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平潭海域不同年龄仿刺参骨片种类和形态学研究
1
作者 范逸龙 杨求华 +4 位作者 李慧耀 王银华 蔡建堤 吴建绍 林琪 《渔业研究》 2025年第1期28-37,共10页
【目的】海参真皮的表层包含有被称为骨片的内骨骼,是海参纲最重要的特征。利用不同类型的海参骨片及其相对比例能够对不同种类的海参予以快速鉴定。【方法】本文采用NaClO法、蛋白酶K法,对福建平潭1、2、3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 【目的】海参真皮的表层包含有被称为骨片的内骨骼,是海参纲最重要的特征。利用不同类型的海参骨片及其相对比例能够对不同种类的海参予以快速鉴定。【方法】本文采用NaClO法、蛋白酶K法,对福建平潭1、2、3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各组织(棘刺、体壁、触手、管足、纵肌、呼吸树、肠道)进行采集与处理,得到不同年龄仿刺参不同组织骨片类型,并分别比较采用NaClO法、蛋白酶K法制备的仿刺参骨片的显微图像,利用SPSS软件统计不同仿刺参骨片类型的相对比例。【结果】在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能观察到7种仿刺参骨片类型,包括5种主要类型(桌形体、扣形体、杆状体、长孔状体、花纹状体)和2种特殊类型(复合盘状骨片和C形体),且不同组织内的仿刺参骨片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对比NaClO法、蛋白酶K法制得的仿刺参骨片图像时,发现2种方法均可得到仿刺参骨片,其中经NaClO法析出的仿刺参骨片能被较清楚地观察到骨片种类与大致的数量,且不附带其他组织,标本干净,但骨片因过脆、易损坏而结构不完整;蛋白酶K法得到的仿刺参骨片同样能与其他组织分离,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在显微镜下其结构更加完整,能被更好地计数与统计。通过统计仿刺参不同年龄段各组织内骨片类型的相对比例,发现不同年龄不同组织仿刺参骨片类型相对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龄仿刺参的体壁、棘刺、管足和触手均含有扣形体、桌形体、长孔状体,其中扣形体在体壁中的相对比例最高,达到83.28%±9.33%;桌形体的相对比例在管足中最高,达到35.02%±10.84%;长孔状体在触手中的相对比例较高,达到7.23%±2.50%。1龄仿刺参体壁和管足中桌形体的相对比例分别为20.28%±7.29%和35.02%±10.84%,显著高于2龄仿刺参(3.80%±1.35%、17.21%±1.87%)和3龄仿刺参(3.40%±1.43%、11.23%±1.01%)(P<0.05)。【结论】不同年龄仿刺参的不同组织骨片的结构类型不一,相对比例不同,且能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具有稳定性,是鉴别海参种属的重要指标。【意义】本研究为仿刺参生物学鉴定提供基础资料,为其年龄鉴别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潭海域 仿刺参 骨片 NaClO法 蛋白酶K法 形态学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潭海域海参资源分布与资源密度估算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蔡建堤 吴建绍 +5 位作者 马超 范逸龙 刘勇 徐春燕 林琪 杨求华 《渔业研究》 2023年第6期544-550,共7页
为探究福建平潭近岸海域海参资源的分布状况,2023年4月、5月、6月在平潭近岸海域开展海参资源现场调查和社会调查,鉴定海参种类,分析生物学特征,评估海参资源密度、捕捞量和捕捞产值等。结果表明:水下现场调查共采集到活体海参242头,经... 为探究福建平潭近岸海域海参资源的分布状况,2023年4月、5月、6月在平潭近岸海域开展海参资源现场调查和社会调查,鉴定海参种类,分析生物学特征,评估海参资源密度、捕捞量和捕捞产值等。结果表明:水下现场调查共采集到活体海参242头,经鉴定均为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4月、5月和6月采集到的海参平均体长分别为(131.7±44.3)、(150.1±40.6)和(114.9±28.3)mm,平均体质量分别为(52.2±41.6)、(108.3±55.9)和(56.1±32.2)g,摄食等级分别为3~4、1~4和0~3级。4月、5月和6月6艘捕捞船的平均每艘船的海参捕获量分别为1050.0、683.3和233.3 kg。本文首次报道了福建平潭海城可能存在仿刺身自繁群体,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海参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 仿刺参 资源分布 资源密度 平潭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平潭海域赤潮叶绿素a浓度模型演算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许阳春 张明峰 +3 位作者 苏玉萍 洪颐 苏金洙 陈晶晶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1,共8页
以福建平潭海域为研究对象、以叶绿素a浓度为输出指标,根据2009-2018年赤潮期数据规律及2013-2017年海洋监测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对拟构建的BP模型进行输入指标筛选,选定结果包括4个气象因子和4个水质因子。基于此结果,对2013-2017年的... 以福建平潭海域为研究对象、以叶绿素a浓度为输出指标,根据2009-2018年赤潮期数据规律及2013-2017年海洋监测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对拟构建的BP模型进行输入指标筛选,选定结果包括4个气象因子和4个水质因子。基于此结果,对2013-2017年的698组海洋监测数据中叶绿素a浓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进行模型演算,随机选取80%数据作为演算模型的训练样本,其余进行模型验证。通过交叉变换输入指标,寻求最优的输入节点组合,以气温、溶解氧浓度、日照时长指标为输入参数时,BP模型误差较小(均方根误差为0.05μg/L,平均绝对误差为0.03μg/L),演算结果精度较高(可决系数R^2=0.81)。以上结果表明,气温、溶解氧浓度和日照时长对叶绿素a浓度表征效果较好,可为平潭海域以叶绿素a浓度作为判定指标的赤潮预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人工神经网络 赤潮 叶绿素A浓度 平潭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潭海域精细化三维温盐流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 被引量:2
4
作者 曾银东 《海洋预报》 2017年第6期39-47,共9页
根据平潭附近海域实际需求和地理区位特点,研发了三维温、盐、流高分辨率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对该系统采用的模式、配置、预报结果验证和业务化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基于ROMS海流模式,采用正交曲线网格和网格嵌套技术;建立... 根据平潭附近海域实际需求和地理区位特点,研发了三维温、盐、流高分辨率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对该系统采用的模式、配置、预报结果验证和业务化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基于ROMS海流模式,采用正交曲线网格和网格嵌套技术;建立了包含数据预处理、温盐流预报和预报产品后处理等子程序的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结果表明:模式预报产品具有较高精度,整个业务流程运行在30 min之内,系统运行稳定,达到业务化预报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潭海域 精细化 海流模式 业务化 数值预报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潭岛东部海域波浪特征及波浪能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吴迪茜 陈智杰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3-302,共10页
根据2011—2012年在平潭东部海坛湾海域“浪龙”(AWAC)的实测波浪数据,统计分析得到该海域的波浪特征。海坛湾海域全年的波向主要集中在NE-E-SE向,常浪向为ENE向,频率为67.56%。强浪向为E向,H 1/10波高最大值为5.73 m。全年波高以3级浪... 根据2011—2012年在平潭东部海坛湾海域“浪龙”(AWAC)的实测波浪数据,统计分析得到该海域的波浪特征。海坛湾海域全年的波向主要集中在NE-E-SE向,常浪向为ENE向,频率为67.56%。强浪向为E向,H 1/10波高最大值为5.73 m。全年波高以3级浪为主,年出现频率为41.97%。H 1/10波高主要集中在0.40~2.20 m之间,所占频率为68.70%,周期主要集中在2.0~7.0 s,所占频率为98.20%。利用实测资料通过能量谱积分计算分析该海域的波浪能情况,波浪能的大小以波功率密度(P w)表示。P w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秋冬强,春夏弱,秋冬季P w平均值可达8.50~10.00 kW/m。P w年平均值在5.50 kW/m左右,表明该海域为波浪能较丰富区。将实测波浪数据应用于波浪能经验公式计算式时,不同波要素组合下的P w近似公式其比例系数(α)不同,计算结果表明,H s-T 1/10和H s-T z波要素组合计算P w为优选,其对应的α值分别为0.34和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波浪能 波功率密度 波浪特征 平潭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潭近岸海域春、夏季浮游植物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邹双燕 《渔业研究》 2022年第3期266-274,共9页
2021年4—6月在平潭近岸海域进行包括赤潮生物在内的浮游植物采样监测,对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Pearson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探究平潭近岸海域赤潮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130种,以硅藻门为主,种类数6月>5月>... 2021年4—6月在平潭近岸海域进行包括赤潮生物在内的浮游植物采样监测,对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Pearson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探究平潭近岸海域赤潮生物的变化规律。结果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130种,以硅藻门为主,种类数6月>5月>4月;主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等13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峰值出现在6月,各站位密度介于2.17×10^(4)~2.11×10^(5)个/L之间,平均值为(6.04~9.85)×10^(4)个/L。浮游植物多样性总体评判处于中等水平,最高位于流水海域CCPT04站位,最低位于苏澳海域CCPT02站位。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pH、盐度。建议在赤潮高发期应加强赤潮灾害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多样性 优势种 环境因子 平潭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潭近岸海域浮子漂移轨迹及其数值模拟 被引量:6
7
作者 郭民权 曾银东 +2 位作者 李雪丁 任在常 张春桂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49-454,共6页
平潭近岸海域岸线曲折,周边岛礁众多,海底地形复杂,是福建省海难事故的高发区.本研究建立了平潭近岸海域海上目标物漂移轨迹的预测系统,该系统通过风场和流场的数值模型获取海面动力环境信息,采用拉格朗日算法实现对海上目标物漂移轨迹... 平潭近岸海域岸线曲折,周边岛礁众多,海底地形复杂,是福建省海难事故的高发区.本研究建立了平潭近岸海域海上目标物漂移轨迹的预测系统,该系统通过风场和流场的数值模型获取海面动力环境信息,采用拉格朗日算法实现对海上目标物漂移轨迹的预测追踪.其中海流模型采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型构建,模型水平方向上最高分辨率为100m,垂向上分为16层,并考虑干湿边界,以体现复杂海岸线和水深地形.通过验证分析,潮位、流速和流向的模拟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20 m、0.12 m/s和26°.通过平潭近岸2个浮子实验,结果表明,浮子漂移过程中受潮流和局地地形的影响明显,对漂移模型在平潭近岸海域的适用性进行初步验证,浮子模拟轨迹与实际漂移过程基本吻合,模拟时段内最大偏差距离为2.8km,系统可以为平潭近岸海域海上突发事故应急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ROMS模型 漂移模型 浮子漂移实验 数值模拟 平潭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排放影响下平潭近岸海水COD和DIN浓度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姜尚 张平 +1 位作者 欧阳玉蓉 侯建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利用Delft3D数学模型建立了平潭综合实验区近岸海域物质输运数学模型,模拟了澳前、海坛海峡北、海坛海峡南、流水、竹屿5个排污口在不同污水排放量下COD、无机氮浓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在污水排放规模为3.0×104t/d时,竹屿排污口邻近... 利用Delft3D数学模型建立了平潭综合实验区近岸海域物质输运数学模型,模拟了澳前、海坛海峡北、海坛海峡南、流水、竹屿5个排污口在不同污水排放量下COD、无机氮浓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在污水排放规模为3.0×104t/d时,竹屿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3.80、0.51mg/dm3,流水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3.60、0.42 mg/dm3,都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表明这2个海域水动力条件较弱、污染物扩散缓慢,不是理想的排污口.在污水排放量为1.5×105t/d时,海坛海峡北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87、0.28 mg/dm3,海坛海峡南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84、0.27 mg/dm3;澳前排污口在污水排放量为5.0×105t/d时,其邻近海域海水COD、无机氮质量浓度分别为2.48、0.28 mg/dm3,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要求,表明上述海域水动力条件良好、纳污能力强、环境容量大,是较好的污水排放口.该研究可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域污水排放口选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该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污染物输运 环境影响 数值模拟 COD 无机氮 平潭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平潭近海赤潮预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苏金洙 邹嘉澍 +3 位作者 苏玉萍 张明峰 翁蓁洲 杨小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2-180,共9页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平潭近海海域2013—2019年水文、水质及气象数据的主成分结果,筛选出5个气象因子和4个水质因子作为输入指标,以藻密度为输出指标,分别演算了KNN(K-nearest neighbor)、RF(random forest)、GBRT(gradient-boosted regres...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平潭近海海域2013—2019年水文、水质及气象数据的主成分结果,筛选出5个气象因子和4个水质因子作为输入指标,以藻密度为输出指标,分别演算了KNN(K-nearest neighbor)、RF(random forest)、GBRT(gradient-boosted regression Trees)以及Bagging(bootstrap aggregating)4种赤潮预警回归模型。对2013—2019年的802组海洋监测数据归一化处理后,随机选取80%的数据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剩余的20%作为模型验证数据。其中,以风速、气温、海平面气压、叶绿素a浓度组合为输入指标时,KNN回归模型演算结果的精度较高(R^(2)=0.624,RMSE=0.821μg·L^(-1),MAE=0.836μg·L^(-1))。在没有叶绿素a浓度监测指标的海域,构建了以叶绿素a浓度为输出指标,气温、日照、风速、AOI(apparent oxygen increase)组合为输入指标的BP神经网络赤潮模型,该模型也具有较好的预警精度(R^(2)=0.651,RMSE=0.062μg·L^(–1),MAE=0.033μg·L^(-1))。本研究结果可为平潭海域的赤潮预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浓度 藻类密度 赤潮 预警模型 平潭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