信息表明,该区存在古太古代基底。代表东昆仑地区基底的"金水口岩群"可以解体... 以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东昆仑地区3206Ma±14Ma的锆石207Pb/206Pb年龄信息表明,该区存在古太古代基底。代表东昆仑地区基底的"金水口岩群"可以解体为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白沙河岩群和中元古代的小庙岩群,两者是2个不同构造旋回的产物。东昆仑地区万宝沟群的时代应限定在中元古代,而不能延续到新元古代。东昆仑地区的年代构造格架显示,前寒武纪存在3次强烈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分别发生在2400~2500Ma、1800~1900Ma和大约1000Ma。1000Ma左右的聚合事件导致中元古代分隔的不同小陆块的有限裂解小洋盆闭合,陆块聚合形成"西域板块",并可能是整个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前寒武纪 基底演化 年代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镇地区安基山岩体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意义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建敏 闫峻 +1 位作者 李全忠 刘晓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0-200,共11页
宁镇地区安基山岩体最早被厘定为高sr低Y型岩石(Adakite),为深入理解安基山岩体的成因与深部地质作用演化过程,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安基山岩体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其206-Pb/238鹑u加权平均年龄为... 宁镇地区安基山岩体最早被厘定为高sr低Y型岩石(Adakite),为深入理解安基山岩体的成因与深部地质作用演化过程,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安基山岩体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其206-Pb/238鹑u加权平均年龄为108.8±1.2Ma,表明岩浆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另外,结合本地区高精度年代学数据,构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精细年代学格架,划分为四个阶段:148~133Ma(第一阶段)、131.127Ma(第二阶段)、126—123Ma(第三阶段)以及109—102Ma(第四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年代 岩浆岩 安基山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半岛中生代侵入岩浆活动序列及其构造制约 被引量:107
15
作者 张田 张岳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3-336,共14页
胶东半岛是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较为发育的地区。通过对该区中生代侵入岩体高精度年代学数据资料分析,建立了区内中生代花岗质岩石3个显著不同的演化序列:晚三叠世(225~205Ma)幔源型花岗岩、晚侏罗世(160~150Ma)地壳重熔型花岗... 胶东半岛是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较为发育的地区。通过对该区中生代侵入岩体高精度年代学数据资料分析,建立了区内中生代花岗质岩石3个显著不同的演化序列:晚三叠世(225~205Ma)幔源型花岗岩、晚侏罗世(160~150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和早白垩世(130~105Ma)壳幔混合型花岗岩。通过与辽东和鲁西–徐淮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年代学格架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指出胶辽地区晚侏罗世(160~150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记录了华北东部一次重要的岩石圈地壳增厚事件,其区域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向亚洲大陆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正是这次增厚作用导致了早白垩世时期岩石圈拆沉减薄和大规模伸展型花岗质岩浆活动。岩石圈地壳增厚和减薄作用过程主导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陆内构造应力体制的转换和岩浆活动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浆活动 年代 中生代 构造制约 胶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构造带晚古生代地层时代的厘定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振生 聂峰 +3 位作者 田晓莉 石永红 牛浩 王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9-588,共20页
新疆东准噶尔(东准)构造带晚古生代地层广泛出露,其沉积时限的精确限定对理解该地区及中亚造山带的构造框架具有深远意义。然而东准构造带的地层时代标定存在多种划分方案,分歧较大。依据自测的5个安山岩和9个砂岩的锆石U-Pb年龄以及... 新疆东准噶尔(东准)构造带晚古生代地层广泛出露,其沉积时限的精确限定对理解该地区及中亚造山带的构造框架具有深远意义。然而东准构造带的地层时代标定存在多种划分方案,分歧较大。依据自测的5个安山岩和9个砂岩的锆石U-Pb年龄以及收集整理的岩浆岩和砂岩的锆石U-Pb年龄约束,认为东准噶尔构造带地质体的形成时代主要在336~268Ma,〉336Ma地质体沿额尔齐斯、阿尔曼太和卡拉麦里构造带零星分布。原前石炭纪和原石炭纪海相地层主体属于石炭系宾夕法尼亚亚系,部分层段应为同期异相;原石炭纪陆相地层属于二叠系乌拉尔统。东准构造带晚古生代洋盆在晚石炭世同期碰撞拼贴,将其演化阶段分为400~336Ma次生洋盆同期俯冲阶段、336~300Ma洋盆最终闭合消亡阶段、300~270Ma后碰撞伸展阶段及二叠纪中晚期南缘湖相沉积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晚古生代 锆石U-Pb年龄 年代地层 同期异相 多岛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繁昌盆地牛山岩体锆石U-Pb定年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裕禄 闫峻 +1 位作者 刘海泉 宋传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3-738,共6页
牛山岩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内,为一钻孔揭露的隐伏花岗斑岩岩体。近年来,勘探发现了与该岩体密切相关的铜、金、铅、锌多金属矿化。应用LA-ICP-MS锆石微区分析技术对该岩体进行了精确定年。岩体含有大量岩浆成因锆石,以高... 牛山岩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内,为一钻孔揭露的隐伏花岗斑岩岩体。近年来,勘探发现了与该岩体密切相关的铜、金、铅、锌多金属矿化。应用LA-ICP-MS锆石微区分析技术对该岩体进行了精确定年。岩体含有大量岩浆成因锆石,以高的Th/U比和振荡结晶环带为特征,17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1.8±1.9)Ma,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白垩纪岩浆晚期活动的产物。该岩体的精确定年和成矿发现,为本地区火山盆地内寻找铜、金矿开辟了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定年 年代 成矿 牛山岩体 繁昌火山盆地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地区侵入岩锆石定年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子朝 闫峻 +1 位作者 贾志海 刘国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93-1498,共6页
安徽巢北地区坐落着一个“M”型的山脉,近年来对该地区的构造、地层和古生物化石已有很多的研究积累,但对于岩浆岩,由于分布和发育有限而研究程度较低。文章应用LA‐ICP‐MS锆石微区分析技术对该地区出露的岩体进行了精确定年。结果... 安徽巢北地区坐落着一个“M”型的山脉,近年来对该地区的构造、地层和古生物化石已有很多的研究积累,但对于岩浆岩,由于分布和发育有限而研究程度较低。文章应用LA‐ICP‐MS锆石微区分析技术对该地区出露的岩体进行了精确定年。结果显示,岩体中含大量岩浆成因锆石,以高的 w(Th)/w(U)比和振荡结晶环带为特征。样品中16个测点的 n(206 Pb)/n(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100.8&#177;1.3) Ma ,代表该岩体的形成年龄。巢北地区位于下扬子北缘,近年来关于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研究的年龄数据尚无小于100 M a的报道,而在本区西侧紧邻的郯庐断裂带南缘上,其岩浆岩的形成时代介于132~103 M a之间。因此,巢北地区侵入岩在时代和成因上,和郯庐断裂带的联系更加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定年 年代 巢湖 郯庐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谭聪 于炳松 +4 位作者 阮壮 郝士龙 李琨 罗忠 刘润达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0-301,共12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层序格架和时空分布,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及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分析,开展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研究,结果发现盆地内虽然具有构造复杂、物源多... 为了进一步认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层序格架和时空分布,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及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分析,开展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研究,结果发现盆地内虽然具有构造复杂、物源多样、岩相不均、组名不统一的特点,但依然具有全盆地范围内可追溯的不整合面和湖泛面。通过层序界面追踪及沉积旋回分析,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划分为3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及2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并建立了盆地内各级旋回的对比关系。通过全盆地对比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在南北方向上各级旋回个数变化不大,沉积厚度相对稳定;东西方向上旋回变化复杂,西部缺失LSC6旋回和大部分LSC5旋回,东部则缺失大部分LSC1旋回,由于沉降与沉积中心位于龙门山前缘坳陷,盆地近西部沉积速率极高,整体的沉积体展布呈现西厚东薄的楔形体形态特征。在层序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建立了年代地层格架,通过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的综合对比,推测了各旋回的相对年龄值以及不整合面的沉积间断时间,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下一步油气资源探勘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年代-层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