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全国性持续低温事件过程中的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吴嘉蕙 任荣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8-572,共15页
利用1959~2017年ERA40/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的逐日站点资料,针对发生在当年11月至次年3月(NDJFM)的全国性持续低温事件(EPECEs),分析了热带外环流的变化特征,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全国性EPECEs可... 利用1959~2017年ERA40/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的逐日站点资料,针对发生在当年11月至次年3月(NDJFM)的全国性持续低温事件(EPECEs),分析了热带外环流的变化特征,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全国性EPECEs可划分为冷空气在乌拉尔山—西伯利亚关键区堆积和冷空气爆发以及消亡三个阶段,分别与对流层中层乌拉尔山—西伯利亚一带大型斜脊的建立、发展和崩溃以及平流层极涡强度的恢复、维持和再次减弱相对应,其中伴随着显著的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首先,以大西洋地区异常扰动为主的热带外对流层形成2波型行星波异常,并上传影响平流层;随后在平流层2波调整为1波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行星波的异常下传以及平流层极涡强度的恢复,在对流层形成的1波型的高度正异常中心位于东欧地区,有利于乌拉尔山高度脊的建立以及源于北冰洋的冷空气在高压脊前形成堆积;随后由于平流层极涡强度维持,对流层行星波上传持续受到抑制,并主要在欧洲一带出现显著的异常向下反射,对应对流层1波型高度正异常中心逐步东移至中西伯利亚地区,从而有助于乌拉尔山脊向下游发展成一个横跨西伯利亚地区的大型斜脊,冷空气堆积区也东移到中西伯利亚地区。进入冷空气爆发阶段,随着斜脊前的大型横槽与上游移来的短波槽形成阶梯槽形势,横槽很快转竖引导低层冷空气向我国大范围爆发;同时大型斜脊的维持也使行星波再次出现1波型异常上传,影响平流层极涡再次减弱。最后,随着冷空气爆发,大型槽脊迅速崩溃,对流层波动减弱,低层气团的经向输送也随之减弱,EPECEs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性持续极端低温 大型斜脊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大气动力学及其与对流层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7
2
作者 黄荣辉 陈文 +2 位作者 魏科 王林 皇甫静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3-487,共25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平流层大气动力学及其与对流层大气相互作用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回顾了近年来关于平流层大气环流和行星波动力学、热带平流层大气波动及其与基本气流相互作用、平流层大气环流变异对对流层环流和气候变异的...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平流层大气动力学及其与对流层大气相互作用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回顾了近年来关于平流层大气环流和行星波动力学、热带平流层大气波动及其与基本气流相互作用、平流层大气环流变异对对流层环流和气候变异的影响及其动力过程、平流层大气数值模拟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平流层大气的长期演变趋势预估等的研究进展。最近的研究揭示了大气准定常行星波传播波导的振荡现象、重力波在热带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和全球物质输送中的作用、平流层长期的变冷趋势变化、平流层在对流层天气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现象,表明了平流层大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平流层大气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数值模式中平流层模拟性能的提高,最终都会推动整个大气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大气 大气动力学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 准定常行星波 重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田文寿 田红瑛 +1 位作者 商林 辛玉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5-774,共10页
以热带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中的准两年振荡和ENSO现象,以及热带平流层和对流层交换(STE)过程为主轴,介绍了热带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相互作用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和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BO)存在潜... 以热带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中的准两年振荡和ENSO现象,以及热带平流层和对流层交换(STE)过程为主轴,介绍了热带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相互作用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和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BO)存在潜在联系,但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还不是很清晰。QBO对平流层大气中化学成分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其中的化学-辐射-动力反馈作用目前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以往的研究提供了ENSO影响热带平流层大气令人信服的证据,但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还未形成一个共识,其中一个原因是平流层内的ENSO信号受到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的干扰。一些研究指出ENSO事件通过改变行星波的强度和传播对极地平流层大气产生影响,而平流层过程也会对ENSO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产生影响,但其可靠性需要进一步的确证。目前,一个较一致的结论是全球变暖会导致热带上涌增强,STE加快。然而,影响热带STE的大气过程较多,特别是季风系统和热带深对流系统对STE的贡献还需要深入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相互作用 热带平流层 对流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的多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4
作者 吕达仁 陈泽宇 +1 位作者 卞建春 陈洪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82-793,共12页
在过去5年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项目支持下,针对以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中的多时空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为主要关注内容,开展了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进展与结果,包括:(1)平流层臭氧... 在过去5年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项目支持下,针对以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中的多时空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为主要关注内容,开展了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进展与结果,包括:(1)平流层臭氧的探测与分析研究;(2)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STME)与对流层顶特征研究;(3)中层大气多尺度波动特征研究;(4)大气辐射传输和中层大气卫星临边遥感新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上下层相互 臭氧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重力波 大气潮汐 临边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等熵位涡理论的应用及青藏高原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任荣彩 吴国雄 +3 位作者 CAI Ming 孙舒悦 刘新 李伟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3-868,共16页
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应用等熵位涡理论研究平流层-对流层动力相互作用所发现的一些新的事实和机理,包括平流层冬季极涡振荡过程中平流层、对流层环流异常的时空传播特征,以及等熵质量理论框架下的平流层-对流层动力耦合机理,还介绍了影响... 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应用等熵位涡理论研究平流层-对流层动力相互作用所发现的一些新的事实和机理,包括平流层冬季极涡振荡过程中平流层、对流层环流异常的时空传播特征,以及等熵质量理论框架下的平流层-对流层动力耦合机理,还介绍了影响平流层环流年际尺度异常的因子及影响过程。回顾了夏季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所激发的负位涡强迫源对东亚及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并基于对夏季高原周边等熵位涡经向输送垂直分布的诊断进一步说明,夏季青藏高原的存在使高原东缘及东亚地区成为平流层和对流层物质交换的独特区域,探讨了夏季青藏高原影响平流层-对流层动力耦合的一种重要途径及其影响全球气候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熵位涡理论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一次深对流活动对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影响的模拟研究
6
作者 刘迪 田文寿 +1 位作者 雒佳丽 张如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9-1344,共16页
利用WRF-Chem模式分析了2010年8月1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次深对流过程中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深对流系统具备穿透性对流特征,强上升气流能够直接将近地面含高浓度CO和低浓度O_(3)的空... 利用WRF-Chem模式分析了2010年8月1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次深对流过程中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深对流系统具备穿透性对流特征,强上升气流能够直接将近地面含高浓度CO和低浓度O_(3)的空气输送至低平流层,使低平流层CO浓度升高、O_(3)浓度降低。同时,深对流活动激发了较强的湍流混合过程,在深对流活动结束后的3~4小时内,湍流混合作用导致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持续发生STE过程,将对流层的冰晶、CO和O_(3)输送至低平流层,但受凝结脱水作用影响,湍流过程向低平流层传输的水汽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 对流 青藏高原 WRF-Chem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水汽分布和变化特征 被引量:32
7
作者 田红瑛 田文寿 +3 位作者 雒佳丽 张杰 杨琴 黄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共13页
利用2005-2008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微波临边探测器MLS(MicrowaveLimbSounder)、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AtmosphereInfraredSounder)、ECMWF的ERA-Interim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NOAAHYSPLIT(Hybrid;Sin... 利用2005-2008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微波临边探测器MLS(MicrowaveLimbSounder)、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AtmosphereInfraredSounder)、ECMWF的ERA-Interim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NOAAHYSPLIT(Hybrid;Single-ParticleLagrangianIntegratedTrajec-toryModel)轨迹模式资料,讨论了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的水汽分布和变化特征及高原上空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物质交换。结果表明,3-4月高原南侧对流层顶附近100hPa存在一个水汽低值带,而7-8月和9-10月此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水汽高值区。3-4月夏季风未发展之前,受高原大地形抬升和西风气流的影响,高原以南地区存在对流层与平流层的物质交换,而215hPa的高原中部地区(80°E-90°E)则由于空气的下沉运动将上层的干空气向下输送而出现一个水汽低值中心。7-8月,受印度夏季风和高原上空反气旋式环流的影响,高原上空有明显的水汽穿过对流层顶向平流层输送,反气旋环流中心的水汽经过2~4天的上升过程可以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高原及其以东、以西地区的水汽在对流层顶附近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100hPa三个不同区域的水汽在3月达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STE) 水汽分布 对流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6
8
作者 陈洪滨 卞建春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3-820,共8页
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TLS)区域的高度范围大致为5~20km。UTLS区域大气成分的分布及变化对于认识气候长期变化也极为重要,因为该区域的臭氧是一种有效的温室气体,其中的水汽、卷云和气溶胶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球长波辐射有很强的调... 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TLS)区域的高度范围大致为5~20km。UTLS区域大气成分的分布及变化对于认识气候长期变化也极为重要,因为该区域的臭氧是一种有效的温室气体,其中的水汽、卷云和气溶胶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球长波辐射有很强的调制作用,因而对于天气和气候变化产生不可忽略的辐射强迫作用;UTLS区域中,还有航空业的飞机排放,强对流云云中与云上闪电产生相当量的NOx,这些都对UTLS区域乃至更高及更低层大气的化学成分与分布产生重大影响。该文介绍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区域的交换过程研究的意义和手段,同时介绍有关研究的进展,重点回顾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展的工作。另外,还列举一些研究问题和方向,最后重点展望青藏高原上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研究,因为该地区UTLS交换过程不仅具有显著区域特征,而且在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中可能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下平流层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层-平流层之间过渡层中臭氧含量及其加热率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卫国 袁敏 +4 位作者 王颢樾 孙绩华 谢应齐 樊雯璇 陈新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09-1320,共12页
利用1958~2001年共44年的ECMWF资料及参数化方法,计算了对流层顶上、下3km气层间的臭氧含量及其吸收太阳辐射加热率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臭氧分布的空间梯度从赤道指向两极,而加热率则是分别由高纬和低纬指向副热带,这样的经向梯度... 利用1958~2001年共44年的ECMWF资料及参数化方法,计算了对流层顶上、下3km气层间的臭氧含量及其吸收太阳辐射加热率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臭氧分布的空间梯度从赤道指向两极,而加热率则是分别由高纬和低纬指向副热带,这样的经向梯度可能是驱动对流层顶结构变化的一种重要因素;两者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显著,但其对应关系并不完全一致,1月和4月的空间结构与7月和10月的相反,随季节调整具有突变现象;东亚及青藏高原是季节变化相对稳定的区域.(2)在热带对流层顶控制区加热率与臭氧含量呈正相关,而极地对流层顶控制区各季节有所不同,还与太阳赤纬变化相关联;各纬度间加热率季节变化的位相和变率都存在差异,但南半球相对较为一致,最大距平为±2×10-4K.d-1,北半球则较复杂,最大正距平为4×10-4K.d-1;两半球的季节周期位相趋于相反.(3)除赤道外,臭氧距平的季节变化位相超前于加热率距平2~3月,并且发生在季节变化的调整期;最大距平出现在南极的8月大于0.4DU,3~4月则小于-0.2DU,而北极为±0.2DU.(4)臭氧含量和加热率的年际与年代际演变关系对应一致,并具有多尺度的结构特征;但两半球及赤道的时空演变差异明显,30°S~30°N间副热带控制区的加热率变幅剧烈,最大距平为±2.5×10-4K.d-1,高纬和两极的变幅在不同演变期各不相同;臭氧的变幅结构与之相反,北极的最大距平分别大于0.25DU和小于-0.35DU.(5)20世纪70年代以前及70年代中期,两半球的正负距平具有相反的演变结构,而90年代是负距平演变最剧烈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对流层平流层 臭氧 太阳辐射通量吸收率 加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侧臭氧垂直分布与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闯 田文寿 +5 位作者 田红瑛 霍彦峰 舒建川 谢飞 宣越健 万小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5-303,共9页
利用臭氧和温度探空廓线,结合NCEP/NCAR资料、TOMS臭氧总量卫星观测资料和NOAA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通过个例分析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附近臭氧垂直分布的因子和过程。结果表明,动力过程是影响高原上空臭氧垂直分布的主要因... 利用臭氧和温度探空廓线,结合NCEP/NCAR资料、TOMS臭氧总量卫星观测资料和NOAA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通过个例分析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附近臭氧垂直分布的因子和过程。结果表明,动力过程是影响高原上空臭氧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特别是中高纬度高臭氧浓度的空气向南入侵会导致高原上空臭氧浓度的升高,影响高原上空臭氧低谷的范围大小和形态;尽管大气化学过程对高原上空的平流层下层臭氧垂直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高原上空的平流层臭氧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还发现,对流层上层的强反气旋系统,特别是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边缘有明显的平流层空气向对流层入侵,从而导致对流层内臭氧浓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臭氧分布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反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层平流层气溶胶粒子的形态和化学组成 被引量:19
11
作者 许黎 樊小标 +5 位作者 石广玉 岩坂泰信 奥原靖彦 原圭一郎 龚知本 周军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51-559,共9页
分析研究了1993年和1994年的8月、9月在香河地区上空采集的单个气溶胶粒子的形态及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果表明:1993年,在对流层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经常出现不规则形的粒子,可能是土壤粒子;而在平流层大气中的... 分析研究了1993年和1994年的8月、9月在香河地区上空采集的单个气溶胶粒子的形态及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果表明:1993年,在对流层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经常出现不规则形的粒子,可能是土壤粒子;而在平流层大气中的颗粒以具有“卫星”结构的硫酸粒子为主;硫酸铵粒子则经常出现在对流层的中、下部。香河地区上空颗粒物的化学元素组成比较复杂,单一化学元素组成的粒子较少,粒子主要含有Si,Fe,Al和S等元素。气溶胶的化合物有硫酸盐、硅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平流层 气溶胶形态 气溶胶 化学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对流层顶变化及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臭氧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庚辰 孔琴心 陈洪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7-595,共9页
根据2001~2003年期间获得的大气臭氧探空资料,揭示了北京地区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某些变化特征及其对上对流层(UT)和下平流层(LS)区域内大气臭氧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地区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平均值约11.1km,其变化范围... 根据2001~2003年期间获得的大气臭氧探空资料,揭示了北京地区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某些变化特征及其对上对流层(UT)和下平流层(LS)区域内大气臭氧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地区上空对流层顶高度的平均值约11.1km,其变化范围为7.7~14.4km,臭氧层顶始终处在对流层顶下方约0.9km高度处。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与臭氧总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弱。通常情况下,LS中的臭氧积分量明显高于UT中的相应值,并且二者呈相反的季节变化特征。北京地区上空仲夏和初秋季节第一对流层顶出现的频数明显减少,在第一对流层顶消失的情况下,LS中的臭氧积分量明显减少,而UT中的臭氧积分量明显增加,臭氧量减少最多发生在200~100hPa层次中,而臭氧量增幅最大的层次是400~250h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对流层-平流层交换 臭氧变化 臭氧层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源区、路径及其时间尺度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陈斌 徐祥德 +1 位作者 卞建春 施晓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5-505,共11页
基于NCEP/NCAR分析资料和拉格朗日轨迹输送模式FLEXPART,通过气块轨迹计算,对2005年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Troposphere to Stratosphere Transport,简称TST)的近地层源区、输送路径及其时间尺度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结... 基于NCEP/NCAR分析资料和拉格朗日轨迹输送模式FLEXPART,通过气块轨迹计算,对2005年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Troposphere to Stratosphere Transport,简称TST)的近地层源区、输送路径及其时间尺度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夏季亚洲季风区TST两个主要的边界层源区,一个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另一个是青藏高原南部、孟加拉湾以及印度半岛中北部等地区,上述两个区域与夏季强对流的分布相一致。在对流层顶高度附近(约16km高度),两个近地层源区的垂直输送贡献相当。但进一步分析发现,穿越对流层顶高度的质量输送只有约10%能够进入20~22km高度的平流层中,且主要源于以青藏高原南侧为代表的南亚季风区(约贡献75%),这进一步强调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在全球TST过程中的重要地位。(2)轨迹分析显示,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进入平流层的"入口区"主要在(25°N~35°N,90°E~110°E)区域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TST路径受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闭合环流、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和赤道东风急流的共同控制。(3)亚洲季风区TST两个主要的过程,一个是和夏季湿对流抬升直接联系的快速输送过程,它可以使近地层大气在1~2天内输送到平流层中,贡献了整个TST的10%~30%;另一个是大气辐射加热所致的大尺度垂直输送,该输送是一个相对的慢过程,时间尺度一般为5~30天。此结果意味着,源于地表的短生命周期的大气污染物可通过光化学反应过程对该区域平流层臭氧及其他大气痕量成分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平流层输送 亚洲季风区 边界层源区 输送路径 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切断低压诱发的暖区深对流与异常副热带锋及其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被引量:10
14
作者 施春华 李慧 +2 位作者 郑彬 郭栋 刘仁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30,共10页
采用Cloudsat/CPR云雷达,FY2C/TBB亮温,Aura/MLS大气成分等卫星遥感资料,结合ECMWF气象分析资料和HYSPLIT4轨迹模式,研究了2009年6月一次东亚切断低压的暖区深对流和异常副热带锋面的结构和演变.分析表明,由于低压切断前的旧槽背景,在... 采用Cloudsat/CPR云雷达,FY2C/TBB亮温,Aura/MLS大气成分等卫星遥感资料,结合ECMWF气象分析资料和HYSPLIT4轨迹模式,研究了2009年6月一次东亚切断低压的暖区深对流和异常副热带锋面的结构和演变.分析表明,由于低压切断前的旧槽背景,在低涡的近成熟期,内部冷、暖锋降水偏弱,边沿的高空副热带锋面异常发展到对流层底部,低空西南暖湿水汽在副热带锋前聚集,形成千公里长的暖区深对流降水带.随着该锋面的快速东移,副热带锋区进入原暖区雨带,锋区热力间接次级环流的强上升支,加强了锋下冷侧(原暖湿区)的深对流,但该锋面阻挡了来自暖侧的水汽补充,降水结束.该异常副热带锋区还发生了强烈的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交换,在高空急流出口区的下方,平流层1.5PVU等位涡线向下入侵可达5.5km(约500hPa)处,锋下向上的深对流注入可达10km,在入侵-注入混合区,臭氧和水汽的散点图上出现了二者浓度双高和双低的特殊气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断低压 对流 副热带锋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层强迫与平流层暴发性增温 被引量:7
15
作者 胡雄 张训械 黄信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9-177,共9页
采用平流层准地转-β通道近似下的波流相互作用模型,考虑大气行星波1和波2与流的相互作用,以平流层底部边界强迫波波1和波2的振幅作为参数,对该模型的分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具有稳态解支A,B,C,在某些参数范... 采用平流层准地转-β通道近似下的波流相互作用模型,考虑大气行星波1和波2与流的相互作用,以平流层底部边界强迫波波1和波2的振幅作为参数,对该模型的分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具有稳态解支A,B,C,在某些参数范围内,多种稳态解同时存在.解支A对应于平流层冷冬状态,解支C对应于平流层增温状态.由于参数变化系统在稳态解A和C之间发生灾变是冬季平流层暴发性增温的原因.文中给出了二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岔集,它表明了对流层顶的波动对平流层暴发性增温的控制作用,能很好地解释观测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流相互作用 平流层 暴发性增温 对流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对臭氧分布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杨健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79-588,i004,共11页
首先将区域酸沉降模式 (RADM)进行改造 ,加入平流层化学模块以替代对流层模块。然后用MM5单向耦合改造后的化学模式M RADM ,对东亚地区一次切断低压( 2 0 0 0年 4月 8~ 1 2日 )引起的对流层顶折叠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臭氧分布形式的... 首先将区域酸沉降模式 (RADM)进行改造 ,加入平流层化学模块以替代对流层模块。然后用MM5单向耦合改造后的化学模式M RADM ,对东亚地区一次切断低压( 2 0 0 0年 4月 8~ 1 2日 )引起的对流层顶折叠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臭氧分布形式的影响进行模拟。结果显示 :( 1 )随着高空槽的发展与切断 ,高空槽的底部及切断低压四周臭氧有显著增加。对流层顶折叠使高空臭氧向下输送 ,这种向下的输送可以到达对流层中部 ,对上对流层的臭氧影响最大。 ( 2 )模式可以成功地模拟出在北京地区探测到的臭氧垂直廓线的双峰结构。 2 5 0hPa处的臭氧分压比背景值增加近 5倍。模拟表明改造后的区域化学模式M RADM可以用于研究天气过程引起的对流层顶附近臭氧的演变情况。 ( 3)上对流层臭氧分布形势的变化主要是由动力过程中的水平平流作用引起的 ,但是对流层顶附近臭氧的化学过程是不可忽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臭氧 平流层 对流层 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一次切断低压引起的平流层、对流层交换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杨健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31-1044,共14页
用中尺度模式 (MM5 )模拟研究东亚地区 (网格中心 45°N ,1 2 0°E)一次强切断低压过程 ( 2 0 0 0年 4月 8日~ 1 2日 )引起的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用Wei公式计算此次过程由平流层到对流层的净交换量为 5 0× 1 0 1 4 kg ... 用中尺度模式 (MM5 )模拟研究东亚地区 (网格中心 45°N ,1 2 0°E)一次强切断低压过程 ( 2 0 0 0年 4月 8日~ 1 2日 )引起的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用Wei公式计算此次过程由平流层到对流层的净交换量为 5 0× 1 0 1 4 kg ,平均交换通量为 - 0 72× 1 0 - 3kgm- 2 s- 1 。地面锋与高空锋的相互作用 ,在急流入口处和高空锋区出现对流层顶折叠 ,并引起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其中空气的水平运动起主要作用。利用历史天气图统计东亚地区 ( 2 0~70°N ,  80~ 1 80°E)切断低压的年平均个数为 60 ,占北半球极区类型切断低压的 5 2 %。由此 ,推断东亚地区的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对整个北半球的平流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平流层 对流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对东亚天气型及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大气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施春华 常舒捷 +2 位作者 沈新勇 郭栋 刘仁强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04-810,共7页
采用A-Train系列卫星的AURA/MLS水汽、温度资料,CALIPSO/CALIOP云物理资料,结合ECMWF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Cloud Top Above the Tropopause,CTAT)的区域分布,及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 采用A-Train系列卫星的AURA/MLS水汽、温度资料,CALIPSO/CALIOP云物理资料,结合ECMWF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Cloud Top Above the Tropopause,CTAT)的区域分布,及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UTLS)水汽和温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的夏季CTAT发生率是30%~55%,为全球最强区域;东北亚的夏季CTAT发生率是15%~20%,为中纬度最强分布区。以CTAT为指标的合成结果表明:15~30°N的东亚—西太平洋UTLS,水汽呈"上干下湿"的异常分布,温度呈"上冷下暖"的异常分布,该结构与该区域热带气旋合成的结果一致,说明热带气旋是该区域CTAT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35~50°N的东北亚UTLS,水汽呈"上干下湿"的异常分布,温度呈"上暖下冷"的异常分布,该结构与该区域温带气旋合成的结果一致,说明温带气旋是该区域CTAT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顶高于对流层顶事件 对流层—下平流层 天气型 水汽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杨健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4-300,i007,共8页
用 2 0 0 0年NCEP资料 ,P坐标下Wei公式诊断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季节变化。主要结论 :( 1 )热带西太平洋是物质由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主要通道 ,并有明显的季节性东西移动。由于 2 0 0 0年赤道辐合带偏弱 ,因此秋季通量最大。 (... 用 2 0 0 0年NCEP资料 ,P坐标下Wei公式诊断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季节变化。主要结论 :( 1 )热带西太平洋是物质由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主要通道 ,并有明显的季节性东西移动。由于 2 0 0 0年赤道辐合带偏弱 ,因此秋季通量最大。 ( 2 )中高纬度地区同时存在向上、向下的通量 ,大尺度槽区伴随着平流层向下的输送。一年中冬春季向下的输送强 ,夏秋季较弱 ,其季节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一致。 ( 3)东亚地区存在很强的平流层向下输送 ,且中心位置移动不大。只占北半球 5 6%面积的东亚其年净交换量竟占北半球的 2 9% ,这说明东亚地区的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质量交换对北半球平流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对流层 质量交换 季节变化 北半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与邻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水汽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莹 郭栋 +5 位作者 周顺武 施春华 李震坤 覃皓 苏昱丞 王琳玮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34-942,共9页
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SAH)与邻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水汽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结果表明:(1)在对流层上层,水汽大值区位于南亚高压的东南侧,并随高度升高向... 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SAH)与邻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水汽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结果表明:(1)在对流层上层,水汽大值区位于南亚高压的东南侧,并随高度升高向西北倾斜到100 hPa,水汽大值中心基本位于南亚高压中心附近。(2)南亚高压偏强(弱)时,南亚高压东部UTLS区水汽显著偏多(少),而南亚高压西北部水汽异常不显著。(3)南亚高压偏强(弱)时南亚高压中部UTLS区水汽偏多(少)可能与南亚高压对水汽的抽吸和对水汽输送屏障有关。(4)而南亚高压东南侧UTLS区水汽偏多(少)时南亚高压偏强(弱)可能与深对流输送的水汽潜热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水汽 因果联系 夏季 对流层和下平流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