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坳陷西段盐构造二维平衡恢复与复原构造剖面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高麟 汪新 饶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7-1739,共13页
天山南麓库车坳陷西部沉积古近系膏盐岩,盐层下伏中生界发现万亿立方米储量天然气田,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气源。库车坳陷盐下是油气勘探关注目标,目前研究认识不能满足勘探需求,尤其是盐构造形成机制存在争议,盐构造平衡恢复是研究难点... 天山南麓库车坳陷西部沉积古近系膏盐岩,盐层下伏中生界发现万亿立方米储量天然气田,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气源。库车坳陷盐下是油气勘探关注目标,目前研究认识不能满足勘探需求,尤其是盐构造形成机制存在争议,盐构造平衡恢复是研究难点。本文应用二维构造平衡剖面技术,综合地震剖面、钻井和地表地质资料,选取库车坳陷西段四条剖面,通过StructureSolver公司开发的构造恢复软件(简称SS),开展平衡恢复工作,分层恢复盐上层、膏盐层、盐下层,复原挤压变形前地震剖面。研究结果揭示库车坳陷西段发育二期盐构造:渐新世-中新世发育刺穿型盐丘,上新世-第四纪发育挤压型盐构造。挤压作用下早期盐丘演变为盐席、盐墙,盐上层发育盐逆冲断层和盐背斜,盐下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和挤压构造楔。库车坳陷西段盐层上覆冲积扇沉积(重力)差异负载是发育盐丘的原因,盐丘分布于山前冲积扇前端和却勒冲积扇南侧。库车坳陷盐下发育逆冲构造楔,应用临界楔理论研究构造楔顶面坡度与底部滑脱层角度变化,盐下构造楔顶面坡度突变,指示底部滑脱层角度发生变化,推断古生代基底正断层卷入逆冲构造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盐构造 二维平衡恢复 构造楔 基底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自主平衡恢复过程中姿势调控的个体影响因素
2
作者 王雨生 贾子善 +3 位作者 张攻孜 左秀芹 孙彤 赵艺扬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0-594,共5页
目的探讨人体自主平衡恢复过程中姿势调控反应时和运动时的个体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3月至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招募18~80岁健康成年人126例,采用DE-A体感平衡检测系统检测受试者在站立(静态)和步行(动态)状态下应对支撑面前倾... 目的探讨人体自主平衡恢复过程中姿势调控反应时和运动时的个体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3月至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招募18~80岁健康成年人126例,采用DE-A体感平衡检测系统检测受试者在站立(静态)和步行(动态)状态下应对支撑面前倾、后倾、左倾和右倾失稳应激时的姿势调控反应时和运动时。调查受试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和体力活动水平等个体因素。结果各方向动态姿势调控反应时和运动时仅与年龄独立相关(β>0.632,P<0.05)。静态姿势调控运动时,前倾时与体力活动水平(β=-0.143,P<0.05)、BMI(β=0.154,P<0.05)和年龄(β=0.663,P<0.05)独立相关,左倾时与性别(β=-0.173,P<0.05)和年龄(β=0.647,P<0.05)独立相关,其他方向仅与年龄独立相关(β>0.571,P<0.05);各方向静态姿势调控反应时仅与年龄独立相关(β>0.615,P<0.05)。结论年龄是人体自主平衡恢复过程中姿势调控反应时和运动时的最主要独立影响因素,增龄导致人体失稳后姿势调控反应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平衡恢复 姿势调控 反应时 运动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态自主平衡行为的下肢神经肌肉力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苏海龙 张大卫 李佳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3-748,共6页
针对步态过程滑移后的自主平衡恢复行为,建立了基于神经肌肉力学理论的下肢行走多杆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步态滑移现象发生后的自主平衡恢复过程进行了定性分析,给出了步态自主平衡恢复行为中的主控参数,并对自主平衡恢复过程中下肢... 针对步态过程滑移后的自主平衡恢复行为,建立了基于神经肌肉力学理论的下肢行走多杆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步态滑移现象发生后的自主平衡恢复过程进行了定性分析,给出了步态自主平衡恢复行为中的主控参数,并对自主平衡恢复过程中下肢肌群的功效进行了讨论,计算了自主平衡恢复行为中的下肢肌群主控参数.两组不同受试者的滑后自主平衡恢复实验结果表明,该步态模型可用于分析滑跌后的自主平衡行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平衡 平衡恢复 步态 下肢 神经肌肉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乌泊尔构造带构造平衡剖面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步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87,共2页
通过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关键层位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合理利用造山带构造变形理论,建立起塔西南乌泊尔构造带的构造解释模型。利用构造平衡恢复软件2DMove对乌泊尔构造带的构造模型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和构造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关键层位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合理利用造山带构造变形理论,建立起塔西南乌泊尔构造带的构造解释模型。利用构造平衡恢复软件2DMove对乌泊尔构造带的构造模型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和构造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构造模型基本上是平衡的;由于上新世末是新生代最强烈的一次构造运动,上新世末之后的构造隆升,新生界被大量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乌泊尔构造带 构造模型 构造变形 构造平衡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区域平衡剖面法及其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薛冈 卢华复 +1 位作者 朱成宏 包红林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27-434,共8页
从伸展构造样式出发 ,针对不同的地质模型提出了不同的数学模型作为平衡剖面恢复实现的基础。“多米诺”骨牌模型采用刚体平移、旋转实现恢复 ;伸展断层转折褶皱模型采用剪切法恢复 ,也有用等岩层长度法作构造恢复。通过淮阜凹陷实际地... 从伸展构造样式出发 ,针对不同的地质模型提出了不同的数学模型作为平衡剖面恢复实现的基础。“多米诺”骨牌模型采用刚体平移、旋转实现恢复 ;伸展断层转折褶皱模型采用剪切法恢复 ,也有用等岩层长度法作构造恢复。通过淮阜凹陷实际地质剖面的恢复 ,数学模型以正演、反演两种角度便捷的实现构造平衡 ,恢复控凹断层发育期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地质模型 数学模型 平衡剖面恢复 定量分析 伸展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积平衡法与川东大池干推覆带区域滑脱面预测 被引量:9
6
作者 刘玉萍 张洁 +1 位作者 尹宏伟 徐士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0-417,共8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面积平衡法的原理与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川东大池干构造的解释。利用面积平衡法,本文预测出在该地区可能有三个较大的区域滑脱面,它们分别位于3.53km处的中三叠统(由石膏、盐岩和泥页岩组成),7.79km处的下寒武统(由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面积平衡法的原理与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川东大池干构造的解释。利用面积平衡法,本文预测出在该地区可能有三个较大的区域滑脱面,它们分别位于3.53km处的中三叠统(由石膏、盐岩和泥页岩组成),7.79km处的下寒武统(由页岩、石膏和岩盐层组成),以及8.67km处的下寒武统(由页岩、石膏和岩盐层组成)地层之中。根据以上滑脱面的分析结果,作者认为大池干构造可以解释为滑脱褶皱和断层转折褶皱两种成因模式。在滑脱褶皱模式中,主滑脱面为8.67km处的非能干层;在断层转折褶皱模式中,该地区被认为具有上下两个滑脱面,其上滑脱面为3.53km处的非能干层,而其下滑脱面为7.79km处的非能干层。两种模式所对应的面积深度直线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两种构造解释都具有内部岩层一致性,剖面达到平衡,故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恢复 面积平衡 大池干构造 滑脱深度 滑脱褶皱 断层转折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复兴场背斜盐构造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1
7
作者 邱建华 彭金宁 +3 位作者 唐玮 潘文蕾 李风勋 杨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3,共10页
复兴场盐背斜是江汉盆地江陵凹陷重要的含油构造,其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认识不清,制约了精细勘探。因此,对复兴场盐背斜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盐层在不同应力背景下的流动对背斜形成演化的影响,对理解油气成藏过程也... 复兴场盐背斜是江汉盆地江陵凹陷重要的含油构造,其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认识不清,制约了精细勘探。因此,对复兴场盐背斜构造演化及形成机制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盐层在不同应力背景下的流动对背斜形成演化的影响,对理解油气成藏过程也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结合关键构造层的平衡恢复技术及生长地层分析技术,研究复兴场背斜的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复兴场背斜为一构造特征走向上变化显著,受多期次断层改造、多种变形机制复合而成的盐背斜;背斜初始于早始新世新沟咀组沉积期—晚始新世早期的正断层作用,形成滚筒状褶皱并造成盐层的聚集;在晚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沉积地层的差异负载作用驱使盐层自西向东流动,造成构造整体西倾,形成单斜构造,并在渐新世晚期抬升剥蚀;背斜定型于新近纪—第四纪,发生构造反转,演化为一挤压型盐背斜,伴生逆断层和膝折构造。复兴场背斜的形成和演化受区域应力背景、沙市组盐层、东倾正断层及盐下古构造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复兴场盐背斜形成的构造圈闭略早于烃源岩的主要排油期,并且在主要排油期,构造处于拗陷阶段,断层活动弱,有利于早期圈闭油气的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平衡恢复 演化特征 成因机制 复兴场背斜 江陵凹陷 江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区域构造大剖面的构建和结构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董有浦 沈中延 +3 位作者 肖安成 王亮 毛黎光 魏国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9-698,共10页
大巴山冲断带的结构复杂,在平面上城口-房县断裂将其分为北、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北大巴山被认为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之间的拼合带,南大巴山代表了典型的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南大巴山冲断带进行构造解析。研究指出... 大巴山冲断带的结构复杂,在平面上城口-房县断裂将其分为北、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北大巴山被认为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之间的拼合带,南大巴山代表了典型的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南大巴山冲断带进行构造解析。研究指出,南大巴山冲断带剖面上具有多层次和多期次滑脱变形的特点:浅层次的滑脱面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灰岩中的石膏层,卷入的层序为其后的中生界;深层次滑脱体系为沿着震旦系页岩和嘉陵江组膏盐层两个滑动面之间活动形成的冲断变形。完成了切过南大巴山不同构造部位的3条多资料约束的综合地质剖面,以此详细解析了冲断带深浅层次的冲断结构及分布规律,在平衡恢复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冲断带的几何结构和运动过程,确定了大巴山和川东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空间对接关系,提出南大巴山冲断带为一多层次、空间上强烈收缩的复杂薄皮冲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冲断带 薄皮构造 剖面几何结构 平衡恢复 古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侧米仓山基底卷入式冲断带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吴磊 钱俊锋 +4 位作者 肖安成 沈中延 王亮 魏国齐 张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1-688,共8页
米仓山基底卷入的巨型背斜带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侧,西与龙门山薄皮冲断体系斜列状错位连接,东与大巴山弧形薄皮冲断带相互叠加,北侧为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之间重要的大地构造界线——勉略缝合带。作为与周围大地构造和变形特征完全... 米仓山基底卷入的巨型背斜带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侧,西与龙门山薄皮冲断体系斜列状错位连接,东与大巴山弧形薄皮冲断带相互叠加,北侧为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之间重要的大地构造界线——勉略缝合带。作为与周围大地构造和变形特征完全不同的构造样式,其结构的精细分析非常重要,本文利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几何解析技术对于这一特殊的基底背斜进行了研究。通过3条大型综合剖面的建立,本文对该巨型背斜的形成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探索性的解决米仓山背斜所卷入层序、层序的分布和彼此的接触关系问题;解决控制褶皱形成的断层分布、卷入深度、几何特点和彼此的交接关系问题;解决变形分析的构造样式问题和褶皱形成的平衡恢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背斜 基底卷入构造 剖面结构 滑脱深度 平衡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柯东构造建模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海军 王步清 +2 位作者 杨芝林 雷刚林 魏红兴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6-465,共10页
通过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关键层位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合理利用造山带构造变形理论,建立起西昆仑山前冲断带东段柯东构造的构造解释模型。柯东构造总体上具有"后缘基底卷入,前缘盖层滑脱"的特征,发育基底卷入... 通过充分利用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关键层位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合理利用造山带构造变形理论,建立起西昆仑山前冲断带东段柯东构造的构造解释模型。柯东构造总体上具有"后缘基底卷入,前缘盖层滑脱"的特征,发育基底卷入的冲断构造、断层转折褶皱、三角带构造以及被动顶板构造等构造样式。柯东构造的开始发育时间为上新世末,西域砾岩沉积之后基本定型。主干剖面构造平衡恢复研究表明:柯东构造第四纪构造缩短率为36.7%,缩短速率为7.52 mm/a。2009年7月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根据该构造模型所成的构造图钻探柯东1井;2010年4月该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是塔西南山前带柯克亚凝析气田发现33年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柯东构造带 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 构造平衡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阻抗和虚拟模型的四足机器人控制方法 被引量:12
11
作者 宫赤坤 吴浔炜 袁立鹏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52-2161,共10页
为提高四足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提出基于阻抗和虚拟模型的控制方法。采用基于力的阻抗控制方法进行腿部摆动相的控制,实现摆动相较为精准的轨迹跟踪以及腿部的柔顺控制;采用虚拟模型控制方法进行支撑相的控制,实现对机器人机身姿态的控... 为提高四足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提出基于阻抗和虚拟模型的控制方法。采用基于力的阻抗控制方法进行腿部摆动相的控制,实现摆动相较为精准的轨迹跟踪以及腿部的柔顺控制;采用虚拟模型控制方法进行支撑相的控制,实现对机器人机身姿态的控制,实现了四足机器人的稳定行走。结合横向跨步策略以及虚拟模型的偏航角控制策略,提出机器人抗侧向冲击控制方法,保证了四足机器人受侧向冲击后能够保持平衡并恢复运动状态。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足机器人 阻抗控制 虚拟模型控制 侧向冲击 平衡恢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柴少野 李传新 +2 位作者 鲁雪松 卓勤功 公言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10-1629,共20页
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背斜经历多期构造变形与断裂活动,地震资料品质差,油气水分布复杂。构造解析合理性直接影响对研究区构造运动学过程、动力学机制以及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文以野外观测数据、钻井和地震数据为基础,对库车坳陷东... 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背斜经历多期构造变形与断裂活动,地震资料品质差,油气水分布复杂。构造解析合理性直接影响对研究区构造运动学过程、动力学机制以及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文以野外观测数据、钻井和地震数据为基础,对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背斜进行构造解释,运用平衡剖面恢复原理,对研究区构造演化进行了恢复,在此基础上对构造控藏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有利勘探区。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吐孜洛克断层和吐格尔明断层,其中吐孜洛克断层主要从上新统库车组沉积期开始活动,活动强度大、控制了翼前巨厚的生长地层和现今吐格尔明大背斜的形成;吐格尔明断层从侏罗纪末开始陆续活动至今,控制古隆起的形成;研究区在平面上由南向北可依次划分为深部凹陷区、南翼斜坡区、中部背斜区以及北翼斜坡区四个区带。构造演化对不同区带的埋藏演化过程、储层物性特征和盖层保存条件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侏罗系有利勘探方向主要有:背斜斜坡背景上的局部构造高,背斜南翼和北翼斜坡带低部位的构造—岩性圈闭以及断层下盘的深部构造—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恢复 构造特征 油气聚集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积深度法对克拉苏构造带中部盐下构造的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谢会文 尹宏伟 +4 位作者 唐雁刚 汪伟 魏红兴 吴珍云 李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3-1040,共8页
因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前景,克拉苏构造带盐下构造成为该地区研究的重心,深层地震信息的模糊和复杂的盐下构造又使得研究工作困难重重。本文结合最新地震剖面,将面积深度法应用于大北-克深区域克拉苏构造带盐下层,完善大北-克深盐下层的... 因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前景,克拉苏构造带盐下构造成为该地区研究的重心,深层地震信息的模糊和复杂的盐下构造又使得研究工作困难重重。本文结合最新地震剖面,将面积深度法应用于大北-克深区域克拉苏构造带盐下层,完善大北-克深盐下层的构造模式,研究其构造特征,并得出以下结论:1.大北-克深地区盐下层构造分布以克拉苏断层为界线,克拉苏断层以北主要发育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冲构造,断层以南主要发育滑脱构造;2.大北-克深盐下滑脱构造的区域滑脱面深度约10 km左右;3.从大北至克深,盐下滑脱构造的区域缩短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由11~14 km增加到16~21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恢复 面积深度法 克拉苏构造带 滑脱构造 滑脱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丁巍伟 黎明碧 +2 位作者 何敏 唐勇 方银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9-350,共12页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作为南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记录了大陆张裂到海盆扩张的丰富信息。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了该地区新生代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同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工作,建立了新生代演化模型。研究显示南海中...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作为南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记录了大陆张裂到海盆扩张的丰富信息。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了该地区新生代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同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工作,建立了新生代演化模型。研究显示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新世—始新世的裂陷阶段、渐新世—早中新世的裂陷-坳陷过渡阶段以及中中新世以来的坳陷阶段。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流-湖泊、浅海和深海的演化过程。南海北部陆缘下NW-SE方向流动的地幔流的存在使得伸展活动具有由北向南发育的机制。同时陆坡区盆地(如白云凹陷)显示出韧性伸展的特征,这与地幔上涌热岩石圈伸展引起的该区域地壳强烈韧性减薄和颈缩变形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新生代 平衡剖面恢复 构造-沉积演化 伸展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东北草湖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与动力学过程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蜜 赵永强 +3 位作者 罗宇 马玉春 周雨双 张根法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5-771,778,共8页
草湖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的结合部位,该区古生界—中生界地层保存比较齐全,较完整地记录了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构造演化。基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利用断层相关褶皱分析技术,对草湖地区构造变形样式、运动学... 草湖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的结合部位,该区古生界—中生界地层保存比较齐全,较完整地记录了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构造演化。基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利用断层相关褶皱分析技术,对草湖地区构造变形样式、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精细解析。研究表明,草湖地区断裂变形具有"上下分层、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征,断裂活动总体上具有逆冲兼压扭性质,主要发育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中期3期构造变形,均具有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特征。在构造变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地震测线剖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草湖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的构造运动,奠定了研究区及周缘的隆凹格局,主要形成了阿克库勒凸起、草湖凹陷、尉犁鼻凸;海西晚期,发育逆冲滑脱断层;印支期、燕山期继承性的压扭走滑下,最终形成该区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断层相关褶皱 平衡剖面恢复 草湖凹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室内设计流行趋势(上)
16
作者 戴向东 戴露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0年第11期30-35,共6页
在过去的7年中,科隆国际家具展将一批国际专家召集在一起组成流行趋势委员会,分析确定下个年度室内设计的中心主题。流行趋势委员会成员每年进行更换,这里聚集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建筑师、专业记者和材料专家。今年,这五位专... 在过去的7年中,科隆国际家具展将一批国际专家召集在一起组成流行趋势委员会,分析确定下个年度室内设计的中心主题。流行趋势委员会成员每年进行更换,这里聚集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建筑师、专业记者和材料专家。今年,这五位专家分别为:设计师Harald Gr(undl)(BOOS,维也纳)、设计师Define Koz(芝加哥/米兰/安卡拉)、纺织品设计师Martin Leuthold(Jakob Schlaepfe,圣加仑)、设计师patricia Urquiola(米兰)和"epartamento"杂志主编Marco Velardi(米兰/巴塞罗那)。在由德国设计协会组织的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流行趋势委员会成员分析、比较、讨论了他们在过去几个月中收集到的所有设计。他们不仅审视了设计界的当前发展动态,也分析了消费群体的心理状态和需求,这是确定室内设计流行趋势的起始点。接着,他们用材料和颜色样例详细地诠释了这些室内设计流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单朴素 意外共鸣 恢复平衡 改变视角 可持续 品质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褶皱冲断带西段变形空间差异性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余宏甸 陈汉林 +4 位作者 程晓敢 张欲清 辛文 林秀斌 杨少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89-1703,共15页
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汇聚导致欧亚板块内部发生大规模的陆内变形,天山造山带再次隆升,并向塔里木盆地大规模逆掩推覆,形成了现今南天山褶皱冲断带,其变形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本文以南天山褶皱冲断带西段为研究对... 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汇聚导致欧亚板块内部发生大规模的陆内变形,天山造山带再次隆升,并向塔里木盆地大规模逆掩推覆,形成了现今南天山褶皱冲断带,其变形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本文以南天山褶皱冲断带西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构造带的地震剖面解释、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出各演化阶段发育过程并计算出相应的变形量,分析本区构造带的空间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通过分析认为南天山褶皱冲断带西段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巴什布拉克构造段,乌恰-阿图什-喀什构造段和柯坪西缘构造段。其中,巴什布拉克构造段变形特征主要呈一系列对冲构造和背驮盆地样式。乌恰-阿图什-喀什构造段变形特征表现为深、浅两个层次:深部发育堆垛构造和构造楔,浅部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和逆冲断层改造的褶皱带。柯坪西缘构造段变形更加强烈,也表现为深、浅两个层次:深部发育堆垛构造,堆垛程度更大,浅部也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和逆冲断层改造的褶皱带以及反冲断层系。结合该研究区的地质概况进一步分析,本文认为南天山褶皱冲断带西段构造变形的差异性可能与新生代以来帕米尔块体向北推进、塔拉斯-费尔干纳右行走滑断裂的活动、先存断裂的活化与韧性滑脱层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褶皱冲断带西段 变形差异性 控制因素 地震资料解释 平衡剖面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解巧明 王震亮 +4 位作者 尹成明 李清瑶 廖晓 赵子龙 张快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程度整体较低,复杂的构造演化制约了该坳陷油气成藏和勘探效果。与已发现的柯克亚等油气田具有相似油气地质背景的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目前尚无大的发现。以平衡剖面技术为主线,并以野外踏勘所见地质现象和单井埋藏史... 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程度整体较低,复杂的构造演化制约了该坳陷油气成藏和勘探效果。与已发现的柯克亚等油气田具有相似油气地质背景的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目前尚无大的发现。以平衡剖面技术为主线,并以野外踏勘所见地质现象和单井埋藏史作为约束条件,分析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英吉沙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4期构造推覆,发育叠瓦状、三角带和断弯背斜等构造样式,在中新世推覆作用最强,地层缩短率22.4%;皮山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4期构造推覆,发育叠瓦状、断弯背斜等构造样式,上新世推覆最为强烈,地层缩短率12.5%;中新世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运动发生时间和作用强度存在一定差异。新近纪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强烈逆冲推覆使得前渊坳陷带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导致下伏烃源岩进入高—过成熟阶段,开始大规模生烃,生成的油气可沿断层、不整合面向上运移到背斜构造等圈闭形成油气藏。新近纪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作用的差异性,导致其成藏条件具有一定差别:英吉沙地区的油气起始充注时间、构造圈闭主要形成时间均为中新世,上新世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的风险较大;皮山地区的油气起始充注时间、圈闭主要形成时间均为上新世,油气藏后期的破坏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恢复技术 构造演化 成藏条件差异性 英吉沙地区 皮山地区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西洋西非岸盆地群构造、沉积演化对比 被引量:7
19
作者 洛怡 李江海 杨梦莲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28,共9页
非洲西部海岸盆地群经历了裂谷期、同裂谷期和漂移期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后期局部构造和差异沉积的影响,现今盆地发育的构造样式和沉积建造有一定区别,导致勘探效果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南大... 非洲西部海岸盆地群经历了裂谷期、同裂谷期和漂移期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后期局部构造和差异沉积的影响,现今盆地发育的构造样式和沉积建造有一定区别,导致勘探效果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比南大西洋赤道段转换型、中段含泥型、中段含盐型和南段火山型盆地的综合柱状图,加上对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下刚果盆地进行平衡剖面恢复,探讨西非岸三段四类盆地的特征,以求对盆地的勘探工作有所帮助。赤道段转换型盆地在阿普特期和阿尔比期的裂谷阶段完成了湖泊、河流等陆相沉积到浅海碳酸盐岩沉积的转换,未发育盐岩。中段含泥盆地巨厚的新生代阿卡塔组泥岩为滑脱层,在差异负载作用下,泥岩层发生变形。中段含盐盆地在阿普特期,由陆相沉积过渡为浅海碳酸盐岩沉积。阿普特期盐岩层在差异负载和重力滑脱作用下流动变形,形成了伸展、底辟和挤压构造带。南段火山型盆地以裂谷期发育的溢流相玄武岩和凝灰岩为特征,发育典型的向海倾斜反射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 构造沉积演化 被动大陆边缘 平衡剖面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构造特征及演化定量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超 吴孔友 +1 位作者 裴仰文 李天然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3期313-323,共11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其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机制对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高分辨率的二维、三维地震、测井数据,优选十条地质格架剖面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刻画出不同构造单元的地质结...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其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机制对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高分辨率的二维、三维地震、测井数据,优选十条地质格架剖面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刻画出不同构造单元的地质结构特征,建立了跨各个构造单元的地质解译模型。在精细构造解译的基础上,基于平衡剖面恢复原理,通过Midland Valley的3D MOVE功能模块对10条地质格架剖面进行构造恢复,并对其各地质时期构造缩短量和缩短速率进行定量表征。准噶尔东部地区缩短量及缩短速率统计分析表明,在东西方向上,三叠纪至侏罗纪缩短量(4.60~11.28km)及缩短速率最大(0.12~0.20mm/a),这一时期准东地区经历了强烈的东西向挤压构造变形;在南北方向上,二叠纪和新近纪末期缩短量(2.56~8.93km、0.54~6.90km)及缩短速率最大(0.05~0.15mm/a、0.02~0.19mm/a),这两个时期准东地区经历了强烈的南北向挤压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恢复 缩短量 缩短速率 构造演化 构造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