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子萌发生长的微量热及非平衡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周培疆 胡云楚 +4 位作者 凌杏元 杨锋 宋昭华 屈松生 朱英国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4-278,共5页
The thermograms of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rice and tree seeds were determined and studied by using a newly constructed microcalorimeter build in this laboratory at Wuhan University. The thermograms show the exi... The thermograms of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rice and tree seeds were determined and studied by using a newly constructed microcalorimeter build in this laboratory at Wuhan University. The thermograms show the existence of physiological triphasic patterns (including imbibition,activation and growth stages)in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process.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of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seeds was considered under given conditions, and the thermodynamic functions of the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seeds were calcul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萌发 生长 生命过程 平衡热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土壤热湿迁移特性的非平衡热力学方法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振乾 施明恒 虞维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18-226,共9页
运用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分析了土壤非饱和区热湿迁移的热力学“力”和“流”,建立了迁移过程的热力学唯象方程。通过对土壤非饱和区热湿迁移机理的分析,利用扩散定律和气体状态方程推导了热湿迁移唯象方程中的有关唯象系数的数学表达式... 运用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分析了土壤非饱和区热湿迁移的热力学“力”和“流”,建立了迁移过程的热力学唯象方程。通过对土壤非饱和区热湿迁移机理的分析,利用扩散定律和气体状态方程推导了热湿迁移唯象方程中的有关唯象系数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了温度、含水率及蒸汽分压力对唯象系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湿迁移 唯象系数 平衡热力学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过冷条件下均质形核的非平衡热力学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留栓 杨根仓 周尧和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1994年第3期28-32,共5页
本文从非平衡热力学的角度,分析了纯金属深过冷条件下的均质形核问题。导出了均质形核的驱动力和界面自由能表达式。纯铝验证计算的结果与其他人的数据接近。
关键词 液态金属 平衡热力学 形核 深过冷 均质形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渗透膜的非平衡热力学膜特征参数解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边丽霞 方彦彦 王晓琳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83,118,共10页
基于非平衡热力学用3个独立的膜特征参数(纯水渗透系数,反射系数和溶质渗透系数)分析在水力学压力驱动和渗透压驱动膜过程中溶剂水和溶质的传递现象.为了考察这些膜特征参数在两种不同驱动力驱动的膜过程中的一致性,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同... 基于非平衡热力学用3个独立的膜特征参数(纯水渗透系数,反射系数和溶质渗透系数)分析在水力学压力驱动和渗透压驱动膜过程中溶剂水和溶质的传递现象.为了考察这些膜特征参数在两种不同驱动力驱动的膜过程中的一致性,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同一张正渗透膜分离层的膜特征参数.首先,通过几种中性溶质在水力学压力驱动膜过程中的截留率确定膜特征参数.其次,使用相同的中性溶质作为渗透压驱动膜过程中的驱动溶质,通过实验得到溶剂水的体积通量和溶质的摩尔通量,结合通量数据和非平衡热力学模型,再次得出这几种溶质的膜特征参数.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膜特征参数一致性较好.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渗透压驱动膜过程中的传递现象,以及它与水力学压力驱动膜过程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热力学 正渗透膜 膜特征参数 传递现象 渗透压驱动膜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馏节能过程非平衡热力学分析——模型方程的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庆林 李鹏 张志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209-1212,共4页
通过对精馏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 ,建立了通用性较强的非平衡热力学数学模型 .该模型可对精馏过程中用能情况进行非平衡热力学分析和熵均分分析 ,也可用于评价塔板性能 .模型建立的基础只适用于线性非平衡热力学区 ,即近平衡区 。
关键词 平衡热力学 数学模型 节能分析 精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蔓延高温合成过程中自组织现象的非平衡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邹正光 付正义 袁润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2期147-150,共4页
对自蔓延高温合成过程中的热力学体系进行了划分和确定。指出了该体系中出现的自组织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非平衡热力学分析。认为开放体系中负熵流为自组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反应速度与温度之间强烈的非线性耦合使得其得以实现。
关键词 SHS过程 自组织 平衡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平衡热力学理论的黏土多组分重金属吸附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志红 张嘉培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9-835,共7页
黏土垫层土颗粒的吸附特性是控制溶质运移的重要关键因素,进而影响对防渗屏障长期服役性能的准确评估。在传统单组分吸附模型的基础上,基于非平衡热力学和Ziegler最大耗散率原理,通过构建弥散型自由能函数和弥散型耗散率函数,采用连续... 黏土垫层土颗粒的吸附特性是控制溶质运移的重要关键因素,进而影响对防渗屏障长期服役性能的准确评估。在传统单组分吸附模型的基础上,基于非平衡热力学和Ziegler最大耗散率原理,通过构建弥散型自由能函数和弥散型耗散率函数,采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建立了非理想状态体系下适用于多组分重金属离子的非平衡态吸附模型。所建模型预测的多组分重金属离子吸附行为与已有试验结果吻合度较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建非平衡态吸附模型能够正确揭示多组分重金属离子在黏土中的吸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吸附 多组分 平衡热力学 黏土垫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能型新结构塔板的研究与开发(Ⅰ)板式塔非平衡热力学用能分析
8
作者 张志炳 梁银春 +1 位作者 吴有庭 周政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51-156,共6页
通过非平衡热力学节能原理,建立了板式塔精馏的熵增速率数学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用于不同操作工艺下的塔板用能计算,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不同塔板结构参数和不同液相流型情况引起的熵增大小进行评估.因此,该模型可以用于指导节能新结... 通过非平衡热力学节能原理,建立了板式塔精馏的熵增速率数学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用于不同操作工艺下的塔板用能计算,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对不同塔板结构参数和不同液相流型情况引起的熵增大小进行评估.因此,该模型可以用于指导节能新结构塔板的开发与设计.通过本研究,对节能型塔板必须具备的基本结构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馏过程 平衡热力学节能分析 熵增速率 塔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燃烧的非平衡热力学理论研究
9
作者 李湘如 周定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0年第4期25-28,共4页
剧烈进行着热核反应的恒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本文考虑到对流和扩散的因素,研究了氢燃烧的结构稳定性。
关键词 氢燃烧 平衡热力学 稳定性 恒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缠绕管式换热器管程的非平衡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勇 王学生 +2 位作者 陈琴珠 张朝 袁宇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80-1287,共8页
以描述缠绕管式换热器管程对流传热的Schmidt公式为基础,将内部流动传热的非平衡热力学模型相与Schmidt公式相结合,对缠绕管式换热器管程对流传热的非平衡热力学理论模型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传热熵产数(Ns,HX)和阻力熵产数(Ns,P)的概... 以描述缠绕管式换热器管程对流传热的Schmidt公式为基础,将内部流动传热的非平衡热力学模型相与Schmidt公式相结合,对缠绕管式换热器管程对流传热的非平衡热力学理论模型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传热熵产数(Ns,HX)和阻力熵产数(Ns,P)的概念;对缠绕管式换热器管程的Nu、ΔP、Ns,HX和Ns,P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Nu随着Re的升高而升高,传热熵产数(Ns,HX)随着Re的升高而降低;ΔP和阻力熵产数(Ns,P)都随着Re的升高而增大;传热熵产数(Ns,HX)和阻力熵产数(Ns,P)能有效反映缠绕管式换热器管程对流传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缠绕管式换热器管程对流传热的非平衡热力学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缠绕管 对流传热 平衡热力学 熵产 熵产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衡热力学中恒星结构的稳定性研究(Ⅰ)——PPⅠ反应
11
作者 彭秋和 黄克谅 +1 位作者 湛垦华 何香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0年第2期85-92,共8页
一、引言迄今为止,人们在研究恒星结构时,往往利用在等熵条件下能量极(小)值原理来寻求平衡状态下星体的结构。这种方法实质上假定恒星是一个处于近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但实际上,恒星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
关键词 恒星结构 PP 平衡 平衡热力学 热力学系统 熵条件 主序星 局部热动平衡 子午环 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平衡热力学模型的管内沸腾过程模拟
12
作者 冯留海 聂永广 +3 位作者 王江云 雷晓东 王娟 毛羽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1-596,共6页
为了更准确地模拟壁面沸腾过程,根据Lavievile非平衡热力学模型对沸腾流动的壁面热流率进行了划分,通过调节函数结合Sato模型修正了沸腾流动中的混合k-ε模型,建立了同时适用于管内过冷沸腾与整体沸腾流动阶段的曳力模型。使用上述模型... 为了更准确地模拟壁面沸腾过程,根据Lavievile非平衡热力学模型对沸腾流动的壁面热流率进行了划分,通过调节函数结合Sato模型修正了沸腾流动中的混合k-ε模型,建立了同时适用于管内过冷沸腾与整体沸腾流动阶段的曳力模型。使用上述模型对环状竖直管内沸腾流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可以用来模拟整个管内沸腾流动过程。数值模拟显示,沸腾流动可以明显增大管壁的传热系数,但当管壁处蒸气体积分数超过0.6时,会出现传热恶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流动 平衡热力学 曳力模型 传热系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体系的非平衡热力学研究(Ⅰ)——系统组成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振东 薛群基 王珉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20-523,共4页
综合系统论和非平衡态热力学的优势 ,对一般的三体摩擦接触 ,提出了摩擦体系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维结构和几何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三种转变的分析归类模式。认为计算机数值技术和模拟技术将成为表达摩擦学的定量模型的主要工具。... 综合系统论和非平衡态热力学的优势 ,对一般的三体摩擦接触 ,提出了摩擦体系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维结构和几何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三种转变的分析归类模式。认为计算机数值技术和模拟技术将成为表达摩擦学的定量模型的主要工具。分析表明宏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学 系统论 平衡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辅料对阿司匹林结晶动力学影响机制的非平衡热力学建模及预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吉远辉 陈俏 翁靖云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8-520,共13页
探究聚合物辅料对难溶性药物结晶的影响机制,是指导无定形固体分散体制剂设计和制备中辅料筛选的关键。研究了不同因素(温度、搅拌速率、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物种类等)对阿司匹林晶体生长动力学的影响。首先,采用基于三种不... 探究聚合物辅料对难溶性药物结晶的影响机制,是指导无定形固体分散体制剂设计和制备中辅料筛选的关键。研究了不同因素(温度、搅拌速率、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物种类等)对阿司匹林晶体生长动力学的影响。首先,采用基于三种不同晶体生长机制的化学势梯度模型结合UNIQUAC活度系数模型,描述和预测了阿司匹林在不同条件下的结晶动力学。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晶体生长速率常数kt和结晶热力学推动力Δμ的影响以及对阿司匹林结晶动力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晶体生长速率随着结晶温度、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搅拌速率的增加而升高;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25)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E3)显著抑制了阿司匹林的晶体生长,在PVP K25和HPMC E3水溶液体系下阿司匹林的晶体生长属于二维成核机制,在纯水和PEGs水溶液体系下晶体生长属于粗糙生长机制。所采用的化学势梯度模型能很好预测不同温度和搅拌速率下阿司匹林的结晶动力学,可有效减少实验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可为固体分散体制剂制备中聚合物的筛选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相平衡 活度系数 结晶抑制 聚合物辅料 力学模型 平衡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非线性非平衡热力学讨论动电效应
15
作者 康承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4年第3期381-384,共4页
本文用非线性非平衡热力学讨论了动电效应.首先,解释了实验值与旧理论不符的问题.其次,给出了旧理论处理动电效应的近似条件.最后,提出了一个新看法,在一定条件下,对某种液体和某个膜,当△P、△φ达一定值时,动电效应也可能出现耗散结构.
关键词 平衡热力学 动电效应 耗散结构 近似条件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对膜传质行为的研究(下)
16
作者 党鑫让 赵永安 《陕西化工》 CSCD 1989年第1期12-17,共6页
三、模型参数的实验测定和理论分析 3.分配系数根据分配系数定义Ks=C_s^(?)/C_s^s (38)考夫曼和迈克尔分别提出了两种近似的实验测定方法。在考夫曼实验中,将8~10张膜(面积均为475cm^2)放入盛有20mL溶液的25mL烧瓶中,瓶口密封,溶液初... 三、模型参数的实验测定和理论分析 3.分配系数根据分配系数定义Ks=C_s^(?)/C_s^s (38)考夫曼和迈克尔分别提出了两种近似的实验测定方法。在考夫曼实验中,将8~10张膜(面积均为475cm^2)放入盛有20mL溶液的25mL烧瓶中,瓶口密封,溶液初始浓度为0.05mol/L。膜放入烧瓶之前必须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以从膜中除去所有可溶物质,浸泡16小时并保持温度恒定和定期振摇。对于每一套测量实验,同时进行膜与蒸馏水平衡的空白实验。达到平衡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热力学 膜传质 铜纺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热力学非平衡效应的高马赫数超燃冲压发动机湍流燃烧数值研究
17
作者 冯海 金台 吴坤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高超声速飞行过程中,随着马赫数升高,边界层内温度快速上升,分子振动能、电子能被激发,气体分子发生离解甚至电离,使得量热完全气体假设失效。针对高温热化学非平衡气体,采用热力学平衡模型及Park的双温度非平衡模型对飞行马赫数Ma=12... 高超声速飞行过程中,随着马赫数升高,边界层内温度快速上升,分子振动能、电子能被激发,气体分子发生离解甚至电离,使得量热完全气体假设失效。针对高温热化学非平衡气体,采用热力学平衡模型及Park的双温度非平衡模型对飞行马赫数Ma=12条件下的超燃冲压发动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平衡态计算结果相比,非平衡效应使得波系位置前移,激波间峰值压力升高,对冷场的影响更加明显;非平衡态平动温度场与平衡态差别不大,热力学非平衡效应使平动温度Ttr略微升高;非平衡态燃烧室出口截面燃烧效率更低,热力学非平衡效应会降低反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热力学平衡 超燃冲压发动机 波系结构 燃烧效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岩铜矿蚀变分带与成矿机制:玉龙矿床水-岩反应热力学平衡模拟例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少颖 和文言 +2 位作者 高雪 田成华 肖仪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7-1852,共16页
蚀变分带和成矿机制的准确厘定是建立斑岩成矿模型与找矿预测的关键。本文以新生代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的玉龙斑岩铜矿为例,通过质量作用定律(LMA)和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模型(GEM),构建含矿热液与斑岩侵入体的pH-f O 2相图和动态传输模型... 蚀变分带和成矿机制的准确厘定是建立斑岩成矿模型与找矿预测的关键。本文以新生代金沙江-哀牢山成矿带的玉龙斑岩铜矿为例,通过质量作用定律(LMA)和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模型(GEM),构建含矿热液与斑岩侵入体的pH-f O 2相图和动态传输模型,以揭示蚀变分带成因和金属成矿机制。LMA与GEM结果显示初始成矿流体pH值为4.7,logf_(O2)=-23.0(ΔFMQ=+2.7),且溶解Cu含量为1138×10^(-6),Mo为1.2×10^(-6)。研究表明,当该酸性及强氧化性流体流入二长花岗斑岩体时,在温度为450~360℃范围内,代表钾硅酸盐化蚀变的钾长石、黑云母、硬石膏、赤铁矿和磁铁矿的矿物逐渐沉淀,且与钾硅酸盐化蚀变相关流体具有较高pH值(5.0~7.0)和氧逸度(ΔFMQ=+2.9~+3.6)特征;当温度在360~320℃范围时,代表青磐岩化蚀变阶段的典型矿物如绿帘石、铁绿泥石和斜绿泥石等逐渐形成,流体pH值(5.0~6.4)和氧逸度(ΔFMQ=+1.1)均有所下降;当温度进一步从320℃下降到200℃时,流体pH值(5.0~5.7)进一步小幅下降,而氧逸度则(ΔFMQ=+1.7)略有回升,在此期间,绢云母和方解石等开始沉淀并形成典型的绢英岩化蚀变。此外,以HMoO_(4)^(-)和MoO_(4)^(2-)为载体的Mo在狭窄高温区间(450~370℃)内沉淀,而以CuCl(CuCl_(4)^(3-)、CuCl_(2)^(-)、CuCl)为主要载体的Cu则在在中、高温(450~300℃)范围中沉淀。通过利用LMA反演及GEM正演相结合定量化地刻画了玉龙斑岩铜矿水岩反应过程,由此揭示了斑岩矿床蚀变分带是逐渐冷却的单一岩浆热液与斑岩体不断反应的结果,且不同温度窗口对应着钾硅酸盐化(450~360℃)、青磐岩化(360~320℃)和绢英岩化(320~200℃)蚀变矿物的形成,故含矿流体温度的快速下降可能是玉龙铜矿蚀变叠加的重要因素。此外,Cu、Mo络合离子溶解度对温度变化的差异响应,导致了Mo矿化主要发育于靠近斑岩体的高温区域,而Cu则以网脉状-浸染状叠加到Mo矿化之上,并广泛分布于斑岩体周边的高-中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反应 热力学平衡模拟 玉龙斑岩铜矿 pH-f O 2相图 动态传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CO_(2)及其混合物加氢转化制甲烷的热力学平衡研究
19
作者 王晗 郭淑佳 +5 位作者 秦张峰 李志凯 王国富 董梅 樊卫斌 王建国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3-1461,共9页
由CO和CO_(2)加氢制甲烷是现今氢能储存及燃料和化学品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该反应过程(尤其是针对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一些细节尚不明晰。为此,作为前期有关CO和CO_(2)加氢制烃和醇研究工作的补充,本工作对CO和CO_(2)... 由CO和CO_(2)加氢制甲烷是现今氢能储存及燃料和化学品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该反应过程(尤其是针对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一些细节尚不明晰。为此,作为前期有关CO和CO_(2)加氢制烃和醇研究工作的补充,本工作对CO和CO_(2),尤其是两者混合物的加氢制甲烷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证实,与单独CO或CO_(2)相比,两者混合物加氢制甲烷更为合适,总碳基甲烷收率可作为评估甲烷合成反应过程效率的重要指标。CO加氢的甲烷平衡收率比CO_(2)加氢的高,而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总碳基甲烷平衡收率位于两者之间;对于CO和CO_(2)混合物加氢,尽管CO和CO_(2)的平衡转化率随进料组成不同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其总碳基甲烷平衡收率随着原料中CO_(2)/(CO+CO_(2))物质的量比的增大而线形降低。整体上看,在温度低于400℃和压力高于0.1 MPa时,无论是CO、CO_(2)、还是两者混合物的化学计量比加氢,其总碳基甲烷平衡收率均高于85%。这些结果无疑对高效CO和CO_(2)加氢制甲烷催化剂研制及反应过程的设计和操作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平衡 CO_(2)加氢 CO加氢 甲烷化 总碳基收率 CO和CO_(2)混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质科学的基本原理:固体地球科学中的热力学研究历史与展望
20
作者 王超 渠淼 喻慧阳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1-204,共14页
地球是一种物质和能量结合的存在形式。地球及其他行星的形成和运作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和能量状态的演化历史。研究物质的科学是物理和化学,描述物质自然规律的语言是数学,这属于热力学的研究范畴。从19世纪中叶开尔文利用热力学理论计算... 地球是一种物质和能量结合的存在形式。地球及其他行星的形成和运作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和能量状态的演化历史。研究物质的科学是物理和化学,描述物质自然规律的语言是数学,这属于热力学的研究范畴。从19世纪中叶开尔文利用热力学理论计算地球年龄开始,热力学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已有100多年历史,它在阐释地球和行星演化过程的基本逻辑与规律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引起了固体地球科学发展史中的许多重要变革。近20年来,随着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经典热力学和非平衡热力学在地球物质科学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成为地球物质研究的基本原理体系。通过研究地球物质的形成与演化条件来揭示地球结构、动力学和演化过程的地球热力学学科已经形成。未来地球热力学的发展需要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在热力学数据库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合适的热力学模型来解决实际的地球科学问题。另外,地球热力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与相应的课程教学相结合、加强热力学在地球科学中的课程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热力学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纽带和桥梁。如何从热力学的视角认识地球及其演变过程将会是一个永恒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质科学 热力学 平衡热力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