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衡碳氮技术对烤烟上部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祖庆学 聂忠扬 +4 位作者 张翼飞 王艺琨 蒋司卿 雷小芳 林松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2033-2036,2053,共5页
为筛选适宜贵阳烤烟生产的有机肥种类,提高烤烟上部烟叶产质量,本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即CK为不施用有机肥,T1为每667 m 2添加生物炭100 kg,T2为每667 m 2添加菜籽饼肥40 kg,T3为每667 m 2添加发酵油枯20 kg。结果表明,平衡碳氮技术(施用... 为筛选适宜贵阳烤烟生产的有机肥种类,提高烤烟上部烟叶产质量,本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即CK为不施用有机肥,T1为每667 m 2添加生物炭100 kg,T2为每667 m 2添加菜籽饼肥40 kg,T3为每667 m 2添加发酵油枯20 kg。结果表明,平衡碳氮技术(施用有机肥)可改善烤烟农艺性状,烤烟上部烟叶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和中上等烟比例等经济性状均较好,同时提高烤烟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增加烤后烟叶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降低烟碱和总氮含量,协调化学成分,提升感官质量,利于改善抽吸品质,提高烤烟质量,特别是T3处理发酵油枯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碳 烤烟 上部烟叶 产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碳收支时空分异特征及碳平衡驱动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屹 苏越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34-4051,共18页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在分析2007~2022年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时空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碳平衡类型,采用碳生态承载系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描述了碳平衡能力时空动态变化的特点,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在分析2007~2022年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时空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碳平衡类型,采用碳生态承载系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描述了碳平衡能力时空动态变化的特点,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探讨了驱动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显示:碳排放量变化呈波动增加的特点,由2007年的12881.57万t增加至2022年的38570.76万t,年均增长率为7.59%.碳汇量变化幅度较小,由2007年的1885.78万t增加至2022年的2176.11万t,年均增长率为0.10%.耕地和林地分别贡献了碳汇量的82.56%和17.01%,是影响碳汇水平的主要土地类型.碳平衡能力空间差异明显,呈西北高、东部低的特征,标准差椭圆呈西北-东南的分布格局,重心整体向东迁移.碳平衡能力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降水和气温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次之,而环境规制、绿色创新等治理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强调从生产减碳和生态固碳的视角制定差异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支 平衡 时空分异 驱动因素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平衡分区的多目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谭德明 谭卓成 +2 位作者 李家裕 吴大维 张彩平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6-285,共10页
[目的]从碳平衡的视角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优化,为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土地利用角度计算长株潭城市群的碳汇与碳排量,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并针对每类... [目的]从碳平衡的视角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优化,为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土地利用角度计算长株潭城市群的碳汇与碳排量,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并针对每类市县提出土地利用优化策略,设置经济效益、碳汇效益、紧凑度和转换成本作为多目标算法的优化函数,再通过CoMOLA模型得到较为科学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结果](1)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区县的碳汇水平较为稳定,但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的趋势;(2)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将长株潭城市群分为碳汇发展区、经济发展区、综合优化区、绿色发展区;(3)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增加了28.5%,碳汇量增加了4.2%,紧凑度提升了3.6%。[结论]优化后的土地资源能够较好满足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土地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为未来的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分区 城市群 汇量 分区优化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土地利用碳收支与碳平衡分区——以渭河流域84个区县为例
4
作者 张艳 杜钰 吕韬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126,共13页
研究目的:研究流域内部各区县的碳收支情况,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探究对应的降碳减排措施,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为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经验和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渭河流域2012年、2017年、2022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集和碳排放... 研究目的:研究流域内部各区县的碳收支情况,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探究对应的降碳减排措施,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为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经验和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渭河流域2012年、2017年、2022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集和碳排放数据集,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渭河流域县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特征,引入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碳生态承载系数衡量区域碳收支情况,并进行碳平衡分区。研究结果:(1)2012—2022年渭河流域碳排放量总量增加10.36%,变化趋势为先减后增,碳汇总量较为稳定,碳汇功能区占比77.41%;(2)2022年渭河流域内部各城市间表现出较强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整体网络密度逐年下降,网络中发挥重要角色的节点由10个增加至17个,网络结构趋于不稳定,联动性较差;(3)渭河流域内部各城市间碳汇的空间相关性较为稳定,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变化较大,高值聚集区分布在西安、咸阳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低值分布较为零散,集聚特征时间序列上变化较大;(4)渭河流域划分为5类碳平衡功能区,西部、北部各县碳平衡情况较好,为主要碳汇区,东南部各区县为高碳排区。研究结论:不同地区碳收支情况差异较大,应结合实际综合考量碳平衡分区类型,并采取县域合作、以点带区的方式重构生产格局,加快产业升级,联动开展降碳减排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收支 平衡分区 社会网络分析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耕作措施下小麦-玉米-红薯三熟制农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特征
5
作者 万云枫 孙雁霞 +5 位作者 刘永红 杨勤 刘禹池 岳丽杰 陈玉锋 李影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8-1531,共14页
【目的】小麦–玉米–红薯间套作模式是川中丘陵区旱地粮食生产的主要种植制度,曾占该区域旱三熟面积的60%以上。综合分析该种植模型下土壤呼吸与碳平衡特征,为构建川中丘陵区绿色低碳种植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四川... 【目的】小麦–玉米–红薯间套作模式是川中丘陵区旱地粮食生产的主要种植制度,曾占该区域旱三熟面积的60%以上。综合分析该种植模型下土壤呼吸与碳平衡特征,为构建川中丘陵区绿色低碳种植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东部新区玉成综合试验基地,截至取样时已连续进行16年,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红薯间套作。试验设4个处理:秸秆不还田+翻耕+平作(对照,T1);翻耕+平作+秸秆覆盖还田(T2);翻耕+垄作+秸秆覆盖还田(T3);免耕+平作+秸秆覆盖还田(T4)。于2023年小麦生育期内监测土壤CO_(2)排放速率与排放总量,评估农田系统固碳特征、碳足迹和碳平衡。【结果】T1、T2、T3、T4处理小麦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3.69、4.45、5.39和4.30μmol/(m^(2)·s),表现为T1<T4<T2<T3。小麦根区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小麦无根区土壤呼吸速率均随着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与土壤温度变化显著相关。T2处理降低了小麦根区土壤呼吸与微生物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T4处理降低了空闲带微生物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T3处理小麦根区、非根区以及空闲带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最高且固碳量最低,其土壤呼吸总量(C 5225.78 kg/hm^(2))较T1显著提高43.8%,与其余处理无显著差异。各处理之间固碳量无显著差异。从碳足迹角度看,T1处理碳足迹最低,T1处理最高。从产量分析,T4处理显著大于T1处理,与其余处理无显著差异。单位产量碳足迹的高低顺序为T1>T3>T2>T4。从碳收支平衡角度看,T1处理下小麦种植带的土壤为碳源,其余处理均为碳汇;空闲带的土壤均为碳源。农田总碳汇能力以T3最低,T2与T4差异不显著,分别为T3的2.83、3.25倍。【结论】在小麦整个生育期,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小麦种植带土壤呈碳汇,空闲带呈碳源。虽然秸秆覆盖还田增加了小麦季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但其提高了碳汇能力,属于净碳汇。相对翻耕,免耕降低了碳排放,增加了碳汇。垄作相比平作提高了碳排放并降低碳汇。在川中丘陵区小麦−玉米−红薯间套作模式下,小麦生产中采用免耕平作秸秆全程覆盖还田措施,可在增产的同时实现减排固碳,尽量避免采用翻耕+垄作+秸秆覆盖还田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呼吸 平衡 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甘肃省县域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平衡分区
6
作者 路慧玲 韩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1-287,296,共8页
【目的】分析甘肃省县域碳收支时空分异特征,并进行碳平衡分区,为完善区域碳补偿机制,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甘肃省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县域碳收支量,探索其时空演化规律,在计算碳生态承载指数... 【目的】分析甘肃省县域碳收支时空分异特征,并进行碳平衡分区,为完善区域碳补偿机制,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甘肃省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县域碳收支量,探索其时空演化规律,在计算碳生态承载指数和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指数的基础上进行碳平衡分区。【结果】1990~2020年,甘肃省碳排放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空间上来看,甘肃省碳排放量较大的县区大部分是市州的政府所在区域。基于净碳排放量、经济贡献率及生态承载指数分析甘肃省碳平衡状况,可划分为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低碳优化区、碳强度控制区和高碳优化区5种类型,并根据其特征提出差异化的减排途径。【结论】甘肃省县域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且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各县区应根据碳平衡分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支 甘肃省 县域 平衡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碳平衡分区研究
7
作者 刘佳宁 孙丽娜 +1 位作者 赵星财 韩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7期69-75,共7页
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研究区的碳排放基尼系数、碳排放风险、碳排放强度、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进行计算,以此为分区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提出各类区域针对性碳... 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研究区的碳排放基尼系数、碳排放风险、碳排放强度、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进行计算,以此为分区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提出各类区域针对性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1980—2023年碳补偿率整体处于低位,并逐年递减,2000—2023年研究区碳排放基尼系数均超过0.6;2000—2023年研究区碳排放风险值整体呈逐年升高趋势,空间差异性逐渐明显;1980—2023年,研究区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2023年各地市碳排放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2000—2023年各地区经济贡献系数呈波动变化,生态承载系数整体偏低。依据相关分析结果,研究区碳平衡分为低碳优化区、碳总量控制区和碳汇功能区。低碳优化区包括A区,该地区碳排放呈中高风险水平,碳排放强度较低,经济贡献系数处于较高水平,生态承载系数处于较低水平。碳总量控制区包括B区、F区、M区、D区、I区、E区、J区、C区,该区域碳排放风险基本处于中、高风险水平,碳排放强度较高,经济贡献系数处于较低水平,生态承载系数处于中等及较低水平。碳汇功能区包括N区、L区、G区、K区,该区域碳排放风险呈中、低风险水平;碳排放强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贡献系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生态承载系数较高。依据各地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碳减排策略,为研究区土地利用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排放 生态承载力 平衡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碳收支时空分异及碳平衡分区
8
作者 沈瑞 王立 +2 位作者 蒋宇航 杨宜男 王原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02-212,共11页
探究城市群尺度碳平衡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碳平衡分区对于实现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探究了长三角地区2005-2020年碳收支时空分异规律,并采用基尼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和... 探究城市群尺度碳平衡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碳平衡分区对于实现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探究了长三角地区2005-2020年碳收支时空分异规律,并采用基尼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进行了空间碳平衡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和生态角度进行碳平衡区域划分并提出针对性策略。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逐年增加趋势,碳吸收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变化幅度较小。(2)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的碳补偿率显著下降,碳补偿率基尼系数较高,长三角地区面临的碳平衡压力较大,碳排放强度在稳步下降,碳排放强度基尼系数由“相对协调”转为“比较不协调”。(3)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在城市间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经济贡献系数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生态承载系数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4)基于碳平衡分析所反映的碳排放经济效益和生态承载力,将各城市划分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碳汇功能区和高碳优化区,并对各区域提出了差异化低碳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支 时空分异 平衡 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耕作对黑土坡耕地玉米田土壤碳平衡的影响
9
作者 张作合 张忠学 +3 位作者 薛里 周利军 李浩宇 吕项龙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4-462,共9页
黑土坡耕地顺坡耕作土壤侵蚀严重,土壤有机碳含量逐年下降。为探明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黑土坡耕地玉米田土壤碳平衡的影响,开展径流小区试验,以常规耕作(CK)作为对照,设置等高耕作(CT)、垄向区田(RT)、深松耕(ST)、等高耕作+垄向区田... 黑土坡耕地顺坡耕作土壤侵蚀严重,土壤有机碳含量逐年下降。为探明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黑土坡耕地玉米田土壤碳平衡的影响,开展径流小区试验,以常规耕作(CK)作为对照,设置等高耕作(CT)、垄向区田(RT)、深松耕(ST)、等高耕作+垄向区田(CR)、等高耕作+深松耕(CS)、垄向区田+深松耕(RS)等6种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观测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下玉米收获后各器官干物质量和碳含量,同步监测玉米田土壤碳储量增量、CO_(2)排放碳量和土壤侵蚀损失碳量,估算玉米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玉米田净土壤碳收支值(NSCB)。结果表明:玉米植株总固碳量为10201.93~12357.34 kg/hm^(2),各器官固碳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籽粒、茎鞘、叶、穗轴、根;CT、RT、CR、CS、RS处理NPP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分别增加20.28%、11.55%、21.68%、16.55%、7.95%,而ST处理NPP与CK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垄向区田、深松耕及其组合模式增加玉米田CO_(2)排放总量,等高耕作和等高耕作+垄向区田可以降低CO_(2)排放总量;CT处理NSCB最高,为1402.29 kg/hm^(2),CT、RT、CR、CS处理NSCB显著高于CK处理(P<0.05),而ST处理NSCB显著低于CK处理(P<0.05)。综合来看,等高耕作治理技术模式最佳,碳增“汇”潜力最强,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田 平衡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黑土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平衡”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模式构建
10
作者 易俊 林伟芳 +3 位作者 李佳玉 陈文静 丁保迪 秦晓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723-5737,I0001,共16页
当前,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模式的发展方向主要聚焦于源荷储互动的非完全实时平衡模式上,储能是关键环节,但受储能技术发展的限制,该模式还存在诸多技术和成本难题,特别是在跨季长时储能上,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大规模、高效且经济地存... 当前,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模式的发展方向主要聚焦于源荷储互动的非完全实时平衡模式上,储能是关键环节,但受储能技术发展的限制,该模式还存在诸多技术和成本难题,特别是在跨季长时储能上,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大规模、高效且经济地存储电能以满足电力调配与供应需求。该文探讨基于碳平衡的电力电量平衡模式构建新思路,以具有时空转移属性的碳为媒介,通过碳的捕集和排放,实现弃风弃光电量的充分利用和火电出力潜力的释放,支撑“电力电量”与“碳”双平衡。该文提出狭义碳平衡和广义碳平衡的概念,并基于未来电力规划场景和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发展进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基于“碳平衡”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平衡模式的可行性。该文研究成果从全新的视角为电力电量平衡困境提供新的解决思路,随着直接空气捕集(directaircapture,DAC)技术以及国内碳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新能源与DAC的融合发电技术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迈向碳中和目标进程中极具潜力的技术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量平衡 平衡 新能源消纳 直接空气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县域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联性
11
作者 刘欣怡 张正勇 +7 位作者 刘琳 张明羽 高煜 曹宇 张雪莹 陈泓瑾 余凤臣 马柔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46-5262,共17页
碳平衡可表征区域碳排放/碳吸收在数量或质量的匹配或协调状态,人类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干预区域碳循环过程,二者的关联性研究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区域“双碳”目标达成和制定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县域... 碳平衡可表征区域碳排放/碳吸收在数量或质量的匹配或协调状态,人类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干预区域碳循环过程,二者的关联性研究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区域“双碳”目标达成和制定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县域尺度下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并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探析研究区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碳平衡压力指数(CBPI)高值区呈现“双C”环抱式分布,以成都和重庆为两极分别向东北-西南呈弧形延伸并逐渐衰减,四川盆地西南缘为CBPI低值区;CBPI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和聚集性,各区县以碳盈余为主且CBPI多呈下降态势。(2)研究期内,成渝城市群人类活动强度(HAI)显著增高(21.2%/a),由“双核心轴线圈层”城市群逐渐向“互联互通网络型”城市群演进。(3)成渝城市群CBPI与HAI存在着强空间正相关性,并呈现较强的相似聚集特点。研究区空间平均相关系数约为0.94,其中乐至县(0.98)和大渡口区(0.98)最为显著,双变量相关性系数为0.675,聚集类型主要以“低-低”聚集、“高-高”聚集为主。(4)成渝城市群碳平衡主导因子以人类活动类因子为主,其中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是主导影响因素,NDVI为自然类因子中的主要贡献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成渝城市群实现“双碳”目标,并对相关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 人类活动强度 关联性 地理探测器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乌鲁木齐市碳氧平衡估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汪托弟 徐丽萍 +4 位作者 李智慧 佟永鹏 张茹倩 曹翠 席芸芸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9-1302,共14页
碳氧平衡估算可以从源头量化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状态,对实现“双碳”目标,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碳氧平衡理论,综合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系统的五种排碳耗氧行为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五种固碳释氧来源,构建碳... 碳氧平衡估算可以从源头量化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状态,对实现“双碳”目标,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碳氧平衡理论,综合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系统的五种排碳耗氧行为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五种固碳释氧来源,构建碳氧平衡估算模型,分析碳氧平衡状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排碳耗氧量逐年增加,排碳量增加幅度高于耗氧量,排碳量和耗氧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9%和5.10%,2000-2014年为快速增长阶段,2014-2020年为缓慢增长阶段。排碳耗氧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消耗和交通运输。(2)2000-2020年,固碳释氧量整体呈略微下降的趋势,固碳量和释氧量的年均变化率为-0.12%。研究期间草地是全市固碳释氧的关键地类,其次是林地,城镇绿地的固碳释氧潜力较大,各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量变化趋势与各地类面积变化趋势基本吻合。(3)近20年乌鲁木齐市处于碳氧非平衡状态,且不平衡的状态在逐年加剧。碳平衡指数在[-0.61,-0.88],氧平衡指数在[-0.58,-0.83],排碳与固碳之间的压力高于耗氧与释氧之间的压力,自然生态系统固定的CO_(2)和释放的O_(2)不能抵消社会经济系统排放的CO_(2)和消耗的O_(2)。(4)城镇化规模、城市生态状况、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是驱动乌鲁木齐市碳氧平衡变化的极重要因素。避免城市无序扩张,构建清洁能源体系和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调节乌鲁木齐市碳氧平衡状态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为乌鲁木齐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路径实现提供数据参考和碳氧平衡调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平衡模型 偏最小二乘法 影响因素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高标准农田建设碳盈亏平衡研究:基于PAS2050项目定额测算视角
13
作者 焦伟 李刘荣 +4 位作者 胡永忠 刘天成 何振嘉 文小勇 高瑞敏 《农技服务》 2025年第9期80-86,共7页
基于陕西省三原县新增耕地一次性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实践,构建项目建设前后生态固碳、工程排碳以及管护排碳盈亏平衡分析体系,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PAS2050规范碳排放测算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碳盈亏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一次性... 基于陕西省三原县新增耕地一次性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实践,构建项目建设前后生态固碳、工程排碳以及管护排碳盈亏平衡分析体系,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PAS2050规范碳排放测算方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碳盈亏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一次性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固碳总量减少1 050.380 8 t,投入减少0.088 42 t/万元,园林地施工转化至耕地固碳总量减少52.120 9 t/hm^(2);8大单项工程(伐树及清表工程、田块整治工程、灌溉及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信息化工程与其他工程)中灌溉及排水工程的碳排放总量最高,为375.078 3 t,占比46.87%;单项工程中机械使用碳排放量主要集中于表土剥离和土地平整过程中,碳排放均值分别为0.168 0 t/hm^(2)和0.081 0 t/hm^(2);从农业现代化角度看,管护行为中机械使用量下降3 866.843 4 k W/hm^(2),人工投入量减少53.833 9工日/hm^(2),在碳平衡过程中创造0.707 8 t/hm^(2)的碳排放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补平衡项目 一次性高标准农田建设 PAS2050 盈亏平衡 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西宁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收支平衡的影响
14
作者 程兰花 施琳娜 吴昕燕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75,共9页
青海省西宁市是黄河流域地处高寒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承载着推动新时期能源革命的重要使命。以该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重新定义的泰尔指数、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对... 青海省西宁市是黄河流域地处高寒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承载着推动新时期能源革命的重要使命。以该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重新定义的泰尔指数、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收支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1年西宁市整体为明显的碳源区,各县域碳收支平衡比具有时间增效性的低值集聚特性但趋势有所放缓,碳赤字现象由主城区向外围扩散;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碳收支平衡比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对碳收支平衡均产生正向影响,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碳收支平衡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对碳收支平衡表现出负向影响但负向影响均减弱,西宁市正逐渐从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向绿色低碳经济增长,在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的双赢中成效明显;政府干预对碳收支平衡的正向影响先减弱后增强,干预方式的不同导致对碳收支平衡影响方向的差异。未来西宁市应通过大力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强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协同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适度适合的政府干预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双碳”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 收支平衡 时空分异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西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际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碳平衡分区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郭文强 史瑞雪 +2 位作者 雷明 韦星羽 张雯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03-8020,共18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碳平衡分区,对于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选用2005—2021年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碳排放空间...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碳平衡分区,对于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选用2005—2021年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与碳平衡分区,并对各综合分区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研究表明:(1)碳排放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但增速较慢,表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碳汇量增幅微弱,空间上呈“中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特征;碳平衡能力呈波动递减且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全国约43.33%的省份处于碳平衡能力较强的状态。(2)中国省际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日益紧密,网络结构呈现较好的可达性和稳定性,但个体网络特征差异明显,京、津、沪和苏等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控制和掌握网络相关性的能力显著。(3)基于碳平衡分析,将各省细分为6种碳平衡功能区,且有18个关键省域被识别,并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协同减排策略,促进区域间公平、高效的低碳转型发展,以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空间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平衡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娜 郭同庆 +2 位作者 张骞 徐田伟 徐世晓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青藏高原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高寒草地,以及长达数千年的悠久放牧历史。独特的高寒环境条件使这里对外界干扰更加敏感。尽管已经进行了很多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相关研究,但放牧,尤其是放牧强度如何影响高寒草地碳平衡仍待... 青藏高原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高寒草地,以及长达数千年的悠久放牧历史。独特的高寒环境条件使这里对外界干扰更加敏感。尽管已经进行了很多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相关研究,但放牧,尤其是放牧强度如何影响高寒草地碳平衡仍待进一步研究与明确。论文以围栏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4种放牧强度为基础,综述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放牧强度变化通过干扰植物-土壤界面从而对碳输入和输出过程产生间接作用,最终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由于受到放牧历史、气候条件、草地类型等其他条件的干扰,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是复杂多样的,因此需要对放牧管理采取更加灵活、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这对于制定合理的草地管理决策、稳定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 放牧强度 草地退化 土壤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矿业集聚对城市碳平衡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梅 郝旭光 +1 位作者 张加 李梦雪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3,共16页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的能源流域。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矿业集聚区低碳转型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003—2018年黄河流域90个地级行政区面板数据,构建空间中介效应模型,从空间溢出视角探究矿业集聚对城...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的能源流域。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矿业集聚区低碳转型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003—2018年黄河流域90个地级行政区面板数据,构建空间中介效应模型,从空间溢出视角探究矿业集聚对城市碳平衡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矿业集聚显著恶化了矿业城市自身的碳平衡状态,而对周边城市的碳平衡状态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说明“碳诅咒”假说在黄河流域成立,矿业集聚区存在明显的“能源资源外输,碳排放和生态破坏留存”的环境不公平问题;(2)矿业集聚通过阻碍产业升级、抑制技术进步、降低土地固碳能力三条中介路径显著恶化了矿业集聚城市的碳平衡状态,产业升级的中介效应量最大,是矿业集聚区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3)黄河流域矿业集聚对城市碳平衡影响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作用强度和传导路径在繁荣期和转型期以及上、中、下游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针对研究结论,认为要重视矿业集聚区与非矿业集聚区之间存在的环境不公平问题,通过转移支付和减排责任科学划分让矿业集聚区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综合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提高土地固碳能力多种方式,因时因地制宜破解和防范“碳诅咒”。研究旨在为矿业集聚区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明确低碳转型路径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集聚 平衡 诅咒 影响机制 空间溢出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齐智娟 徐敬文 +3 位作者 张忠学 宋芳 李铁成 孙嘉璐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4-293,共10页
为探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秸秆离田(S0,对照)、秸秆覆盖还田(S1)、秸秆旋耕还田(S2)3种秸秆还田方式,同时设置常规施加氮肥(N,250kg/hm^(2))与不施加氮肥(W,0... 为探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黑土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与碳平衡的影响,于2023年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秸秆离田(S0,对照)、秸秆覆盖还田(S1)、秸秆旋耕还田(S2)3种秸秆还田方式,同时设置常规施加氮肥(N,250kg/hm^(2))与不施加氮肥(W,0kg/hm^(2),对照)2种施氮模式,共计6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玉米生育期土壤CO_(2)排放通量以及玉米收获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探究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SOC、DOC、MBC含量的关系,并分析黑土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各处理中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2N、S1N、S0N、S2W、S1W、S0W,其中S2N处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较S0W处理显著增加70.31%(P<0.05)。在相同施氮模式下,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SOC、DOC、MBC含量,且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SOC、DOC、MB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下,S1N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13534.4kg/hm^(2),作物碳排放速率最低,为0.122kg/kg。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下黑土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值均为正值,表现为较强的碳“汇”,其中S1N处理碳平衡值和土壤固碳潜力最大,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13.12%~94.05%、3.49%~25.32%。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氮(S1N处理)可以实现黑土玉米田土壤固碳减排和作物增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田 黑土 秸秆还田 氮肥 CO_(2)排放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平衡的黄河流域市域横向碳补偿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郝旭光 宋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5-174,共10页
市域横向碳补偿能够在保证城市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实现黄河流域低碳协同发展。论文利用夜间灯光和净初级生产力卫星遥感数据估算了2003—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碳平衡状态,然后考虑资源型城市损益偏离特征和城市的公平感受对碳平衡数据进行修... 市域横向碳补偿能够在保证城市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实现黄河流域低碳协同发展。论文利用夜间灯光和净初级生产力卫星遥感数据估算了2003—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碳平衡状态,然后考虑资源型城市损益偏离特征和城市的公平感受对碳平衡数据进行修正,最后基于修正后的碳赤字确定碳补偿金额和补偿优先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于2007年首次出现碳失衡,到2018年城市碳赤字率高达62%;(2)经过修正资源型城市有166 157万吨历史碳排放被调整到了非资源型城市,个别城市碳补偿主客体地位发生转换;(3)黄河流域市域横向碳补偿呈现“东北补偿西南,中下游补偿上游”的空间格局,省会等发达城市需要支付的补偿金额明显高于其他地区;(4)以玉树州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的上游生态盈余区应当优先受偿,以下游威海等经济较发达且补偿金额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的城市应当率先支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偿 平衡 环境公平 市域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空间碳汇提质增效及减排工具箱构建研究
20
作者 王晶懋 王千格 +4 位作者 刘晖 姚盈羽 徐冰洁 钱磊 王雨欣 《园林》 2025年第7期4-13,共10页
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绿地系统的提质增效已成... 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绿地系统的提质增效已成为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战略。创新性地构建包含地形处理、水系规划、建筑小品设计、植物配置、道路组织和空间布局6大要素的低碳设计工具箱,并针对各要素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渭河北岸的秦陌花塘为例,系统探究城市绿地空间的碳汇功能提升与减排路径优化,进一步提出低维护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协同碳汇生态效益与景观功能效益并实现维护成本最小化,为城市绿地空间提质增效和高固碳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空间 增汇减排 提质增效工具箱 低维护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