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海水倒灌事件多发原因探析——以2024年10月长江以北沿海高潮洪水事件为例
1
作者 王慧 石绥祥 +3 位作者 李文善 王兆宇 张建立 付文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0-448,共9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平面加速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强度加大,给沿海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影响。19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远高于过去2000年的上升速率,且在20世纪以来呈加速上升趋势。1901—2010年,... 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平面加速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强度加大,给沿海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影响。19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远高于过去2000年的上升速率,且在20世纪以来呈加速上升趋势。1901—201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7mm/a,1993—2023年间达到3.4 mm/a,增加了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平均平面 长江以北 极端天气 气候变化 平面上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P卫星测高资料构造中国近海及邻域平均海平面和海面地形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海瑛 陆洋 +1 位作者 许厚泽 王广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3-409,共7页
在对T/P卫星4年1992年10月-1996年10月测高数据的编辑及预处理基础上,采用stacking处理技术构造出中国近海及邻域(0°—40°N,105°—135°E)相对于GRS80参考椭球的30’×30’年平均海平面,其总体精度达到... 在对T/P卫星4年1992年10月-1996年10月测高数据的编辑及预处理基础上,采用stacking处理技术构造出中国近海及邻域(0°—40°N,105°—135°E)相对于GRS80参考椭球的30’×30’年平均海平面,其总体精度达到±83cm(均方根)水平。验证了中国近海及邻域的平均海平面在总体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利用JGM-3和OSU91A混合模型的重力大地水准面,直接从平均海平面中扣除大地水准面起伏的影响,并采用“剪切”法得到中国近海及邻域完整到20阶次的海面地形模型的球谐函数表达式,验证了中国近海及邻域海面地形在总体上为正的格局,并对其构造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测高资料 平均平面 海面地形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平均海平面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周中刚 蒋国荣 +2 位作者 沈春 李利洋 陈智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43,共7页
利用中国近岸的14个测站水位数据比较杜德森方法、鲁斯特方法、陈宗镛方法和25 h平均法计算不同时间尺度平均海平面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以杜德森方法作为基准,用鲁斯特方法、陈宗镛方法、25 h平均法与杜德森方法计算日平均海平面的平... 利用中国近岸的14个测站水位数据比较杜德森方法、鲁斯特方法、陈宗镛方法和25 h平均法计算不同时间尺度平均海平面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以杜德森方法作为基准,用鲁斯特方法、陈宗镛方法、25 h平均法与杜德森方法计算日平均海平面的平均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9.6 mm、57.3 mm和40.3 mm。随着平均海平面时间尺度增大,鲁斯特方法和陈宗镛方法计算的结果与杜德森方法得到的结果越接近,31点平滑后与杜德森方法的均方根误差都在3 mm左右,而25 h平均法得到的长时间尺度的平均海平面则误差较大,91点平滑后与杜德森方法的均方根误差仍大于10 mm。由于杜德森方法和鲁斯特方法需要次日的潮位数据而会造成少量资料信息量的丢失,而陈宗镛方法不会造成资料信息丢失,且计算简单,因此利用月平均海平面数据或更长时间尺度海平面数据分析和研究海平面长期变化规律时,采用陈宗镛方法最为适宜。但资料较少且不能忽略海平面短周期变化时,用杜德逊法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平面 杜德森方法 陈宗镛方法 平滑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平均海平面变化对设计水位的影响——推荐一种计算设计水位的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于宜法 刘兰 李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1,共11页
利用2种高(低)潮序列统计了高(低)潮累积频率,一是从记录原点起算的高(低)潮序列Ⅰ,一是从月平均海平面起算的高(低)潮序列Ⅱ。可以发现:不同年份的高(低)潮序列Ⅰ的累积频率10%(90%)对应的潮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年... 利用2种高(低)潮序列统计了高(低)潮累积频率,一是从记录原点起算的高(低)潮序列Ⅰ,一是从月平均海平面起算的高(低)潮序列Ⅱ。可以发现:不同年份的高(低)潮序列Ⅰ的累积频率10%(90%)对应的潮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年份月平均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差异引起的。同时也发现:不同年份高(低)潮序列Ⅱ的累积频率10%(90%)对应的潮位彼此比较一致,表明用不同年份的高(低)潮序列Ⅱ获得的结果在统计意义上是稳定的。为了得到安全稳定的设计高(低)水位,引人了月平均海平面特征极大(小)值。本文建议,设计高(低)水位取为月平均海平面特征极大(小)值与高(低)潮序列II累积频率10%(90%)对应的潮位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频率 稳定性 平均平面变化 征极值 计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口平均海平面变化原因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毕立海 唐丽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93-96,共4页
利用实例潮汐资料的对比分析及水准测量结果、证明龙口海平面上升是由于码头扩建而引起的.
关键词 平均平面 地面沉降 平面变化 龙口海洋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平均海平面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毕立海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5-40,共6页
本文利用海洋台站的实测潮位资料,给出烟台平均海平面1981~1995年近15年的变化趋势,并对近15年平均海平面与多年平均海平面进行了比较。通过将烟台与周围台站的同步潮位资料的分析,提出烟台平均海平面近15年呈上升趋势。并分析了影响... 本文利用海洋台站的实测潮位资料,给出烟台平均海平面1981~1995年近15年的变化趋势,并对近15年平均海平面与多年平均海平面进行了比较。通过将烟台与周围台站的同步潮位资料的分析,提出烟台平均海平面近15年呈上升趋势。并分析了影响年平均海平面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平面 平面上升 影响因素 烟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沿岸月平均海平面变化的分形特征
7
作者 梁士楚 《广西科学》 CAS 2001年第2期114-117,共4页
采用分数布朗运动 R/ S分析和信息维数公式 ,分析广西沿岸月平均海平面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 ,月平均海平面的动态过程具有持久性 ,其 H指数介于 0 .5 4~ 0 .86 ,计盒维数 DB介于 1.14~ 1.46 ,信息维数DI 介于 0 .86~ 0 .
关键词 平均平面 分数布朗运动 R/S分析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平均海平面及多年一遇极值水位的计算 被引量:5
8
作者 颜秀花 周良明 +1 位作者 林霄佩 王爱方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利用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大气模式给出的30 a风场资料作为上边界风应力强迫,用普林斯顿大洋模式(POM)对渤海的潮流和潮位进行了30 a数值计算。给出了M2,S2,O1,K1四个分潮的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与环渤海19个验潮站观测的调和常数对比... 利用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大气模式给出的30 a风场资料作为上边界风应力强迫,用普林斯顿大洋模式(POM)对渤海的潮流和潮位进行了30 a数值计算。给出了M2,S2,O1,K1四个分潮的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与环渤海19个验潮站观测的调和常数对比发现,M2分潮振幅的平均误差为4.5 cm,迟角的平均误差为4.2°。分析了渤海海域环流、风海流和潮流的基本特征,并与前人的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基本一致。计算了渤海1 000多个网格点的平均海平面高度,比较结果表明,其准确度较高。最后给出了渤海各点的最高和最低天文潮位以及百年一遇极值水位,比较结果表明,虽没有进行单独的风暴潮计算,但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渤海各种水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RAMS大气模式 POM模式 理论深度基准面 平均平面 多年一遇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颗在轨高度计数据的中国近海平均海平面模型建立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胜军 万剑华 杨俊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73,共8页
联合使用Jason-2成功发射3a来的Jason-2(cycle 001-113)、轨道调整前后的Envisat(cycle070-107)以及轨道调整后的Jason-1(cycle 263-352)等在轨高度计卫星数据,首先对电离层延迟校正项进行平滑处理,再经过数据编辑和各项地球物理及环境... 联合使用Jason-2成功发射3a来的Jason-2(cycle 001-113)、轨道调整前后的Envisat(cycle070-107)以及轨道调整后的Jason-1(cycle 263-352)等在轨高度计卫星数据,首先对电离层延迟校正项进行平滑处理,再经过数据编辑和各项地球物理及环境改正后,对周期(cycle)逐一进行统计验证并剔除交叉点不符值异常的数据周期,采用共线处理和交叉点平差削弱海面时变和径向轨道误差的影响,再经参考椭球和参考框架基准的统一,最后选用Shepard方法建立了我国海域及邻海海域(0°~45°N,100°~140°E)2′×2′分辨率的平均海平面模型。将所建立模型与MSS-CNES-CLS01模型和MSS-CNES-CLS10模型进行了比较,不符值RMS分别为8.28和11.65cm,验证了所开展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电离层平滑 平差 网格化 平均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沿岸平均海平面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小燕 潘晓东 +1 位作者 马林芳 林顺利 《海洋预报》 2011年第1期66-71,共6页
根据温州沿岸龙湾、瑞安、鳌江3个水文站的潮位长序列(1971~2008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温州沿岸海平面年际及年内变化特征,并且得出了温州浅滩工程灵霓大堤合拢前后,各验潮站海平面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海平面年际变化3... 根据温州沿岸龙湾、瑞安、鳌江3个水文站的潮位长序列(1971~2008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温州沿岸海平面年际及年内变化特征,并且得出了温州浅滩工程灵霓大堤合拢前后,各验潮站海平面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海平面年际变化3站呈现上升趋势,尤以鳌江站上升速率最大,且3站不同时期均有各自变化规律;三站9月份的海平面变化对年变化的贡献率最大;通过功率谱分析,3站平均海平面年变化都存在2~3年及4年左右的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 平均平面 分布特征 贡献率 功率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周期项的海平面变化灰色分析模型及广西海平面变化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夏华永 李树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17,共9页
提出了一种带周期项的海平面变化灰色分析模型.该模型保持了GM(1,1)模型能较好反应海平面变化趋势的优点,不仅能求出海平面变化速率,还能方便求出海平面变化的加速度,同时,该模型能较好的模拟海平面变化中的周期现象,从而克服... 提出了一种带周期项的海平面变化灰色分析模型.该模型保持了GM(1,1)模型能较好反应海平面变化趋势的优点,不仅能求出海平面变化速率,还能方便求出海平面变化的加速度,同时,该模型能较好的模拟海平面变化中的周期现象,从而克服了GM(1,1)不能预报周期性显著的月平均海面的缺点,并提高了预报精度.模型用于广西沿岸海平面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北海、涸洲、白龙尾3站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分别为1.67、2.51、0.89mm/a;石头埠相对海平面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5~1.0mm/a;广西沿岸绝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0mm/a.和线性趋势项与周期项叠加的海平面分析模型相比,两者模拟精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模型 周期项 平均平面 广西 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理论最低潮面与平均潮差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同军 王义刚 +1 位作者 黄惠明 袁春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7-562,共6页
基于理论最低潮面与平均潮差的内在联系,利用我国东部沿海17个验潮站连续369天的逐时潮位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得到相应的调和常数,并计算理论最低潮面。藉此,就理论最低潮面与年平均潮差及月平均潮差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理... 基于理论最低潮面与平均潮差的内在联系,利用我国东部沿海17个验潮站连续369天的逐时潮位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得到相应的调和常数,并计算理论最低潮面。藉此,就理论最低潮面与年平均潮差及月平均潮差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理论最低潮面与年平均潮差及月平均潮差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实际工程中可以利用此关系近似地确定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最低潮面 平均潮差 平均平面 调和分析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高潮位记录分析淤泥质海岸的相对海面变化——以江苏淤泥质海岸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艳红 张忍顺 谢志仁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64,共6页
在研究相对海面变化时,常常用实测潮位记录来分析相对海面的变化速率。淤泥质海岸的验潮站多设在入海河流的闸下。由于拦门沙发育等因素的影响,闸下测到的潮位不能准确反映低潮时的潮位变化,因此常常采用平均高潮位记录来分析相对海面... 在研究相对海面变化时,常常用实测潮位记录来分析相对海面的变化速率。淤泥质海岸的验潮站多设在入海河流的闸下。由于拦门沙发育等因素的影响,闸下测到的潮位不能准确反映低潮时的潮位变化,因此常常采用平均高潮位记录来分析相对海面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平均高潮位、平均潮位和平均海平面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得出平均高潮位与平均潮位以及平均海平面变化速率之间的关系。并对江苏沿海6个验潮站33a的潮位记录进行分析,得出江苏沿海此期间的相对海面变化速率为0.29~1.00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海断变化 平均高潮位 平均潮位 平均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长期变化对推算多年一遇极值水位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于宜法 俞聿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共7页
利用乳山口24a的年极值高、低水位和年平均海平面,分析讨论了平均海平面长期变化对推算多年一遇极值水位的影响。同时讨论了消除平均海平面中长期变化的途径。比较了消除平均海平面长期变化和保留这种变化情况下推算出的两种多年一遇极... 利用乳山口24a的年极值高、低水位和年平均海平面,分析讨论了平均海平面长期变化对推算多年一遇极值水位的影响。同时讨论了消除平均海平面中长期变化的途径。比较了消除平均海平面长期变化和保留这种变化情况下推算出的两种多年一遇极值水位,可以发现,对多年一遇高水位来说,保留平均海平面长期变化所得结果高于消除了的,而对多年一遇低水位而言,情况正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值水位 平均平面 平面变化 乳山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岸近期多年月平均海面随机动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田晖 陈宗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9-16,共8页
本文以最大熵谱分析了中国沿岸15个站1971~1995年月平均海面序列,得出中国沿岸月平均海面的主要振动为年振动和半年振动,而主要低频周期在中国北方各站为18.6a,从长途至厦门各站为9a左右。然后以随机动态拟合分析... 本文以最大熵谱分析了中国沿岸15个站1971~1995年月平均海面序列,得出中国沿岸月平均海面的主要振动为年振动和半年振动,而主要低频周期在中国北方各站为18.6a,从长途至厦门各站为9a左右。然后以随机动态拟合分析方法计算出中国沿岸月平均海面相对上升速率范围为(1.07±0.83)mm/a,并同时指出该方法计算出的上升速率受时段长度及低频周期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中国沿岸月平均海面变异的时空分布,并说明了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影响中国南部沿海的月均海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平面 平面上升速率 随机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模型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连丽珍 王解先 +1 位作者 沈云中 王卫安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3-390,共8页
采用多种方法和3种模型分析了东方、海口、北海、闸坡、香港、汕尾、厦门、坎门、吕四、那霸、名濑、连云港、石臼所、大连共14个验潮站22年逐时海平面序列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主要包括趋势与周期项提取和未来月均海平面预测两大方面,... 采用多种方法和3种模型分析了东方、海口、北海、闸坡、香港、汕尾、厦门、坎门、吕四、那霸、名濑、连云港、石臼所、大连共14个验潮站22年逐时海平面序列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主要包括趋势与周期项提取和未来月均海平面预测两大方面,比较了各种方法分析所得结果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各验潮站的海平面均在逐渐上升,上升速率在1~3 mm/a之间,平均值为2.3 mm/a;各站的周期项也不一样,但基本都包含周年和半年项。发现一些方法组合时可能会出现异常情况,例如模型趋势项选择不同的形式,可能会导致所求速率出现正负截然相反的情形,不同的周期寻找方法所确定的周期也存在一定差异。各种方法的预测效果相差不大,预测残差基本都在依2 dm以内,基于奇异谱分析的均生函数的长期预测效果要明显优于带周期项的灰色模型和传统模型,但短期预测效果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海平面变化 平均平面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迹山工程中海平面的确定与高程基面关系的分析
17
作者 朱志恩 羊天柱 《东海海洋》 1998年第3期7-13,共7页
以嵊泗列岛马迹山特大型矿石中转码头的项目为例,在对长期验潮站资料收集、计算与考证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及差比计算,确定了该工程处平均海平面及其与高程基面的关系,从而为大型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 平均平面 高程基面 马迹山工程 码头 中转码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 AR6解读:全球和区域海平面变化的监测和预估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通 俞永强 +2 位作者 效存德 华莉娟 闫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8,共7页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九章综合评估了与海平面相关的最新监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指出目前(2006—2018年)的海平面上升速率处于加速状态(3.7 mm/a),并会在未来持续上升,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其中低排放情景(SSP1-1.9)和高排...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九章综合评估了与海平面相关的最新监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指出目前(2006—2018年)的海平面上升速率处于加速状态(3.7 mm/a),并会在未来持续上升,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其中低排放情景(SSP1-1.9)和高排放情景(SSP5-8.5)下,到2050年,预估全球平均海平面(GMSL)分别上升0.15~0.23 m和0.20~0.30 m;到2100年,预估GMSL分别上升0.28~0.55 m和0.63~1.02 m。南极冰盖不稳定性是影响未来海平面上升预估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之一。区域海平面变化是影响沿海极端静水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平均平面(GMSL) 区域极端海平面 冰盖变化 海洋动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变化和地震前兆 被引量:4
19
作者 段华琛 《地震学报》 1984年第1期83-89,共7页
通过消除对海平面资料主要周期和非周期因素的影响,订正海平面表征了验潮站地区相对的地形变信息。从渤海地区三次大地震的震例分析表明,大震发生前订正海平面的形变前兆相当明显,并表现出对中期预报具有一定意义的形变特征。订正海平... 通过消除对海平面资料主要周期和非周期因素的影响,订正海平面表征了验潮站地区相对的地形变信息。从渤海地区三次大地震的震例分析表明,大震发生前订正海平面的形变前兆相当明显,并表现出对中期预报具有一定意义的形变特征。订正海平面还能检出与中小地震有关的形变前的信息,文中并举出预测前兆形变成功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变化 震中 形变信息 表征 地震基本参数 水准面 平均平面 水文站 验潮站 地震异常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快于原预测
20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3-383,共1页
今年3月2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称,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等因素会加速南北两极冰盖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以每世纪4~6m的速度上升,这一速度比早先科学家们预测的每世纪1~3m要... 今年3月2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称,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等因素会加速南北两极冰盖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以每世纪4~6m的速度上升,这一速度比早先科学家们预测的每世纪1~3m要快,原来预测认为温室效应仅导致北极地区冰盖融化,但新研究认为,北极地区冰盖融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会促使南极的冰盖坍塌融化,进而加快了海平面,上升速度。据此,到本世纪末,地球气候可能与13万年前间冰期相仿甚至更热,北极地区夏季气温将比现在高3~5℃,格陵兰岛和南极部分地区的冰盖将会坍塌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将比现在高6m,大片沿海地区将被淹没。该项研究是使用计算机气候模型进行预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上升 上升速度 预测 全球 亚利桑那大学 《科学》杂志 北极地区 平均平面 本世纪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